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逻辑

出版时间:2009-08-01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作者:陈志武  页数:268  
Tag标签:无  

前言

  《金融的逻辑》序言:  2007年7月,美国出现次贷危机。到2008年秋,次贷危机进一步演变成全方位的金融危机。在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之后,美国的金融危机不仅裂变成全球金融危机,而且转变成十足的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形成严重冲击,给多国带来失业大增、政治动荡的严峻挑战。  在这种时候,我们自然想知道: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危机之后,金融市场是否会终结?人类社会为什么要金融市场?金融交易除了让华尔街、金融界赚钱之外,对社会到底有没有贡献、有没有创造价值?如果有的话,是如何贡献的?如何创造价值的?金融的逻辑是什么?

内容概要

继畅销书《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之后,陈志武在新作《金融的逻辑》中继续尖锐追问中国的出路问题。    本书深入浅出地从财富的文化和制度基因谈起,告诉读者: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危机之后,金融市场是否会终结?人类社会为什么要金融市场?金融交易除了让华尔街、金融界赚钱之外,对社会到底有没有贡献、有没有创造价值?如果有的话,是如何贡献的?如何创造价值的?金融的逻辑是什么?    作者密切关注中国社会转型问题,全面驳斥了市场上流行的《货币战争》关于金融“阴谋论”的谬论,观点振聋发聩,再次起到了痛击时弊清迷局的效果。

作者简介

陈志武,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
自1990年获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博士学位以来,陈志武教授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任教,并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学术机构聘为特聘教授或访问教授。
陈志武教授一直是世界金融学和金融资产定价领域最具有创造力和最活跃的学者之一,获得过美国默顿.米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研究奖等多项重大学术奖励。2000年,一项颇得全球经济学家首肯的世界经济学家排名出炉,在前1000名经济学家中,有19人来自中国,陈志武教授排名第202位;2006年,《华尔街电讯》将陈志武教授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陈志武教授拥有国内经济学术界少见的政治经济学视野,更为重要的是,他也是国内鲜见的能用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源流把事情说得很清楚的经济学家。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金融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治国的金融之道”等观点启发了更多人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经济的思考。
2008年出版的中文著作《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非理性亢奋》成为当年度最具影响力的财经读物之一。其中《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荣获“2008和讯华文财经图书大奖”之“年度财经图书大奖”和“最佳原创学术类”大奖,并入选多家专业媒体评选的2008年度最值得珍藏图书。

书籍目录

序言 金融是什么 第一部分 资本化的逻辑  第一章 中国的钱为什么这么多 第二章 为什么中国钱多了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  第三章 西方的兴起是因为掠夺的银子多吗 第四章 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 第五章 资本化是美国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第二部分 金融的逻辑 第六章 治国的金融之道 第七章 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 第八章 中国人的理财前景 第九章 反思高利贷与民间金融 第十章 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 第十一章 金融现代化为何如此艰难第三部分 金融危机的逻辑  第十二章 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学到什么 第十三章 政府为解救危机而持股银行不是国有化 第十四章 金融危机之下,美国的借贷消费模式会改变吗 第十五章 消费驱动型模式不会改变第四部分 股市的逻辑  第十六章 中国股市怎么了 第十七章 从国有银行A股上市中看到什么 第十八章 资本市场与法治发展的瓦动第五部分 文化的金融学逻辑 第十九章 对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 第二十章 儒家“孝道”文化的终结与中国金融业的兴起 第二十一章 儒家文化与中国金融发展的滞后 第二十二章 市场经济是个人解放的必由之路最后的话:发展证券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附录编辑说明致谢

章节摘录

  为什么中国的钱这么多?(3)  第三个资本源是众多个人的未来收入流。虽然住房按揭贷款已将劳动者的部分未来收入资本化,但那只是一小部分,2.2万亿的住房按揭贷款只是中国GDP的11%,而美国的13万亿美元按揭贷款是其GDP的100%,所以中国的个人收入资本化空间还很巨大。其他消费信贷还在起步阶段,汽车信贷、信用卡借贷、学生信贷等都可看成是将个人未来收入流提前资本化的金融契约,这些工具当然也增加中国的资本供应,但到目前的消费信贷规模还只是2千多亿元,是中国GDP的1%,相比之下,美国消费信贷为3.5万亿美元,是美国GDP的30%。  资本化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讲到最后,我们可以把中国和美国在1978年时的境况做简单对比,以此来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经历。1978年时,美国的企业资产与收入流、土地与资源、老百姓未来收入流不仅都是私有并能自由交易,而且相当一部分已证券化、金融化成资本,所以这些年美国能做的资本化空间越来越小。  相比之下,中国则恰好在另一个极端,1978年时中国是什么都国有,从而不能买卖交易,更没有被资本化。所以,在1978年之后,即使不算外资的进入,中国政府每年只要让部分国企民营化并把它们未来的收入证券化,或者出售部分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并让土地产权自由交易,或者通过住房按揭贷款、消费信贷、信用卡等让老百姓将部分未来收入资本化,每年做一点这三类资本化运作中的一个或两个,即可给中国提供大量的资本,即可让中国的“钱”多很多。这就是对中国过去十几年经济增长的资本化解释。  哪个国家都有土地,有资源,也有各种未来收入流,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将这些资产和收入流转变成资本,甚至也不知道将这些资产与收入流资本化的重要性。但要做到资本化,特别是想要产生出最大限度的资本,那么,资本化的制度架构就极其关键,不仅私有产权要界定清楚,而且要有可靠的产权保护与契约执行架构,否则,只能做些粗糙的资本化运作,不能深化。  当然,如果换个角度看,这也说明,企业国有、土地国有以及人力资源国有在过去抑制了多少资本,机会成本大得无法估算。虽然过去十余年的资本化改革已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关键性的推动力,未来的持续增长还只能靠更多资产、更多收入流的资本化,只有进一步的资本化才会给内需增长提供动力,才会有个人创业、创新所需要的资本支持。为了使中国更有“钱”,土地和国有企业都应该私有,为进一步资本化开路。  为什么中国人钱多了反不安?(1)  为什么中国人钱多了反不安?  中国正在经历的转型总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因为正在发生的事情太多、太广,也太快,对于有兴趣研究人、理解社会的学者来说,这是个千载难逢的研究机会。还是以我们在前面谈到的“中国的钱为什么这么多”这个话题为例,我们看到由于商品交换的日益市场化、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钱化、财富和未来收入的快速资本化,这些都使中国的钱和金融资本越来越多。  但是,除此之外,正在经历的中国社会结构与文化转型也在给中国带来很多钱。具体讲,就是原来许多通过亲情关系、友情关系所实现的隐性经济交易、隐性保险信贷投资交易,都逐步被显性的市场交易取而代之,被直接钱化、金融证券化了,其结果必然使中国的钱和收入大大增加,同时当然也对金融业的发展提出挑战。如果中国的金融业跟不上,在原来由亲情、友情实现的互助互惠式隐性金融交易被钱化之后,而如果替代性的显性金融保险、信贷、养老、投资产品又无法跟上,中国人在钱多的同时,可能反而对未来更感到不安,不仅使中国的内需无法增长,使中国经济增长继续依赖出口,也让中国人的幸福感下降。  靠亲情实现的隐性交易逐渐由市场取代  人类自古就难以以个体生存,人际经济交易、感情交换历来是人类得以存活的主要保障形式,必须通过彼此间的利益交换,特别是在不同时间、空间之间的人际利益交换,来最大化我们的生存概率,来让我们对未来的生活保障(包括养老)有安全感。但是,人际交易、尤其是跨时间或空间的人际交易必须以相互信任为前提,否则,交易的不安全使我们即使有需要,也不会去跟他人做不同时间之间的价值交换,不会去互相保险、互相借贷、互相养老、互相投资。  在市场规则、信用交易保障体系均不发达的社会里,人们主要依靠以血缘建立的家庭、家族为跨时空利益交易的场地,或者说家庭、家族就是隐性的内部金融市场。在传统中国社会里,血缘是这些族内、亲情内部利益交换的信用基础,而儒家“三纲五常”名分等级秩序便是信用交易的具体文化制度保障。“孝”道文化是这种个人未来生活安全保障体系的另称。  “养子防老”,亲戚间“礼尚往来”,生老病死时的相互帮助,这些都是保险、养老、信贷、投资等的具体实现形式,“血浓于水”的信念是用以强化这种体系的信用基础的文化价值。这些当然都是不能称作“利益交换”的跨时空经济交易活动,是只能做但不能这样说的经济活动,因此,这些经济交易所创造的价值从来不能以货币单位计算,没有被“钱化”,自然没有记入GDP之中。家庭、家族之内的经济交易或者说“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再多,这种价值交换由于没以钱来核算,人们自然不会感到“钱多了”。  不过,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文化价值观的变化,原来靠血缘、亲情实现的隐性金融交易正在由金融市场以显性金融交易的形式取而代之。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人口流动大大增加,在江西出生但到北京、上海、广州生活的人口比例越来越高,人口流动起来后,由血缘、家族提供的经济保障和养老互助功能越来越不可靠,正式的金融交易产品必须取而代之;第二,多年来所执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也使单纯的家庭、家族养老互助体系无法胜任,特别是人均寿命的上升,使年轻的夫妻很容易要负责上两代12位老人的生活,因此,以血缘为基础的保障体系的效果越来越低;第三,在文化价值观上,中国人越来越追求个人自由和经济独立,把未来的生活保障尽量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通过各种金融品种的组合安排把未来各类经济需要事先设定好,以此最大化自己经济上的独立。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依赖金融市场,而不是只依赖家庭、家族达到保障未来生活的目的,这当然也使中国的市场交易额大大增加,钱自然也多了。  就以中国的保险业为例,寿险、财产险、人身险、意外事故险、健康险等各类保费的总额,在2006年底为2万亿元,到2007年5月底大约是2.5万亿元,5个月增长25%。也就是说,如果是在传统中国社会里,这些保险品种都会以人格化的形式在家庭、家族以及朋友网络间实现了,隐性地实现了,那么,这2.5万亿元金融资产就不会在中国经济中出现,全社会的金融资本供给量就会少2.5万亿元,保险业的公司收入和从业者的收入也不会有,中国的钱量当然也会少许多。换言之,正是由于这些保险功能已逐步走出血缘、走出友情,由保险行业取代,中国的金融资产多了2.5万亿元,中国的货币收入也因此增加了许多。  信贷行业、养老行业、基金行业、证券行业的增长,也部分得益于由传统家庭家族实现的隐形金融交易正在被逐步显性化。也正由于这些经济利益交易功能会进一步走出血缘网络,中国的各类金融业今后必然会更快发展。与此同时,钱的供应量就必然要更快增加,今后的钱只会更多。  靠友情实现的交易越来越由市场取代  在血缘关系之外,朋友网络是另一个能为信用交易提供支持的基础架构,这也是一种相当人格化的小范围利益交易体系。以前,当张三要搬家或者因外出要带大件行李时,他可能要找朋友帮忙,朋友往往会一叫就到,也不会要求报酬,自然不会用钱支付。但是,朋友之间有一个隐性的共识或默契,那就是在这次来帮忙的朋友下次也要搬家或者也要外出有行李时,张三必须也能随叫随到。  按照同样道理,张三生病发烧不能起床时,他的可靠朋友会带他去医院;但是等他的朋友生病时,他也必须提供帮助。张三如果一时缺钱,朋友可能会帮忙,但当朋友有类似需要时,张三也必须以类似帮助去回报。  为什么中国人钱多了反不安?(2)  以上所举的友情帮助表面上看不是经济交易,而是友情,但实际上都是隐性的跨时间利益交换,具备投资、保险或信贷的经济功能。市场越不发达的社会,这些隐性利益交换会越普遍,靠亲情、友情来进行跨时空的利益交易是传统社会的普遍特征。这些交易不要钱,却是典型的经济交易,也因此使传统社会“钱少”。  到今天的中国,许多这类交易也被市场交易显性化了,被“钱化”了。比如,中国现在有许多搬家公司,张三搬家不必找朋友,而是更愿意花钱找搬家公司;暂时缺钱或者要购房子等大件时,可以找信贷机构;去火车站或机场时,不必找朋友送,而是找出租车;外出旅行时,不必找朋友家住,而是更自在地住在酒店,“在外靠朋友”原来是市场不发达的结果!  这样一来,我们中国人以前很多在友情名义下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今天正在被一一市场化,使许多原来没有收入意义的友情“经济活动”今天以“钱”结算了,直接对每个人的收入有贡献了,个人的收入都会因此而增加,个人“钱多了”;在国家层面,为支持市场化程度的上升,货币供给量也必须增加,这就很容易产生表面上的“流动性泛滥”的境况。  在这里,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过去是隐性的经济活动今天被“钱化”之后,每个人的“钱”收入当然会增加,但这种新增的收入只是表面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收入增加,因为这类收入和投资原来就有,只是没有被“钱化”而已,是隐性的。今天在市场化发展深化之后,这些经济活动被市场取代了,同样的经济交易被显性化了。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在钱包鼓起来的同时,却并不一定感到更富有,原因在于市场化发展后“什么都要钱了”。  金融市场必须加快发展  在原来由亲情和友情实现的隐性养老、隐性经济互助、隐性意外事件互保以及其它人际利益交换被市场取代、被“钱化”之后,人们的收入是增加了,钱也多了。但是,如果各类品种的保险、养老、医疗、投资、理财产品不能够发展到位,那么,在中国人钱多的同时,可能反而对未来充满不安。  道理很简单,原来大家都把注意力和经济收入投放在家庭、家族和朋友网络上,今天不记经济成本的互相帮助和相互援助,是对自己未来经济安全的投资,是在买人格化的保险,或是在放贷,这些为个人提供安全感。当这些经济活动被逐步市场化、“钱化”之后,人们在家族、朋友网内的这些投入会越来越少,亲情和友情更多的会以感情交流为主,而不是以经济利益交易为核心。那么,在这种时候,如果金融产品的丰富程度又有限,钱多了以后的中国人就会难以安排好未来的各种经济需要,反而会对未来深感不安。这就好像在“打倒孔家店”后,如果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又没跟上,人们要么会惶惶不安,要么会重建“孔家店”。  从最近我跟杜俊林同学组织的调查中看到,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金融产品已日益丰富,市场提供的各类保险、借贷、养老和投资品种越来越多,北京人的家庭已越来越定位在感情交流上,未来生活的保障功能正在进一步从血缘体系中淡出。相比之下,农村中国的金融很不发达,农村的家族结构虽然远没有过去那么牢靠,传统的农村社会结构也必然会在未来进一步解体,但是,虽然血缘体系所能提供的经济安全感在农村正在衰退,还好农村的家族形状还在,通过重新对家族网络的投资,农村人还多少能靠着亲戚得到一些经济互助和生活保障。可是,地区市和县城的人们对未来最没有安全感,在传统家族和现代金融市场中间,他们哪边都不靠,因为这些地方的人基本都是近代城市化中进入城镇,已离开了自己的血缘家族网,所以他们不能靠家族、亲戚实现经济互助和安全保障;同时,那些县城和地区市又没有发达的现代金融。在两边都不靠的情况下,这些中小城市的人反而对未来生活最没有安全感。  一方面,市场化、“钱化”出来的钱的确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中国的金融发展水平总体还很低,投资和理财的选择空间很小,只有少数有限的投资渠道。这两方面挤在一起,特别是在政府高度管制金融和国有金融垄断的情况下,各种资产价格扭曲和畸形资产泡沫层出不穷,就不奇怪了。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金融危机拐点乍现的背景下出版。该书密切联系当前中国热点话题,所谈问题关系国计民生、社会转型,激起巨大反响。其观点与《货币战争》针锋相对,提出六大问题,直指《货币战争》谬误。   ——广州日报   文章深入浅出地从财富的文化和制度基因谈起,解读了资本市场和股市的密码,深刻地剖析了金融危机的起因与可能的走向,对金融的逻辑进行了正本清源的阐述。   ——楚天都市报   吴敬琏(经济学家):说到经济学理论,我没有办法跟那些经过严格理论训练的人比。比如钱颖一、许成钢、陈志武、白重恩等,他们常常能用现代经济学的源流来把事情说得很清楚。   秦晖(学者):陈志武教授的著作“深入浅出,说理透彻,把财富创造的制度基础讲得很清楚”。   易宪容(经济学家):陈志武可以把很难、很深的金融学理论用很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秋风(评论家):陈志武的政治经济学视野在国内经济学术界是少见的,面对纷繁的现实,他不仅对其进行技术经济学的逻辑分析,还进行了法律与政治的分析,从而更为正确地解释了不少令人困惑的问题。   何力(资深媒体人):陈志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财富增长的制度性内涵,使我们明白,仅有个人的机遇和聪明才智是不够的,在勤劳和富有之间还有一座必须建造的桥梁——好的市场经济制度。   许小年(经济学家):改变中国目前国富民穷的状况,一方面可以减税。另一方面,就是陈志武教授所讲的,要改变资产配置,我非常赞成中央在“十七大”提的口号,就是增加居民的资产性收入。   张维迎(经济学家):应将国有企业股票一部分分给老百姓。陈志武等人曾提出过类似建议,我很赞成。   苏小和(财经作家):有陈志武在,我们的经济学视野就会持续开阔。

编辑推荐

  追溯财富基因,解读资本密码,剖析金融危机,还原金融逻辑。  为什么中国的钱这么多?  为什么中国人钱多了反不安?  为什么“养儿防老”不道德?  为什么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  为什么说西方的兴起主要靠制度而不是掠夺?  为什么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有财富但没有资本的社会。  千万不要因为美国的金融创新带来的问题,就认为我们不放开金融创新的做法是对的。中国必须学会游泳,即使要交学费,也应该去学。  只要股市还不对民营企业真正开放,培植中国的创新文化要么是一句空话,要么就只能继续依赖香港和美国的资本市场。  金融证券品种的发展不发展,最终不仅仅影响到GDP的增长快不快,而且会影响到我们到底娶什么样的媳妇。嫁什么样的丈夫,有多少自己的自主权和个人尊严。  证券金融技术和西方制度文化是套餐,要么就不要,要么就全要,而不能像超市购物那样只挑自己喜欢的。  当一种经济交易夹杂着其他因素一友谊、情感和亲戚——那么。只会污染人类关系的灵魂。从人类的经验看,经济交易留给市场,感情交流留给家庭,这是最好的一种安排,也是市场化分工发展的总趋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金融的逻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1条)

 
 

  •   本书深入浅出地从财富的文化和制度基因谈起,告诉读者: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危机之后,金融市场是否会终结?人类社会为什么要金融市场?金融交易除了让华尔街、金融界赚钱之外,对社会到底有没有贡献、有没有创造价值?如果有的话,是如何贡献的?如何创造价值的?金融的逻辑是什么? 作者密切关注中国社会转型问题,全面驳斥了市场上流行的《货币战争》关于金融“阴谋论”的谬论,观点振聋发聩,再次起到了痛击时弊清迷局的效果。
  •   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最新的书,《金融的逻辑》,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陈教授在一个特别宏大的背景下,论述了金融行业的发展对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的作用。如果我们一度曾经把金融行业的发展等同于社会其他行业的发展,那么我们的视角就未免太狭窄了。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国应该发展怎样的金融业?”比较英美两国,英国的金融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债券行业,因为债券的发展适应了19世纪英国海上贸易的发展。美国则是注重股票市场的发展,因为只有股权的形式,才能有效的孤僻创新,鼓励人们的探险精神。与之两者比较,今天的中国要发展怎样的金融业呢?

    其实,作者从头至尾也没有明确的支出中国应该发展怎样的金融,即使这个问题从书的第一章就提了出来。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也非常难回答的问题。甚至根本就没有答案。一切似乎都应该在摸索中前进。但是有一点是必须要坚持的,就是金融创新绝对是有着巨大的积极的意义的。不能因为当前的金融危机,就彻底否定金融创新的积极意义以及历史贡献。在未来,我们不但不能限制金融创新的发展,反而应该积极的鼓励金融创新在各个行业的发展。这就是COFFEE(2001)指出的,在社会制度的某些方面,我们应该坚持“先发展,再规范,再发展”的模式。而事实上,从2001年开始,中国证监会也是坚持了这样的整体思路,发展的中国股市。

    这本书的两个部分是我最欣赏的,一个是书的第十八章,资本市场与法治发展的互动。这章是从一篇标准的学术论文改编而来。主要讲述了资本市场和法制建设的关系。法律制度的完善,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和发展。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可以促进法律制度的完善。比如,在1990年之前,中国没有《民法》。但是1990年,中国的证券市场诞生以后,在很长的一个时间里,我们的法院是不能受理在证券市场的违法行为的。这也造成了中国证监会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对股票市场上的大大小小的造假,操纵股价的行为,缺乏有效的打击力度,就更谈不上执行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根本无法可依。比较起来,美国证监会的权利要比中国证监会的权利大的多。

    中国的反腐败工作是时时在搞,可是腐败现象是屡禁不绝。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缺少对资本市场的有效监督。腐败归根结底就是之前的“官商勾结”。官员收了钱,就要给商人办事。现在商人想办成点事,只有两个途径,要么是从银行获得贷款,要么是从股票市场上融资,所谓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如果中纪委可以集中所有的力量,管好这两个地方,即使官员收了钱,也不能调动资本市场力量,也不能给那些商人办成事,那么谁还去行贿呢?这个事情,只要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就是最好的证明,房地产商和当地政府勾结,已经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是,没有银行的支持,即使有当地政府的支持,地产商也不起来他的楼。今年上半年,都说房地产上违规做按揭,从银行获得贷款。人人都喊去查不法地产商,为什么不去查银行呢?所以中国的腐败要想得到有效的控制,就要和美国一样,用最严酷的手段管理资本市场,用最严格的标准限制中国的所谓的银行家的行为。除此之外,中国的反腐败永远只能在一个怪圈里打转。

    从08年以来,全世界就只有一个主题,给金融也高管限薪。可是,有没有想过金融高管们,为什么拿这么高的薪水呢?金融行业其实实现了个人和国家的财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换,是一个立足现在和未来对话的行业。因此金融行业承担着其他行业无法比较的风险。我们都说,人类过去100年的发展速度,是人类历史过去2000年前都赶不上的。为什么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证券业的崛起,极大的鼓励和刺激了人类的创新精神。退回到19世纪末,美国到处都在修铁路,在那个时候,美国股市上也相应的都是铁路公司,钢铁公司。因为股权比较起债券,可以承担更大的风险。上个世纪末,Nasdaq的崛起,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像盖茨,杨致远,李彦宏这样的知识精英和亿万富翁。他们的崛起,给整个社会的年轻人作出了榜样,刺激了年轻人创业的激情。所有的这些,都是在金融也的帮助下,极大的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那么在这个行业里工作的顶尖人员,实现了这一系列事件的人,自然应该得到比一般行业更高的报酬。我们总是强调科技进步推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但是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发展总是落后于美国呢?为什么中国最顶尖的科技人才都在美国呢?除了我们的制度问题,我们金融业发展缓慢的现实,以及金融行业不能有效的为科技行业服务并且刺激科技业的发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相信对我们这一代人而言,在中国发展怎样的金融业,是会困扰我们一生的问题。
  •   2001年,美联储在“网络股”泡沫破裂和“9.11”恐怖袭击的双重打击下,开始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幅度调低利率,美元连续7年处于贬值趋势。在这一漫漫熊途中,美国完成了以下战略调整:本国实体经济空心化,全球范围内举债,并通过美元债券将日本、印度、中国变成美国人的廉价工厂;专注于金融创新和农业补贴;美元资产在全球范围内攻城掠地;通过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进一步控制中东地区石油;在中国周边地区制造军事包围态势,做空中国股市、楼市为下一步战略调整做铺垫;让大批穷人住进了公寓,推动美国房价快速上升。然而,次贷危机后,透过“对华轮胎特保案”和“通用汽车破产事件”,我们才发现美国希望通过贸易保护和产业升级最终完成美元回流的完美布局。高明,实在高明!

    2004年,在得知中国“大豆军团”跨洋收购的消息后,华尔街将大豆期货价格从220美元/吨拉抬到391美元/吨,在签订合同后,美方却发布报告:以前的数据失真,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大豆产量将大增,国际大豆价格随即暴跌50%,致使很多中国大豆压榨油企业吐血破产,而美国粮商马上开始并购,经此一役中国1000多家内资压榨油企业瞬间烟消云散,今日仅剩的90多家企业,有64家已被外资控制,中国压榨油市场基本成为跨国粮商和国际资本的天下。金融的思维原来并不复杂,但不知道财大气粗的中国企业家为什么“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也不知道中国的政府部门对如此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却漠然处之。或许,只需拍卖一块土地,或者缓修一条高速公路就可救活一个行业,但是,政府却“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无语,只能无语!

    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低迷。但08年上半年,在供需结构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的背景下,国际油价却被从无端拉抬到2008年6月每桶140美元的高位。同时,国际资本通过拉抬国际豆帕价格,抬高中国猪肉价格,进而传导到CPI指数上,误导中国央行在贸易仍然盈余、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错判形式,采取了反通胀的货币政策。在双重打压下,中国股市迅速崩盘,国民财富大幅缩水。然而,当中国股市跌至2000点左右时,美国国会马上宣布对操纵油价的行为进行调查,于是,国际油价在12月底跌落到每桶41美元的低位。蹊跷,实在蹊跷!

    2008年,无论华尔街,还是华盛顿,一面不惜摇尾乞怜呼吁全球央行救市,特别尽肉麻之能事的为中国唱赞歌,另一面却借助西藏、新疆问题,通过干涉中国内政来施压。中国采取救市政策后,国际钢铁、水泥价格一反疲软态势迅速翻番,仅2009年中国消耗掉世界1/3的钢铁水泥,也救活了必和必拓等钢铁巨头。相反,上台时曾承诺加快美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奥巴马一直按兵不动。一边是中国房价暴涨和产能过剩,另一边是美国产业升级和资本牟利。无耻,非常无耻!

    2009年,中国房价已经连创新高,中国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中国货币政策已经进退维谷。就在高层开始警觉的时候,美国却把中美贸易逆差归咎于人民币被低估,通过人民币升值辩论,继续诱导国际资本围攻中国房价。在中国,土地国有的政治制度,居者有其屋的传统观念,地方土地财政的模式,使得房价问题复杂而又敏感。过高的房价,不但导致经济畸形,而且危及到政治和民生。可以说,有多少“地王”,就有多少实业资本的逃离,更有数倍的强拆和暴力冲突。房产泡沫不破,中国是失败,美国是小胜,房产泡沫破灭,中国是失败,美国是全胜,这场游戏从一开始,命运就已注定,现在唯一缺少的只是把这种趋势变成结果的最后一步而已。歹毒,无比歹毒!

    2010年,中国“两会”成了高房价的批斗会,中国高层下定决心,严厉调控房地产。然而,经济学家也好,大多数国民也好,被洗脑的时间长了也和传销分子一样,丧失了辨别能力。深入思考后,发现很多人(包括自己),总是在若干个被假定为正确的结论下绞尽脑汁的想问题,这就是长期被洗脑的结果,或者是文化控制的结果。

    假定1: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要坚持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不动摇,因此,在“两化”没有达到一定指标前,房价总体上必然呈上升态势。在真空环境下,这是没有逻辑错误的,但是,在全球化时代这是需要动脑子思考的问题。以中国目前的现状,粮食、资源、能源要么靠进口,要么定价权控制在别人手中,就连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也逐渐消失,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靠什么推动工业化?靠什么实现城镇化?仔细想想13亿人将来吃什么,喝什么?想想我们的汽车将来烧什么?就算我们能够靠不停的盖房子勉强生存,想想我们有没有钱去买由别人定价的钢铁水泥?想清楚这些问题了,再谈工业化城镇化不迟。

    假定2:中国房价不可能暴跌,因为有能力让房价回落(政府、银行、富人)没有动力,有动力(穷人)者没有能力。同样,如果全世界只有中国一个国家,或者放在100年前,这种想法同样是没有逻辑错误的。但是,现在是全球化时代,是金融思维年代,然而,很多人的思维水平还停留在“二战”期间法国人企图依靠马其洛防线防御德国进攻的水平。的确,中国人是没有动力做空房价的,但是,国际资本却有能力、更有动力低价抛售中国房产。中国目前经济规模是5万亿美元,但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规模已高达600万亿美元,如果国际资本想尽一切办法抛售中国房产引发市场恐慌,同时沽空日元或日本国债,在国际资本市场盈利,那么中国房价还不可能暴跌吗?

    当我们的学者和国民还在思考和辩论中国的体制问题、腐败问题,速度问题、结构问题、产能过剩问题的时候,美国人已经准备收网了。2010年,印度重兵压境,美日韩不停的军事演习,朝鲜半岛军事冲突,中日钓鱼岛领土纠纷,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冲突加剧,这一切,只是为美国大战略的收网做铺垫而已,也就是把趋势变成结果——中国楼市崩盘,资本套利后回流美国,服务于美国新一轮的经济周期,捍卫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收网,偷偷收网!

    十年前,廉价的美元和包装精美的西方经济学,给新兴国家经济和资本带来繁荣;十年繁荣过后,一旦泡沫破灭,美元会不会像徐志摩再别康桥时那样“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十年间这些印刷精美的美元不但供养了整个美国,其投资回报升值已经升得晕头转向,更高明的是,还让别人心甘情愿的掏空自己的资源,还用和平友好的方式把别人的企业改成自己的姓名。中国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告诉我们,结果惨烈的战争,其过程并不一定惨烈,因为这取决于战争的指挥者是否参悟战争的最高境界,懂不懂战争的艺术。爱因斯坦曾说:我不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武器是什么,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的武器将是石头和木棒。虽然,毁灭性的第三次世界大战难以打响,但如果从财富再分配的规模和结果来看的话,金融战——这种没有硝烟但将弱者瓜分殆尽的世界大战早已打响,而这种战争早已不是飞机大炮原子弹,而是由跨国公司、军火商、农场主、华尔街、美国政府组成的多位一体的立体作战模式,其本质仍是智者的游戏和愚者的噩梦。
  •   这两本书都不是新书了,《金融的逻辑》是2009年8月出的,《货币战争》是2007年出的。我买了也有一段时间了,最近先后看了这两本书,想把他们放在一起PK一下,上网一搜,早就有人写过类似文章了。看来这两本书确实比较容易被关联在一起。

    《金融的逻辑》作者陈志武,是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在《经济观察报》上看过几篇他写的文章。感觉写的挺好的。

    这本《金融的逻辑》其实就是陈志武公开发表的一些文章的合集,因此在内容上有些章节之间有重复,另外发表的时间从2003年到2009年不等。大部分都是2006-2008三年发表的,从时间上看已经有点旧了,但是我读后感觉一点都不旧。

    这本书总体来说是按照一个清晰的思路讲解金融学的入门知识。其中有业界公认的但是不为普通大众熟悉的共识,当然更不乏作者自己独到的见解。

    关于金融与2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的关系,感觉比较新颖,也比较有说服力。感觉比黄仁宇关于中国大历史的观点更深刻。作者认为金融的本质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中国的封建社会没能创造出有力的金融工具比如国债,在政府需要钱的时候只能去征税,加重老百姓负担,加速王朝的灭亡。18世纪英国因为有更好的政府信用,以更低的利率发行国债,最终得到更多的财富去发展军事,最终在与法国的竞争中胜出。美国又是由于发展以股票为代表的风险资本,使得美国的科技创新得到了有利的支持,从而成为世界强国。

    《货币战争》我的感觉是哗众取宠,耸人听闻。有人揭发作者宋鸿兵抄袭了美国的两个野史故事(宋鸿兵《货币战争》乃抄袭之作 http://xys4.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8/songhongbing3.txt),还有人揭发宋鸿兵原来是美国两房的一个程序员,从来没在华尔街干过(我和宋鸿兵都没有在华尔街工作过一天 http://xys4.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0/songhongbing.txt),雷颐教授指出宋鸿兵有点不要脸(宋鸿兵的生意经:入美国籍,赚中国钱 http://xys4.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1/songhongbing.txt)。

    我比较相信这本书是抄来的。如果是自己写的话,文笔可以更通顺一点,故事可以讲的更有逻辑。

    本质上来说,《货币战争》讲的故事与《达芬奇密码》、《鹿鼎记》是一类的,就是把故事安插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不过作为故事,这本书写的很差,许多复杂的事情,前因后果交代不清楚,逻辑上也有不通的地方。作者推崇金本位,就是货币的发行量要与政府的黄金储量挂钩。据说这是比较外行的说法。更可笑的是作者认为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财富在50万亿美元之上,依据是200年之前的财富和每年6%的增幅。有人推测战国时代的范蠡的财富按照这个利率增加,也会超过50万亿。
  •   前几天大学时的一同学过来,闲聊中向我推荐一本书《金融的逻辑》。

    本人对金融兴致很小,不炒股,只是在2006年股市最疯狂的时候,买了两只基金,至今我还不会看股票的技术图,也不知道如何在网上炒股或买卖基金。俺买的基金,还是用最原始的方法,到银行营业厅排队办理。好歹我也混过几年网络圈,照理不该如此。俺想的是,这玩意儿太方便了,我就会一天到晚买进卖出,一是太费神,二是都给证券公司挣手续费了。不如买一个就长期放着,至少不是急用钱的时候,想想要到营业厅排队办理,就会打消念头。呵呵.....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对股票和金融的东西根本不懂,我相信我这种菜鸟进去,肯定不得好死,所以不碰最好。

    所以当我同学向我推荐的时候,并没太在意。此君也算是有文化之人,正规北大法律系硕士毕业,所推荐的书应该不错(注:此君虽是我大学同学,俺可不是北大的,差太远了,考不上。俺大学与他一样是读另一个“北大”-“北京理工大”,哈哈)。最关键的是,他说这本书从他这位法律专家的角度来说,至少逻辑严密,所以就记下了。

    正好因为这段时间在考虑融资和引入VC的事情,觉得有必要搞清楚这些VC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将来打交道的时候,至少不会鸡同鸭讲,或者吃了闷亏。所以想着买来看看,好好学习一下。



    刚拿到书看了简介,就被作者自简练的文字吸引,断续在微博上写下这些笔记:



    简洁的定义:金融的核心就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

    这个解释相当精辟,足见作者陈志武的功力,否则也无法跻身世界经济学家排名202位。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果然不辜负朋友的推荐,忍不住要急着赞一下,顺便向博友们推荐一下。具体好在哪里,且听我慢慢道来.....



    《金融的逻辑》评论1:严肃的科学态度,严密的逻辑,客观的立场。 相比于国内很多“主流”经济学家张悟本式的忽悠,以及说不清楚的利益代言,学者明星化,科学娱乐化的趋势,这本书至少做到了把金融当成科学来对待,值得推荐,此其一也.....



    《金融的逻辑》评论2:能把金融这种科学用我们能够理解的语言讲透,至少起到了科普的作用。在普及金融知识方面,其作用堪比《时间简史》。我始终认为,非大师,或真正的高手,无法向普通人透彻地讲清复杂的科学知识, 所以作者绝对是个称职的金融与经济专家,此其二也.....



    《金融的逻辑》评论3:客观的立场,没有谄媚,没有哗众取宠,没有利益代言,没有政府的压力,这才是纯净的科学。在当前的社会科学研究中,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学者,太少了。此其三也.....



    《金融的逻辑》评论4:可堪实用,无论是对政策制定者或是普罗大众。不是指看了这本书就可以马上赚到钱,但它确实指明了发展的趋势。这就是科学,它告诉你的是公理,定理,如果你能够知道加入适当的常量与变量,还有模型,正确分析,你就能够明白那些玩家玩的把戏,被骗的机率小很多,成功的机率肯定也 大很多,此其四也......



    通过这篇博文,正好汇整一下微博上零星的感悟,加上前因后果,算个总结吧。



    我正在玩搜狐微博,快来“关注”我,了解我的最新动态吧。
    http://lincolnhu.t.sohu.com/
    分享到搜狐微博
  •   本书深入浅出地从财富的文化和制度基因谈起,告诉读者: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危机之后,金融市场是否会终结?人类社会为什么要金融市场?金融交易除了让华尔街、金融界赚钱之外,对社会到底有没有贡献、有没有创造价值?如果有的话,是如何贡献的?如何创造价值的?金融的逻辑是什么?
  •   很是喜欢这本书,对金融经济的形成历史进行了通俗易懂又全面深入的介绍;对现在世界正在经历的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及未来走向进行剖析和预测;对当今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形势及未来发展方向也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也对当今国人在对金钱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些错误观念进行了纠正。很喜欢这样的书籍,一是因为通俗易懂,二是因为逻辑清晰有理有据,不像中国的教科书还有很多所谓的专家所出版的书那样讨厌。我很讨厌看中国的教科书,那是因为书籍里面的东西都是奇奇怪怪的,牛都不对马嘴,莫名其妙的理由得出一个不知所谓的结论。这就是中国教科书的风格。为什么中国教科书里面的内容总是那么诡异而且抽象。很多时候我甚至怀疑这是因为书里面的很多东西都是瞎编出来的,没有办法写得过于具体(那样容易露馅),因此没有一个信服的论证思维过程就直接给出一个霸王结论。中国很多专家写的书也让人讨厌,那是因为他们总是喜欢卖弄,好像不整几个外行人看不懂的术语就显示不出他的水准似得。除了喜欢拿专业术语来吓唬人,另外一招就是喜欢把非常简单的事情说得非常的复杂,故作高深。最后的结果就是很多书被买回家以后看不过三页就被扔到一边去了。《金融的逻辑》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有点考验国家出版总局忍耐度的意思。毕竟文章里面的很多内容跟我们曾经在书本学过的和现在国人普遍认为的都不一样。对政府在过去的所犯的错误好不留情,对现在所采取的在金融和文化方面的一些国策也很是批评和不认同。虽然这本书的主题是金融经济,但是不管在过去还是现在,经济总是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书中也提到了很多跟经济相关的其他事情。比如从经济角度研究儒家的“三纲五常”的确立的原因和必要性;比如在经济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市场不断得到壮大,必然会替代“家庭”发挥过去家庭曾有的经济功能。中国人之间不喜欢赤裸裸地谈论钱,因为总是用各种非常友好和体面的东西来遮掩。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养儿防老就是一种经济投资,类似于现在的养老基金。都是一样的目的,不同的只是实现的手段和效果,一个是披道德外衣的孝道,一个是非人格化的契约执行制度。在本书中,作者认为,在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家庭所起的经济效用就是分摊经济风险。因为除了家庭,在经济发展不足、社会保障制度缺乏、社会福利有限、人员流动很少的年代,找不到更好的类似组织来应对各种未知的突发性事故。这些内容让我想起了我们这代现在所面临的很多问题。经济的发展、交通的越来越便捷、人员流动越来越频繁,长大以后我们就开始远离自己的故乡,到一座陌生的城市谋生。过去家庭所能带给我们的安全感已经不复存在。以前,很多人从出生到死去,基本上都在同一个地方度过。衣食住行,至少都有一定保障。穿的方面就算不体面也能蔽体,吃的方面就算再差也不至于饿死,住的方面就算房子再破再旧也能遮风挡雨。就算自己遇到了什么大的灾难,至少还可以依靠亲人救济度过难关。但是现在,身在异乡的我们,一旦失业,就直接威胁到生存问题。没有钱的话,一切问题都会随之而来。就算将就,喝粥也需要钱买米,住的地方再小也要给房租。如果有一天,突然得了什么大病,那就只能等死了。没有房子就不敢考虑结婚的问题,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总是显得不知所措。在过去有“家”可以给予我们安全感,现在又靠什么来让我们活得更踏实一些呢?在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有着很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至少能够提供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所需,国家这个大“家”可以给公民安全感。遇到不测的时候有国家在保护着;如果你现在有钱的话,可以买各样的金融产品,进行小型的投资,为以后的生活做好准备;如果你现在缺钱,可是你很有本事,那么你也有渠道可以拿以后的钱提前花掉。可是,在中国,现在在这方面的进展远远落后于人们的需要。虽然现在买房子可以通过按揭的办法来解决,但是,在其他很多方面仍然缺失类似的有效途径。个人估计,在2020年前,中国的金融市场和社会保障制度如果还不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继续现在这样的状况,必然会出现大的社会事件。推荐各位朋友看看这本书,至少它可以改变你很多腐朽而错误的思想观念,还可以让你对很多跟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物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能力有限,没有办法整理出一篇全面而细致的读书心得跟大家分享。
  •   《金融的逻辑》是我国庆长假读到的一本书,也是让我这个假期变得充实、快乐和富有思考成果的阅读活动之一!陈志武先生从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资本市场对美国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的历史描述,引发对中国改革开放及资本市场的兴起对中国经济的推动,告诫中国金融市场的创新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下一个30年中国要保持快速发展、实现投资和出口推动型增长转变为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首要工作就是要继续金融创新、开发资本市场,放开民营金融市场,让土地成为资本。该建议切中中国经济发展要害!
  •   作为一名有着中国大陆生活和求学经历的华人学者,陈志武教授不仅精通现代金融和经济续理论,也十分了解他的祖国的历史和现状。出于对祖国人民的关心,对中国未来发展也作了深入的思考。这本书,从金融的本质是什么谈起,深入浅出的分析了金融对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以及人生幸福的重要作用,读来又令人有茅塞顿开之感。从“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之一基本观点出发,通过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分析,回答了金融是如何创造价值,如何促进社会发展,如何改善人民生活,如何推动历史进步的。尤其是对老牌资本主义列强英国和西班牙以及其各自殖民地国家发展道路及其结果的分析,进一步论证了金融的巨大魔力。在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国家强大人民富裕已经被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的情况下,陈教授热切的呼吁中国政府,拿出勇气和决心,加大金融创新步伐,完善市场法制建设,繁荣市场经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没有现代法制,就不会有现代金融市场,没有现代金融市场,发达的市场经济只能是梦想。陈教授对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金融关系的分析,可能会使许多读者心情不爽,但我们却无法回避这一事实。在文化传统方面,我们不可妄自菲薄,但更不能固步自封、妄自尊大!有朋友坚称中国传统文化是最好的,理由就是“因为它是中国的”。这种狭隘思想害人的,坚决要不得。在刚刚过去的11月29日,本书被深圳市第十届读书月活动评为“2009年度十大好书”之一,我以为是名至实归,专家们还是有眼光的。
  •   《金融的逻辑》没有想像中那么深奥难读,甚至很是轻松。然而这并不影响他的经典地位。

      陈志武先生以其纵贯中西的视野及学术功底,介绍了金融的逻辑、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关系等,对我们很多固有的观念具在颠覆性。如:

      ——陈先生以通过世界范围几个国家几百年的存亡兴衰,对传统上我们认为的国富民强提出质疑,指出国富是极权专制的温床。

      ——通过对西班牙、英国等兴衰的历史反思,对西方掠夺致富提出质疑,指出金融对社会的贡献。

      ——站在金融学的角度剖析了中国儒家文化核心“孝道”的隐性契约的性质,对当前的所谓国学热给以否定的结论。

      ——从金融发展的角度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要求。

      ......

      《金融的逻辑》很精彩,然而这本书得以出版这一事实,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中国舆论环境的逐渐开放。起码在十年前,这本书的很多观点是反动的。
  •   中国的经济学家,大多是废物,就会翻译一点西方经济学家的书,然后拉大旗作虎皮地教训中国人,所以中国经济学家写的书,我基本上是不看的。
    陈志武是华裔美国人,是耶鲁大学的终身教授,对经济学、金融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而且他还与人合伙开了一家对冲基金,且是个商人。
    在这本书中,陈志武对现代金融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起码我明白了,作了现代人,如果你不理解现代金融,不利用金融,你肯定要被财富抛弃,注定会成了穷人。
    每个人都应看的一本好书!
  •   《金融的逻辑》是一本十分值得期待的、难得的佳作。这本书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还原了金融发展史背后的逻辑。在这本书里,陈志武先生对金融逻辑的解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解读金融制度的设计、从社会制度设计层面解读金融发展路径、从文化的角度解读财富后面的逻辑。该书视角独特、方法清晰、逻辑严谨,而且十分有趣。更难得的是其针对性极强,既针对当下中国金融制度设计的困惑,又有针对当前国际的金融危机,可读性和趣味性都极好。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无论是金融或投资行业的专业人士,还是业余投资爱好者都是开卷有益的。
  •   陈志武是很有思路的学者,这本书体现了他从现代金融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很有启发。虽然是谈金融的,但本书的风格很轻松,适合多种类型的人阅读,不一定需要很好的金融知识背景。本书的观点归纳起来其实很简单:历史(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的近现代史)告诉我们,大量储备货币和财富的国家,由于其当前和未来的财富没有用于目前的快速建设和发展,因此逐渐落后;而表面上曾经欠债累累的国家,由于预借未来的现金流用于今天的发展,反倒能快速进步,短期内赶超前者。延伸到家族、家庭和个人,合理规划未来现金流,预借未来现金用于目前的发展,才有可能获得财富的快速增长。而中国之所以没有在战略层面预借未来现金流的习惯,主要是儒家文化中家族和家庭意识的影响,无法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进行金融活动,因此严重制约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个人认为,陈先生的理论很有道理,也很有现实意义。只不过有一个问题:如果这些想法延伸志个人,显然也是鼓励个人预支未来现金用于发展当下。但是,如果个人不具备一定的理财能力,这样做是有风险的。即使是国家做,同样存在较大风险。这些方面,书中提得不多,需要读者自己去思考了。
  •   最早“认识”陈志武教授是几年前,在一家银行等待时, 闲来没事顺手取一本《中国新闻周刊》看, 这一看就看到了书里那篇“对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 当时的感觉很震撼!平日熟视无睹、或顺理成章的文化习俗礼仪等,居然有这样的视角和深刻解读。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开始走进金融知识天地里学习,畅游,有许多心得与收获。
    陈教授的文章精辟严谨又娓娓道来,把看似深奥枯燥的金融学知识深入浅出地渗入到字里行间;他的文章纵横捭阖,不是单纯的经济学金融学理论阐述,而是历史故事、文化、政治、经济现象甚至他个人生活、研究思考的经历故事的熔合,读来平和亲切,又对宏观经济、历史、政治、文化等有独特视角的收获和思考。《金融的逻辑》是一本能给人带来这样收获的好书,有无金融专业背景的朋友都值得一阅。
  •   这是我两年来看的最好的财经类图书。语言平实,但是深奥的金融学历史发展关系和逻辑讲述得非常清晰和易于理解,尤其是阐述了金融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必然关系,让人耳目一新。这种跨学科的深入研究在当今浮躁和功利的社会中,是很多所谓的学者所无法做到的。这才是理论基础扎实的真正的经济学家的体现,看完后让人迅速地理解了金融的本质。期待陈志武的下一本书!
  •   陈志武教授的这本书虽然是其文章的合集,但是有很强的连续性和可读性,对于像我这样的没有学习过金融知识的人来说,读起来虽然有一些吃力,但是细读还是有收获的,学到了不少了金融知识。并且结合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和中国金融的发展展开论述,对于我们解放思想,了解中国的金融和发展以及未来中国的出路都给了明确的说明。书中没有阴谋论,而是运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问题,非常有说服力。的确是一本普及金融知识的好书。
  •   陈志武先生的“金融的逻辑”是我所见过的最为通俗的经济学著作,他的一个思想“国家有钱不如民间富有”的确很有道理,里面诸如此类富有见地的观点实在数不胜数,建议一读。
  •   刚刚拿到书,刚刚开始看,就立刻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一下子对金融有了更加全面的系统的了解,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知道金融即资金融通,感觉陈志武先生的《金融的逻辑》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尤其是对我们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
    很多人都拿《货币战争》与《金融的逻辑》作对比,说《金融的逻辑》如何如何的不好,其实个人感觉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这种对比也是不合理的,正如我们的老师所说《货币战争》是金融学中的武侠小说,而《金融的逻辑》是金融学上学术型的著作。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书本来就无好坏之分,只是个人个人从书中获得的感受不同而已。
  •   陈志武教授向来说的都是真知灼见,但是很少有人去理解和贯通,甚至有些官府经济学家不愿意和陈教授面对面,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心虚。心虚为什么呢?因为政府经济学家想的是金钱而不是老百姓。智慧在哪里呢?就在《金融的逻辑》里。
  •   陈志武教授的书非常好,能把晦涩深奥的经济学以及全球金融史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语言讲出来,不仅明白,而且透彻,确实了不起!《金融的逻辑》,不仅有历史事实,也有现实生活中的事实,不仅给你讲故事,也给你讲其中内涵的逻辑和因果关系,确实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这本书的知识我会教给孩子!
  •   该书成功的地方不是有很多的理论论证、数理推断,而是用一些非常简单的语言聊天式地给我们灌输了金融的产生、发展及未来发展轨迹,旨在用温和的方式启动我们自己转变传统的金融观念。观念的转变胜过社会的变迁,特别是在中国这个市场化还比较脆弱的国家。中国人由于经济、历史,特别是文化上的诸多因素,对现代金融还知之甚少,甚至许多创新型金融工具受到了道德因素上的评判。这不仅需要我们普通人通过不断学习金融知识来丰富自己的水平、转变观念、提高个人的财富水平,更需要政府公共部门能够提供给公民一个契约执行和监督的机制,保证金融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保证创新、创业文化在中国真正的落地生根,保证中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   陈志武教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金融的发展,尤其是对中国这种儒家文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真知灼见,视角非常独特,推荐购买阅读。
  •   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反思中国如何才能崛起,分析得很有逻辑,也确实很有道理。对于美国巨额的国家及个人债务是不是一个好现象给出了透彻的分析,对中国的发展很有借鉴意义。该书不仅仅是在说金融,而且触及政治制度改革、三权分立、新闻监督。但是对于作者几乎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钱穆的<历代中国政治的得失>。
  •   一直都认为金融是很学术的,很专业的术语。因为对财经也没什么研究,所以兴趣也不是很大,但是陈志武老师的《金融的逻辑》这本书,让我的观点转变了。当当上这本书卖的很火爆,所以兴趣使然,买来一看,还真不是盖的,原来金融的逻辑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日常消费,我们理财投资,甚至是我们结婚生子,这一系列的过程当中都存在着金融的逻辑。陈老师的《金融的逻辑》真的是一本好书,很通俗易懂。通过这些天对《金融的逻辑》的关注,发现现在很多人都在读这本书,上到老人,下到学生都在谈论身边的金融逻辑。感谢陈老师让我们发现了金融的逻辑,希望陈老师能再写几本这样的好书。
  •   花一下午的时间读完,作者只是拼凑了一些老生长谈的东西,古今中外,毫无头绪。涵盖内容广泛,但是缺乏独到之处,与宋鸿兵的《货币战争1》相差太远。财富基因、资本密码、金融逻辑都是些哗众取宠的名词,不推荐。
  •     从大方面可以了解世界强国的富强之路,小方面则对个人理财很有启迪,全新的思维,读完后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受益非浅。
      通过论述欧美强国近代金融与经济的发展,论证一个道理:资本化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并令财富发挥不断增值的效用,先使未来钱或者借债发展是一个加速经济与政治发展的好方法。
      中国过去积谷防饥、有钱不用反而是一种对财富功用的扼杀,国家掌握大量财富亦是腐败的原因之一。
      儒家思想不但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也压抑了个人创造能力的发挥,在现代社会其大部份观念已过时。
  •   不懂金融学,但是读了陈志武教授写得一些文章,觉得他头脑非常清晰,把金融吃透了。用浅显的语言说清抽象的道理,只有大家才能做到。正是由于读过他的文章,才诱使我来买他的两本书。我觉得不仅应该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看看,也让中国最高当局的领导人看看。
  •   分析的很有逻辑,很透彻,推荐大家看看。。。1.从不同的角度谈论了金融对生活和文化的影响,分析的有条有理,分析视角独特。2.作者自己做的课题研究,自己做的调查。。。。中国人一般写书都照抄这里那里的,陈教授写的都是自己研究的课题,以及从中思考的东西。从侧面告诉我们学习很思考的方法,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对象。以及得出的结论。有理有据。3.很清晰和很深刻的解释了金融知识。喜欢金融的人,以及喜欢思考生活中文化,制度的人,都可以看看。4.这是一本科学书,不是一本小说。花点时间和金钱读读,时时那出来看看。。挺值。。。
  •   谢谢陈志武!金融原来是有这样的逻辑。
  •   这本书,不光是让我了解美国和西方金融的发展史,同时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目前的的政治制度对金融创新,金融发展的作用。

    我相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当政治制度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时候,必然会发生深刻的社会变革。

    好书,要多看几次!
  •   陈志武教授的书值得一看,可以了解中国金融的现状及问题
  •   陈志武的这本书还不错,值得一看,大部分的金融类著作都是美国的,他写的这本比较通俗的反应了中国的金融状况。对于刚入门的童鞋来说很好~
  •   陈志武的著作,讲述的都是一些金融方面很深刻的问题,很适合学经济的去读,多了解一些社会经济现状,帮助我们更好认识社会
  •   美国的发展跟他们的金融创新有很大关系,当然也跟他们整体的创新能力分不开。借钱用于创新和创造更多的财富是值得敬佩的,今天花未来的钱这个是趋势,但确实跟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
  •   从中国的历朝兴衰到现在中国的金融制度,就本书提出的金融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和应该怎样发展的观点阐述很清楚。从美国的发展和我们学习美国的东西里也能看到以后中国金融的发展方向。

    同时也看到了中国金融和社会积累的众多问题,心情挺沉重
  •   认真看完了,这是一本能改变一个人观念的书,给人以从未有的视角对历史、现在和未来重新审视和品位,让我从更深的层次体会到了金融的力量。本人已从事经济工作15年,这本贴近现实的书还是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陈志武教授好样的!
  •   陈志武的书,还是值得信赖的。
    先是在电子书上看的,然后觉得,有必要买来一本实体书。
    好好看看

    陈志武关于金融的观点:财富在时间、空间上转移,很有启发性
  •   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两个多月,陈是著名经济学家的争论不断产生过。我不是经济知识的爱好者而已,对此不感兴趣,但觉得此书真实,观点明确,论据有力。尤其是结合金融危机、中美外交、中国股市、儒家文化等深入浅出,生动,值得一读,给予五星评级不为过。
  •   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把国家的繁荣昌盛、综合国力的发展与金融体系发展的关系阐述的很好,最终归结到政治制度及制度体系的因素。作者指出了目前中国经济乃至国力发展的途径,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正的发展轨迹不是学者思想碰撞的火花儿。但是对于读者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比较有好处。书看了一半,就说这么多吧。
  •   于国,应该积极利用金融手段融资,刺激整个社会发展潜力,不断壮大自己,实现国强民富。
    于个人,应该学会进行金融投资,改变理财观念,用未来的钱办今天的事,提高抵抗未知风险的能力,使由经济利益主导的家庭变为由感情交流主导的家庭。
    但实现前面的两个目标的前提是,健全的法律体系保障。
    健全的法律体系的建立又要求对我们现在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否则只是空谈罢了。
    现在的确到了一个关键时期。
    改,还是不改,是个问题?
  •   看了陈志武先生的《24堂财富课》,查找了相关的资料,特别想了解金融方面的知识,对本书充满期待。
  •   不消说,当代真正具备国际视野的金融学者。能把看似复杂的金融,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非陈志武莫属。这是深厚的研究功底、扎实、细致的推敲思考。
  •   对于我们这些经济学的门外汉来说,很容易就能读懂刘志武写的《金融的逻辑》。作者用深入浅出的文字,为我们剖析了经济学的一些知识。同时从金融的角度来分析世界历史(主要是中美历史),排除了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维。很有收获。
  •   首先是作者受过严谨的经济学训练,在国际期刊发表过高水平论文。本人也听过他的讲座,非常朴实的语言和严谨的论证。很多贬低这本书和陈教授的人根本就没认真读过他的书和文章,还有些是货币战争的托。这本书改变了一些我们的普遍观念,比如不要去借钱等等。的确,很多传统的观念是不对的,读了这本书,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改革开放30年,启蒙的任务还很艰巨啊,思想不清醒的还是很多啊,动辄就给别人扣帽子,什么西方金融的卫道士。无语!
  •   1、深刻讲述了资本、财富和金融的本质;
    2、作者从社会发展角度深入剖析财富和金融本质,颠覆20多年大陆人对创造财富的认识;
    3、作者从家庭关系的角度剖析金融本质。
    总之此书非常值得一读。
  •   这是一本让我对金融有了一个有别与财经评论员论述的好书,说理透彻,贴近生活,咀嚼回味,陈志武老师的作品总有一种以史论述的风格,对于我来说,极其好的。
  •   陈志武教授用普通人的语言讲述了什么是金融,及其作用,适合专业以外的人阅读。
  •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创新改革是经常挂在人们嘴边的词,甚至连每月都要光顾一两次银行的老人们,也在不停地抱怨银行的服务。其实真正地要看懂金融,应该弄明白它的历史、它的规律,潜在的、显现的。《金融的逻辑》尝试着让我们了解这一切,值得阅读。
  •   学金融的人应该是人手一本吧!读完后感觉深受启发,如何发展中国的证券,如何去理解中国人与外国人对于养儿为了什么的差异。中国人都应该好好读一读~~
  •   金融的逻辑,很早就听说了,但迟迟没有拜读过。有的人学了很多年的经济学,却一直没清楚金融和经济的区别。我想作者也是经历了这种混沌之间的迷茫,探索者,走出来,然后引导后来的人培养一种思维,一种用金融逻辑工作、学习、生活的人生态度。
  •   本书从金融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并对中国改革的未来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陈教授的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观点新颖而又不乏科学性,还能启迪读者的思维,非常适合非专业人士的阅读。推荐!
  •   本人金融从业多年,看过很多金融类的书籍。昨天陈教授这本书看了应该有五分之二,爱不释手,内容深深吸引我。这本书最关键的地方,是能够从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援引一些数据,让你了解金融在各国发展历史当中的地位。西方大国走过几百年的发展之路,对照中国,你会有更多的遐想和领悟。真的是好书,绝对推荐。
  •   陈志武的这本书,不仅仅浅显的讲出了艰涩的金融原理,书中对于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异,家庭的认识都有了让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   陈志武讲金融讲得很好,深入浅出。
  •   这是一本相当好的书。作者不仅讲透的金融的逻辑,还有文化的逻辑,民主的逻辑,私有产权的逻辑,民主的逻辑。在几十年王朝子民教育下的我们,需要好好读下这本书,清洗一下我们非逻辑化非理性化的头脑。货币战争之流的书,根本与该书不是一个档次,不值一提。
  •   既有耶鲁的金融风范,又有中国人的文化底蕴,解读得淋漓尽致,文章深入浅出,推荐!
  •   《金融的逻辑》让我知道什么是金融,为什么要发展金融,金融业的契约执行架构是什么,中国发展金融业倒底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要改变消费模式。从中我找到了答案,茅塞顿开。一本好书,值得细细品味。
  •   古人云:大万世界,无奇不有!
    对于这一本好书,居然有很多人给予强烈的批判。
    我想每一本书都有利有弊,大家一定要辨证统一地去看。
    小不才认为:该书清楚明淅地解析了金融的含义和对构建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简直令人耳目一新。
    但是该书为作者收集论文所出版,所以书名为逻辑却书结构没有缜密的逻辑。
    这些并没有影响该书成为一本好书。
    荐好读书又对金融有兴趣或志于民主的朋友们!
  •   还不错的书本,还没来得及细看,大概翻阅了一下,全书分为五部分。分别是:资本化的逻辑;金融的逻辑;金融危机的逻辑;股市的逻辑;文化的金融逻辑。暂时就先这样做个简单的叙述吧,待看完后有机会在于大家分享。
  •   因为之前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看到了陈志武先生出席,所以想买一本他的经典著作读一下。内容还是很赞的。
  •   但凡对金融知识一无所知或知之寥寥的人,建议你们都买一本来看看,陈志武把金融知识讲的很明白,绝不像那些装B的人把金融知识化妆得云山雾罩的。
  •   缘起的色身,必须假衣食才能延续。尤其在工业化社会,我们的个体生存和他人是分不开的,没有农民为我们提供粮食,没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我们提供生活所需,我们将寸步难行。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一方面,我们又要通过财富去交换他人的劳动成果。所以,学佛的人同样需要财富作为生存保障。那么,佛弟子应该如何追求财富呢?



    1、明了因果



    佛法告诉我们:如是因感如是果。世间的一切吉凶祸福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沿着因缘因果的规律在发展。
    佛教讲三世因果,因而对人生也要从三世因果中去认识。贯穿着三世因果的力量为业力,包括引业和满业。引业决定了我们生命的趣向:或*享乐,或堕落地狱,或继续为人;而满业则决定了我们一生中的穷通祸福。所以说,人生的一切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明了人生因果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我们可以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为未来人生规划美好的蓝图。如果我们真正懂得命运就是由自身行为所决定,也就不会因失意而抱怨天道不公;更不会带着侥幸心理去为非作歹。财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赚钱同样有它的因缘因果之道。其中的因,既包括往昔种下的业力,也包括今生付出的努力。除此而外,还有很多客观的因素,如市场的需求、致富的机遇等等。



    2、广种福田



    “人天路上,修福为先。”我们的生活顺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的福报。福报就像土壤,如果是肥沃的土壤,无论种什么都容易获得丰收;而在贫瘠的土地上,同样的付出却不会有同样的收获。为什么有些人事事如意?这并不是上天的格外恩赐,也不是命运的特别垂青,而是他们往昔种下的福田使然。所以对每个人来说,福报都非常重要。



    收获是由播种而来,我们想要在人生中拥有福报,就要在深信因果的前提下广种福田。



    福田有三,首先是恩田,对有恩于我们的一切,都要怀着感恩的心去报答,包括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和众生恩。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他们不仅给予我们生命,并将我们养育成人,为三界中最胜之福因。而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师长的教诲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生存的技能的培养,都来自师长的教育。国土恩也是我们要铭记在心的,因为国家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提供了安全和福利的保障。再就是众生恩,世间生活是缘起的,要依赖各种条件,对一切有恩于我们的众生,都要知恩报恩。我们不仅要对人类要怀有感恩之心,对哺育我们的自然也要心怀感恩。一个心怀感恩的人,看到太阳升起时才会有感激的心情;听到鸟儿鸣叫时才会有欣喜的感受,否则就会忽略这一切的存在,更不会懂得去珍惜,去善加呵护。



    其次是悲田,就是从慈悲心出发,尽自己所能帮助千千万万需要帮助的人。在菩萨道的修行中,利他与自利是一体的。当我们帮助他人的时候,所付出的爱心和努力,就播下了善的种子。这不仅能使他人获得利益,同时也能使我们完善自己的道德,升华自己的人格。



    第三是敬田,就是恭敬一切应当恭敬的人,这里主要是指佛、法、僧三宝。因为有佛陀作为我们修行的榜样,有佛法作为我们修行的指南,有僧团作为我们修行的依怙,我们才能在生死流转中获得真实的依靠和解脱的途径。因此,三宝对我们可谓恩同再造。我们应当以至诚的心来礼敬三宝,有一分虔诚,就能获得一分佛法的受益。



    3、生存技能



    除了培植福田外,我们还应重视今生的努力,因为福报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得到体现。哪怕天上会掉下陷饼来,还需要我们伸手去捡,否则也是枉然。佛法所说的因缘,包括内因和外缘两个部分,内因需要外缘来成就。



    在今天的社会,这就意味着相应的教育和职业训练。没有谋生的技能,即使拥有福报,也像堆在仓库里的种子一样,不会发芽、开花,更遑论结果?如果我们受过专业教育,或有一门实用的手艺,就业机会就会增加。在自力更生的同时,还能以一技之长为众生提供服务,为社会作出贡献:“若诸菩萨,求诸世间工巧明处,为少功力,多集珍财,为欲利益诸众生故。”工巧明为五明之一,包括一切正当的技术技能,能够使我们更好地创造财富。



    在《华严经●十地品》中,佛陀对此作了详尽的说明:“所谓文字、算术、图书、印玺、地水火风,种种诸论,咸所通达;又善方药疗治诸病:癫狂、干消、鬼魅、蛊毒,悉能除断;文笔、赞咏、歌舞、伎乐、戏笑、谈说悉善其事;国城、村邑、宫宅、园苑、泉流、陂池、草、树、花、药、凡所布列,咸得其宜;金、银、摩尼、珍珠、琉璃、螺贝、壁玉、珊瑚等藏,悉知其处,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鸟鸣、地震、夜梦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观察,一无错谬;持戒、入禅、神通无量、四无色等,及余一切世间之事,但于众生不为损恼,为利益故,咸悉开示,渐令安住无上佛法。”



    由此可见,专业技能不仅是生存的必要保障,也是菩萨利益众生的增上缘。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我们有福报并且努力的话,无论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只要奉公守法,都有致富的机会,都有成功的希望。



    4、如法求财



    前面说过,正命就是合理的谋生手段,也是修学佛法的八正道之一。将谋生方式作为修行的内容,足见其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生中的黄金年龄几乎都是在工作中度过。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将是最大的浪费;如果有意无意地造下恶业,就更是得不偿失。



    什么才是正命的生活呢?作为公民,我们不能违背法律的规范;作为佛弟子,我们还不能违背戒律的准则。在家居士必须遵循的十种善行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反之,则是必须避免的十不善行。在佛经中,还列举了十种非法谋财的现象。可叹的是,这些不法行为至今仍然存在,并继续危害着社会大众。



    一、窃取他财:以抢劫、偷盗、诈骗等方式窃取他人财物,或将拾取的财物据为己有。

    二、违法贪污:包括走私贩毒、倒买军火及收受贿赂、偷税漏税等等。

    三、抵赖债务: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欠债不还,以不正当手段抵赖自己的债务;一是侵吞他物,如故意倒闭或携款潜逃,从而侵吞他人的财物。

    四、吞没寄存:以欺骗性手段,非法占有他人寄放或委托管理的钱财。

    五、欺罔共财:在共同合作中,以巧立名目、伪造帐目等方式,将共同财产转移到自己名下。
  •   第一次看陈先生的书,其实应该说是一个文集或随笔,感觉受益匪浅,学到的不是单纯的经济学,而是从金融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与西方文化的对比,思想的洗礼,值得每个人阅读
  •   读完《金融的逻辑》,觉得自己不仅对金融知识有了进一步认识,更对对中国的儒家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   观点从一个侧面摧毁了阴谋论,也具备说服力证明中国金融发展历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开源节流,更重要的是开源
  •   《金融的逻辑》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与我上学学的经济学知识和金融学知识比较起来,并结合当前的实际和生活经验,令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是一本蜂场值得阅读和学习的好书!
  •   金融在国人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不了解金融就无法真正做到富有。通过这本是确实了解了世界金融史的发展,也同时看清了中国现在发展和改革的方向。美中不足的是陈先生书中很多观点比较美式思维,有一些与中国国情不符,过于激进不够客观(个人之见),历史还要还原真实的。
  •   一本不错的普及类金融逻辑书,与中国的实事结合,深入浅出,不错~
  •   身边朋友强烈推荐的书,本来不太关注财经,觉得硬邦邦讲理论毫无生活趣味,可不止一个老友跟我讲,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无论关注金融还是不懂经济,《金融的逻辑》都适合看。新的金融观或许是新生活的幸福开始,好吧,买!
  •   很多人走的太远,忘记了出发时的目标。金融是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事物,但很少有人从历史角度深刻思考其对社会发展到底有什么作用。这本书给我们一个历史的视角审视金融发展的作用,确实给人以启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可以不同,但经济规律必须遵循,这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正像作者所说,科技的进步可以短时间内通过学习赶超,但社会的进步、制度的完善、法制体系建设不是能够短时间弥补的,这需要积累,尤其是教育体系的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书非常好,可能是一些不同刊物上的集成,个别稍有重复,受益非浅,而且从经济金融的角度解读中国的历史和政治制度,虽然并没有系统,查也是非常好!非常赞同对儒家的评价!
  •   本书从历史角度讲金融发展的起源,娓娓道来,让人不知不觉就吸引进来;然后又从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提出中国应该建立怎么的金融制度。分析全面、透彻!
  •   能抛开个人 或者政府的意志而客观地说出金融体系的本质,揭示了中国的经济表面下的 问题,尤其是金融体系的本质,能擦亮人的眼睛去看待目前中国 大陆经济的辉煌\差距等. 声明,本人不是托,买书有两三个月了,快看完了,推荐下.
  •   陈老师的书不错,经济的逻辑,金融的逻辑都是好书。
  •   通过这本书,我这个非金融专业的真正了解到什么是金融,陈教授在书中指出的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一针见血,期待看相关改革的到来。
  •   很有思想的一本书,用简单的语言和例子解释复杂的金融逻辑,值得购买!
  •   真正的学者,不需要搬弄名词,不需要炫耀理论,而能让至理归于平常。陈君解读儒家文化,就笔者的阅读范围而言,无出其右者。金融怎样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国家实力,也剖析的很清楚,但为什么资本会增殖,资本为什么会有利息,尚未言及,此其遗憾处
  •   花了几天时间把整本书看完了。客观的说,有些观点是值得国人,尤其是当政者仔细思考的。此书某些内容仍然属于学术研究的范畴。作者武断下定论,有些草率。但是,仍然很敬佩作者,能给混沌的金融市场带来点清新凉爽的风。推荐!
  •   作者独特的视角带我们重新认识了社会、历史的一些现象,通过金融、经济学剖析身边的一切。给人一耳目一新的感觉,看着会有看小说一样上瘾的感觉。本身很懒的,但这本书值得推荐,赞下!
  •   陈教授是我一直非常尊敬的经济学家,他的文章坦诚直率,有理有据!读完本书,你就会对时下最为流行的所谓“金融”有了深刻准确的理解,看看吧,总比看那些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章和伪金融学说好很多!
  •   金融的逻辑,很值得读的一本书!!
  •   对金融赶兴趣的话,一定要了解他的逻辑。这是我买这本书的原因。
  •   金融的书千千万,想梳理出逻辑而且又梳理的让人信服,这本书绝对不可多得~
  •   金融真有逻辑吗?
  •   对于了解金融的内涵和运行逻辑很有帮助,通俗易懂。
  •   《金融的逻辑》专业性强、可读性强
  •   帮助自己了解金融的逻辑
  •   金融的逻辑
  •   金融的逻辑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日常消费,我们理财投资,甚至是我们结婚生子,这一系列的过程当中都存在着金融的逻辑。
  •   了解个大概,对金融的逻辑概略要求。
  •   书还没读过,但是之前在 懒人听书 上听过一段,感觉每句话都很深刻,就是一种刚听到觉得很新鲜,上课(我金融专业大三)老师并不是这样说的,但是仔细想想,他说的每句话好像又是对的的感觉。很期待,我会好好看的。另外有关书的质量不用担心,应该是正版的。
  •   这本书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有关金融普及教育的书,对中国的问题切中要害,应该做为政府官员的教材,让那些不学无术,无法无天的人受一些启蒙教育。
  •   中国不擅长金融术,此书可让国内的人耳目一新,希望能让西方先进的技术普及到中国来,为中国强国之用。
  •   用金融的视角分析社会发展规律、社会现象及文化是非常好的,而且文章通俗易懂,即使像我这种非金融类专业毕业的,都能读懂。
  •   观点非常新颖,特别是家庭的亲情和金融市场的关系,还有国家的富强和金融市场的关系,这些观点的确让人耳目一新有所思考。
  •   这本书写的细致、深刻,富有哲理,聚经济常识和社会常识于一身,是公民普及金融知识的启蒙之作!
  •   想对金融有所认识,了解金融是怎么回事,推荐看一下此书。对一般读者来说,专业性稍强,喜欢故事性趣味性的读者还是去看《货币战争》吧。
  •   爱不释手啊思想比较独立,尽管作者过分看重金融市场化对历史的推动。但总的来说是目前市场上比较少见的好书
  •   换个角度看金融,作者的研究方向很新颖。关于金融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作用的描述让我茅塞顿开
  •   对于喜欢经济学和想要增长金融知识的人说是一本不错的书。推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