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

出版时间:2002-09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美)贝斯特,凯尔纳  页数:382  字数:319000  译者:张志斌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后现代理论》一书,是我所读过的研究、评介后现代理论的著作中立场比较客观的优秀之作,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甚至再读的学术专著。    该书给我最突出的印象有两个,其一是严谨的态度,其二是信息量大。    所谓严谨的态度,一如书的副标题“批判性的质疑”所昭示的那样,就是一种“分析批判的态度”。这一点说起来平淡无奇,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众所周知,对待后现代主义这一20世纪末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文化思潮,历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盲目地全身心拥护,不加分析;一种是专断地嗤之以鼻,拿起来就骂。这两种貌似截然对立的态度实则为一,都是一种思想懒汉的态度。《后现代理论》一书的作者则舍弃了这条便利异常的路,而踏上了一条远为艰难的路,一条思想之路。在书的第一章结尾处,作者明确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去阐述和理解后现代理论,把它看作是对现代理论与现代政治的一种挑战,既包含着很有希望的新观点,同时也有值得怀疑的向度。”又说:“我们既不当后现代话语的辩护士和颂扬者,也不会对之仅抱以轻蔑和鄙夷,相反地,我们将敞开胸怀,既接受它的挑战与批判,同时对它的某些夸大和表达方式提出质疑。”    本书是一本系统介绍后现代理论的著作,作者以严谨的态度,系统地阐释了福柯、德里达、利奥塔、德勒兹.加塔利、博德里拉、杰姆逊、拉克劳以及墨菲等当代西方具有重大影响的后现代思想家的理论,特别是对他们的具有代表性的后现代历史理论、社会理论、文化理论与政治理论作了系统深入的介绍和分析。作者还探讨了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与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无论对想一般了解后现代理论大致内容的读者,还是对致力于后现代理论研究的学者来说,本书都是一部学术力作。

作者简介

斯蒂文·贝斯特,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埃尔帕索分校哲学教授。发表了大量关于马克思、鲍德里亚、杰姆逊等理论文章,著有《后现代转变》等。

书籍目录

《后现代理论》导读英文版前言第一章 后现代理论探源  1.对后现代概念的考古  2.法国景况:从结构主义到后现代理论    (1)后结构主义批判    (2)后现代转向  3.批判理论与后现代挑战 第二章 福柯及其对现代性的批判  1.后现代观点及对现代性的批判     (1)考古学与非连续性    (2)尼采与系谱学  2.权力/知识/主体性:福柯的后现代分析  3.统治与抵抗:福柯的政治片断    (1)后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的策略:系谱学政治    (2)伦理学与自我技术  4.福柯的观点:一些批判性评论第三章 德乐兹与加塔利:分裂、游牧者、块茎  1.德勒兹眼中的尼采  2.反俄狄浦斯:精神分析、资本主义和规范化    (1)欲望、现代性与分裂分析    (2)微观欲望政治  3.后现代的《千高原》  4.对无政治躯体的几点批评性意见第四章 走向后现代性的鲍德里亚  1.探索现代性    (1)从符号社会到生产主义社会     (2)符号交换、微观政治及文化革命  2.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    (1)神圣的三位一体:类象、内爆及超现实     (2)鲍德里拉与福柯之比较   3.后现代性、形而上学及后政治    (1)形而上学转向:80年代的鲍德里拉    (2)历史的终结    (3)困境与盲点 第五章 利奥塔与后现代游戏  1.追随马克思、弗洛伊德和尼采漂流:早期著作    (1)《话语、图像》    (2)利奥塔的尼采式漂流:《力比多经济学》和欲望政治    (3)多神教、公正游戏及后现代转向  2.《后现代状况》   3.徘徊于康德和后现代之间:《歧异》  4.后现代困境    (1)语言游戏、共识和差异拜物教    (2)社会学和政治学上的不足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政治后现代主义  1.杰姆逊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    (1)作为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后现代主义     (2)认知图绘和文化政治   2.拉克劳与墨菲:现代与后现代之问    (1)霸权与马克思主义传统     (2)社会主义、激进民主及话语斗争    (3)超越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的局限   3.后现代女性主义及认同与差异政治第七章 批判理论与后现代理论  1.批判理论与现代性  2.阿多尔诺原始形态的后现代理论  3.哈贝马斯与现代性    (1)现代性:一项未竟的事业    (2)哈贝马斯与后现代理论  4.兄弟之争:哈贝马斯与利奥塔之争第八章 重建批判社会理论  1.建立一种多向度、多视角的批判理论  2.后现代性、后工业社会及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辩证  3.后现代政治:主体性、话语及唯美主义  4.理论、文化及政治:冲突模型英文参考文献译名对照

章节摘录

  福柯因此对现代性持一种敌对的立场,这正是福柯作品中最突出的后现代特征之一。一般而言,后现代理论都拒斥将理性与自由相等同的现代观点,并试图将现代理性形式说成是还原性和压迫性的。在他70年代的系谱学著作中,福柯指责现代理性、制度和主体性形式是统治的根源或统治的建构物。现代理性倾向于把知识和真理视为中立的、客观的、普遍的,认为它们是推动进步和解放的力量,而福柯却将它们视为权力和统治的基本成分。后现代理论拒斥统一的、总体化的理论模式,把它视为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神话,是还原论的,它遮蔽了社会领域  内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同时在政治上导致了对多元性、多样性和个体性的压制,并助长了顺从性和同质性。  与现代观点截然相反,后现代主义者肯定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差异性和片断性,视它们为压迫性的现代理论形式与现代理性的解毒剂。例如,福柯就曾赞扬说,无论是在理论意义上,还是在实践意义上,比起“整体性的、极权主义理论的压制性后果”,“非连续的、具体的、局部的批判具有惊人的效力”。尽管他承认诸如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学这种整体性理论“为局部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工具”(Foucault,1980a:81),但他相信,它们在实践意义上是还原主义的和压迫性的,需要用多元的知识形式和微观分析来替代。因此,福柯试图使作为统一整体的、由一个中心、本质或终极目的统御着的历史与社会非总体化,并使主体(在福柯看来,主体与其说是一种具有构造力的意识,不如说是一种被构成的意识)非中心化。他把历史看作是由不相关的知识组成的非进化的、支离破碎的领域,把社会看作是由处于非均衡发展水平上的各种话语构成的离散的规则体系,把现代主体看作是对牢狱社会之运转不可或缺的人本主义虚构,这种牢狱社会处处对它的臣民施以规戒和限制,使其从事苦役并服从统治。  或许,福柯著作深层的主导动机就是要“尊重……差异”(Foucault,1973b:xii)。这种动机影响了他的历史学方法、社会观点以及政治立场,并展现出各种各样的形式:意图抓住话语的特殊性和不连续性的历史学方法;对弥漫于多重的社会场域中的权力的反思;把“普世知识分子”(general iulintellectual)重新界定为“特定知识分子”(specific intellectual);以及对整体性和总体化思维模式的批判等等。福柯从多种视角来观察现代话语和现代制度,由此来分析现代性。按照尼采的理解,视角主义(peIespectivism)否认有事实存在,坚持存在的只是对世界的解释。既然世界没有单一的意义,而是有无数的意义,因而,视角主义便追求对现象的多元解释,并坚持认为“解释世界的方法是不受任何限制的”(Nietzsche,1967:326)。例如,尼采对价值之起源的反思就是从心理学、生理学、历史学、哲学及语言学等多种不同的角度进行的。对于尼采来说,一个人能够获得的观察世界或其任何现象的视角越多,他的解释就将越丰富越深刻。  像尼采那样,福柯反对那种试图在某一种哲学体系内或从某一种处于优势地位的核心观点出发系统地掌握所有现实的哲学学虚妄。福柯相信,“话语……是一种如此复杂的现实,以至于我们不仅能够,而且应当从不同层面用不同的方法来接近它”(Foucault.1973b:XlV)。没有哪一种单一的理论或解释方法可以凭其本身抓住构成现代社会的多元话语、制度及权力模式。因此,尽管福柯深受诸如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理论观点的影响,但他拒斥任何单一的分析框架,而是从精神病学、医学、犯罪学和性等多种视角来分析现代性,所有这些视角都以一种复杂的方式相互交错,从而提供了观察现代社会和现代主体之性质的不同角度。  (1)考古学与非连续性  福柯在其早期著作中把自己的立场称为知识考古学。他采用考古学这个术语,其目的首先是想把他的历史学方法同那种追求隐藏在话语后面的深层真理或寻求阐释主体意义图式的解释学方法区别开来。现代理论所使用的表层一深层(Surface—depth)式和因果模式被废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并非由因果纽带联系来的话语的非连续表层的后现代描述。“从事怀疑的解释学”(hermeneutics 0{sUSplCion)身成了怀疑的对象。考古学同时也区别于那种“混乱的、缺乏结构(under-sTructure)或结构错误的(ill-structured)观念史领域”(Fouc:auIt,1975a:195)。福柯反对那种从传统或主体的意识产品中追溯思想之连续演化史的唯心主义的、人本主义的写作模式。  与这种作法不同,考古学试图弄清知识的可能条件,以及使推论性理性(disetlrslgre ratl)nality)得以形成的决定性规则(这些规则隐藏在意识层面或主题内容之下发挥着作用)。“这些形构规则(rules of formari’on)正是我想要努力揭示的。尽管它们从未凭其自身资格被系统地阐述过,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广泛不同的理论、概念以及研究对象中发现它们。我可以通过隔离(is01atmg)的办法来揭示出它们的具体所在,我把这种级别上的所在称为……考古学的所在(Foucault,1973b,xi)。”和结构主义不同(尽管福柯的早期分析同结构主义有某些相似之处)参见dreyfusand rabinow,1982),这些规则并不具有普遍和永恒的特性,也不是以心灵结构为基础,而是历史地变化着的,并且随着推论领域的不同而不同。这种规则构成了所有知识、感觉和真理的“先验历史条件”(hisorical a priori)。它们是“文化的最基本符码”,构成了“认知”(eptsteme)或知识的框架,决定着一个特定历史时代的经验秩序和社会实践方式。  例如,在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疯狂与文明》(Madness andcivilization)(Foueault,1973a)中,福柯就试图写出疯狂被历史地建构为理性之对立物的“沉默的考古学”(th(,archae010gv。fthat silence)。福柯回顾了以1656年的大规模监禁为标志的那次历史断裂,从那时起,现代理性中断了与疯狂之间的联系,并试图通过排外性话语和禁制性制度来“防备非理智行为(unreason)的潜在危险”(Foucault,1973a:84)。古典话语与现代话语建构了理智与疯狂、正常与反常的对立,由此强化了理性和真理的规范。在他的接下来名为《诊所的诞生》、副标题为“医学观念的考古学”(The Birth of the Clinic:An Archae010gy ofMedical Perception)(F0ucault,1975a)一书中,福柯分析了从以猜想为基础的前现代医学向以经验为基础的、扎根于科学探索理性的现代医学的转变过程。他拒斥那种以“临床医生的意识”(consc’IOUsness 0f cliniclans)为基础的历史,寻求对话语的结构性研究,借此来弄清“现时代医学经验的可能条件”(Foucault,1975a:p XIX)以及关于个体的科学话语最先得以出现的历史条件。  紧接着,在《词与物》(The c)rdet of Things.)、副标题为“人文科学的考古学”(FOH(、ault,1973b)一书中,福柯描述了人文科学的诞生过程。通过对生命科学、劳动及语言的变迁历程的考察,福柯详细分析了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时期和现代时期的内在规则、假设及规范程序(ordering procedures)。在这种分析中,福柯揭示了“人”作为推论性建构物的诞生过程。“人”,作为人文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及文学等)的哲学对象,出现于当古典的再现领域消解的时候,也就是当人类首次变成了不再仅仅是一个冷漠的再现主体,同时也是现代科学的研究对象,一个有限的、被历史地决定了的、被从它的生命、劳动和语言技能等方面加以研究的存在物的时候。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似乎我们已经置身在后现代社会,耳朵时常说听见所谓的后现代语言,所以想弄明白究竟啥是后现代。这本书综合了诸多后现代理论家之于后现代的理论,有抑有扬,看起来还冷静而客观。跟我一样想弄清后现代的人,必需看,哈。
  •   写得不太深,但还算是比较好的一种知识索引吧
  •   根本看不懂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