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军阀秘闻

出版时间:2003-1  出版社:团结  作者:陈风  页数:289  字数:362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近代军阀肇端于1895年袁世凯天津小站练兵。八大军阀中,袁世凯当了洪宪皇帝,段祺瑞恋权而不贪财,吴佩孚最讲“道义”誓不当汉奸,张作霖虽讲“良心”而死于日军之手,孙权芳有纵横之才,终又死在佛门,还有精于应对周旋的阎锡山,出身草莽的韩复榘,人称小诸葛的白崇禧……  梁启超:“军阀之为政,以刚强自喜,而结果也,必陷于优柔而自亡。外强中干,上刚而下柔。是其征也。”  陈独秀:“军阀……(是)那毫无知识,毫无功能,专门干预政治破坏国法马贼式的恶丐式的军阀。”  谭平山:“我们的国家,变成军人专有的国家;我们的政治,变成军人独擅的政治了。所以军人在社会上,握了一种特殊的势力,成了一种特别的阶级,组织了一种特别的系统,这就是叫做‘军阀’。”  胡适:“其实中国哪有军‘阀’可说,只有军人跋扈而已。北京学生奋臂一呼而武人仓皇失措,这便是文治势力的明例。今日文治势力所以失其作用者,文治势力大都已走狗化,自身失掉其依据,只靠做官或造标语吃饭,故不能澄清政治镇压军人了。……二十年中的军阀斗争,何一非无聊政客所挑拨造成的?”  费正清:“军阀们制造的分裂和混乱正好为思想的转折与反传统倾向流传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在那些年间,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于中国将以什么方式实现现代化和富强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它也部分地是对军阀统治的罪行的回报。”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现代军阀老祖——袁世凯 1.巧入仕途 2.朝鲜发迹 3.小站练兵 4.结党营私 5.夺取权力 6.皇帝梦 7.诗文爱好 8.气死 9.一妻九妾第二章  不爱财的段祺瑞 1.赤足少年 2.被李鸿章看中 3.结缘袁世凯 4.一造共和 5.与袁世凯的恩怨 6.府院之争 7.再造共和 8.虎狗之争 9.晚年:没有家产 10.七个妻妾第三章  绿林出身的张作霖 1.老鼠生子打地洞 2.从兽医做了胡子 3.独霸奉天 4.袁世凯封他为子爵 5.“东北王” 6.三次人关 7.日本人4次暗杀张作霖 8.一妻六妾第四章  不当汉奸的吴佩孚 1.父亲梦见戚继光 2.吸鸦片,掀翻了人家的戏台 3.子玉是我的最大本钱 4.做了张作霖的“新娘子” 5.宁愿战死疆场 6.引着蒋介石到处跑 7.死于牙病 8.纳妾无数,但无后人第五章  死在佛门:孙传芳 1.在扭打中,孙育典的发辫被揪下来一大缕 2.靠着姐夫起家 3.孙传芳这小子比张敬尧厉害得多 4.进入杭州那天,雷锋塔轰然倒塌 5.花子军摸进了南京城 6.枪杀了陆军上将 7.智囊团 8.与刘海粟较劲 9.死在佛门第六章  三个鸡蛋上跳舞:阎锡山 1.从万喜子到阎锡山 2.上台 3.扮成一个和尚,骑着毛驴北伐 4.和盟兄盟弟争斗 5.与日本人“跳舞”之谜 6.与共产党“跳舞” 7.与蒋介石“跳舞” 8.逃离万无可守的太原 9.没有生育的发妻徐竹青之谜第七章  草莽英雄韩复榘 1.十二岁做了新郎 2.“你给我站岗去!” 3.剿匪 4.“韩青天”奇闻 5.出巡 6.微服私访 7.“知错改错” 8.争风吃醋的妻妾们红杏出墙 9.寻欢作乐 10.与日周旋 11.“逃跑大王”第八章  小诸葛白崇禧 1.打人的优等生 2.跛脚将军 3.三次逼宫 4.戴罪生涯 5.一级上将竞成风流花下鬼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现代军阀老祖——袁世凯  1. 巧入仕途  袁世凯有史可据的祖先,可追溯到他的祖父那一辈。  袁世凯的曾祖父袁耀东是个庠生,不到40岁就死了。据说是读书太用功累死的。曾祖母叫郭氏,却他丈夫长寿的多,一直活到90多岁。  郭氏出身于同郡的大户人家,很懂得诗文礼仪的重要。在她的倾心教育下,四个儿子都很有出息,家里没有一个白丁。长子袁树三是个廪贡生,曾经署理陈留县训导兼教谕。  袁树三就是袁世凯的祖父。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袁保中,一个叫袁保庆。袁世凯的生父袁保中,字重臣,他一生虽然捐了一个同知,但没有正式出仕为官,一直在家经营田产。他是袁树三的长子,是袁耀东的嫡长孙。因此在袁家,他以长子的身份主持家政。他很热忠于程朱理学,豪门显宦的门第,使他在项城县独持一方,官府也让他三分,是个地道的“土皇帝”。  1858年底,项城、新蔡、沈丘、阜阳4县捻军部众联合起事,攻伐富豪,占领了项城县城东新兴集、尚店等地。这样,住在项城东北张营的袁家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于是袁保中把家眷接到陈州。为了对付捻军起事,袁保中和他的叔父袁甲三一道,联合当地富豪之家,筹办项城县团练,并在城东北40里处,择险要易守难攻之地,围筑墙垣,墙外壕沟环绕,寨门前架设吊桥,寨门上及四角修筑“炮楼“,并派乡勇防守。  这于是在当地成为很有名的堡寨,人称“袁寨”。  项县袁寨原名石腰庄,袁家自咸丰七年迁入寨中,袁寨规模宏大,占地数十亩。寨中东部、中部、西部并列3座三重四合院,楼堂瓦舍各具形式。1859年9月16日,即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袁世凯就出生在这个封闭坚厚的堡寨中。  这时候,袁家已是三世簪缨之家的大豪门,已经在北京天成亨钱庄、陈州的于家典当铺等处放贷。一家30余口,三世同堂,衣食富足。  袁世凯的叔父袁保庆是靠对捻军作战起家的,他曾随叔父袁甲三转战豫皖。据说他用兵往往能出奇制胜,很有些谋略。后来,被河南团练大臣毛昶熙看中了,调到河南襄助河南各州府县筹划团练武装,并统兵在项城、夏吧等地区围攻捻军,是个杀人如麻的悍将。  袁世凯生下不久,袁保庆的妻子牛氏也生下一个儿子,但生下来不久就夭折了。袁世凯的生母刘氏产后奶水很缺,而牛氏的奶水极其充足。因此,袁世凯就由牛氏哺乳。结果,牛氏非常疼爱袁世凯,视同己出。  在袁世凯童年时期,捻军活动日炽。捻军非常强悍,所到之处,尘土四起,遮天蔽日,万马奔腾,有如狂飙天落。所以捻军一到,蛰居在袁寨中的袁家人就不由得紧张一番。这时,15岁以上的男丁都要登上炮楼,鸣枪放炮,负隅抵抗。直到捻军撤去,袁家人才松一口气。袁世凯在这种环境下生长,从小对于战场征尘、杀人挞伐、城池攻掠已是司空见惯。  据说,在袁世凯5岁时,有一次,捻军一哨人马又来攻袭袁寨。有人把袁世凯抱到城垣之上,眼见捻军征尘飞起、呼啸而至,袁世凯竟然毫无惧色,这使大家都感到很惊异。  1866年(同治五年),捻军势力北移,河南、安徽一带兵事稍息。袁世凯的叔父袁保庆从家乡起程,奉旨以知府赴任山东济南补用。这时,袁保庆年已40,但仍无子嗣。袁保中便将袁世凯过继给袁保庆。这一年袁世凯7岁。从此,他一直跟着嗣父袁保庆转赴济南、南京直到嗣父去世,袁世凯才返回项城老家。  1866年,袁世凯跟随嗣父袁保庆来到了济南。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走出故乡闭塞的小城。  在当时,济南称得上是物阜民丰之地,商业发达、交通便利。袁世凯在这里第一次过上了都市的生活。大明湖、千佛山的湖光山色深深地吸引着他。尽管袁保庆给他请了当时的名举人王志清做他的启蒙老师,但袁世凯兴趣却完全不在读书上。  1868年,两江总督马新贻奏调袁保庆到南京赴任,管理淮军右标兵营务处,不久,袁保庆又去署理江南盐运道。盐运道的职务是负责督销官盐。盐运历来是炙手可热的肥缺。袁世凯又随嗣父到南京,完全过上了衣食玉锦的阔公子生活。  南京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算得上是个纸醉金迷的地方了。歌楼舞榭、茶肆酒楼、店铺林立,繁华极了。加上南京的明孝陵、紫金山、清凉山、雨花台、莫愁湖等风景名胜,袁世凯完全为游乐所陶醉了。他整日打拳、下棋、赌博。虽然他当时只有十二三岁,但马却骑得很好,走马观景,四处游玩,倒也是风流狷介一少年。  在南京,袁世凯的家庭教师是个文武双全的举人,写得一手的漂亮文章,而拳也打得很好,这位教师看袁世凯读书不用功,却对拳脚武艺很迷恋,就每天教他习武练艺,这时,袁世凯的哥哥袁世敦、袁世廉看到这个不爱读书的弟弟急在心里,却也毫无办法。  袁世凯从小就很聪明,只是不爱读书。他的嗣父袁保庆除正妻牛氏外,还有一个很宠爱的姨太太金氏。牛氏和金氏妻妾不和,时有龃龉,而袁世凯竟利用自己嗣子的地位,从中调和转圜,因此牛氏、金氏都很喜欢他。对于他不读书这种当时人认为不务正业的行为,自然出于疼爱,有所庇护,这样更使袁世凯在南京每日尽兴玩乐了。  但是,袁保庆却不忘调教袁世凯。袁保庆是有功名而为官的人,家庭背景又极显赫,所以意气很高,自命不凡。加之两江总督马新贻很赏识他,因而袁保庆更不同于一般空食俸禄的庸官。他很细心,对于数十年官场风习、将兵心得,每有感悟就顺手记下来。后来他把这些心得札记整理出来,题名为《自名琐言》,每每有空便念与袁世凯听。  这些官场经验,带兵心得,对于袁世凯日后宦海沉浮、将兵帅勇等一些韬晦之策,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袁世凯在南京前后生活了6年。1873年7月,袁保庆因染上了霍乱,命丧黄泉。  这年冬天,袁世凯不得不随嗣母牛氏,扶柩还乡。启程时,吴长庆曾前来送行。  吴长庆,字筱轩。安徽庐江人。他的父亲吴廷襄是庐江地区地主团练武装的首领。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军包围了庐江,吴廷襄便派儿子吴长庆赶往宿州,请求当时驻扎在此的袁甲三驰兵救援。  袁甲三接到求援消息后,因事关军务,一时举棋不定,于是便征求儿子袁保恒、侄袁保庆的意见。袁保恒认为“地当强敌,兵不能分”,分兵救援,会招致强攻击,所以主张不救援。而袁保庆则认为吴廷襄一片忠心可嘉,而且“绅士力薄,孤城垂危“,力主出兵救援。双方意见争持不下,拖延数日,致使太平军破庐江城,吴廷襄被杀。所以,吴长庆恨透了袁保恒。  由于袁保庆曾力主救援,吴长庆与袁保庆却换帖,订了兄弟之好。袁保庆任职赴南京时,吴长庆正好带兵驻扎在浦口,两人日益交好,过往甚密。  袁保庆死时,吴长庆异常悲痛,渡江视殓,扶棺痛哭,并出力帮助料理后事。以后,吴长庆对于袁保庆的嗣子袁世凯,也格外疼爱。  1880年冬,吴长庆率淮军六营由浦口移驻山东登州,很受李鸿章赏识,督办山东海防,在山东很有根基。后来,袁世凯投奔吴长庆,吴长庆不仅乐意收留,而且格外信任照抚,以后不断对袁世凯提拔重用,这是后话  1874年,袁世凯回到项城的第二年,叔父袁保恒也从西北回来了。他看到袁世凯的相貌、举止,听到他善于应对的口才,非常喜欢。这时,袁保恒正在西北帮着左宗棠办理军务,于是又把他带到西北去了。  以后,袁保恒调到北京,再调到河南开封督办赈务,他都让袁世凯跟在他身边。当时,袁保恒的想法是:袁世凯如果长久住在项城,容易孤陋寡闻,不如跟着自己,一方面可以扩大眼界;另一方面,还可以督促袁世凯用功读书。  事实上,袁保恒对于袁世凯的读书督促得很紧。晚清时期,虽然西方教育体系已陆续被介绍到中国来,但是,还没有取代科举制。科举应试仍是仕途的必由之路。袁保恒到北京时,袁世凯已是十五六岁的少年,开始抓紧功课,准备应试了。  这时,在北京做官的袁保恒已任户部左侍郎,另一叔父袁保龄任内阁中书,他们都认为袁世凯是袁家中可堪造就的人,所以,对袁世凯的读书功课都很重视。他们聘举人谢廷萱教习八股文,举人周文溥教习作诗,进士张星炳教习写字。  袁世凯在堂叔的严督之下,尽管对八股取士厌恶之至,但读书也很刻苦,每晚只睡五六个小时。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试帖诗作得也很有长进。只是写文章还不得要领。    1876年,是大比之年,袁世凯回河南老家参加乡试。  按清制,父母去世3年是不能参加乡试的。袁保中1874年11月在项城老家病故,到了1876年秋,3年丧期未满,袁世凯本不应该应试,但因为袁世凯已经过继出去,所以没有居丧,仍跃跃欲试的参加了乡试。  但是,结果却兜头一瓢冷水,袁世凯名落孙山。  1877年冬,河南大旱,袁保恒被调往开封帮办河南赈务。袁世凯随堂叔赴开封。但天不假年,到了开封第二年5月,袁保恒却因染上当地的流病去世。袁世凯再次失去靠山,料理完后事,只好又郁郁寡欢地回到了故乡项城县。  对于袁世凯来说,自从7岁随嗣父袁保庆离乡,先后转赴济南、南京、北京、开封,在都市断断续续生活了12年。在此期间,都市繁华、官场风气,他已了如指掌。因此,他是无法甘心在闭塞的故乡淡泊一生的。袁保恒故去以后,他回到项城,开始了他一生惟一的一段文人诗酒生活。  袁世凯生性喜欢多事,又好出风头,虽然他自己的文章作得并不好,却联合了一些读书人,组织了一个文社。这个文社需用的一些房屋和必需的费用,都由他一个人负责筹办。大家由于这个缘故,也公推他为文社的负责人了。  袁世凯筹办了两个社:一名丽泽山房,一名勿欺山房。袁世凯由于出资捐款,在当地吸引了一批文人雅士。  某日,袁世凯正在仰山堂读书,一个秀才前来拜访。袁世凯延纳入室,两厢坐定,两人一见如故,话语投机,随结拜换帖为兄弟。此人就是后来曾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  徐世昌1855年生,长袁世凯4岁,字卜五,号菊人,天津卫人氏。当时正为陈州授馆课童,由于家道败落,当时已是穷困潦倒。袁世凯晓得徐世昌一闻不名,无北上应试的盘缠,便解囊相助。结果,徐世昌此一次赴京赶考,果然榜上有名。  徐世昌1882年中举,1886年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从此以后,袁世凯宦海30年生涯,徐世昌是袁最知心的谋臣。  1879年秋,袁世凯第二次参加乡试,再次落第。这次对袁世凯的仕途之梦,不能不说是极大的打击。袁世凯盛怒之下,烧毁所作的所有诗文。  对于科举,袁世凯是伤透了心,再也不问津了,可仕途进身之阶,还是必须谋取的。袁世凯于是开始想办法去捐官,但是捐官需要大量的钱。  1878年,袁保恒死后,袁氏家族失去了一个通天的支柱。袁家的人自然是十分的悲伤。悲伤之后,袁家人不能不想起:从袁世凯祖父那辈开始,到袁世凯父辈,袁家人的年龄都不满花甲而亡。曾父袁耀东不足40,袁甲三足年57岁,袁保中终年51岁,袁保庆更比其兄早亡,袁保恒52岁病死。袁家人在未满花甲之年,纷纷滚鞍落马,急走黄泉路,不由人不想到所居的宅地上去。于是,袁家人请来了风水先生。一番查看之后,这位半仙铁口直断:袁家宅地长禄不长寿,惟一的办法就是分宅而居。  父辈的短寿,导致袁家人坐地分产。四室同堂的袁氏家族由此瓦解了。  袁世凯在嗣父袁保庆的名下,得到了一笔相当丰厚的家产。袁世凯过惯了公子生活,诗酒风流,筹办文社,花钱如流水,并不量入而出,所以,袁世凯的经济状况并不妙。  在科举无望的情况下,袁世凯不得不为筹措金钱而周折。开始袁世凯曾向内弟—于氏夫人的弟弟借钱。没想到,这位小舅子不但不给,反而挖苦说:“我看你去北京也是白跑一趟,还是在家里待着好些。“一句话弄得袁世凯干瞪眼。  最后,袁世凯的一位远方亲戚借给他100两银子,作为他北上活动谋事的川资。袁世凯的嗣母牛氏和生母刘氏,爱子心切,也拿出自己的私房钱给袁世凯,袁世凯启程上路,从北京辗转于上海、潮州,联系父辈的门生故吏,以图谋取进身之阶。  后来,袁世凯发迹、官至直隶总督时,他的那位小舅子从乡下跑到天津,找到袁世凯,希望能借姻亲而谋个一官半职,袁世凯倒是“来而不往非礼也”。袁世凯回话说:外边无事可做,还是在家待着好些。后来袁世凯做了大总统,这位小舅子又从乡下追到北京,袁世凯只见了他一面,支了一些路费就再也没有下文了。倒是当初借给他100两银子的那位远房亲戚,袁世凯还了他5000块大洋。  袁世凯带着措资北上至京,想通过朝廷他父辈的老关系,谋取一官半职。而京城却是公子王孙们挥金如土的地方,和他们打交道寒酸不得。所以,袁世凯到了北京,一开始就呼朋引类,讲究玩乐,想在朝廷中留下大户人家子弟的印象。结果,他官没捐上,所带的盘缠却被一伙腥臊乱赌的人全给骗去了。  袁世凯内心的苦衷无法向家人说清,走投无路。就在这时,他恰巧遇上了曾经资助过的徐世昌。这时的徐世昌已是点了翰林的京官。徐世昌问明究竟,便拿出一笔款子,资助袁世凯回乡。  对于袁世凯来说,项城老家绝对不是发迹之地,因此很快又南下到了广东潮州。  这时,袁世凯的父交周馥在潮州任潮州府知事兼办潮关。周馥,曾任李鸿章文牍,很为李鸿章所器重。袁世凯在周馥手下干了一段时间。周馥帮他捐了一个正五品的同知,并且给李鸿章写信,把袁世凯推荐给他。  这时,李鸿章是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可谓位极人臣、炙手可热。在李幕府中的人,不是举人便是进士,袁世凯觉得自己一去不免自惭形秽。于是,袁世凯拿着这封信,并没有马上去投靠李鸿章,他从潮州出来后,转道上海。  上海是当时中国的繁华城市,又是西方思想首汇之区。袁世凯以为上海谋事的机会多些,但没想到在上海仍拓展不开,久无成就。袁世凯只身在外,不免寂寞难挨,所以便去逛妓院,因此结识了苏州籍妓女沈氏。她就是袁世凯日后的长如夫人。  在科举名落孙山,捐资谋官无望的情况下,袁世凯决定投奔吴长庆。他在致家中的信中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岂能龌龊久困笔砚间!”其实,他为科举入仕,耗费了5年的青春。  1881年,袁世凯从上海起程赴山东登州,投奔庆军统领吴长庆。从此,袁世凯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那年,他22岁。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八大军阀秘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买来还给图书馆的,omg
  •   好看,顶一个
  •   是本不错的书,看了以后可以更清楚的看清那个年代,很受教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