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贡院

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当代中国  作者:肖振才  页数:248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科举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科举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考试制度与人才选拔制度,连同产生它的土壤封建社会一样,已经退出历史百年,一去不再复返,然而,这个在中国经历了千年的特殊文化现象的载体——江南贡院,却至今仍屹立于南京的秦淮河畔。当今,江南贡院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历史见证,同时作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遗迹,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游览名胜。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有其灿烂辉煌的过去,曾经较长时期地领先于世界,并对东方文化,乃至全球文化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这个文明古国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千百年来在教育和陶冶人的思想、性情、品格,提升人们的整体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  中国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等,至今仍是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之本,延续中华民族魂魄之所在。先进文化是人类文化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影响人类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借鉴优秀的文化传统,必须立足本国国情、结合新的实践加以创新。  传统中国又是一个科举大国。江南贡院是中国科举制度兴盛成败的见证,是科举制度的千年化石。在封建社会,学子们的唯一出路是皇榜高中,走上仕途。自隋朝立科举以来,科举制度及其文化存在了1300多年,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的整体面貌。清朝末年,废除科举,至今也有一百多年了。正如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何怀宏先生所说,这是“‘亘古奇变’的二十世纪所发生的一件最早的最重大事件,其意义要超过一个王朝的覆灭”。我觉得他的判断不无一定道理。  然而,百年之后,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江南贡院及科举似乎只是一个特别古怪、恶劣、陌生而阴暗的东西,已经远远走出生活,成为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其实不然。因为它以潜在的方式,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持续作用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意识、精神等层面,并走向世界,仍在发生极大的作用。有史料证明,今日欧美发达国家的“公务员”录用、考试规则等,就是受中国科举制度的启发和借鉴而形成的。  江南贡院和“中国科举”的演变历史怎样?产生了哪些不同类型的典型人物?有过什么正面与负面作用?它和现代教育有什么衔接?废科举就等于它一无是处吗?科举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有哪些功能、意义?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有何关系?科举制与现代社会包括现代教育制度有什么区别?我们能否从中吸取、继承什么有用的东西等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反思的问题。  初建于宋、发展于明清的江南贡院是中国古老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在科举的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在明代,就与北京贡院有“南闱”、“北闱”之称。它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兴盛时可同时容纳两万多举子考试。它漫长的历史发展,深沉的文化积淀为南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所谓文化,当是指人类活动作用于社会、自然界和人本身的产物。它大致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系统形成的统一体。《周易?贵卦》所讲“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对“文化,,的抽象概括。而文化遗产则是文化在世代传递的连续性基础上所创造的一种渐进型的物质的或精神的积累。肖振才先生《江南贡院》一书介绍的内容就是属于文化遗产范畴。  本书作者系统整理了江南贡院的历史发展,以“说话”的形式介绍了江南贡院的演变过程,以帮助读者了解科举,了解贡院,为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公务员制度、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借鉴。同时,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促进南京的旅游事业的发展,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千方百计地搜集了百余幅老照片和多位贡院名士的事迹、轶事,读来使人十分轻松,真实感人,对于今人理解科举时代的中国社会,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本书不失为一本集普及性、权威性、资料性、学术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好书。相信它一定会得到读者喜爱的。  杨永泉  2007年4月于南京玄武湖畔

内容概要

  科举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考试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坐落在南京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作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历史见证,亦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文化遗迹。

作者简介

  肖振才,男,曾用名正才,江苏南京人,1952年生,中央党校本科毕业,南京周恩来研究会理事、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理事,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刊物处正处级调研员。先后在南京湖山煤矿、南京建材设备厂、南京工商银行等单位从事党务和管理工作。1987年参加《中共中央南京局》的史料征集和编写。近年来,曾参加《南京金融志》、《南京抗美援朝运动》等多部史志书籍的编写,主要编著有《当代股市探秘》、《智慧?技巧·财富》等,先后在省市以上报刊上发表理论和专题文章30余篇。

书籍目录

一 溯源篇:千年贡院的由来
 科举制度的古化石
 “龙门”与科考制度的完善
 秀才?举人?进士
 金榜题名与殿试
二 地理篇:“左庙右学”的大成之作
 大成至圣的夫子庙
 学宫,科举的预备场所
 国子监与民间书院
 举前启蒙教育与“考棚”
三 考场篇:帘分内外话“南闱”
 明经取义的大比之场
 科考“炼狱”与乡试
 张謇“冒籍”与童试
 陈独秀:感悟于江南科场
四 试题篇:八股文从何而来
 从兴诗赋到试经、义、策、论
 八股文将科举引向末路
 清末乡试试题选读
 科考答卷及八股文章赏读
五 场规篇:科场弊窦面面观
 清代考生挟带惊现江南贡院
 顺治痛杀科场腐败官员
 震动朝野的康熙辛卯科场案
 林则徐监临江南贡院立场规
六 逸事篇:落第风流有大家
 被“革黜”功名的唐伯虎
 屡试不第的神话之父吴承恩
 《儒林外史》与吴敬梓
 太平军的女状元傅善祥
 冒辟疆与秦淮名妓董小宛
七 兴替篇:科举制度的“掘墓人”
 西学东进:科举制度的沉沦
 新式学堂在国子监废墟上崛起
 资产阶级革命:科举制度的“盖棺者”
 贡院闭门百年后引发的论争
附录 璀璨的文化遗存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说的是,荐举的秀才,连书都没有看过;察举的“孝廉”,连父母同居都不能做到;录用的高官,看似清白实际上是腐化堕落一塌糊涂;位居要职的大将,胆怯得像鸡一样。这样的“察举”、“征辟”,实在是误国殃民。  上品无寒门的“九品中正制”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大动荡的分裂时代。在群雄纷争,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各派政治军事势力为争霸天下,出于其长远的战略考虑,非常注重网络人才,以壮大自己的力量。  东汉末期,以豪族地主逐步垄断了政权,他们大量兼并土地,扩大自己的特权。而庶族地主则希望在封建政权中占有一席之地。地主阶级的这一要求,与“察举”和“征辟”的选官制度产生了较大的矛盾。  汉末,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的曹操,虽出身低贱,却以卓尔不群的政治军事才能,顺应王朝更迭的规律和政治契机,逐个消灭了黄河流域的大小割据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为图霸全国,曹操一反汉末僵化、教条的腐败虚伪之风,实行了开明政治。  在选用官员上,曹操大胆使用出身低贱的人物,实行“唯才是举。以备录用”的方针。据《三国志·魏书·武帝》所载,曹操在建安二十二年(218)发布的“察举”命令中说:商代的伊尹早先是有莘氏女嫁给汤时陪嫁男奴,因精通治国之道。而被汤授予国政大权:春秋时齐桓公不避讳管仲曾有过小偷小摸行为,而成就了霸业;汉代的丞相萧何曾为沛县小吏、大夫曹参曾为沛县狱吏,韩信也曾为强者的“胯下之夫”,“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他又说:在选人任官时不要求全责备,要用人所长,对于能够治围安邦的人才,即便品行不周也不要遗弃他们。有的人虽缺礼少德,但“果勇不顾,临敌力战”,“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有的人虽“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仍要“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在这一用人之道的指导下,曹操招揽了大量的英雄豪杰,为建立自己的集权统治创造了条件,“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原则逐步形成。  曹丕称帝后,命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九品中正法。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在“察举”、“征辟”的基础上通过评定品级,将“察举”、“征辟”的对象按一定标准,划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下等九等。 《资治通鉴·魏记》记载,文帝黄初元年(220)“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即由各州府设立“中正”官员,按九品法推荐出上等士人,再由朝廷任命的“中正” (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部长)到各州府“评品”推荐可以到朝廷做官的人选。  如何将被推荐的人物分为九品,这需要有一套标准。据《通典,选举三》记载:魏明帝时,为区别人品,排除七嘴八舌的议论,以便在混杂难辨的争论中明辨是非,明帝诏令散骑常侍刘劭“作都官考课之法七十二条,考核百官”。并要求各州郡依照七十二条标准,对备选人士进行贤、孝、德、才的考核,“然后察举。或辟公府,为亲人长吏”。但是,能够参加评品的人,并不是贫民百姓,而起码是中小地主和文化人。所谓九品的高下,只是封建地主阶层中能够担任官职的那部分人之间的区别。一般说来,凡是被列入品第的人,也就有了做官的资格。  西晋之后,几品中正制逐渐被实力雄厚的门阀世族所把持,从而形成“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正如《晋书,段灼传》所说:当今的评品、选举,纯属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能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权势者)之昆弟也。”  几品中正制,重家世,轻才德,把血缘、门第、举鉴等作为评选准则,使真正的贤才被排斥在外,贵胄纨绔子弟则高居显位。同时,此类选任官员之法,因无统一的标准可循,以致显要官职尽被门阀世族垄断。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诗人左思就曾经针对“上品无寒门(贫贱家庭)、下品无世族(王公贵族)”的现象发出喟叹,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为喻,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开启寒门庶族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魏晋以后,豪门势衰,寒门庶族政治势力逐渐兴起。  隋炀帝建隋之初,仍实行“九品中正制”,因避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的名字,遂称为“九品中正”为“州都”。开皇十八年(598),隋文帝为适应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下令废除九品中正制,并布告全国:“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斡济二科举人。”即通过公开的考试,选拔“志行修谨”的有德之士和“清平斡济”的有才之士担任官阶五品的朝廷“总管”、“刺史”。从此,便开始了分科举人之先河。  隋炀帝杨广为补充各类官员的需要,又扩大了分科范围。大业三年(607)四月,炀帝诏令:“文武有职事,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十科举人”,即通过十个不同科目的考试,录用素来孝道忠诚、品德高尚、廉洁奉公、有治国理财之能以及身怀绝技、善于用兵的人才。  分科举人,开启了寒门儒士登上政治舞台的途径,摒弃了依靠少数人选官的流弊,克服了王公贵族的血统论,使朝政焕然一新。炀帝大受鼓舞,连续几年又开科取士。据《隋书·炀帝上》记载,大业五年(609)六月,炀帝诏:“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治,膂力挠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这里的“十科举人”、“四科举人”,虽然只是偶一行之,还没有成为一种制度,但是,科举这一名称则从分科举人而产生了。

编辑推荐

  《江南贡院》作者系统整理了江南贡院的历史发展,以“说话”的形式介绍了江南贡院的演变过程,以帮助读者了解科举,了解贡院,为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公务员制度、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江南贡院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3条)

 
 

  •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如何实行,很少有人全面介绍,这本书以江南贡院为切入点,娓娓道来,有故事,有知识介绍,很通俗,引人入胜。
  •   科举制度消亡了,但江南贡院留下了。
  •   本书对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贡院做了详细分析,资料详实,真实可信。对于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大有裨益!
  •   如果看科举必须要看的,看过上海的嘉定孔庙,所以买本江南贡院看
  •   一本讲述贡院和科举文化的书,文笔朴实,开卷有益。
  •   赶上活动,就收来当资料看看,毕竟自己也是一书生。
    资料很详尽,作者很严谨,绝对是想了解江南贡院的人要好好看看的。
  •   较全面地介绍江南贡院的前世今生,有一些历史,有一些风景,当旅游书来读是不错的。
  •   性价比不错的书,呵呵,作为初步了解江南贡院还是不错的书,
  •   江南贡院,几千年书生的历史
  •   江南贡院,还可以看一看.
  •   江南贡院,莘莘学子梦断其中。
  •   去过江南贡院,曾经读书人的出身之地,其实跟想象还是不一样的
  •   在南京读了10年书,发现去了很多次的夫子庙原来是古代科举的圣地,以后再去一定好好品味一番。
  •   参加活动购买,对贡院的历史及各种考试情况进行了介绍,非常好。
  •   我曾经买过《百年琉璃厂》这套书就一直在惦念之中了。很好的一本书,介绍了古代科举制度的生评和发展,讲得相当详细,让人系统了解曾经的‘高考’是如何进行的。有对这方面好奇的朋友可以购来一读。不是很学术的那种写法,也有趣味性的。这就是我喜欢它的地方。
  •   描述江南科举考试的一本书,不错!
  •   书中的内容,前后有重复的地方,没看完。还是可以了解到古代的科举制度的
  •   了解中国古代科举文化
  •   很喜欢的书,了解科举制度
  •   一直在南京都没这么了解过,很熟悉的东西总是很陌生。
  •   粗略翻翻,很合口味。不是枯燥的讲科举制度,很有趣的方式在讲。
  •   值得收藏,真的很不错。科举制度的;一个侧面
  •   正版书籍,了解古代科举知识的好材料,印刷装订都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   了解科举历史的一本好书
  •   早就想买,终于赶上特价了,了解科举历史很好的书
  •   书非常好,对于了解古代科举先拔非常有用
  •   一本了解古人科举考试变迁的书,看过后,你会发现现在的高考和科举考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   看过两个版本,这个比较全,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能对现在的教育选拔制度带来点感悟吧!
  •   阅读之书可以对中国人才选拔有一个了解
  •   没想到是与《百年琉璃厂》一个系列的书,真好。这本书对科考制度的发生发展,传播,利弊,及对现实的意义等都有论述,其中有几个地方,要我印象比较深刻。同时兼具很强的可读性,比如里面说考试时提到的作弊方法,落地名流,做八股文等。
  •   如今高考喊改革,了解一些历史掌故,满足一下好奇心,这是不错的选择。
  •   了解一下历史其实也挺不错的,比起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可是好太多了
  •   很喜欢,会随时关注当当上值得买的关于中国文化的瑰宝~价格真是划算极了~
  •   喜欢古代文化的应该看看
  •   和《百年琉璃厂》一起买的,没有琉璃厂这本书那么佳,但对于了解一段历史也有裨益
  •   古代人技术值得了解学习
  •   从科考的历史开始介绍,比想象中的知识要全面,值得一读,装订也非常不错。
  •   对读书人了解过去是很有帮助的。
  •   原以为类似的书籍总逃不脱晦涩难懂的套路,哪里知道拿到手后,居然一口气就看下来了。这书虽然里面的配图是黑白的,但并不影响你的阅读,全书语言简单幽默,但又不失文采,是很值得一看的好书!
  •   书院,了解古人学习的地方
  •   价格合理没事的时候可以看一下多了解些知识吧
  •   对那个时期的科考能了解一些
  •   一口气看完了,很过瘾!很长知识。有些在历史书上没弄清的在这给弄清楚了。
  •   07年出版的,正在翻阅。
  •   纸质、印刷都不错,买这本书很值!
  •   书还没有看&;#039;质量不错&;#039;正版&;#039;感觉超值&;#039;看完再来选购一些
  •   印刷不错,定价虚高,打折卖还不错。
  •   这类书应该多出一些,需要的人也很多啊、
  •   内容很充实,纸张也不错,非常好。
  •   写的确实不错
  •   这个可以学到很多呀 其实就是本好书
  •   保留
  •   这个商品不错,书很新,内容还没读。应该还不错。
  •   看后很想去看看实在的东西!
  •   活动时买的,性价比很高。
  •   好书收藏,以后细看。
  •   品相好 还有书套 心中窃喜
  •   资料详实,值得购买。
  •   书的包装非常精美,崭新崭新的,很满意,好评,支持当当。。。
  •   还算好吧·
  •   郁闷的是,书我还没看完,不知放哪了,晚上写评论才记得,明天找找,我还没看完呢。
  •   很一般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
  •   便宜且质量不错
  •   还没看,不过价格是可以的
  •   书的质量不错,这么优惠的价格,看看还是可以的。虽然我看书一向无目的,既然这么优惠就看看咯。
  •   又值一年高考季。。。
  •   绝对好书,讲得很详细,纸质也很好
  •   书都不错,快递也不错。
  •   江南贡院是科举制度的见证,见证着这1300年的科举历史。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人才选拔制度与考试制度,科举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废除于清末。书中对于科举的由来、发展、改革、废除以及贡院建筑本身的建设、毁坏以及重修都做了详细的描述。随着新式学堂在国子监废墟上的崛起,慈禧太后废除了科举制度,江南贡院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书中还穿插了发生在贡院的“名人”的故事,陈独秀,林则徐,唐寅,吴敬梓,吴承恩,傅善祥,冒辟疆与董小宛,他们或者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或者是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没有取得功名,但是他们在历史上都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   一直对科举很感兴趣,通过这本书了解一下科举的历史还有考试地点的贡院,下次有机会去南京进去看一下.
  •   才刚刚读了一点摘要,感觉书不错,正版,让大家通过介绍江南贡院,来了解当年清朝的科举制度。
  •   书中讲了贡院的由来历史以及一些各个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通读此书,觉得比较全面的了解了我国的历史科举。当初选这本书,主要是在看《苏东坡》,所以觉得如果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下当时的科举什么的应该不错。这本书也确实给了我这方面的知识,挺好的。
  •   江南贡院讲述中国考试的千年记忆,一个有强到弱的转变!
  •   对江南贡院感兴趣的读者,有眼福了。作者收集了大量的史实、照片,描述了这一机构的兴盛和衰败,很有历史感。值得一读。
  •   比较详细介绍了贡院这一著名的古建筑和制度,感兴趣的可以读读
  •   是一本详细介绍贡院的书,值得看
  •   要知道贡院 最好就读读此类书
  •   这本书对中国历代的科举考试做了详细的介绍,源于何时,始于何时,废于合时都有详细的介绍。包括各个朝代的各种考试、举荐的方式都有描写介绍,了解科举的历史更是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值得一阅,提醒,除非是兴趣爱好的基础前提,否则在看整个内容的时候,会有一些枯燥哦。
  •   多古代科举制度有了进一步了解,不容易!
  •   这本书不错,科举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反应,体现中国人民的智慧。看这边书可以吸收好多中国文化的知识,适合每天读半个至一个小时。
  •   如果你不研究中国史,又对科举史不感兴趣,这本书对你来说意义就不大,这本书对研究中国教育史的人来说,还有点价值,史料多,研究远远不够深入,学识少。
  •   书的质量还不错,内容比较通俗。对于初步了解中国科举的历史算不错的入门书。
  •   看看科举的历史
  •   介绍了很多当年科举考试的知识,值得一看!
  •   古代的科举取士场所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到底有哪些内容,这本书会有一个代表性的答案。
  •   当年的书生们,或是为养家糊口,或是为飞黄腾达。一个个从五湖四海,不远万里,怀揣着一个个千年传递的梦,在秦淮河边甘做漂泊的异乡人。在慢慢孤寂的长夜里,奋笔疾书,只为博取一官半职。

    如今的这条路,走下来,只需区区几分钟,而千百万的考生们却走了千百年。有多少青春因为这条路而苍白,有多少理想因为这条路而埋葬!

    还好,我生在如今。所谓的“高考”和“科举”比起来,又能算得什么?
  •   仿佛置身江南,重回那个科考年代。
  •   对于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大有裨益!
  •   适合枕边阅读,了解科考的历史与文化
  •   拿在手上感觉封面装帧雅致,翻开书页浏览了一下,有众多的名人轶事,更有趣的是对中国的教学沿革有了更多的了解,因而对现在教育好像又多了几分认知,不错,挺好的!
  •   了解历史 尊重历史 挺好
  •   不错,了解一下历史
  •   对于了解一点历史知识还是有用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