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养活我们

出版时间:1999-01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孔祥智  
Tag标签:无  

书籍目录

目录
序章 粮食:战略资源之忧
有人竟敢当面骗总理!
1998年11月1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播
出了一条惊人的新闻:安徽省南陵县某粮站1998年春
天,为了对付朱总理视察,从别的粮站和粮食加工厂借来
大批粮食,制造粮库爆满的假象。在向总理汇报时,还隐
瞒了大量未按中央精神办事的情况。
《中国青年报》刊文说,这些年来,假数字、假情况、
假典型、假现场层出不穷 查不胜查,堵不胜堵 多大的
领导都敢骗!
中国向来是“民以食为天”,天大的事都敢骗,领导
何以无忧?
陈云说,“无粮则乱”,那个愣头愣脑的美国人布朗也
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是无稽之谈 还是当
头棒喝?
不是已经“解决了10亿人的吃饭问题”了吗?无论
是“吃粮政府”还是“管粮政府”还能否为庞大的人口
的吃粮买单?
不错 今天的中国人不会饿肚皮了。但是,国家的粮
食究竟在哪里?粮食安全有何保障?我们不禁要替政府
替总理捏一把汗 谁来保护粮食?!
粮食:新政府的“心事”
朱�基满脑子考虑的都是粮食。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新政府的重头戏。
温饱问题不是解决了吗?非洲 朝鲜人没饭吃,说起来像童
话。
湖南农民的稻米卖不出去,泰国的稻米却畅销无阻。
“早籼稻只有两种动物吃,一种是猪;另一种是国家干部。”农
民终于找回了一点儿心理平衡。
早籼稻米质量问题 东北大米质量下降问题 东北玉米远距
离运输问题――
朱总理在粮食问题上的“三大心腹之患”。
布朗发问:谁来养活中国?
“谁来为中国提供如此之多的粮食,答案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办
得到。”
国内学者纷纷拍案:布朗是何居心?
面对口诛笔伐,布朗感到委屈:“没想到中国人对粮食进口问
题这么敏感。”
细心想一下,布朗也是苦口婆心。
有人理智地指出:“布朗旋风”的警钟效应不可低估。
中国的学者们,该纠正一下“反帝情结”了
中国的粮食安全:到底有没有问题
中国学者给布朗“迎头痛击”,布朗却“反以为荣”:
“有意思的是,从此之后,中国领导人与我好像开始了一场非
直接的对话。”
就在这场论战期间,中国的主席和总理都先后特别强调了农
业问题。
这难道不足以说明我们的粮食问题吗?
粮食流通体制:怎么改
粮食流通体制,是中国人的生命线。
鸡蛋每斤涨两毛钱,政府都要层层召开会议,做思想工作,维
护安定团结。
某直辖市曾出笼“鸡蛋政策”,仅补贴就花了2000多万元!
第一章 21世纪的中国粮食问题:
我们能否挨饿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将粮食提到至高
无上的地位;毛泽东步其后尘,致力于解决粮食问题几十
年不辍。
当今中国 乃至21世纪的中国 粮食还是不是战略
和战备问题?
这次大洪水 中国政府的快速反应开始打破粮食战
略之忧。
这是一次灵活机动反应机制的大演练。
传统的救灾粮食配给模式被突破,生产自救成了主
角。政府给粮只是“输血抢救”,而主要是提供生产周期
短,产量高的粮食种子和栽培技术,让灾民尽量减少依赖
性。
推而广之,中国解决自己问题的路子越来越宽。
我们不用饿着肚子去讨论“我们能否挨饿”的问题。
解放时,中国人没有美国人的面粉也没有饿死,艾奇
逊早已闭上了嘴;
2030年后中国要使整个世界挨饿的预言不可能成为
现实,布朗先回家喝口水,喘口气,用不着那样杞人忧天
中国人可不愿意给世界人民添乱。
从三亿吨到五亿吨:18年上了4个台阶
请看1958年8月3日的《人民日报》社论:
“群众说得好:‘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大的产”,地的产是人
的胆决定了的。”
“大跃进”逻辑,听起来要多可笑有多可笑。
这句话背后反映了什么?
饥饿,饥饿使人们说胡话,使人创造神话!
“以粮为纲,其它扫光”!
毛泽东接过警卫员从家乡带回来的糠窝窝时,一代伟人泪如
雨下。
饥饿使中国人走了弯路,但也使中国人创造了奇迹。
1978-1996:中国粮食供求的
基本状况
农村包围城市,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的传统,也是中国改革的
特色。
改革春风先从农村刮起:首先解决粮食问题!
专家警告:由于粮食生产区集中的趋势,一旦余粮区受灾或
交通运输受阻,缺粮区极有可能发生粮食危机!
小平同志谆谆告诫:
农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
2030年:中国粮食够吃吗?
“恩格尔曲线”揭示:
经济越不发达,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越大。
朱�基胸有成竹:
中国即使再遭两年大的自然灾害,粮食也不会缺乏。
98大水灾,百年不遇,看来老天也要考验考验新政府。
基本方针:怎样才会不挨饿?
“日本粮食自给率很低,但日本人不用担心挨饿。”
樊纲博士奉劝国人:
“我们不能陷入别人为我们设置的粮食‘自给自足’的圈套!”
美国学者斯特林・沃特曼很好奇:
中国没有种田,连粮食作物也是“种花”式的。
“种花”农业还行吗?
邓公阐发“第一生产力说”:
农业问题研究,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
科教兴国,也要科技兴粮。
第二章 粮食流通体制:逼到绝
路上了
朱�基为之心焦的,不是粮食够不够吃的问题,而是
粮食怎样流通的问题!
长期以来,粮食是“贡品”,而不是商品。
张留征:粮食商品化程度的高低,将成为我国农村经
济发达与否的一个基本标志。
刘志仁:粮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带有较强的政治
性 可称之为“政治商品”。
十年的粮食价格补贴 相当于国家失去了一年的财
政收入!
有的专家甚至认为:
当心今天粮食主渠道变成清末漕帮 亦官亦商亦匪
吃国家,吃农民,吃社会!
粮食流通体制 非改不可 不改不行 刻不容缓!
已经改了50年了
共和国50年,粮食改革50年。
从自由购销到统购统销,政府粮食大承包!
到1998年5月之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没有实质性突破!
改了近50年的粮食流通体制,难在何处?
“两头叫,中间笑”
经济学家也够幽默的,亏他们想出这么形象的概括。
农民多产多亏,增产不增收,怎么也好不了。
政府千方百计鼓励种粮,地方政府简直就是“种粮政府”。粮
的价低,本来是市场规律,但农民不怪政府又能怪谁?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花精力最大 出台政策最多的恐
怕就是粮改了。
政府,费力也不讨好。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怎么改?
粮食价格政策和流通体制的改革目的,是建立一个符合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流通体制,其出发点不
应该是国家如何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而应该是在鼓励粮食生产
者生产和销售粮食的基础上有利于国家对商品粮源的掌握。
第三章 粮价改革:
既要保护生产者,也不能亏了保护
消费者
“谷贱伤农”,中国人早就总结出了这一真理。
“平准”,即丰收时保价收购,减产时平价售出,平衡
粮价,保持稳定,这是中国历代的一项“基本国策”。
现在我国的粮食价格是一种“畸形价格”:既不反映
粮食价格,又难以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对生产者和消费者
都产生不正确的引导。
结果好心办了坏事,生产者叫屈,消费者叫苦
粮价改革 是粮改烧起的第一把火
粮食价格:不断升高的黄河河床
黄河的河床逐年增高,创造了“悬河”奇观。
中国的粮价也连创纪录,逐年攀升,农民还是怨声载道。
这有点不对头吧?
国家的粮食补贴大部分没到农民手中,也没到消费者手中。
农民们发出了二千多年前的呼喊:硕鼠 硕鼠,无食我泰。
粮价改革:思路与框架
粮食这种东西很特殊,不能不管,又不能管死。
有些人坚信“市场决定论”,实际上市场决定的价格未必合理。
以市场为主导,保护农民 消费者双重利益,这就是政府的
使命。
第四章“三项政策”:
当前粮改的重中之重
许多人忙着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去了。
别忘了,农业仍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仍然是社
会稳定的基础。
一位国外学者说:所谓的后农业社会永远是神话!
中国政府向粮贩子、粮耗子开战!也向弄虚作假的恶
劣行为开战!
朱�基点将,5万审计员精装上阵,清查粮食的亏损
黑洞,不斩楼兰誓不还!学术界普遍认为:粮耗子问题久
治无效,根本原因在于粮食流通改革太滞后!
人们最怕的不是没有好政策 而是好政策得不到执
行或得不到长期执行
敞开收购:为了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的
“保价放量” 政策
粮食企业成为市场中独立经营的主体,政府制订最低的粮价
不是干涉企业内政吗?
粮食企业一身兼二任:商品性、政策性。
卖粮难的不仅是农民,也包括粮食企业。
中国需要粮食立法。
顺价销售:不要出现新的
“倒挂”
经济扩张,粮价上涨速度比其它商品要快,而且幅度大;经
济紧缩时,粮价下降速度比其它商品也要快,而且幅度同样大。
如果政府控制乏力,这种现象更加严重。
粮食企业亏损,并不是天经地义;卖粮的没饭吃,岂不是怪
事儿一桩?
追求100%的粮食自给,将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是不明智的选
择!
看樊纲博士给布朗的答案:
中国人当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但不一定非要用自己种出
的粮食养活自己,而是可以靠用自己的钱买来粮食养活自己。
改革粮食外贸体制:建立良性的
粮食外交格局
我国粮食宏观调控乏力,原因何在?
――粮食进出口政出多门内外贸脱节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分离。
80年代以来,我国多次出现一种怪现象:
粮食进出口与国内粮食市场变化正好相反,粮食紧张时大量
出口,粮食剩余时,大量进口。
这种不帮正忙帮倒忙的粮食外贸体制是不是该改一改?
粮食外贸企业从事粮食内贸业务,才能衔接起国内国际两个
市场。
这是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一副合成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谁来养活我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