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忆

出版时间:2008年06月  出版社:华艺出版社  作者:季羡林  页数:239  
Tag标签:无  

前言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连寿命比较短的人都无不如此,何况像我这样寿登耄耋的老人!我们舞笔弄墨的所谓“文人”,这种变化必然表现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话,怎样来处理这样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这里就有两种办法。在过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盖自己幼年挂屁股帘的形象,尽量删削年轻时的文章,使自己成为一个一生一贯正确,思想感情总是前后一致的人。我个人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这有点作伪的嫌疑。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在我的散文和杂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现象,是颇能找出一些来的。比如对中国社会某一个阶段的歌颂,对某一个人的崇拜与歌颂,在写作的当时,我是真诚的;后来感到一点失望,我也是真诚的。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删改,统统保留下来。不管现在看起来是多么幼稚,甚至多么荒谬,我都不加掩饰,目的仍然是存真。像我这样性格的一个人,我是颇有点自知之明的。我离一个社会活动家,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我本来希望像我的老师陈寅恪先生那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求闻达,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又决不是不关心国家大事,决不是不爱国,那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然而阴差阳错,我成了现在这样一个人。应景文章不能不写,写序也推脱不掉,“春花秋月何时了,开会知多少”,会也不得不开。事与愿违,尘根难断,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张,只有俟诸来生了。

内容概要

听到孟实(朱光潜)先生逝世的消息时,我并没有流泪,但是在写这篇短文时,却几次洞如泉涌。生生死死,自然规律,任何人也改变不了。占人说:“大块劳我以生,息我以死。”盂实先生,安息吧!你的形象将永远留在你这—个年迈而不龙钟的学牛的心中。    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凡人,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忘情的地步,只有把自己钉在感情的十字架上了。我白谓身体尚颇硬朗,并不服老。然而,曾儿何时,宛如黄粱一梦,自己已接近耄耋之年。许多可敬可爱的师友相继离我而去。此情此景,焉能忘情?    随着自己的年龄的增长,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在人世间,后步匕者的处境是并不美妙的,年岁越大,先他而走的亲友越多,怀念与悲思在他心中的积淀也就越来越厚,厚到令人难以承担的程度。何况我又是一个感情常常超过需要的人,我心里这—份负担就显得更重。

作者简介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6年回国,受胡适、傅斯年、汤用彤三位先生之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期间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
  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播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书籍目录

忆章用纪念一位德国学者西克灵教授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悼念朱光潜先生怀念衍梁悼念曹老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回忆王力先生为胡适说几句话悼念姜椿芳同志回忆梁实秋先生悼念沈从文先生寿寿彝纪念陈寅恪先生回忆吴宓先生忆念丁声树同志忆念胡也频先生诗人兼学者的冯至(君培)先生晚节善终大节不亏——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记周培源先生寿作人也谈叶公超先生二三事何仙槎(思源)先生怀念乔木悼组缃悼许国璋先生我的朋友臧克家我眼中的张中行回忆陈寅恪先生回忆汤用彤先生悼念邓广铭先生记张岱年先生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扫傅斯年先生墓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国学大师汤用彤先生忆念郑毅生先生石景宜博士赵元任先生对陈寅恪先生的一点新认识悼念赵朴老忆恩师董秋芳先生追忆李长之悼念周一良忆老友于道泉悼念马石江同志忆念张天麟寅恪先生二三事痛悼钟敬文先生追忆哈隆教授悼巴老

章节摘录

忆章用:我一直到现在还不能相信,他竟撒手离开现在的这个世界去了。我自己的生命虽然截止到现在还说不上怎样太长;但在这不太长的过去的生命中,他的出现却更短,短到令人怀疑是不是曾经有过这样一回事。倘若要用一个譬喻的话,我只能把他比作一颗夏夜的流星,在我的生命的天空中,蓦地拖了一条火线出现了,蓦地又消逝到暗冥里去。但在这条火线留下的影于却一直挂在我的记忆的丝缕上,到现在,已经是隔了几年了,忽然又闪耀了起来。人的记忆也是怪东西,在每一天,不,简直是每一刹那,自己所遇到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中,在风起云涌的思潮中,有后来想起来认为是极重大的事情,但在当时看过想过后不久就忘却了,费很大的力量才能再回忆起来。但有的事情,譬如说一个人笑的时候脸部构成的图形,一条柳枝摇曳的影子,一片花瓣的飘落,在当时,在后来,都不认为有什么不得了;但往往经过很久很久的时间,却能随时能明晰地浮现在眼前,因而引起一长串的回忆。到现在很生动地浮现在我眼前,压迫着我想到俊之(章用)的,就是他在谈话中间静默时神秘地向眼前空虚处注视的神态。但说来已经是六年前的事情了。六年前的深秋,我从柏林来到哥廷根。第二天起来,在街上走着的时候,觉得这小城的街特别长,太阳也特别亮,一切都浸在一片白光里。过了几天,就在这样的白光里,我随了一位中国同学走过长长的街去访俊之。他同他母亲赁居一座小楼房的上层,四周全是花园。这时已经是落叶满地,树头虽然还挂了几片残叶,但在秋风中却只显得孤零了。那一次究竟说了些什么话,现在已经记不清了。似乎他母亲说话最多,俊之并没有说多少。在谈话中间静默的一刹那,我只注意到,他的目光从眼镜边上流出来,神秘地注视着眼前的空虚处。就这样,我们第一次见面他给我的印象是颇平常的;但不知为什么,以后竟常常往来起来。他母亲人非常慈和,很能谈话。每次会面,都差不多只有她一个人独白,每次都感觉不到时间的逝去,等到觉得屋里渐渐暗起来,却已经晚了,结果每次都是仓仓促促辞了出来,摸索着走下黑暗的楼梯,赶回家来吃晚饭。为了照顾儿子,她在这离开故乡几万里的寂寞的小城里陪儿子一住就是七八年,只是这一件,就足以打动了天下失掉了母亲的孩子们的心,让他们在无人处流泪,何况我又是这样多愁善感?又何况还是在这异邦的深秋呢?我因而常常想到在故乡里萋萋的秋草下长眠的母亲,到俊之家里去的次数也就多起来。哥廷根的秋天是美的,美到神秘的境地,令人说不出,也根本想不到去说。有谁见过未来派的画没有?这小城东面的一片山林在秋天就是一幅未来派的画。你抬眼就看到一片耀眼的绚烂。只说黄色,就数不清有多少等级,从淡黄一直到接近棕色的深黄,参差地抹在这一片秋林的梢上,里面杂了冬青树的浓绿,这里那里还点缀上一星星的鲜红,给这惨淡的秋色涂上一片凄艳。就在这林子里,俊之常陪我去散步。我们不知道曾留下多少游踪。林子里这样静,我们甚至能听到叶子辞树的声音。倘若我们站下来,叶子也就会飘落到我们身上。等到我们理会到的时候,我们的头上肩上已经满是落叶了。间或前面树丛里影子似的一闪,是一匹被我们惊走的小鹿,接着我们就会听到窣窣的干叶声,渐远,渐远,终于消逝到无边的寂静里去。谁又会想到,我们竟在这异域的小城里亲身体会到“叶干闻鹿行”的境界?但这情景都是后来回忆时才觉到的,在当时,我们却没有,或者可以说很少注意到:我们正在热烈地谈着什么。他虽然念的是数学;但因为家学渊源,对中国旧文学很有根底,作旧诗更是经过名师的指导,对哲学似乎比对数学的兴趣还要大。我自己虽然一无所成;但因为平常喜欢浏览,所以很看了些旧诗词,而且自己对许多文学上的派别和几个诗人还有一套看法。平时难得解人,所以一直闷在心里,现在居然有人肯听,于是我就一下子倾出来。看了他点头赞成的神气,我的意趣更不由地飞动起来,我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世界,连自己也忘记了。往往是看到桦树的白皮上已经涂上了淡红的夕阳,才知道是应该下山的时候。走到城边,就看到西面山上一团紫气,不久天上就亮起星星来了。等到林子里最后的几片黄叶也落净了的时候,不久就下了第一次的雪。哥城的冬天是寂寞的。天永远阴沉,难得看到几缕阳光。在外面既然没有什么可看,人们又觉得炉火可爱起来。有时候在雪意很浓的傍晚,他到我家里来闲谈。他总是靠近炉子坐在沙发上,头靠在后面的墙上。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大半谈的仍然是哲学宗教上的问题;但转来转去,总转到中国旧诗上。他说话没有我多。当我滔滔不绝地说着的时候,他只是静静地听,脸上又浮起那一片神秘的微笑,眼光注视着眼前的空虚处。同我一样,他也会忘记了时间,现在轮到他摸索着走下黑暗的楼梯赶回家去吃晚饭了。后来这情形渐渐多起来。等到我们再聚到一起的时候,章伯母就笑着告诉我,自从我到了哥廷根,他儿子仿佛变了一个人,以前同他母亲也不大多说话,现在居然有时候也显得有点儿活泼了。他在哥城八年,除了间或到范禹(龙丕炎)家去以外,很少到另外一位中国同学家里去,当然更谈不到因谈话而忘记了吃晚饭。多少年来,他就是一个人到大学去,到图书馆去,到山上去散步,不大同别人在一起。这情形我都能想象得到,因为无论谁只要同俊之见上一面,就会知道,他是孤高一流的人物。这样一个人怎么能够同其他油头粉面满嘴里离不开跳舞电影的留学生们合得来呢?他的孤高并不是矫揉造作的,他也并没有意思去装假名士。章伯母告诉我,他在家里,也总是一个人在思索着什么,有时坐在那里,眼睛愣愣的,半天不动。他根本不谈家常,只有谈到学问,他才有兴趣。但老人家的兴趣却同他的正相反,所以平常时候母子相对也只有沉默着一句话也不说了。他对吃饭也感不到多大兴趣,坐在饭桌旁边,嘴里嚼着什么,眼睛并不看眼前的碗同菜,脑筋里似乎正在思索着只有他自己知道的问题。有时候,手里拿着一块面包,站起来,在屋里不停地走,他又沉到他自己独有的幻想的世界里去。倘若叫他吃,他就吃下去;倘若不叫他,他也就算了。有时候她同他开个玩笑,问他刚才吃的是什么东西,他想上半天,仍然说不上来。这是他自己说起来都会笑的。过了不久,我就有机会证实了章伯母的话。这所谓“不久”,我虽然不能确切地指出时间来;但总在新年过后的一二月里,小钟似的白花刚从薄薄的雪堆里挣扎出来,林子里怕已经抹上淡淡的一片绿意了。章伯母因为有事情到英国去了,只留他一个人在家里。我因为学系不能决定,有时候感到异常的烦闷,所以就常在傍晚的时候到他家里去闲谈。我差不多每次都看到桌子上一块干面包,孤伶地伴着一瓶凉水。问他吃过晚饭没有,他说吃过了。再问他吃的什么,他的眼光就流到那一块干面包和那一瓶凉水上去,什么也不说。他当然不缺少钱买点儿香肠牛奶什么的;而且煤气炉子也就在厨房里,只要用手一转,也就可以得到一壶热咖啡。但这些他都没做,也许是忘记了,也许根本没有兴致想到这些琐碎的事情,他脑筋里正盘旋着什么问题。在这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当然就是向面包盒里找出他母亲吃剩下的面包,拧开凉水管子灌满一瓶,草草吃下去了事。既然吃饭这事情非解决不行,他也就来解决;至于怎样解决,那又有什么重要呢?反正只要解决过,他就能再继续他的工作,他这样就很满意了。我将怎样称呼他这样一个人呢?在一般人眼中,他毫无疑问地是一个怪人,而且他和一般人,或者也可以说,一般人和他合不来的原因恐怕也就在这里面。但我从小就有一个偏见,我最不能忍受四平八稳处事接物面面周到的人物。我觉得,人不应该像牛羊一样,看上去都差不多,人应该有个性。然而人类的大多数都是看上去都差不多的角色,他们只能平稳地活着,又平稳地死去,对人类对世界丝毫没有影响。真正大学问大事业是另外几个同一般人不一样,甚至被他们看作怪人和呆子的人做出来的。我自己虽然这样想,甚至也试着这样做过,也竟有人认为我有点儿怪;但我自问,有的时候自己还太妥协平稳,同别人一样的地方还太多。因而我对俊之,除了羡慕他的渊博的学识以外,对他的为人也有说不出来的景仰了。在羡慕同景仰两种心情下,我当然高兴常同他接近。在他那方面,他也似乎很高兴见到我。到现在还不能忘记,每次我找他到小山上去散步,他都立刻答应,而且在非常仓皇的情形下穿鞋穿衣服,仿佛一穿慢了,我就会逃掉似的。我们到一起,仍然有说不完的话,我们谈哲学,谈宗教,仍然同以前一样,转来转去,总转到中国旧诗上去。他把他的诗集拿给我看,里面的诗并不多,只是薄薄的一本。我因为只仓猝翻了一遍,现在已经记不清,里面究竟有些什么诗。我用尽了力想,只能想起两句来:“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他还告诉我,到哥城八年,先是拼命念德文,后来入了大学,又治数学同哲学,总没有余裕和兴致来写诗;但自从我来以后,他的诗兴仿佛又开始汹涌起来,这是连他自己都没想到的——果然,过了不久,又在一个傍晚,他到我家里来。一进门,手就向衣袋里摸,摸出来的是一个黄色的信封,里面装了一张硬纸片,上面工整的写着一首诗。空谷足音一识君,相期诗伯苦相薰。体裁新旧同尝试,胎息中西沐见闻。胸宿赋才徕物与,气嘘史笔发清芬。千金敝帚孰轻重,后世凭猜定小文。我看了脸上直发热。对旧诗,我虽然喜欢胡谈乱道,但说到做,我却从来没尝试过,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门外汉,我哪里敢做梦做什么“诗伯”呢?但他的这番意思我却只有心领了。这时候,我自己的心情并不太好,他也正有他的忧愁。七八年来,他一直过着极优裕的生活。近一两年来,国内的地租忽然发生了问题,于是经济来源就有了困难。对于他这其实都算不了什么,因为我知道,只要他一开口,立刻就会有人自动地送钱给他用,而且,据他母亲告诉我,也真地已经有人寄了钱来;譬如一位德国朋友,以前常到他家里去吃中国饭,现在在另外一个大学里当讲师,就寄了许多钱来,还愿意以后每月寄。然而俊之都拒绝了。我也同他谈过这事情,我觉得目前用朋友几个钱完成学业实在是无伤大雅的;但他却一概不听,也不说什么理由,我自己根本没有多少钱,领到的钱也不过刚够每月的食宿,一点儿也不能帮他的忙。最初听到他说,他不久就要回国去筹款,心中有说不出的难过。后来他这计划终于成为事实了。每次到他那里去,总看到他忙忙碌碌地整理书籍。我不愿意看这一堆堆横七竖八躺在地上的书籍。我觉得有什么地方对他不起,心里凭空惭愧起来。在不知不觉时,时间已经由暮春转入了初夏。哥廷根城又埋到一团翠绿里去。俊之起程的日子也决定了。在前一天的晚上,我们替他饯行,一直到深夜才走出市政府的地下餐厅。我同他并肩走在最前面。他平常就不大喜欢说话,今天更不说了,我们只是沉默着走上去,听自己的步履声在深夜的小巷里回响,终于在沉默里分了手。我不知道他怎么样,我是一夜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第二天天一亮我就到他家去了。他已经起来了。我本来预备在我们离别前痛痛快快谈一谈,我仿佛有许多话要说似的;但他却坚决要到大学里去上一堂课。他母亲挽留也没有用。他嘴里只是说,他要去上“最后一课”,“最后”两个字说得特别响,脸上浮着一片惨笑。我不敢接触他的目光,但我却能了解他的“客树回看成故乡”的心情。谁又知道,这一堂课就真的成了他的“最后一课”呢?就这样,俊之终于离开他的第二故乡哥廷根,离开了我,从那以后,我就再没有看到他。路上每到一个停船的地方,他总有信给我。他知道我正在念梵文,还剪了许多报上的材料寄给我。此外还寄给我了许多诗。回国以后,先在山东大学教数学。在这期间,他曾写过一封很长的信给我,报告他的近况,依然是牢骚满腹。后来又转到浙江大学去,情形如何,我不大清楚。不久战争也就波及浙江,他随了大学辗转迁到江西。从那里,我接到他一封信,附了一卷诗稿,把他回国以后作的诗都寄给我了。他仿佛预感到自己已经不久于人世,赶快把诗抄好,寄给一个朋友保存下去,这个朋友他就选中了我。我一直到现在还不相信,这是偶然的,他似乎故意把这担子放在我的肩上。从那以后,我从他那里再没听到什么。不久范禹来了信,报告他的死。他从江西飞到香港去养病,就死在那里。我真没法相信这是真的,难道范禹听错了消息了么?但最后我却终于不能不承认,俊之是真地死了,在我生命的夜空里,他像一颗夏夜的流星似地消逝了,永远地消逝了。我们相处一共不到一年。一直到离别还互相称做“先生”。在他没死之前,我不过觉得同他颇能谈得来,每次到一起都能得到点儿安慰,如此而已。然而他的死却给了我一个回忆沉思的机会,我蓦地发现,我已于无意之间损失了一个知己,一个真正的朋友。在这茫茫人世间究竟还有几个人能了解我呢?俊之无疑是真正能够了解我的一个朋友。我无论发表什么意见,哪怕是极浅薄的呢,从他那里我都能得到共鸣的同情。但现在他竟离开这人世去了。我陡然觉得人世空虚起来。我站在人群里,只觉得自己的渺小和孤独,我仿佛失掉了倚靠似的,徘徊在寂寞的大空虚里。哥廷根仍然同以前一样地美,街仍然是那样长,阳光仍然是那样亮。我每天按时走过这长长的街到研究所去,晚上再回来。以前我还希望,俊之回来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逍遥在长街上高谈阔论;但现在这希望永远只是希望了。我一个人拖了一条影子走来走去:走过一个咖啡馆,我回忆到我曾同他在这里喝过咖啡消磨了许多寂寞的时光;再向前走几步是一个饭馆,我又回忆到,我曾同他每天在这里吃午饭,吃完再一同慢慢地走回家去;再走几步是一个书店,我回忆到,我有时候呆子似地在这里站上半天看玻璃窗子里面的书,肩头上蓦地落上了一只温暖的手,一回头是俊之,他也正来看书窗子;再向前走几步是一个女子高中,我又回忆到,他曾领我来这里听诗人念诗,听完在深夜里走回家,看雨珠在树枝上珠子似地闪光——就这样,每一个地方都能引起我的回忆,甚至看到一块石头,也会想到,我同俊之一同在上面踏过;看了一枝小花,也会回忆到,我同他一同看过。然而他现在却撒手离开这个世界走了,把寂寞留给我。回忆对我成了一个异常沉重的负担。今年秋天,我更寂寞得难忍。我一个人在屋里无论如何也坐不下去,四面的墙仿佛逗起来给我以压迫。每天吃过晚饭,我就一个人逃出去到山下大草地上去散步。每次都走过他同他母亲住过的旧居:小楼依然是六年前的小楼,花园也仍然是六年前的花园,连落满地上的黄叶,甚至连树头残留着的几片孤零的叶子,都同六年前一样;但我的心情却同六年前的这时候大大的不相同了。小窗子依然开对着这一片黄叶林。我以前在这里走过不知多少遍,似乎从来没有注意过这样一个小窗子;但现在这小窗子却唤回我的许多记忆,它的存在我于是也就注意到了。在这小窗子里面,我曾同俊之同坐过消磨了许多寂寞的时光,我们从这里一同看过涂满了凄艳的彩色的秋林,也曾看过压满了白雪的琼林,又看过绚烂的苹果花,蜜蜂围了嗡嗡地飞;在他离开哥廷根的前几天,我们都在他家里吃饭,忽然扫过一阵暴风雨,远处的山、山上的树林、树林上面露出的俾斯麦塔都隐入滃濛的云气里去:这一切仿佛是一幅画,这小窗子就是这幅画的镜框。我们当时都为自然的伟大所压迫,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只是沉默着透过这小窗注视着远处的山林。当时的情况还历历如在眼前;然而曾几何时,现在却只剩下我一个人在满了落叶的深秋的长街上,在一个离故乡几万里的异邦的小城里,呆呆地从下面注视这小窗子了,而这小窗子也正像蓬莱仙山可望而不可及了。逝去的时光不能再捉回来,这我知道;人死了不能复活,这我也知道。我到现在这个世界上来活了三十年,我曾经看到过无数的死:父亲、母亲和婶母都悄悄地死去了。尤其是母亲的死在我心里留下无论如何也补不起来的创痕。到现在已经十年了,差不多隔几天我就会梦到母亲,每次都是哭着醒来。我甚至不敢再看讲母亲的爱的小说、剧本和电影。有一次偶然看一部电影片,我一直从剧场里哭到家。但俊之的死却同别人的死都不一样:生死之悲当然有,但另外还有知己之感。这感觉我无论如何也排除不掉。我一直到现在还要问:世界上可以死的人太多太多了,为什么单单死俊之一个人?倘若我不同他认识也就完了;但命运却偏偏把我同他在离祖国几万里的一个小城里拉在一起,他却又偏偏死去。在我的饱经忧患的生命里再加上这幕悲剧,难道命运觉得对我还不够残酷吗?但我并不悲观,我还要活下去。有的人说:“死人活在活人的记忆里。”俊之就活在我的记忆里。只是为了这,我也要活下去。当然这回忆对我是一个无比的重担;但我却甘心肩起这一份重担,而且还希望能肩下去,愈久愈好。五年前开始写这篇东西,那时我还在德国。中间屡屡因了别的研究工作停笔,终于剩了一个尾巴,没能写完。现在在挥汗之余勉强写起来,离开那座小城已经几万里了。

后记

《季羡林自选集》跋季羡林先生是我尊敬的国学大师,但他的贡献和意义又远在其学问之上。我尝问先生:“你所治之学,如吐火罗文,如大印度佛教,于今天何用?”他肃然答道:“学问不问有用无用,只问精不精。”严谨的治学态度发人深省。此其一令人尊敬。先生学问虽专、虽深,然文风晓畅朴实,散文尤美。就是有关佛学、中外文化交流,甚至如《糖史》这些很专的学术论著也深入浅出,条分缕析。虽学富五车,却水深愈静,绝无一丝卖弄。此其二令人尊敬。先生以教授身份居校园凡六十年,然放眼天下,心忧国事。常忆季荷池畔红砖小楼,拜访时,品评人事,说到动人处,竞眼含热泪。我曾问之,最佩服者何人。答日:“梁漱溟”。又问再有何人。答日:“彭德怀。”问其因,只为他们有骨气。联系“文革”中,先生身陷牛棚,宁折不屈,士身不可辱,公心忧天下。此其三令人尊敬。先生学问之衣钵,自有专业人士接而传之。然治学之志、文章之风、人格之关则应为学术界、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所学、所重。而这一切又都体现在先生的文章著作中。于是遂建议于先生全部著作中,选易普及之篇,面对一般读者,编一季文普及读本。适有漆峻泓先生、华艺出版社领导多方促成,于是有此选本问世,庶可体现初衷。

编辑推荐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人世间,后死者的处境是并不美妙的,年岁越大,先他而走的亲友赵多,怀念与悲思在他心中的积淀也就越来越厚,厚到令人难以承担的程度。《悼念忆:另一种回忆录》是作者对死者的悼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悼念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8条)

 
 

  •   《悼念忆:另一种回忆录》作者说:听到孟实(朱光潜)先生逝世的消息时,我并没有流泪,但是在写这篇短文时,却几次泪如泉涌。生生死死,自然规律,任何人也改变不了。古人说:“大块劳我以生,息我以死。”孟实先生,安息吧!你的形象将永远留在你这一个年迈而不龙钟的学生的心中。
      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凡人,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忘情的地步,只有把自己钉在感情的十字架上了。我自谓身体尚颇硬朗,并不服老。然而,曾几何时,宛如黄粱一梦,自己已接近耄耋之年。许多可敬可爱的师友相继离我而去。此情此景,焉能忘情?
  •   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凡人,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忘情的地步,只有把自己钉在感情的十字架上了。我白谓身体尚颇硬朗,并不服老。然而,曾儿何时,宛如黄粱一梦,自己已接近耄耋之年。许多可敬可爱的师友相继离我而去。此情此景,焉能忘情?
  •   悼 念 忆(季羡林)怀念的书,大多能帮助了解一个的侧面。
  •   不少于5个字悼 念 忆(季羡林)
  •   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淡淡的感觉。
  •   向季羡林先生致敬,认真的态度。认真的人生。
  •   季羡林先生的文字依然非常耐读,是本不错的书~
  •   全都是悼文,感情真挚,值得细细品味
  •   季羡林是纯粹的国学大师,水平自然没的说
  •   不是很厚的一本,文字令人为之动容。快递最糟糕。
  •   整本书都是季大师写的祭奠文,目前还没怎么看,只是翻了翻。所谓人,当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时候,最为通透,在纪念他们时,也会有智慧的吧。
  •   特别喜欢季羡林,很棒的书。
  •   一直喜欢季羡林老师的书,这本是在睡前看的。
  •   季羡林的书可以慢慢品味
  •   曾看过季老写的一篇回忆散文,感觉很好,所以买了这本书,从中能够读出人生的许多真谛!
  •   今天刚收到,还没看,不过本人喜欢季先生的书
  •   大家写更大的家,老人写更老的人。很值得读。
  •   有一定阅历和文化基础的人不会写出烂作,文人就是矫情,不错的书
  •   我怀念的是无话不说。
  •   喜欢,让人看了很感动。珍惜
  •   老师对该套书的评价是:生活的真实与真情都在其中。
  •   比较喜欢读这类文章。很有人文情怀,能言常人不能言之悲痛。
  •   第一次读季老的书 这是很好的一本书
  •   大师的作品,我辈不敢妄评,总之是一个好字了得。
  •   文学大家之作!
  •   慢慢的领悟,不同的人生需要不同的解读和感触,慢慢的体悟吧.
  •   是我想要找厂的书,印刷不错。。。
  •   对语文教学很有帮助
  •   这本书不错呢哈哈,当当网的书果然不错,挺实惠的
  •   一直很喜欢老先生的书
  •   非常非常好的一本书。
  •   还没怎么看,应该不错,但是是属于那种老人家讲话的那种,稍微有点枯燥。
  •   我不是很爱好国学的,但是,季老是我很喜欢的国学大师,国学大师,他当之无愧。
  •   还没看,不过包装很好,满意,这部书应该不错,豆瓣上查过的。
  •   个人很喜欢看这种回忆的书,等看完上次买的书就看这个
  •   这回的快递很nice 书折扣低 超值哦!
  •   这个商品不错,内容很好,纸质也不错,字体大小正合适,安静地体味大师间的故事。
  •   支持季老的著作。。。。
  •   价格划算,质量不错,还没来得急看
  •   看了一些,很好
  •   这本书就是乍看起来会有点枯燥,但是要是能静下心来读能体会颇多的一本书,等我慢慢把它读完。
  •   很感人啊 好书
  •   一如既往地支持着季老!!!另一种回忆,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高调挽歌,有的是对生活的正能量,对生命的敬畏。这才是真正的记忆,回忆吧,有意义的事。 耐读,支持大家好好读读。
  •   还没看,细细品读季老的意境
  •   大师也是平常人 也有自己的离合悲欢
  •   领略了大师级的风范,以后要多多这样的书。
  •   还没喊 看封面还不错 期待
  •   回忆名人,情真意切,很有史料价值
  •   我喜欢季老师的散文,读之有清水出芙蓉之感
  •   通过名家之手了解更多名人的故事 不错
  •   季老的书,大师之作,很值得拜读和收藏。
  •   没看呢,但包装 很精美,应该不错呀。是正版。
  •   大家文章,记录了大家的文章,值得慢慢翻阅。
  •   属于回忆录一类的文字,内容还没看,纸张很好。
  •   大师之作,必读
  •   内容很好哈
  •   就是在换积分用的
  •   收集季大师的所有名著
  •   季老自选集中的一本,还差几本就把这套书读完了。
  •   喜欢大师 喜欢看书 喜欢当当的质量
  •   季羡林老师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这本书记录了很多大师的言行。
  •   先生的文笔自然是不用说的,读后总让人心静。
  •   只有季老那样的心胸,才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这如此,奉行中国的中庸之道,是先生既革命又世达的根本。
  •   很不错吗,看了让人回想很多·
  •   这是一本大师所写大师云集的回忆录,从中可以领略诸多大师级人物的风采。
  •   喜欢季老的不要错过,可帮助你了解他
  •   季老的书很好,值得一看
  •   这本书挺好的,质量不错,内容很好
  •   没有透明包装,又旧又脏,这是为什么?
  •   书的质量不错,翻了一下,内容也还喜欢
  •   挺好的书,感觉还是很好的,抢购的时候买的,价格很便宜!
  •   书的内容很好,那一分是因为书皱得很厉害
  •   替同事买的,说是还行,毕竟是大师。。。。
  •   季老的书,真心不错。字中情理,明白易懂,深思之下,方觉智慧。
  •   喜欢大师的文字
  •   正加紧收集季老的这套书,用于收藏。
  •   去图书馆会响啊,望改善啊
  •   说起来,季老也是个大名人...冲着名文人买书也是正常吧....书到手翻了几篇,年代久远的悼文看着像装B文,年代近的写的又没深入人心.....这是悼文嗳,又不是让你写描写文,怎么可以这么让人看不进去呢....
  •   还没有来得及看完,虽然只是凑包邮才买的,但既了解了季羡林老先生,又了解他所交往的那些大师
  •   季先生的文章,很平淡,很真实,读季先生的文章就想和一个普通人聊天一样,很随意,很淡然!
  •   大块劳我以生,息我以死。季老虽自己辞去“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个头衔,那也正好说明他的名副其实,他不是社会活动家,一生都在做着国家与国家间心灵沟通的桥梁;不是国学教授,一生致力于国学的研究和发展;不是学界泰斗,除却在翻译和语言方面的贡献,他为中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我原本不喜欢发表评论。先生的文章读得多了,就越发仰慕先生的人品。先生过世了,可是他癯健的身影,如同祖父的音容笑貌却依然清晰,便做心中明镜,照亮此生前程。先生的文章老少皆宜。也建议大家多读一下。
  •   书其实被压坏了。。。我觉得亚马逊很莫名其妙,为毛子经常会有压坏的书送过来。。。
  •   国学精品。值得收藏。。。
  •   季羡林,一个感动的名字
  •   不说废话,看书吧,都在书里了。
  •   季老以回忆的方式记录了点点滴滴,值得看,语言真实质朴
  •   清明在廣州聯合書店看到就決定在亞馬遜買,書的質量很好。翻閱季老寫的悼念文章,真是感慨萬千。讓自己不變老的唯一秘訣應該就是永不停止地思考吧...
  •   好吧,虽然不是一个时代,但仍能读懂季老内心的触动
  •   完美 包括内容外观 纸张
  •   大师就是大师,简简单单的文字里都透着这深厚的文字功底。
  •   作者并不是用那种很华丽的文字区诉说,而是很真实,很感人。喜欢他的文字
  •   一本好书应尽善尽美吧,我所购买的这本书在200,201页的均为第一排印刷有问题。
  •   大师作品,回忆录,。
  •   季老先生的书,很宁静~
  •   季老是德尊望隆的大师,文风洗练质朴,感情深沉,值得一读。
  •   老先生的文章当然得拜读啦
  •   很早就想拜读的一部作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