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谱

出版时间:2000-9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作者:李学勤主编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中华姓氏谱中的“胡”姓分册。书中从该姓的源流、变迁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以及该姓氏的地域分布、走向趋势及其特点;姓氏制度的深厚底蕴和家族流变。 本书内容丰富,广征博引,史料翔实,融知识性与可读性为一体,非常值得一读。

书籍目录

源流篇概述第一章胡姓探源  以谥为姓  以国为姓  改姓为胡第二章安定胡氏的播迁和分布  江浙名门  徽赣望族  湖湘巨族  川贵右姓  闽粤著姓  北京显姓  上海诸胡第三章明经胡氏的播迁和分布  新安考川明经胡氏  上川明经胡氏  西递明经胡氏  皋北胡氏第四章海外胡氏的播迁和分布  台湾胡氏  香港胡氏  亚欧美胡氏  人物篇  概述第一章政治名人  汉唐名宦  宋元胡氏多宦者  明清的胡姓官员第二章军事名人  东晋、南北朝胡姓将士  宋明胡姓诸将  清朝胡姓将领……

章节摘录

书摘  第二章安定胡氏的播迁和分布  陈国及两个胡子国灭亡之后,胡姓子弟究竟何去何从,由于世远年湮、史载不详,至今还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但是胡姓最初播迁的足迹并没有完全埋没于历史的黄尘之中,几位当时的胡氏人物如春秋时期齐国的胡龅、战国时期卫国的胡衍为我们提供了胡氏最初变迁的一点线索。姬姓胡子国在河南郾城,归姓胡子国在安徽阜阳,而卫国在河南、山东一带,战国时胡姓的生活区域已经从河南、安徽扩展到山东。两汉三国时期,胡姓人物较多地出现于史籍之中,胡姓播迁和分布的情况相比以往可以较为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西汉胡安为临邛(今四川邛崃)人,胡建为河东(郡治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人,胡刚为华容(郡治今湖北监利县北)人,胡常为清河(今属河北)人,东汉胡腾为桂阳(今广东连县)人,三国时吴国的胡勃为豫章(郡治在今江西南昌县)人,胡综为固始(今河南太康县南)人,魏国的胡昭为颍川(郡治在河南禹州市)人,胡质为寿春(今安徽寿春)人,蜀汉胡潜本为魏郡人,后迁居益州(今四川成都一带)。由此可见,当时的胡氏已经播迁于四川、山西、湖北、河北、广东、江西等一些地方。但当时胡氏主要生活区域还是在北方。  时至南北朝及隋唐时期,胡姓又进一步向各地播迁。据《唐代墓志汇编》的记载,书中胡姓墓主皆为安定胡氏的后代。虽然祖籍安定,但他们已经相继离开故乡,为官各地,迁居各方。从中可以发现一些安定胡氏在北魏、隋、唐时期播迁的痕迹和线索。具体情况如下:  迁居或为官山东者:胡永字敬延,曾担任齐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济南市)长史、东莱郡(治所在今山东掖县)太守、东平郡(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太守。胡永父胡邕曾任南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沂水县)刺史。  迁居或为官山西者:胡永字敬延,曾任延雁门郡(治所在今山西代县)太守,胡光复父胡玉曾任晋州(治所在今山西临汾县西北)司兵参军事。胡者字方官,担任虔王府长史,卒于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年60,葬蔚州(治所在今山西灵丘县城北30里之岗原)。胡泰子胡宗约住晋州襄陵县(山西临汾县东南)主簿。胡泰父胡贞为朝请大夫、汾州(治所在今山西汾阳县)长史。  迁居或为官河南者:胡永祖胡亮在北魏时为镇北司马、徐州(北魏时治所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牧,爵临泾子。胡光复曾祖胡延咸在萧齐时封广武王、开府仪同三司、礼部尚书、中书令,北周时为河阳(治所在今河南孟县南)太守,胡哲字仁感,来仕帝京,为陪戎副尉,遂为合宫县(今河南洛阳市西郊)人,卒于万岁通天(公元696年)五月八日洛城私第,年62,葬于洛城东北7里的原礼。胡哲祖胡通任隋怀州河内(今河南洛阳市西郊)县丞。胡肃字元暹,初为宋王府执事,历仕中书直省、右领军卫长上、河南府武定府别将、河南府泪梁府左果毅,死后葬于洛阳城东北邙山之阳。胡肃曾祖胡坚随任豫州褒信县(今河南息县东北)令。胡曾父胡思德为汝州临汝县(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县西)令。他的铭文中有“因官测主之邑,遂*洛之阳”语,系因官宦而定居于洛阳的。  胡者祖胡叔平为相州滏阳(今河南滏阳县)县主簿。胡者祖胡威为仪州和顺县(今地)尉。胡者父胡璧为兵部常选。他的铭文中有“因官创业,易地迁居”语。胡贞之次子胡泰字宽时,后迁居于洛阳县绥福里,卒于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年so,葬河南县伊洛乡司马里。胡泰之曾祖胡玄中为唐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县)新夕县令。胡光复为左翊卫,卒于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葬于洛阳东北的邙山。     迁居或为官河北者:胡永家于清河郡(治所在今河北清河),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三月七日卒于家,年88。  迁居或为官四川者:胡光复祖父胡山君先后担任通直散骑常侍、巴西郡(治所在今四川绵阳)东曹掾、唐始州(治所在今四川剑阁县)普安县令、益州(今成都平原一带)录事。     迁居或为官湖北者:胡永之孙胡宝字令珍司职郢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参军事。  迁居或为官湖南者:胡永之子胡质任澧州(治所在今湖南澧阳县东南)司法参军事,天性仁孝,不坠家声。胡质墓志中有“秦中著姓,河北高门”语.胡光复曾祖胡长延隋为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阳)刺史.胡珍祖上任晋右仆射,残铭中有“子孙播迁,至十八代孙皇朝为长(下残)自后子孙遂居长沙,便为郡人也”语,定籍长沙。  迁居或为官江苏者:胡永字敬廷,曾任南兖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司马。胡永孙胡伯远为苏州昆山县丞等。胡泰祖父胡敬文为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市)录事参军。  迁居或为官江西者:胡永之孙胡俨字长威,为吏部文林郎、袁州新喻县(今江西新余县)丞。  由此,胡姓的生活区域在隋唐时进一步扩展到湖南、江苏等地,而一部分现存的湖南胡氏家谱也记载他们的始迁之祖在唐胡时迁居湖南,与墓志所载不谋而合。此后伴随着唐末五代十围、北宋末期、元朝末期几次大规模的南迁,胡姓子孙进一步迁林南方。这样一来,胡姓子孙遍布于五湖四海,胡姓的村落、祠堂20:神州大地随处可见。  对于胡姓的播迁,我们似乎有这样的认知:在历史长河中,古支胡氏有如片片舟楫,而避乱、迁职、归隐、经商、人口的剧增等诸多因素就有如层层波浪把胡姓子弟推向五湖四海。在飘流的过程中,胡姓子弟既要适应时势的变化,随波逐流;又要克服时势造成的困难,搏击风浪,异常艰难地寻找理想中的港湾。几多风雨、几度坎坷正是胡姓迁徙过程的真实写照.然而无论是惊涛骇浪,还是急流险滩都无法阻挡胡姓的征程。风平浪静的港湾最终将是胡姓子弟的归宿。但是风云莫测,每当风浪再起,胡姓子弟将再次踏上旅程,漫漫长路记载着胡姓子弟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远迁近徙,而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迁徙使得胡姓子弟打破了地域的界限,形成了今天胡氏遍天下的局面。  胡姓的郡望在唐朝元和以前,主要有安定、新蔡两地.唐时又有弋阳定城、义阳中州、洛阳、雩县、乐陵、恒山、河东、河南等诸郡望。宋时又有沧州、海陵、晋陵、奉新、崇安、庐陵、婺源等诸郡望。其中安定声望最著。安定郡为西汉武帝无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所置。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县地。东汉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东晋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北).安定成为胡姓著名的郡望形成于两晋时期,实由安定胡姓名人和安定胡姓的名门望族长时间的发展积淀而成。根据《元和姓纂》的记载,西汉时胡建始居安定。东汉时,太尉胡广为安定人。三国时,魏荆州刺史胡质为安定人,其子胡威为青州刺史、平春侯,又居淮南。……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  家庭,在非常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细胞。中国的家庭或者说家族,更是于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演变中,具有其特殊的性质和形式,而“姓”就是家族的一种标志。  现在我们许多人,每每对三代以上的家族历史说不清楚。追溯和认识本家族的过去是很普遍的兴趣和愿望。自己的“姓”源自何时何地,有过哪些人物事迹,家族如何移居变迁,都是大家希望了解的。尤其是身在异域的华侨华裔,聚合同“姓”同宗,探索“姓”的起源地,形成了寻根的情结。  中国的“姓”的本质及其形成变化,是一个非常有深度、广度的学术研究问题。在先秦时期,有“姓”有“氏”,意义截然不同。到战国晚年以后,原来的“姓”逐渐泯灭。汉代以来的“姓”实际是先秦的“氏”,反映了社会组织的重大变迁。至于少数民族的“姓”,又各有特色。中国自古至今,究竟存在有多少“姓”,尚有待研究确证。1985年出版的慕容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前言云“已知中华民族古今姓氏的总数有六千三百多个”,《辞典》实收4386条。1990年印行的毛玉良《千家姓》,收单字姓1886个、复姓637个,共2523个。考虑到古代姓氏多有佚失,这显然不能是古今姓氏的全数。窦学田所编《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中收录古今姓氏已达12000个之多,杜若甫、袁义达所编《中华姓氏大辞典》中收录的中华民族姓氏也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个字以上的姓氏2313个。由此足见,对“姓”的研究,确实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学科分支。  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十分巨大,古人对家族关系更极重视。在殷商甲骨文中已见有家谱刻辞,其先祖可上溯到商以前的夏代。到周代,“同姓不婚”已成为社会生活的原则,并且逐渐形成了严格显示家庭内部亲疏关系的丧服制度。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了专掌“奠系世,辨昭穆”,即家族谱系的史官。战国末成书的《世本》一书,应是这个传统的产物。到汉晋以下,谱系之学更加兴盛。早期仅有王公贵族有谱,后世各地各族普遍修谱,甚至山村海疆、海外华人,莫不有谱。数量庞大的家谱,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谱系之学虽然源远流长,各种家谱尤为繁多,汗牛充栋,然而由于年世绵远,其间缺失疑难,情况复杂。宋代洪迈作《容斋随笔》,已说:“姓氏所出,后世茫不可考,不过证以史传,然要为难晓。”现代关于中国“姓”的研究,必须在浩若烟海的材料中网罗辑集,求其真相,其难点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溯源问题。中国的“姓”,相当大的部分起源古远,但是史缺有间,谱系的早期段落很少线索可供寻觅。像孔子一家那样谱系足据,流传至今的,相当稀少。寻绛史传,探源溯本,不能不费很大的力量,很多时候尚有待新的发现。第二是制度问题。如上所述,古今姓氏等制度变异颇大。我曾有小文《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说明古时人名有姓、氏,有名、字,有的有爵与职官,有的死后有谥,复杂异常,而家族得氏(即后来的“姓”)常与这些有关。事实上各个时代“姓”的制度,都需要专门研讨。  第三是流变问题。中国古今姓氏,多所演变,有分有合,情形非常繁复。总的说来,我国的“姓”数目众多,但相对于数量很大的人口而言,“姓”又显得较少,和外国的“姓”,包括邻国如日本的“姓”,有着差别。我国怎样形成像“李”、“张”、“王”等等的人数特多的“姓”,又怎样保存非常冷僻罕遇的“姓”,很值得研究。  第四是民族问题。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姓”,自然应作专门探讨。东北师范大学陈连庆先生有《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提出:“古人对姓氏之考证,重点多在汉族之姓氏,而对非汉族之姓氏虽有注意但多忽略”,其说极是。陈书范围为秦汉魏晋南北朝,分为匈奴之属,鲜卑、乌桓、东夷之属,高车、柔然突厥之属,蛮、越、溪、俚之属,羌、氐、西南夷之属,西域之属。对于其他时代,也有必要做类似的工作。  尽管有这些难点,近年学术界对“姓”的研究还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揭示了一系列问题,澄清了好多混淆和疑难。今天,对古今的“姓”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普及有关学术知识的条件,可说已经具备了。……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华姓氏谱中的“胡”姓分册。书中从该姓的源流、变迁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以及该姓氏的地域分布、走向趋势及其特点;姓氏制度的深厚底蕴和家族流变。 本书内容丰富,广征博引,史料翔实,融知识性与可读性为一体,非常值得一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华姓氏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