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出版时间:2005-11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作者:陈舜臣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曹操,中国历史上最受争议的人物。他在小说、故事、戏剧中被抹上浓妆,扭曲面目,成了残暴不仁、虚伪狡诈、阴险毒辣、飞扬扈的奸臣形象。
然而,陈舜臣先生以其透澈的历史观,雄浑的笔致,回归正史,援引诗文,用小说家的视角,以推理来填补历史表象下可能发生的事实,探索隐而不显的真相。作者特意将小说性过于浓厚的部分舍去,将更多的笔墨放在曹操的居家生活上,希望能引领读者进一步的思索自我与家庭、与时代的关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曹操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0条)

 
 

  •      和其它历史人物传记不同,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曹操.以曹操的家庭生活为主线描写了这个伟大人物的一生.对于他所运筹帷幄的战争只是一笔带过.他是一个普通的人,相貌平庸,身材矮小;他是一个毫不掩饰自己的好色之徒,"揽二乔于铜雀乎,可娱暮年";他是一个诗人,一首首大气磅礴的诗篇抒发着他动人的情怀;他是一个领袖,知人善任,爱惜人才,奸猾狡诈以及心狠手辣的政治手腕在他的生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一生是壮丽的而留有遗憾的,没能称帝,没能达到他以暴制暴而天下一统的目的.造物弄人,当他东临碣石凭高远眺的时候是否想到过命运的结局,他一定想过的.晚年当他老眼昏花的时候是否会想到如果上天能够多给一些时间该有多好啊!他一定想过的.曾经拥有的一切绚烂的光芒最终都会被一往无回的历史尘埃所掩埋,王霸雄图皆灰飞烟灭.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无有例外.
        
       一个有味道的男人是值得我们细细品位的.对曹操有特别的兴趣,倒不是与他同姓有关.历史伟人都是有相似点的,我知道毛泽东非常的欣赏他,从毛泽东的诗可以看出,都是如出一辙的气势磅礴.英雄惜英雄,或许毛泽东为没有和他生于同一个时代而遗憾过.
        
       哈哈,偶尔认真的写一篇东西,就算写得乱七八糟也是我的努力.好累哦...
  •     > 内心极度的复杂和矛盾,一般人看不透,谜一样的性格。
      
      > 爱才,善于笼络人心,热爱打战,重视民生。
      
      > 爱玩女人,都生了很多小孩(都有二十多个儿子),都喜欢教育小孩。
      
      > 喜欢来阴的,年纪轻轻就老谋深算,曹操年轻的时候刺杀过董卓,康熙年轻的时候生擒过鳌拜,谁都怕跟他们玩计谋。
      
      > 好读书,重视教育。
      
      > 少有大志,两个人年少的时候都口出狂言。
      
      > 多才多艺,曹操诗词很好,康熙也不差。
      
      > 重情重义,曹操死前唯一牵挂的居然是他的妻妾们,康熙就不用说了。
      
      > 注重养生,都有一套自己的养生之道。
      
      > 生性好猜疑,也许自己经常善变,好算计别人,所以也怕别人算计自己。
      
      > 以上所有的性格中,都又同时存在相反一面的性格,爱才用才又妒才防才,喜欢来阴的又喜欢打着正义的口号,重情重义又艰酸刻薄,理智的时候又理智得要命情浓的时候又情浓得要命,正邪于一身,什么时候体现出哪个要看当时具体的情况而定。
      
      可能有些是巧合,可能有些也是其他优秀领袖的共性,但是不知为什么,让我感觉他们应该是同一种人,只是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人生而已,又或者我阅历不深,但凡上到这种位置的人,都差不多是这样的。
  •     相信会有一部分读者会觉得这本书很烂,因为他还原了历史,一段我们自以为很熟悉却很陌生的历史。事实上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都是是这样,时间把他们深深的印刻在我们的大脑里,让我们不得不去相信他的真实,但悲催的是,其实他们都是假的。至少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件事——要有怀疑精神。
      
      日本人写历史很善于发掘历史人物的内心,他们很少甚至不写我们浓墨重彩去描写的恢弘的战争场面或大事件。他们更喜欢着手与细节,由一些基本史实去推敲那些历史参与者的生活和行动,以致他们的内心。创作者想的更多的是,历史事件发生时,那些历史人物是什么反应,有什么想法,采取什么行动,然后如何再去推动历史的巨轮。这种文章让我感到了无尽的人情味,而这正是很多国内的历史文学所欠缺的。
      
      我们中国人一直以我们五千年文明的传承而自豪,为我们历史的磅礴所慨然。我们无法不用大历史的眼界去看这悠久的历史,因为时间的跨度实在是太长了。这就像是我们拿着望远镜去看这个世界,我们比很多民族看的更远也更全面。可是我们却看不到脚下。
      
      《曹操》给了我们另一个历史观,一个充满了人文色彩,让我们很亲近的历史。原来曹操也会耍小性子也有快乐与忧愁,他的生活不只是南征北战东征西讨,他也有自己的情感生活,有自己的初恋,有不如意,也有满足。高兴时就会摇头晃脑的哈哈大笑,不高兴时也会借酒消愁慨叹人生。甚至他也有自己的理想(只是做个小小的杂牌将军)。书里的孟德更像一个长者一个朋友,一个叔伯,他没有世人所说的篡权自立,一统天下的野心,他只是为人尽事,做自己所能做的事,偶尔发发疯,偶尔抒抒情,悼念一下失去的亲人,想念一会远方的朋友。他也只是一个男人。相比那个只能远远的望着的魏武帝,我更喜欢现在这个能闻到汗臭味的臭男人形象。
      
      
  •      就像着了魔一般,从八岁那年第一次看到官渡之战的连环画本开始,我就爱上了曹操——这个被后人一贬再贬的白脸奸雄。爱他在官渡之战中发现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书信时,“仅命焚之,更不再问”的宽容,爱他在长江之畔横槊赋诗的豪情,爱他亡走华容道途中谈笑自若的乐观,爱他在血肉横飞的战场拔剑高呼“诸君何不死战”的英武…他挟天子令诸侯又如何?当时军阀割据,生灵涂炭,小皇帝被董卓玩弄于股掌之间,都城洛阳也被付之一炬。尺土一寸,皆非汉有,那君临天下的位置,理应由能者居之。曹操之能,世人有目共睹。定都许昌后,他指挥军民屯田,兴修水利,颠覆旧的门第制度,量才启用,使深受战乱之苦的中原再度繁荣。他擒吕布、灭袁绍、破张鲁、定马超,凭着一己之力统一了四分五裂的北方。
      
       生活上,他也不失为一个教子有方的好父亲。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任命曹植为顿丘令的良苦用心。“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当时所行,无愧于今。今汝亦二十三矣,可不勉哉!”而后他的孩子们个个在不同的领域大方异彩.
      
       每每读到记录曹操和袁绍小时候搞怪到处闯祸的文字,我总是忍俊不禁。而那些年少时的小狡猾,最终演变为日后的大智慧,助他开创了千秋霸业。
      
       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一大批当世英才。因为有文若、有奉孝、有夏侯和曹氏子弟们,有这些名门望族和寒门子弟们共同团结在曹操周围,才有了那段传奇的历史。之后罗贯中的工作就再简单不过了,不须什么生花妙笔,浑然天成的情节胜过一切文字的藻饰。
      
       曹操不是荀彧,没有他那“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优雅。因为他没有颍川荀家几代积攒下的政治资本,他首先要争取的是世人对宦官之后的认可。
      
       曹操不是郭嘉,没有他那放浪不羁、不为礼教所困的洒脱。因为他身上背负了太多人的希望,更因为他心中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身在乱世,便不该过那“春冬读书,夏秋狩猎”清闲日子,于是他没有安于做一个偏安一隅的太守,而是纵横天下,立千秋表、为万世师。力求对那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天理天数有个交代!
      
       曹操不是刘备,顶着皇族的名声,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满足自己的私欲。他永远是真实的,在当世真实,亦告诉后人,人最重要的是活的真实。
      
       而今,在闷雷响起的午后煮上一壶青梅酒,你可愿坐下,与我说一说当今的英雄。
  •     有这么一个人。
        他曾经是有名的混混儿,装病骗过叔父为自己的顽劣寻找开脱;他被人说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他曾经发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言语,他曾经为报父仇发动战争,屠戮无数,血流成河;他曾经贪求美色,饱受诟病;他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且下令杀死了当朝皇后。
        他也曾胸怀大略,意图匡扶天下;他也曾经不事权贵,归隐乡里:他也曾求贤若渴,夤夜赤脚见客;他也曾满腹宿命,东观沧海:他也曾屯田垦荒,劝农助桑;他也曾以少胜多,一击千里;他也曾功亏一篑,落荒而逃。
        这个人是曹操,古往今来最受争议的人物。
        三国前夜的一代枭雄,虽然他生前一直没有看到三国时代的来临,但是他的一生却都是在为三国时代的降落吹响号角,而且是当之无愧吹得最响亮的人之一。
        他像是一段双面胶,一面是邪恶,一面是圣者。
        曹操作为一个存在于历史长河中近两千年的人物,那些平板一样的结论只不过是他的复杂性所呈现出来的特征之一,是历史长河冲刷出来的几块大的石头而已。——日籍华裔的历史小说家陈舜臣先生用他的著作《曹操》,推开了另一扇窗,呈现一个不再脸谱化的曹操。
      
  •     乱世以结果论英雄,舍曹操其谁?很难说他比强盗还坏,还是比圣人更好。时代需要他,雄才大略,经邦纬国的第一人。三国,无出其右!   接受他,就接受了一种高度。超越心理承受力的高度,反反正正,善恶是非……   自古英雄寂寞。
  •     曹操,可以说是三国时代最为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以统一北部中原的不朽功勋、人才选拔不拘一格的唯才是举、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巧变权谋、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学上,作为同时期的人,恐怕难有望其项背的了。千百年来,曹操一直都是最受人们关注的三国人物;曹操的一生,更是人们永远都无法探究完全的一种既复杂又特殊的现象。因此可以说,他是个极具魅力的人。熟悉的名著,以正统为论调的《三国演义》,尽管为人们无比成功的塑造了一个白脸奸雄,但似乎今天的人们对曹操的喜爱却与日俱增。是的,历史验证了他那奇特的人格魅力,永恒的驱使着人们对曹操的津津乐道而乐此不疲。
      在当代,多数人谈到曹操,认为他的性格具有两面性,或者有“正反曹操”之说。然而,曹操的性格复杂多样,如果我们要用几个简练的句子来对他进行性格定位,这显然是做不到的.即便是个普通人,我们要完全捉摸透他的心理,也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要不人人都可以当心理学家了.不过,如果我们要对曹操的性格进行总体定位,最多也只能莫过如此了。但有一点可以发觉,曹操在他所做的每件事情里,都会去遵循他的一个潜在的基本准则,或者可以这么说,不管什么事情他将如何处理,也不管他处理方式在客观上是对是错,这一切的一切至少在他看来,或许那些在我们看来无法接受的做法,却是对他的事业肯定有利的。(当然,玩女人等等什么的那是他私人癖好,没什么参考价值)。不过话说回来,人都会有感性的一面,倘不说人,即便动物也是如此。因此如果说曹操在坚持这种“凡有利于己,皆可为之”(“己”:简指本集团)的原则下,完全没有掺杂过一些感情因素,这显然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不过曹操终究是曹操,“宁我负人,勿人负我”是他的人生信条。
      如果我们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观“世事淡薄如浮云”的出世者,那么我们可以自命清高的去看待曹操以及那些所有“在世当有为”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这些人,只不过是一些忙于世俗名利而导致迷失本性的人。不过我们千万不要高看自己,认为我们真是些能看破世事的高人,仿佛一切还会那么的自鸣得意;曹操其实比谁都清楚。一生都在逐鹿中原的他,为了实现自己的事业,或许自始至终的在与自己那种潜在的、淳朴至善的心性进行着不断的斗争,或许我们根本不会知道、也不可能去体会,这里面曾经发生过多少次激烈的矛盾。说到此,让我想起了前些年看到过的一部清廷大戏《康熙王朝》,剧末有这么一段康熙的台词:做一个一国之君实在是太难了。故事的原委可大体的说明一下,孝庄皇太后博尔齐济特氏特别钟爱太子胤礽,更对他寄予厚望,弥留之时给“容贵妃” 留下遗旨,一定要保全胤礽的储君地位。当然这中间还是有着一定的政治原委,什么“阿哥争储,天下大乱”就不再一一叙说了。胤礽,很多朋友都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两立两废的皇储。的确不成器,康熙要废太子了,这个“容贵妃”却拿着老祖宗(孝庄)的遗旨挡在前面,在这个紧要关头康熙能买谁的帐吗?这不弄得自己倒顶个“矫旨欺君”的罪名连同太子一起给废了,落得个刷马桶的下场?直至垂暮之年,康熙皇帝才把这段心底的痛聊以自白。康熙,用他的一生成就了大清的不可一世,却在行将就木之时痛感自己为君的难处,即使是皇帝,很多的事情往往都不能从其心性,或许有人会对康熙不理解,甚至包括他的亲人子女。曹操也有类似的故事流传下来,《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在一次曹操征讨袁术之时,曹操兵多粮少,眼看这仓库就要见底了,于是曹操叫来了粮官王垕密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小斛以足之,权且救一时之急”这是曹操的“安排”,这显然是在自欺欺人的弄虚作假。后来这些士兵自然怨愤起来了,怎么办?曹操又秘密的把王垕叫到大帐里…… 之后的事情,不说大家也都知道了。曹操杀粮官之举,《曹瞒传》中也记载了这件事情,并且还痛骂阿瞒的“酷虐变诈”。其实曹操的这种奸诈,如果说要归纳到他的智慧(事实也本是如此,杀一人而拯救一军,的确是大智慧),还不如说曹操压根就从心底里不愿意有这类“智慧”的发生。电视剧将这段演绎得很精彩,它把曹操内心的愧疚和不得已刻画得淋漓尽致,牺牲品王垕更是如此。“弃车保帅”,当棋局陷于危难局面,果断舍弃一颗或几颗棋子,或许便可化腐朽而为神奇(当然,王垕似乎还不够“车”的格)。
      曹操一生所经历的事情太多,我们不能用拿他的其中某件或几件来说事,否则得出来的结论无异于盲人摸象。应该可以说,曹操的“宽仁” 和“残暴”都来源于他“凡有利于己,皆可为之”的基本准则。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很多曹操相关的事迹中看出,他本性淳朴至善。他个人认为“能够做到不杀”可以不杀,他甚至还会将他的人情一做到底,慷慨宽仁到极至,更足以让历史上那些常以“仁义”标榜的仁君们自惭形秽。或许我们更不会明白,但他看来“杀人”其实才是真正的大仁慈。说到“杀人”,又让我想起了《康熙》里的一个事情.姚启圣,字熙止,号忧庵,浙江绍兴人,一个顺治朝永不录用的罪臣狂叟,据说还是一代名将施琅的老师。康熙不顾众臣的反对破格再次录用了他。在一次从盛京归来途中,姚与皇帝大谈汉文史,当他们谈到古往“圣君”之时,姚启圣对康熙说:圣君不杀人.然而康熙意味深长的与他针锋一对:圣君也杀人。姚启圣听后惊悚默然。
      是的,曹操一生杀了很多人,当然也包括一些声名显赫的名士,如孔融、边让、荀彧、崔琰、许攸等等。不过谈到曹操曾经杀过的这些功臣名士,难免不会谈到其中最为扑朔迷离的“荀彧之死”。荀彧的死是个千古之谜,我们在史书上没有看到曹操直接杀荀彧的信息,但后世对文若的死都抱有极大的迷惑和兴趣;一般的认为,荀彧是被曹操赐死的。曹操曾经把荀彧比作“汉刘邦之子房”,可以说是曹操的心腹,更是曹操长期以来的挚友。关乎他的死,史书有不同的记载,根据《三国志·荀彧传》可大体的说一下,曹操欲进爵国公,荀彧传认为曹操本来是举义兵以匡社稷,不宜进爵。对此曹操心里很不痛快。于是曹操在乘南征孙权时,便上书朝廷,派荀彧到谯县犒劳将士,后来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不久便忧郁而死。而《魏氏春秋》谈到荀彧在寿春养病之后,还出现过一个小的插曲: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而且荀彧具体是怎么死的也说明清楚了,含糊其词的“以忧薨”变成了“饮药而卒”。一个事情有两种记载,无疑已经很说明问题了.而且荀彧为什么要“自杀”?是因为曹操“空器馈食”;换句话说,荀彧其实是被曹操赐死的。曹操为什么要杀荀彧?前面我们谈到,荀彧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两人感情也特别的深厚,曹操之所以能成就王图霸业,期间荀彧起到了极其重大、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都是其他所有谋臣都无法望其项背、与之媲美的。现在有很多人认为,荀彧从开始就并不是曹操的幕僚,他之所以为曹操卖命,是因为荀彧看到曹操有能力兴复汉室;或许说曹操前期野心尚未膨胀,他们还是志同道合,可等曹操三分天下有其二之时,那么可以说他们在政治理念上已经开始分道扬镳了。是的,我个人也大致认同。不过即便是这样,曹操应该还没到了一定要杀他的地步,因为曹操肯定能明白一个成语:殊途同归。曹操早年的时候曾经说过:“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荀彧应该算是这其中最重要的“智”了,如果说荀彧不为汉廷官员,曹操应该是懂得驾驭的。很可惜,曹操似乎失策了,他丢失了自己最倚重的家臣----荀彧。自从曹操迎奉献帝至许都,到曹操上表举荐荀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开始,同朝为臣的荀彧从此就有了发挥自己政治理念的舞台,而且从某种意义上开始逐渐与曹操对立起来,曹操要想像从前一样驾驭好荀彧,已经渐渐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后来甚至发展到有可能成为“朝敌”的地步。或许如此,杀荀彧的事情,又已成为了曹操的无奈 。一切都是不得以而为之吧,本是一翻美意,自己却把张子房推进了火炕.对荀彧个人来说是个悲剧;对曹操来说更是个悲剧;对整个天下来说,这还是个天大的遗憾!因此杀荀彧,或许是曹操自己最为心痛的一次杀人吧。用“空器馈食”的方式来代替杀令,这难道是在表明曹操的不忍?抑或无脸面对这位曾经帮助他打下半壁江山的挚友?我想这里面的情感是复杂的。前面谈到过,曹操做事有着他的准则,虽然他很多时候会感情用事,但荀彧在曹操看来确实到了该死的时候了。至少能这么说,曹操赠文若空盒与春秋时代的“夫差赐子胥属镂”之类不可并论之。或许荀彧现在死,至少还是曹魏第一开国元勋;如果拖到以后再处理,荀彧很可能只是“亡汉”一个垂死挣扎的愚忠之士了。
      说曹操杀人仅仅意味着他的“残暴”,可能我们离曹操太远,无法去体会.或许我们时时也能感受到,曹操在杀人之时往往还会处处流露出他的宽仁与大度。陈宫,又是为大家所熟悉的一个三国时代的人物。在《三国演义》里有过很多关于曹操与陈宫的经典故事.虽然有些与历史不太相符,但陈宫的人物个性化塑造应该与历史上相差无几。大概在《三国志·吕布传》一处作为引注的“鱼氏典略”便记载了些有关陈宫的史料。此人年轻之时喜好结交当时的天下名士,最初跟随曹操,后来因为曹操抄斩了九江名士边让满门一族(估计是陈宫的好友吧)心生不满,于是暗自联合当时的陈留太守张邈,密迎吕布共谋兖州,从此叛离了曹操。说到曹操的根据地兖州,陈宫应该对曹操是有大功的。兖州本是刘岱的地盘,青州黄巾兵大举进犯兖州,刺史刘岱被杀。陈宫抓住时机,建议曹操立刻图谋兖州,并表示自己愿意游说州府官员,迎领曹操为兖州牧。如此,曹操才真正拥有了与天下群雄一同逐鹿中原的资本,这段历史记载在《三国志·武帝本纪》的引注“世语”当中.后来,陈宫跟随吕布从兖州一路打到徐州,一直在为吕布出谋划策。下邳城破,吕布的徐州被曹操拿下来了;陈宫,这个曾经为曹操打下江山基本的背叛者,如今被士兵们生生的捆绑着与曹操见面,曹操似乎仍然念着旧情,更希望陈宫能够回来,为扫清四海能再度合作;然而陈宫却对曹操的滥杀始终不能释怀,选择的只是有从容就戮。可见这次,是非逼着曹操去杀了,而且是去杀一个应该是曾经有“恩”于后来曹魏的人……
      
       “卿如是,奈卿老母何?”
      
      “宫闻将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老母之存否,在明公也。”
      
       “若卿妻子何?”
      
      “宫闻将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妻子之存否,亦在明公也。”
      
       “……”
       “请出就戮,以明军法。”
      
      曹操终于无法忍受内心的疼痛和不忍,眼泪潸然而下。多次给予了陈宫存活下来的理由,却被生性刚烈的陈宫“无情”的驳回,唯死而已。曹操曾经包容过叛离的魏种,也包容过数叛数降的张绣,然而陈宫,这个曾经也叛离过曹操的人,曹操痛苦的把他杀了。曹操的杀戮里,宽仁仍在,不过这次似乎只是陈宫没有给曹操“表现”的机会。
      
      如果说陈宫的死能流露出曹操的重情重义,那么在对待关羽的事情上可以说是曹操仁义的极致体现。能把一个将要成为自己敌人的人如此潇洒的放走,只有曹操才能做到。光一个这样的事实,我们不去猜测曹操本来的动机,就足够我们感受到这种事情的不可思议,电影《无极》的台词:多么伟大的想象力。换做别人,能做出这么具有想象力的举动吗?记得为“岳麓书社”版《三国演义》做序的聂钳弩先生,他提到了三国俘虏的问题。在三国时代,对待战虏是极其残忍的,“杀”是处理的最直接方式,然后就是充家奴,说到底就是不把战俘当人看。虽然我不全信聂先生的话,但有一点,做“俘虏”肯定不自在,至少别人没有什么好脸色给他看。不过关羽没有,他这个俘虏当得很潇洒,很排场,“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国宾待遇也不过如此。当然,如果说曹操是出于拉拢关羽,这还不能表现曹操的真心,但关键的是关羽这个家伙不但“不买帐”(其实他是买帐的,从史书上可看出他也有矛盾过),他居然还常跟别人说要离开什么什么的…… 试着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是曹操,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好比平常我们搭理某人,某人却不屑一顾,感到尴尬暂且不说,心里不高兴那是正常的了。可曹操所面临的问题还不仅仅在这一点,关羽他还要离开,离开就意味是敌人,曹操能把自己敌人放走吗?可见曹操当时的心里肯定是矛盾的。可以说,很多人潜意识中有这么一个人生信条“宁可少一个朋友,也不愿意多一个敌人。” 可曹操没有这么去想,关羽首先活下来了,而且事实上人都给放走了。这么看来,“宁可多一个敌人,也不愿少一个朋友”似乎才是曹操真正的内在本性,当然笔者也不敢肯定曹操有这样的胸襟,但通过这样事实我们不能绝对否认这一点。很多人会说,“放走关羽”只是曹操给自己的部下上了堂“忠义”课,表明他曹操是多么的珍惜“忠义”之士,同时也告诫部下们要以“关羽精神”为榜样。是的,笔者也不否认,前面谈到,曹操做事有一条准绳“凡有利于己,皆可为”,而曹操对自己部下的教育仍然可以归纳到这条准绳当中。关羽是个能够不杀的人,因为他正可以给自己的部下做个“忠义”教材,同时我们也不能绝对否认他内在的淳朴至善本性,因为放走敌人这种“常人所不能”的事情他居然也可以做得那么潇洒,那么坦荡。
      
      曹操是个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不会像真正的文人墨客那样感叹: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人生在世当有为”,才是他的真实理想.如此一来,一个领导者(或者说帝王)所应该具备一些特殊的性格和气质,曹操以及其他大时代的枭雄们都将无一例外的拥有:该“仁”的时候,他的胸怀如浩瀚无际的宇宙般会包容一切,真正的做到海纳百川;然而,在他该“黑”的时候,整个人甚至会变成一个冷血残暴而又阴毒无比的恶魔,总会做出些常人所不能,甚至是常人所不敢想的事情.“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是他的真实写照。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对他的一些举动表示不解,总觉得他喜怒无常,是一个将残暴和宽仁演绎到极至的人.这一切都有他的基本准则,仅仅只是有利于他“谋其事”的举措而已.因此,如果我们懂得去包容,那么我们就会从曹操的“残暴”中看到他的大仁义、大仁慈;就会从他的“宽仁”中看到他内在淳朴至善的本性,而在我看来,事实原本如此。
      原载于:http://www.sanguoyanyi.org/129.html
  •      很多人都说曹丕代汉罪魁在曹操,而曹操学的是新朝的王莽。
      实际我认为对比王莽和刘邦,曹操的作为更像刘邦。
      
      而实际上,刘邦汉国的正当性和曹操魏国的正当性一样值得怀疑。
      
      我们知道,刘邦起事以后打的是已经复国的楚国之旗号,刘邦和项羽进兵咸阳奉的也是楚王的指令,刘邦无论如何都可以确认在名义上是楚臣的。
      那么后来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挑主要的说,就是灭亡秦朝,刘邦率先入关,项羽尊楚王为义帝,自封西楚霸王,然后封各路诸侯为王,其中就包括刘邦的汉王和他的属国汉国。(注意,也就是说汉国是项羽封的,而不是楚王封的。)再后来,就是项羽杀义帝,楚汉相争(刘邦在义帝被杀后还发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文告)。最后呢,刘邦胜利了,但却没有把天下还回给楚国苗裔,而是自己称了皇帝。
      
      这就是整个事情的经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刘邦起兵以后是成为楚臣了的,而入关灭秦也是奉的楚王旨意,但他的汉国如孙权的吴国一样不是真由皇帝封的而是由那个杀死义帝的楚国叛徒项羽封的。
      首先,我们要讨论一下曹操的魏国的正当性。我们都知道曹操这个魏王实际是他自己封给自己的,但用的是汉朝皇帝的名义;而刘邦这个汉王也不是真由楚义帝封的,而是由权臣项羽封的。也就是说,曹操的魏国作为一个封国,至少它的情况是和当时还作为封国的刘邦的汉国的正当性是相仿的,是只有名义的正当性。
      其次我们再看曹丕代汉和刘邦称帝两件事。这实际也就是曹氏魏国和刘氏汉国从封国变成中央朝廷的正当性的比较。如果说曹魏是篡夺了汉家的天下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刘邦称帝也是篡夺了楚王的天下呢?当然,有人会说即使曹操的魏国是自己打的但之前汉朝曾经是完整存在过的,而楚王只是诸侯为了反秦而临时拥立的。但我可以这样告诉大家,在周朝时代的上千年中,楚国曾经长期存在而且曾是面积最大的诸侯国,所以这点是可以和汉朝的曾经存在相比的(至少一半也行吧)。而另一点,汉献帝是由乱臣董卓拥立的,也同样不是汉皇室指定的接班人,这和被拥立的傀儡楚王也是可以相比的。有人还说,刘汉已经是皇帝之天下,而楚是周天子诸侯之封国,所以不能比较,但问题就在这里,如果证明刘邦这个汉高祖一开始就是个伪帝,那汉朝天下的正当性不就不攻自破了吗?如果汉朝天下没有正当性而只因刘邦称帝就算正统的话,那曹丕不也称帝了吗?
      
      所以说实际上刘氏汉国与曹氏魏国在正当性方面情况是十分相似的,这两个政权的正统问题应得到公平对待。
      
      很明显,刘邦是自己称帝的,而曹丕手中是拿有汉献帝的禅让诏书的。在实际上,两者都是自立,而在名义上,曹丕是受前朝诏命改祚的,而刘邦还是自立的。
      楚帝被杀,刘邦就可以结束楚国的社稷而另起炉灶;为什么曹丕就不能让那个由董卓所立的伪帝刘协将皇
      位让给自己呢?
      
      所以,我按照一些拥汉者评价曹魏的逻辑,对刘邦汉国作出充分的怀疑,请大家明鉴!
      原载于:http://www.sanguoyanyi.org/90.html
  •     曹操教导他最喜欢的儿子曹冲说,要边摇头边读书。读书的时候不要被书里的观点牵着鼻子走,而是先反驳作者的观点,思考下,然后再读。
      
      这本历史小说读起来比较有意思,很多如身边人物般的曹操的心里活动描写,忍俊不禁。有时觉得易中天在百家讲坛讲三国的时候是不是先看了这本书。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曹操对人才的渴求,而在老年时又对手下杰出人才的防备,比如被杀的崔琰和对司马懿的猜忌(最终确实是司马懿的儿子掀翻了曹家,但也有可能是作者故意添加的)。让我感觉有些象民营企业,企业刚做的时候,需要一些有才能的人一起把企业做大,后来企业发展了,经常会分化。所以老板招揽人才同时又对其心存戒备。
  •     我看了三遍,每遍都看得很痛快。视角和其他曹操传记不同。陈舜臣的这部曹操没有三国的跌宕起伏和也没有把曹操脸谱化,没有史料的乏味生硬。用叙述方式和大篇内心活动的铺展开了曹操的重要人生事件。和同时代历史的人物时间描述较少,集中了大量的笔墨去表现枭雄的平常人生。如果想从另一个角度看曹操,这部书很值得一读。尤其行文的特色。流畅。
  •     近来历史著作大热,XXX品三国之类的书充塞书店。
      我独选了本《曹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平平无奇,除了作者陈舜臣。若是对日系推理小说兴趣深厚,这个名字应当不会太陌生。其后来转攻中国历史小说居然也在日本影响深远,着实令人佩服——最近对这种传奇天才人物颇感兴趣,而且琢磨着他们出道的年龄,做着自己还来得及的美梦,呵呵,难道开始老了?
      曹操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书中没有那样强大的野心,要为曹操立传,或者咄咄逼人的指出现世流传的关于此公的传说有多少荒谬之处。他只是在记叙着一个乱世英雄的成长变化,默默地,从一个界于旁观者和曹操本人内心之间的奇特角度。
      那些曹操一生中经历的重大事件,比如官渡赤壁,甚至传说中的斩杀杨修华陀,都用简笔带过,仿佛电影中热闹的背景,而焦点始终是曹操这个人的表现和内心,以及时刻围绕着他的生活。作为一个“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他总被推到历史的浪尖,成为一个特殊的符号,就像京剧里那个白面。其实作为一个同样有着平常生活的人,他也是个好色的男子,是有孝心的儿子,是慈爱的父亲,只是这些形象时时被征战和政治斗争所扭曲罢了。
      作者阅史无数,看得出其对曹操的好感甚至敬佩。但这种情绪始终不曾直白的说出,而是从信史的角度,以一个小说家流畅的言语,相对客观地展示出曹操的一生,不夸大他的军政天才,也不回避他在父亲横死后屠城的恶行和晚年多疑嗜杀的事实。一切就是这样看似矛盾却合情合理地纠结在一个人身上,读后各有各断。
      曹操身边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在书中出现的频度反而远不如一个叫红珠的女子高。她在这里有着独特的位置和作用。作为曹操的表妹和年轻时爱慕的对象,她后来的父家被灭门,本人却被曹家所救,于是一生伴随曹操又总在一定距离外独居,成了他身边的“亡灵”爱人。她的话常常是尖锐而直接的,仿佛是存在书内的一个书外人,戳着他的每个痛处又给他最深的慰藉。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正史中这样的评价为何加诸于一个印象中阴险奸恶之人身上,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释。当一切如潮退去,人性的光辉终不能泯灭。
  •     所谓的史料也不见得比小说真实多少。大家都是主观地来看这个世界,何况又是在讲没人知道的过往。
      
      这本书将曹操的一生写得有血有肉,但此书中的曹操显得缺少大气。还是喜欢《三国演义》中的那个奸雄曹操。
      
      这本书里有不少精妙的语言:
      
      “两人(祢衡和孔融)将中国最高的德行"孝"以问答方式戏谑论述。他们认为小孩的诞生只不过是父母为满足性欲而造成的结果。母亲也只是个装婴儿的容器,并将他生下来。孝字根本只是一种巧饰门面的幌子罢了。”
      
      可见在那个战乱纷飞、朝不保夕的年代,古人还是抱着开放的心态做着自己的学问,这种精神也着实让人尊敬!
      
      “宁我负人,勿人负我(宁教我负天下人,勿让天下人负我)”
      
      很爱自己有错吗?保护自己有错吗?起码他抽了虚伪一个响亮的耳光!
  •     用大胆推测来推动曹操的一生
      这是种乐趣阿
      陈一定苦于史料不足
      否则将更为准确,更为精彩
      我的观点是:
      别人说曹操,停留在风云叱咤;
      舜臣说曹操,体态丰满,虽荒诞但可稽。
      
  •   习近平
  •   曹操不是刘备,顶着皇族的名声,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满足自己的私欲。他永远是真实的,在当世真实,亦告诉后人,人最重要的是活的真实。
       这句话太对了,刘备太过于顶着名号揽众位英雄,实则太过虚。
  •   顶LZ的视角
    只是有感觉 史料还是不够翔实 如果当论文看的话
  •   LZ把单纯地看做善良或邪恶的人,这本身就有点不妥吧...另外,对于曹操的性格的形成,我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去猜测,他是一个自卑、但是又不甘于陷入这种自卑中的一个神经症患者,所以他需要靠外在的事功去获得一种优越感,去弥补他深深的自卑感(我猜测曹操自身的外貌比较其貌不扬,身材又矮,长得也比较猥琐,他玩弄女人就是出于这种对自己外貌的自卑感)...当然,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里对于曹操的童年的叙述较少,所以我也只能是大概这么猜测...
  •   曹操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
  •   曹操的作为更像刘邦。
    LZ太瞧得起刘邦了
  •   回楼上,我一直认为刘邦才是中国历史上、包括本朝太祖在内的帝王里的NO.1
  •   现在自从易中天《品三国》后说曹操的就太多了,曹操一下也从冷门成了热门,也一下就超过了刘皇叔的人气,以前说世乱世之奸雄,现在说什么可爱的英雄等等,不管怎么样,我个人是比较佩服曹某人的,但是说来说去一个66岁的曹操怎么也不会被说得多几岁或者少几岁吧,也是现在是市场经济嘛,有钱赚就多赚点,反正曹某人是个死人,也不会跳出来要版权费,能赚就赚,我看曹公现在也就成了所谓的历史学者,文人骚客的“下蛋公鸡”,(还是个下金蛋的公鸡。) 呵呵,我也只是说个一家之言,有什么得罪的见谅,见谅
  •   一些人喜欢曹操,可能是因为他的名字吧。乐耳,有力!喜欢的都那么表面,肤浅。
  •   嗯嗯,似乎是 悦耳……
  •   2007-04-04 12:47:20 slov  
    一些人喜欢曹操,可能是因为他的名字吧。乐耳,有力!喜欢的都那么表面,肤浅。
    这话说得。。。本身就蛮肤浅的。
  •   话说曹操这个名字,实在称不上悦耳有力啊……
  •   还是那句话,单纯地把人看成是善良或邪恶的是不妥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人性善和恶之处,也有人性的优点和弱点,只要是人都不例外,人毕竟不是神....
  •   支持楼主
    真小人远远比伪君子来的可爱
  •   观点独特,此文被转载到闪评网历史人物专栏,如有不妥请告知!
    引用链接:http://www.shanping.cn/c/object/466/1999.html
  •   我想作者的用意是分析曹操性格的形成原因吧...干吗要把曹操刻意写得大气啊,那只不过后人的臆想罢了...生活中的曹操就是这样子的嘛...
  •   同意LZ的看法,我们对于曹操的童年了解实在是太少了,这个时期是曹操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解释曹操为什么会成为后来那样的一个人至关重要,可惜就是史料不足...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