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

出版时间:2003-1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熊曼琪  页数:450  字数:7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是全国唯一的行业规划教材。由“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即: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宏观指导;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及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主办,具体制定编写原则、编写要求、主编遵选和组织编写等工作;全国26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科专家联合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协助编写管理工作和出版。目前新世纪第一版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和中学三个专业46门教材,已相继出版3-4年,并在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广泛使用,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其中34门教材逮选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41门教材遭选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有32门教材连续遴选为“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4年本套教材还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指定为执业中医师、执业中医助理医师和中医药行业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指导用书;2006年国家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和中医药行业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均依据“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予以修改。新世纪规划教材第一版出版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先后两次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本套教材进行了全面、认真的评议。专家们的总体评价是:“本次规划教材,体现了继承与发扬、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科定位准确,理论阐述系统,概念表述规范,结构设计合理,印刷装帧格调健康,风格鲜明,教材的科学性、继承性、先进性、启发性及教学适应性较之以往教材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教学第一线,分别召开以学校为单位的座谈会17次,以学科为单位的研讨会15次,并采用函评等形式,广泛征求、收集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有关领导、专家,尤其是一线任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为本套教材的进一步修订提高做了大量工作,这在中医药教育和教材建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些工作为本套教材的修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10月,新世纪规划教材第二版的修订工作全面启动。修订原则是:①有错必纠。凡第一版中遗留的错误,包括错别字、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不规范的计量单位和不规范的名词术语、未被公认的学术观点等,要求必须纠正。②精益求精。凡表述欠准确的观点、表达欠畅的文字和与本科教育培养目的不相适应的内容,予以修改、精练、删除。③精编瘦身。针对课时有限,教材却越编越厚的反应,要求精简内容、精练文字、缩编瘦身。尤其是超课时较多的教材必须“忍痛割爱”。④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增加相应内容。⑤吸收更多院校的学科专家参加修订,使新二版教材更具代表性,学术覆盖面更广,能够全面反应全国高等中医药教学的水平。总之,希冀通过修订,使教材语言更加精炼、规范,内容准确,结构合理,教学适应性更强,成为本学科的精品教材。

内容概要

本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箕药院校规划教材”之一,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生学习“伤寒习”之用。   “伤寒学”中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以六经辩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辩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学科。本学科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既是学习和研究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又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第二节 《伤寒论》的地位、形成与发展概况   一、《伤寒论》的学术地位   二、《伤寒论》的作者及成书的历史背景   三、《伤寒论》的流传与发展  第三节 《伤寒论》的学术渊源   一、《伤寒论》的学术渊源   二、《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第四节 《伤寒论》与《内经》、《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关系    一、《伤寒论》与《内经》   二、《伤寒论》与《金匮要略》   三、《伤寒论》与温病学  第五节 伤寒的涵义  第六节 伤寒的病因、发病与传变   一、伤寒的病因   二、影响伤寒发病的因素   三、伤寒的感邪途径与传变  第七节 伤寒的辩证方法   一、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辩证   二、六经辩证的方法   三、六经辩证与其他辩证方法的关系   第八节 伤寒的治则治法第二章 太阳病辩证论治  概论  第一节 太阳病辩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二、太阳病分类   三、辩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四、辩太阳病传变与否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二、伤寒表实证   三、表郁轻证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第四节 太阳病疑似证  第五节 合病与并病证  第六节 太阳病欲解时第三章 阳明病辩证论治第四章 少阳病辩证论治第五章 太阴病辩证论治第六章 少阴病辩证论治第七章 厥阴病辩证论治第八章 霍乱病辩证论治第九章 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辩证论治附篇附录

章节摘录

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伤寒学”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学科。本学科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既是学习和研究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又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本学科具有理论体系完整、诊治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等特点,既体现了中医各基础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又体现了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因此是中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伤寒学的形成经过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公元二三世纪之交,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为学科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迄今为止近一千八百年间历代医家对《伤寒论》潜心研究的丰硕成果,则是本学科形成与确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曾有观点认为,《伤寒论》作为一门经典著作是当之无愧的,作为一门课程也无可厚非,但作为一门学科则未必合适。一般来说,一门学科的确立,应具备以下几个前提。其一,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有其独特的研究内容;其二,有较长的历史渊源与学术发展史,并且有不同的学术流派形成;其三,有一定数量的研究人员与研究文献;其四,在某一大的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但若以此标准来衡量,伤寒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确立却是毋庸置疑的。首先,本学科以六经辨证体系的内涵、外延,理法方药的综合运用规律和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这无疑是中医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其次,本学科有近一千八百年连续不断的学术研究与发展史,而到明清之际,就已有学术流派的形成。虽然学者对学术流派的划分有不同的看法,但在这一学术领域中存在着许多不同流派的观点却是一致的。其三,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日本、朝鲜、韩国,都有一大批执著的研究者,对《伤寒论》的研究尽心竭力,取得了不可忽视的研究成果。而据不完全统计,自《伤寒论》问世以来,历代与《伤寒论》有关的著作近3000种,自1950年至今,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的文章达17000余篇。本学科的研究领域,除经典著作《伤寒论》的学术思想与学术价值之外,尚包括其成书背景、版本流传、学术沿革,以及历代注家研究《伤寒论》的方法、成就、时代特征等等。这些都是中医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其四,《伤寒论》作为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著,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具有奠定中医临床发展基础的重要作用,其影响不仅遍及中医临床各科,而且还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相关学科,其在中医药界的重要学术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编辑推荐

《伤寒学(供中医药类专业用)(第2版)》:全国临床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中医护理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定参考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伤寒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伤寒学》新世纪第二版我半年前已经买了,但在学习时,发觉第一版与第二版比,有许多可取之处,其中“疑难点击”、“现代研究”、“学习要求”、“复习思考”等重要内容在一版中有而二版却被删除去了,而对自学中医的人,一版的这些内容却是很好的,故又购了一版的书,感觉很不错并推荐其它自学者在学习《伤寒学》时,以此书为主。
  •   不错,本科教材,实用,难点好!是执业医师和和职称考试的佳品。
  •   它是必读一本书.
  •   应该好好背一下!我们这代中医堕落了
  •   当然是这本书的内容是中药的基本的。但老外读破却是太难,我一定努力去做好了~
  •   个人觉得比上海科学技术版的好,里面附有相关病名的医案,它可以加深读者对条文的认识。
  •   内容很详细,还有病例分析,很适合伤寒论的学习
  •   是正版的书,但感觉书的内容不怎么样。。。。。。。。。。
  •   快递来的晚,还有书的纸张质量比我们学校发的同一类型的稍微差一点,其他都还好吧
  •   纸质和印刷质量很好。
  •   不错,不知道明年学会不会换教材
  •   没神马不好,能满足购书需求
  •   替一位老中医买的,他很满意
  •   大学教材用,不太喜欢里边的编排
  •   送货比预期的快,书是正版,味道小,字体清晰,很喜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