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 (纪念珍藏版)

出版时间:2002-1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作者:林海音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经典自传体小说,初版于1960年。她以超逸的文字风格,饶具魔力的文笔,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作者将英子眼中的北京城南风光适切地融入字里行间,在展现真实热闹的市民生活之余,更为读者架设一个明晰的时空背景。
除了小说被不断再版,导演吴贻弓将《城南旧事》搬上银幕,也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中国当代电影中的经典作品。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现代女作家。她原籍台湾苗栗,生于日本,长于北京。1960年以小说《城南旧事》成名。林海音不仅创作了许多小说和散文作品,她在出版业上亦有许多成绩。从1951年开始,她主编《联合报》副刊10年,树立了编辑的典范,提升了文艺副刊的水准和地位;1961年创办“纯文学出版社”,发掘鼓励许许多多的年轻作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城南旧事 (纪念珍藏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这本书其实在《城南旧事》这部小说本身之外还收录了《婚姻的故事》《孟珠的旅程》《晚晴》等四部小说。我暗示自己因为时间的关系,并且我还有一大摞书待看。所以我只看完了前两部——《城南旧事》和《婚姻的故事》。
      看《城南旧事》其实是因为一个情节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那篇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因为当时没有把全书看完了,这么多年过去了,感念至今。
      小孩子的视角。
      这是我看完这本书之后的一个感受。
      不要以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小孩子的世界最难懂。早在十几年前,看报纸上登载着的刘若英的文章,说自己小时候如何不单纯,就告诉读者其实熊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的复杂远远地超越了大人的想象。那个时候我就感同身受了。后来看《请回答1997》很多次得看到程诗源坐在地上撒泼打滚儿歇斯底里地咆哮。而那打滚儿咆哮的原因,多少让大人们认为这个孩子肯定是疯子——因为爸爸弄坏了支援hot粉丝团的雨衣,因为勋云宰作为爱的报复洗掉了Tony安的节目带,因为妈妈的无意洗掉了带着带着Tony偶吧汗味儿的tee。可是程诗源(编剧)自己说了——以画外音的形式“大人们都说,我们这个年纪的时候看到落叶也会哭泣。但当时的我们比任何的大人都严肃 激烈 痛苦过。”
      可是很少有大人会听孩子说话。因为孩子嘛,孩子懂什么。
      然而柴静却在《看见》里给我们讲了一个悲伤的故事,关于小孩子的,爱情。
      “结拜 ”“恋爱”“自杀”这些明显的带有成人元素的字眼,发生在六年级的小孩子身上。
      大人们不懂,大人们也不会听。
      所以才有了“双城的创伤”。
      但是即使大人们不懂不听,小孩子的地下世界仍然是风起云涌。
      
      而我们的《城南旧事》就是靠着小孩子的视角讲的台湾人在北京的故事,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流传了一年又一年。历久弥新。
      
      全书用《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四个标题给我们讲了四个故事。
      这四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我们的英子和她的特殊朋友们——《惠安馆》里和秀珍和妞儿,《我们看海去》里为了给弟弟念书而偷东西的贼,《兰姨娘》里的兰姨娘和德先叔。
      
  •     
      秋冬间的阳光最是有味,在所有的季节里边,我尤为期待,和煦的暖意伴着清风一道而来,风里还有漫天起舞的桂花香,可惜窗外总是车水马龙的声响涌进来,一而再地打断对童年的回忆,到最后简直快失掉了起心动念来自我陶醉的愿望。
      
      好在手边如果有本叫做《城南旧事》的书,它便能多少将你拽住、定下。那时候该有的便都有了。
      
      这部书的主人公叫小英子,善良、敏感、天真又透着股狡黠,总之如果是自己的妹妹肯定是件有趣又头疼的事儿。
      
      她先是跟胡同里别人都嫌弃的女疯子秀贞成为朋友,并无意中帮助她找到了刚出生就被家人残忍送走的女儿,不多久,秀贞便带着这个苦命小孩去寻那不知飘零何方的父亲,走了;
      又在家附近的野草院子里结交到一位因生活困窘而被迫做贼的年轻男子,英子教他念诗,他给英子讲故事。可爱的小英子说:她不知道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后来年轻人被抓,不知去了哪;
      
      接着,小英子耍着小聪明极力撮合了一对青年结为连理,原因却是她爸爸爱恋着当中的女青年,后来这这两人坐着马车奔着幸福而去;
      
      小英子家的奶妈在她家住了四年后,才得知自己儿子早已死去,女儿也被丈夫送去给了别人,在悲伤中这女人被劝说回家再生孩子,便也走了;
      
      当小英子爸爸离开远去的时候,她小学毕业,那会她也随之长大了。
      
      这整部书重头到尾就是一部「离别」的故事,英子次第与各式各样根本就没法用世俗标准进行好坏判断的人结识又分离,文风里自然透着点挥之不去的感伤与愁绪,但令人感佩的是这种情绪并不像从作者这样一个饱经世故的成年人心中发出,你闭上眼睛脑中浮现的是一个孩童时代的小英子的形象,不沾烟尘,实在佩服作者驾驭情感的能力了得!
      
      此书作者叫做林海音,之前看过一部叫做《他们在岛屿写作-两地》的纪录片,讲述她被台湾无数文艺人所怀念的情形,因为其资历,其对纯文学的热爱以及对年轻文化人的关照,被认为是台湾当代文学“祖母级”的人物。今天再来看《城南旧事》,真的就能从这部自传体式作品中小英子的身上,想见到作者一股作为家中长女的担当、对于人事的敏感体察、因为善良而涌出的无尽包容以及敢爱敢恨的豪气,林海音与小英子全然一体。
      
      这一头的我们呢?我们又能在心里与哪个小孩融为一体?他/她是否在脑中奔跑,嚎啕大哭,穿着新衣雀跃,闹着闹着在爸爸肩头慢慢睡去,数着时间等待下课焦急着?
      
      想不起了,罢了吧,听首骊歌送别吧: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美丽的燕子啊 哭泣泥娃娃
      
      蜻蜓飞过夹竹桃 神仙不见了
      
      小斑马 蔷薇花 牧羊的原野
      
      群鸟翱翔的天际 岁月静流逝
      
      韶光逝留 无计今日却分袂
      
      骊歌一曲送别离 相顾却依依
      
      聚虽好 别虽悲 世事堪玩味
      
      来日后会相予期 去去莫迟疑
  •     看到这里终于忍不住哭了
      ——宋妈说:“孩子委屈喽,孩子这回受大委屈喽!”
      
      要说这本书的文字是什么颜色的,大概就像兰姨娘的印度绸,蛋青色镶上一道黑边,再压上一道白芽儿。哀愁是淡的,欢喜是淡的,生死也只是白芽儿下的黑边。
      
      生活是那么普通,细碎到秀贞辫子上的大红绳、妞儿脖子后面的青印、闹鬼房子边儿丛生的杂草和兰姨娘嘴巴左边镶金的牙;生活又有点神秘,出生从别人的嘴巴里说出来,死亡也在昏迷中仿若呓语,还有无数不知“将来”的人们,兰姨娘、德先叔和不知去向的小丫头子……
      这些人散落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又在无形中串起了“我”的童年。
      
      “我”对生活的态度仿佛是没有逻辑的,感觉总是比思考更先到达。我不曾知道妞儿脖子后面的青印就感觉到她碎碎短短的小辫子仿佛在哪里见过,那个眼下的泪窝也熟悉得很,我不曾确切地知道蹲在草丛里的人是个贼子就感觉到其实好人、坏人是我最没有办法分清楚的事,我不曾知道爸爸对于兰姨娘的举动意味着什么就先感觉到我对于母亲的可怜。这些都意味着,孩子,明白事理的途径并非是成人的推演和逻辑,而是人之本能与直觉,往往也最贴近真实。好像鱼饮水,不知温冷的度数,但一进入身体就知道了冷暖。
      
      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不知忘记了多少,能记清楚的不过寥寥,在皓若星辰的往事里面又能占据多少位置?林海音自己也诚实,那些旧事也许发生过,也许只是成人的臆想,努力让讲述变得连贯和合情合理罢了。而我也只得祈祷也许秀贞和妞儿并没有湮没在车轮下,也许小栓子只在岸边脱了鞋,他其实只是坐了木盆顺水漂到了下游。
      
      我们说,人的一生要碰到多少的人多少的事,要是每一次离别都哭天抢地,心力耗费完了人也就不中用了。或者疯了,活进乌托邦里,偶尔探出头来吸吮一下悲伤然后回到房子里为不存在的爱人缝缝补补,或者继续活着,繁衍另一个生命,是儿不死,是财不散。对生命的赞同不是非要人们饱读诗书,留下几个形而上的命题,这种赞同活在每一个普通人家的窗子里,夜晚梆子声敲响的时候,清晨雏鸟啁啾的时候,如果我心慰藉便已足够。
      
      
      
      
      
  •      有时候,读书的过程是重新体验别样的人生的过程,让人重新感悟逝去的美好与温馨,虽然时空上你注定是回不去了,但是,心理上你却可以重走过往,感悟过去的点点滴滴。
       以一个孩童的口吻讲述童年的点点滴滴,对过往的故事,并没有给予长篇大论的评述,只是简简单单的描述孩子的单纯的世界。在他们的世界里,永远充斥着好奇的氛围,对未知的探索,以及那种纯净的好恶。有对疯女人的不嫌怨的帮助,有对草堆里陌生叔叔的对话,有对兰姨娘的鄙夷和其中透出的古灵精怪,还有对宋妈的思念,更有长大的那份坚强与懂事。
       但所有的故事都是相同的主题,那便是离别,有陌生人的离去,有爸爸的离世。。。仿佛那曲《长亭送别》道尽了所有的离苦与哀思。人,不断地送别,不断的遇见新的人,也渐渐的长大了,懂事了。
       但童年是我们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
  •       高中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周记,里面原原本本地告诉老师,都说《围城》是好书,但我实在看不下去,看了第一页就觉得乏味,看第二页就要睡着了,也感受不了所谓围墙生活云云……老师的一条评论是,阅读也是需要心境的,什么年龄就要看什么书。以前我总是不以为然,那个自信心爆棚的年代,我总是自以为博览群书,后来才发现,自己还是井底之蛙,鼠目寸光。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这本书我已经买了好多年,也是和围城一样,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的类型。前几天从书柜的角落翻出来看,主要还不是因为想拜读一下这本书,而是上班的地铁上,无聊得慌,想找本薄薄的书,置放在包包里面,既能解解闷气,也不用负担太重。
      
        我也不晓得《城南旧事》到底适合哪个年龄层的人看,但是现在细细咀嚼,竟觉得回味无穷。
      
        都说小孩子看到的世界和大人是不一样的,而从林海音笔下的小英子的眼里,我看到了惠安馆的为爱而“疯”的秀贞,看到了受虐的妞儿,看到了“好人”小偷,看到了“潜在小三”兰姨娘,还有朝夕相处的宋妈……童年已逝,伴随的除了毕业的掌声,还有父亲的离世,小英子一下子长大了的感觉让我觉得揪心不已。每一个小故事,都像一个真实的童话,深深地打动着我。
      
        对呢,成长,有时候就以为着失去。我们不断地失去各种宝贵的东西,如何才能在浊世中保留着一份童心?大概这可以开一个研究课题。
      
        总而言之,大时代背景下的小故事,往往更能体现更多生活,广东人谓之“草根阶层”的生活。又何必去感受所谓的“小时代”呢。
      
  •      夏末秋初的时候,天总是显得很高,怎么都够不着。下雨的时间总是不长,夏天的花草开始凋零了,地上的落叶慢慢积起来了,所有过去的喧嚣似乎都归于平静了。不再有夜宴的喧哗,也不再有暴雨的透彻,连圆圆的月亮都由盈始缺。这些时候,每个匆匆的路人,也总是走得越来越茫然,什么东西都开始学会躲藏起来了。就像是所有的故事一样,雨会下,也终会停,然后会有一年中唯一的那么一天,这一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
      
       夏天,就是这么离开了。
      
       这个时候,读《城南旧事》这样的小说,最为贴切不过。
      
       有些书,当你从头到尾读完整个故事,放下书的那一刹那,突然会无限感慨,无限惆怅。如果说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让人领悟的是童年那份淡淡的成长惆怅,那么,这样的感触,或许是每个人在长大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小小离别的累积。然后到了某一天,“太阳从大玻璃窗透进来,照到大白纸糊的墙上,照到三屉桌上,照到我的小床上来了。我醒了,还躺在床上,看那道太阳光里飞舞着的许多小小的,小小的尘埃。……”每一个小小的我们,就这样慢慢地长大了。
      
      
      
      透过你纯真的瞳孔,外面的纷繁世界
      
       作为台湾报纸副刊和杂志编辑的林海音,虽然是个高产作家,但为大众所共知的作品,却基本是这本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而小说在大陆的风靡一时,靠的却是吴贻弓导演的同名电影。
      
       当你来到一大片一大片的郁金香花田时,曾经在室内布置中让你如此欢喜的那朵花儿,就这么堙没在花海里无法辨认。书读得多了(此处非炫耀),如果读完没觉得浪费时间,已经是极好印象,要遇到与众不同的感觉,太难了。写童年的故事太多,如此平常的题材,却能写出让人深刻的印象,或许是因为林海音的这本书,给了我们自己曾经在童年里的真实记忆。没有大人故作孩子天真的造作,也没有孩子假装大人成熟的世故,而是那些我们都曾经历过的现实——大人告诉我们的愿望世界和这个原本纷繁的世界之间的反差。
      
       为了方便抒发感想,很多小说多采用“我”为主人公视角,《城南旧事》也不例外。通过主人公小英子的眼睛,用稚嫩的目光,打量着这个成人世界的喜怒哀乐和是非对错。整个小说分为《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五个故事。他们每个人物都在英子身边,与她息息相关,有萍水相逢的,有短暂相聚的,也有一生相伴的。十岁左右的孩子,她所看到的,是这个世界原本的样子,她单纯的瞳孔里,是她所发现的简单是非下隐藏的真情。
      
       在英子里的世界里,好人与坏人,她自有她的判断。《惠安馆》为情人的离开而发疯的秀贞和疑似她被抛弃的女儿妞儿,英子比任何人都勇敢支持这两个在大人们看来要远离的人。她甚至偷走了母亲的金镯子送给两人做逃跑的盘缠,即便出事后昏迷了十天,醒来还是思念,揣测着两人出事后,又心里难受地大哭起来。虽然记忆变得模糊不清了,却终是从“那么爱说话的英子,怎么现在变得一句话都没有了呢?”而同样,众多大人眼中无恶不作的小偷,在英子眼里,却是那个她愿意念诗给他听的人。《我们看海去》是反差特别大的一个故事。“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照到海面照到船头。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就算小偷被抓走了,在英子心里,他还是那个拼命努力供养弟弟漂洋过海读书的哥哥吧。她固执地说,将来长大了,她还是要写关于小偷的故事的,但不会是妈妈说的坏人做贼的故事,而是“我们看海去”的故事。
      
       当然,英子还有她自己关于聪明和勇气的定义。《兰姨娘》里的英子是很多敏感孩子的缩影,一开始她不知道妈妈为啥挑个布料都会生爸爸的气。但待她发现了爸爸对兰姨娘的企图后,又特别替妈妈着急,为妈妈同情。她喜欢兰姨娘,又讨厌她跟爸爸扯上关系。可毕竟是个小孩子,所以前一晚说的还是“我咬起牙,恨一切在我眼前的人”,第二天早晨又因为兰姨娘几句好听的轻轻软软家乡口音就被说得回心转意,然后又聪明自主地做起了兰姨娘和德先叔的红娘,待一举两得成功后,也不忘得意地向妈妈邀功。《驴打滚儿》则说的是英子的保姆宋妈的故事,为了赚钱养家,她像很多穷妇人一样远离了自己的孩子,照顾着别人的孩子,寄托着自己的思念。虽然为不争气的老公和亲生孩子的生死担忧难过,但离开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时却不忘问一句:“这几个孩子呢?”英子见证了宋妈的悲喜,却给了她重回乡下重生孩子的结局,或许是因为在她眼里,善良的宋妈,有着打不倒的勇气。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是篇幅最短也最忧伤的故事,小学毕业季同样成为了与爸爸一辈子的别离。爸爸种的石榴树下是掉下来的没成熟的小青石榴,毕业的时候,毕业生都哭了,英子也哭了。可是,面对爸爸的逝去,十二岁的英子,却镇定又安静地对老高说:“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因为英子,是小小的大人了。
      
      
      
      不太悲,也不太喜
      
       麦兜是香港人熟悉的卡通形象,改编成绘本和电影后,更是广为流传。轻松的漫画总是以喜剧为主调,但麦兜故事能够脱颖而出,胜的却是哀而不伤的草根主调。有人说,好的喜剧就是你笑着笑着突然就哭了,或许,好的故事,都一样。
      
       与麦兜的故事一样,《城南旧事》讲的也都是孩子的世界。但同样跟孩子并不能真正看懂麦兜故事一样,这个小说也不是写给孩子看的。复杂的人生,对孩子来说,总是太沉重,可是每个人却必须得学会去面对。那些失败啊,那些挫折啊,其实,一点都不好笑。
      
       快要长大的麦兜,经历过了很多失败,也有过这样的疑惑:“拿着个包,我忽然明白,原来有些东西,没有,就是没有,不行,就是不行,没有鱼丸,没有粗面,没去马尔代夫,没有奖牌,没有张保仔的宝藏,而张保仔,也没有吃过那包子。原来愚蠢,并不那么好笑,愚蠢会失败,会失望。失望,并不那么好笑,胖,也不一定好笑,胖,不一定有力气,有力气,也不一定行,拿着包子,我忽然想到,长大了,到我要面对这硬绷绷,未必可以做梦、未必那么好笑的世界的时候,我会怎么样呢?”
      
       《城南旧事》整部小说的最后,面对父亲的死亡,英子是这样做的,“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读到这儿,看到最后一个句号,看到如此这般平静的成长叙述,你会突然觉得,作者之前花大精力讲的四个身边人故事,那些跌拓起伏的他人经历,原来,都是为了衬托这最后一刻,而这最平静的一刻,却是整个小说的高潮,但高潮来临时,故事也收尾了。
      
       就写作能力来说,不太悲伤也不太欢喜的故事主调,要想把握得好,并不太容易。不容易是因为不偏不倚容易不咸不淡,不偏不倚也容易成为流水账,这个时候,考验最多的,就是作家的文字能力。在这种不咸不淡中写出人生的悲欢离合和起伏跌落,用文字驾驭着我们的五味杂觉,这,或许也是《城南旧事》这本书这么多年依然有无数读者的原因。
      
       每个人应该都有过这样的阅读经历,有时候,只是一些看过去很普通的文字或是叙述,组合起来却能比华丽辞藻和激情昂扬更能触动你的心,就像是锋利的爪子划过平静的水波面,虽然无声无息,却荡起无数涟漪。林海音那温婉似水又简洁如水墨画般的文笔,也正有如此的魅力。读完故事,我们的惆怅不可遏制,可就像是童年终会离开,关于英子这个阶段的故事也就这样干干脆脆地结束了。
      
       英子促成了兰姨和德先叔,了却了母亲的烦恼,妈妈问她:“你那天说要买什么来着?”“一副滚铁环,一双皮鞋,现在我还要加上订一整年的《儿童世界》。”我毫不迟疑地说。这一段,是第三个故事《兰姨娘》的结局。我们改变不了世界,更改变不了时间的前行,而接下来我们的一生,面临的,也终究是麦兜所品尝的硬梆梆而且不好笑的世界,可是,这本来就是人生啊。
      
       北平城南那些被绫罗绸缎包裹着的现实旧事,小小英子在那里留下的人生最初轨迹,就像是美梦跟噩梦一样,所有梦,都会结束。我们之所以会因为童年的离开而如此伤离别,或许是因为,长大后的我们,很少再做梦。
      
      
  •   我想问问 为什么要写送出去的金镯子和手表又回到了英子身边这一段啊.....
  •   我觉得重要的不是金镯子和手表又回到了英子的身边,而是英子发现这些送出去的东西又回来以后妈妈的反应。
    “妈没说什么,把金镯子又推到手腕上去。”
    “妈回过头看见,连忙接过表去。”
    “妈妈慌忙又从匣子里拿出别的玩意儿来哄我。”
    妈都在避开死去的两个人,试图从我的记忆里抹去他们的痕迹,因此这两人就在英子记忆里,在这个世界上渐渐的模糊消失了,好像从未出现过一样。镯子还在妈妈手上,手表也未曾送出过。
    将来的事很快就到了眼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