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鞠通医学全书

出版时间:1999-08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李刘坤  页数:44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名瑭,字配珩,鞠通乃其号,江苏淮阴人,生于公元1758年,卒于1836年。其于医学,不仅注重钻研《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博采历代医家之长,而且勤于实践,勇于创新,故医名大震,成就卓著。尤其对温病研究深刻,创温病三焦辨证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其生平主要著作有《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和《吴鞠通医案》。    《温病条辨》为吴氏温病学代表著作,书中主要以三焦辨证为纲,系统地论述了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秋燥等温病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分类、证候、治法和方药等内容。    《医医病书》为吴氏晚年所著,乃医论、医话性质的著作。其写作目的主要为革除当时医界存在的种种弊端,且补《温病条辨》论内伤杂病之不足。全书正文七十二条,另附四条,内容涉及治学方法、医德修养、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及辨治要点、药物特性及运用规律等。    《吴鞠通医案》为吴氏一生临床实践的客观记录。书中多数案例不仅诊疗过程记录完整,而且治法、方药、剂量、煎法、服法、疗效评价等内容齐备,充分反映了吴氏临床的辨治规律、用药策略和卓越效果。全书分为四卷。    另外,“吴鞠通医学学术思想研究”一文,详尽介绍和研讨了吴氏的生平、著述、学术思想、诊治经验等。又附“论文题录”,全面摘录了1950~1997 年公开发表的现代学者对吴鞠通学术思想研究探讨的论著题目,以利读者查阅。    本书集古籍整理与现代研究于一体,是一部颇有学术价值的医籍,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学生和自学中医者参阅。

作者简介

吴瑭(一七五八——一八三六)字配珩,号鞠通,江苏淮阴人。其对温病研究深刻,创温病三焦辨证理论体系,对温病学贡献极大,被后世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
其著作有:《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其中《温病条辨》影响深远,为中国医四部经典之一。

书籍目录

总目录   温病条辨   医医病书   吴鞠通医案   吴鞠通医学学术思想研究   附:吴鞠通医学研究论文题录目录卷首   原病篇(引经十九条)卷一 上焦篇(法五十八条 方四十六首)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暑温   伏暑   湿温 寒湿   温疟   秋燥   补秋燥胜气论(法八条,方六首)卷二 中焦篇(法一百零二条 方八十八首外附三方)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暑温 伏暑   寒湿   湿温(疟 痢 疸 痹附)   秋燥卷三 下焦篇(法七十八条 方六十四首,图一首 共二百三十八法 一百九十八方)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暑温 伏暑   寒湿(便血咳嗽疝瘕附)   湿温(疟痢疸痹附)   秋燥卷四 杂说   汗论   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   伤寒注论   风论   医书亦有经子史集论   本论起银翘散论   本论粗具规模论   寒疫论   伪病名论   温病起手太阴论   燥气论   外感总数论   治病法论   吴又可温病禁黄连论   风温温热气复论   治血论   九窍论   形体论卷五 解产难   解产难题词   产后总论   产后三大证论一   产后三大证论二   产后三大证论三   产后瘀血论   产后宜补宜泻论   产后六气为病论   产后不可用白芍辩   产后误用归芎亦能致瘛论   产后当究奇经论   下死胎不可拘执论   催生不可拘执论   产后当补心气论   产后虚寒虚热分别论治论   保胎论一   保胎论二卷六 解儿难   解儿难题词   儿科总论   俗传儿科为纯阳辩   儿科用药论   儿科风药论   痉因质疑   湿痉或问   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论   小儿痉病瘛病共有九大纲论   小儿易痉总论   痉病瘛病总论   六气当汗不当汗论   疳疾论   痘证总论   痘证禁表药论   痘证初起用药论   治痘明家论   痘疮稀少不可恃论   痘证限期论   行浆务令满足论   疹论   泻白散不可妄用论   万物各有偏胜论   草木各得一太极论

章节摘录

  卷一 问心堂温病条辨上焦篇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一、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  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此九条,见于王叔和《伤寒例》中居多。叔和又牵引《难经》之文以神其说。按时推病,实有是证,叔和治病时,亦实遇是证。但叔和不能别立治法,而叙于《伤寒例》中,实属蒙混,以《伤寒论》为治外感之妙法,遂将一切外感悉收入《伤寒例》中,而悉以治伤寒之法治之。眉批:心苦为分明。后人亦不能打破此关,因仍苟简,千余年来,贻患无穷,皆叔和之作俑,无怪见驳于方有执、喻嘉言诸公也。然诸公虽驳叔和,亦未曾另立方法。喻氏虽立治法,仍不能脱却伤寒圈子,弊与叔和无二,以致后人无所遵依。本论详加考核,准古酌今,细立治法,除伤寒宗仲景法外,俾四时杂感,朗若列眉,未始非叔和有以肇其端,东垣、河间、安道、又可、嘉言、天士宏其议,而瑭得以善其后也。  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暑温者,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眉批:热湿二字著眼。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按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之病,故是编首揭诸温之大纲,而名其书曰《温病条辨》。  一、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伤寒由毛窍而入,自下而上,始足太阳。足太阳膀胱属水,寒即水之气,同类相从,故病始于此。古来但言膀胱主表,殆未尽其义。肺者,皮毛之合也,独不主表乎?按人身一脏一腑主表之理,人皆习焉不察。以三才大道言之,天为万物之大表,天属金,人之肺亦属金,肺主皮毛,经日皮应天,天一生水,地支始于子,而亥为天门,乃贞元之会,人之膀胱为寒水之腑,故俱同天气,而俱主表也。治法必以仲景六经次传为祖法。温病由口鼻而人,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太阴,金也,温者,火之气,风者,火之母,火未有不克金者,故病始于此,必从河间三焦定论。再寒为阴邪,,虽《伤寒论》中亦言中风,此风从西北方来,乃觱发之寒风也,最善收引,阴盛必伤阳,故首郁遏太阳经中之阳气,而为头痛、身热等证。太阳,阳腑也,伤寒,阴邪也,阴盛伤人之阳也。温为阳邪,此论中亦言伤风,此风从东方来,乃解冻之温风也,最善发泄,阳盛必伤阴,故首郁遏太阴经中之阴气,而为咳嗽、自汗、口渴、头痛、身热、尺热等证。眉批:风字从无人辨析至此。太阴,阴脏也,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阴阳两大法门之辨,可了然于心目间矣。眉批:提纲。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吴鞠通医学全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医医病书》为吴氏晚年所著,乃医论、医话性质的著作。其写作目的主要为革除当时医界存在的种种弊端,且补《温病条辨》论内伤杂病之不足。全书正文七十二条,另附四条,内容涉及治学方法、医德修养、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及辨治要点、药物特性及运用规律等。
    《吴鞠通医案》为吴氏一生临床实践的客观记录。书中多数案例不仅诊疗过程记录完整,而且治法、方药、剂量、煎法、服法、疗效评价等内容齐备,充分反映了吴氏临床的辨治规律、用药策略和**效果。全书分为四卷。
    另外,“吴鞠通医学学术思想研究”一文,详尽介绍和研讨了吴氏的生平、著述、学术思想、诊治经验等。又附“论文题录”,全面摘录了1950~1997 年公开发表的现代学者对吴鞠通学术思想研究探讨的论著题目,以利读者查阅。
    本书集古籍整理与现代研究于一体,是一部颇有学术价值的医籍,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学生和自学中医者参阅。
  •   对温病研究深刻,创温病三焦辨证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
  •   帮朋友买的,可以了解温病大家吴鞠通的学术思想。
  •   吴鞠通医学全书——明清名医全书大成
  •   我看的就是医医病书
  •   温病经典,值得看
  •   首先,书的包装很精致,就从外观看,内容更是强大。书的内容是原版古文,推荐学习中医朋友阅读。
  •   书到的速度挺快的,纸质也不错,只是书皮要有有层塑料感觉更好了,不容易打湿
  •   千年中医留下的瑰宝,只有深入研读方能有大收获
  •   经典书,不用说了
  •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道有三关:初若印泥,中若印水,终若印空。一代医宗都是需要泪水汗水浇灌,师心造化,逐步领悟的。。。。
  •   书很好,方剂也好。又能学习又能事件。
  •   横版印刷,看起来比较习惯,精装本也比较适合收藏。内容就不用多说了。
  •   好 好!很有价值!
  •   仔细研读中,
  •   非常好的一本书,实用性强。
  •   物流挺快的,书包装的挺好木有破损
  •   下雨天也来送货真是敬业,好书
  •   服务好啊!(^o^)/~
  •   有发展
  •   买了回来,还没有看啊!
  •   触类旁通,值得一看。
  •   我买这类中医书籍主要是想通过这些名医来加深自己对中医的理解及参考用于实践!还没看呢!
  •   感觉不错 吴鞠通医学全书——明清名医全书大成
  •   书籍本身不错,担心点校者不用心!
  •   比较了多个版本,不错,布局合理
  •   建议初学者尤其不要读此书,可议处甚多!有很多矛盾和错误的地方,初学者如果选择此书作为入门的读物,很容易误入歧途!这只是个人的一点见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