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不可思议

出版时间:2006-8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作者:胡因梦  页数:255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曾以《死亡与童女之舞》为名七年前在台湾发行,此后不断有内地的出版公司来邀约,希望也能够在大陆出版这本书,但我始终下不了决定。直到结识了黄明雨先生,得知新华立品图书公司已经译出克里希那穆提的多本著作,而且逐渐在读者身上产生了启蒙效用,才欣然决定与大陆读者分享这部深受克氏影响的前传。    在过往的七年里,我的生命经验继续在深化及精微化。透过两性与亲子关系的发展,我进一步地体认到童年经验对人的一生有多么重大的影响。此外与工作坊里的学员们共同成长了七年的时间,也更细微地观察到身心灵之间的连带关系。我发现关系的品质确实与人的健康直接相关,而健康又决定了人是否能顺利开展出心灵的成熟度,迈向更高层的意识次元。早期家庭生活中耳濡目染的价值观与信念,会根深蒂固地决定一个人对生命的认知;认知若是扭曲,整个社会也会跟着颠倒。    七年后的台湾社会仍然陷落在“谁对谁错”的较量中,仍然不关怀个体内在世界的福祉与真相,这一点,透过各种形式的媒体便可轻易获知。因此身心灵各个层面的整合观察与研究,在中国人的社会里还有许多发展空间,甚至可能是未来最迫切需要被重视的存在面向。    这本传记若是能帮助读者把人生方向从外求导向内证,也就不枉费我生命过程中所经历的那些非言语能道尽的艰苦了。     问:为什么写自传?    答:为了整合自己,做一次彻底的揭露自疗,串联起细微的因因果果,假如能因此而利益读者则更佳。    问:为什么在四十六岁写传记?    答:如果命运之说成立,我可能会活到九十岁,那么四十六岁就成了中途站,不妨做个阶段性的整理,如果命运之说被推翻,说不定一年半载之后我就走了,此时不写有点辜负诡谲多变的一生。    问:写自传的过程有什么发现? 本书曾以《死亡与童女之舞》为名七年前在台湾发行,此后不断有内地的出版公司来邀约,希望也能够在大陆出版这本书,但我始终下不了决定。直到结识了黄明雨先生,得知新华立品图书公司已经译出克里希那穆提的多本著作,而且逐渐在读者身上产生了启蒙效用,才欣然决定与大陆读者分享这部深受克氏影响的前传。    在过往的七年里,我的生命经验继续在深化及精微化。透过两性与亲子关系的发展,我进一步地体认到童年经验对人的一生有多么重大的影响。此外与工作坊里的学员们共同成长了七年的时间,也更细微地观察到身心灵之间的连带关系。我发现关系的品质确实与人的健康直接相关,而健康又决定了人是否能顺利开展出心灵的成熟度,迈向更高层的意识次元。早期家庭生活中耳濡目染的价值观与信念,会根深蒂固地决定一个人对生命的认知;认知若是扭曲,整个社会也会跟着颠倒。    七年后的台湾社会仍然陷落在“谁对谁错”的较量中,仍然不关怀个体内在世界的福祉与真相,这一点,透过各种形式的媒体便可轻易获知。因此身心灵各个层面的整合观察与研究,在中国人的社会里还有许多发展空间,甚至可能是未来最迫切需要被重视的存在面向。    这本传记若是能帮助读者把人生方向从外求导向内证,也就不枉费我生命过程中所经历的那些非言语能道尽的艰苦了。

内容概要

  《生命的不可思议》一书是胡因梦历经半生的探索与跌跌撞撞,亲笔撰写的自传。她以观照的言语,赤裸裸地掀开了自我成长的历程。随着书中细密、点滴的叙述,会发现作者很深刻且很有勇气的正视自己,是一部检视自我,呈现人性丰富内在的“心灵地图”。  作者集美丽气质与才华于一身,并为洞悉事物真相,不断地努力追寻。她自称拥有灵媒般的特殊体质,敏感度颇高,视成长、灵修与自疗,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本书从她父母那一代开始谈起,直到她长大成为一名演员、作家、译者、身心灵整体健康的探索者与实践者为止。书里生动的描绘了她与生命中几位重要人物的互动、童年经验、两性关系、周遭诸多事件的缘起缘灭,以及对大环境的观察与思考。《生命的不可思议》除了令人有一股时时刻刻逼近自己,时时刻刻都在死亡与再生的冲击,还有一种欲罢不能的阅读感受,是近几十年来最好看的一本深具剖析自我、治疗自我意义的精彩传记。  作者相信——“唯有一种截然不同的观察和思维,一种与以往完全逆向操作的教育方式,才能唤醒人类,产生意识的变革。这项艰巨的工作,只能从自身的转化做起。”  她是人到中年的父母辛苦求来的独生女儿,却最终父亲出走,母亲威压……  她是十项全能的卫理女中高材生,却最终从大学退学……  她是李敖“千分之一千”的爱人,却最终与之对簿公堂、刀兵相见……  她的美貌与智慧带来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却最终成为一个单亲妈妈……  她的执著与真诚开启了五十三参的寻道之旅,却最终不属于任何教派……  她到底是谁?  ——走近胡因梦,与她一起用灵魂去看,用灵魂去听。

作者简介

  胡因梦,台湾演员、作家与译者、“身心灵课程”引领讲师。又名胡茵梦、胡因因、胡因子,1953年生于台中市,12岁以前的童年生活都在台中度过。1971年考进辅仁大学德文系。20岁主演《云深不知处》,从此展开长达15年的演艺生涯。演出过《梅花》、《海滩上的一天》、《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等四十余部电影。35岁之后,完全停止演艺工作,专事有关身心灵探究及翻译与写作,首度将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引介到台湾,并致力于推动“新时代”的意识革命及生态环保等议题。著有《胡言梦语》、《茵梦湖》、《古老的未来》、《死亡与童女之舞》,译有《般若之旅》、《超越时空》、《克里希那穆提传》、《点亮自性之光》、《生命之书》、《恩宠与勇气》、《转逆境为喜悦》、《不逃避的智慧》等书。

书籍目录

台湾版序大陆版序第一章 动荡的时代,苦难的父母第二章 生命中的庇护所第三章 浮华世界,纽约!纽约!第四章 演员与明星生涯的真相第五章 爱的试炼第六章 寻道第七章 五十三参第八章 生态与环保意识的觉醒第九章 丧父第十章 闭关与反观内照第十一章 穿越爱的试炼与母丧第十二章 因缘重演——单亲妈妈与独生女儿第十三章 “灵魂的暗夜”与身心灵自疗第十四章 单亲妈妈的省思第十五章 恩宠与勇气第十六章 死亡与童女之舞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父亲在我的记忆里是个既熟悉又遥远的人物,那份熟悉感应该是来自于深层的无意识吧。我们之间似乎不需要太多的适应与学习,很自然地,我从生下来就是他这一世最宠爱的独生女儿,他则是我童年所有的美感、爱与安全的源头。如果人与人真的是前缘再续、补修学分,父亲与我很可能善缘深厚、功业已了,此生的结因而松动。从小我和他聚少离多,我总是遥遥地盼着念着他那熟悉的身影。    父亲的长相与众不同,六英尺的身躯在一般中国男人里面算是相当高大的。他的气质结合了须眉男子的阳刚与深幽俊美的阴柔。他总是穿着体面、举止斯文,表情温和而肃静,眼底有股倦意,像是一个看尽人世变易的老灵,早已失去那股聚精会神的兴致,参与的欲望总是淡然。    父亲出生于民国前七年(一九○五年),老家在东北沈阳。追溯他的宗谱,胡并非他真正的姓氏,赓年也不是他原来的名字;他本姓瓜尔佳,属于满洲正红旗贵族。根据文献和传说,瓜尔佳氏最早可能来自于俄罗斯高地,因为在满洲的族群中瓜尔佳氏的肤色特别白皙,头发赤褐色,眼珠则呈浅棕色,甚至还有碧眼之人。父亲的长相确实有点像}昆血,记得我小学五年级时和他一块儿搭公车,年轻的车掌小姐看见他上车,脸上的表情突然一愣,我挤上车时听见她和旁边的司机窃窃私语说:“这个人好帅啊!很像那个叫什么格利高里·派克(Gregory Peck)的!”我当时听了心里生起了一股非常荣耀的感觉。母亲晚年也曾向我提起父亲年轻时所到之处总免不了引起女人欲盖弥彰的骚动;母亲说这些话时仍夹杂着些许的光荣与醋意。然而这位东北著名的美男子却承受了超乎一般人经验之外的童年创伤。    父亲从娘胎出生没多久祖父便骤然过世了。祖母是一位性子刚烈的满洲女人,父亲未满两岁时祖母因一桩小事而遭人误解,一个想不开便吞下了大量的鸦片,匆匆了结了自己的生命。祖父母相继过世后父亲只剩下两位血亲,一位是六岁大的姊姊,另一位则是我的大伯父。父亲很少提及这位大伯,而我从未谋面的姑姑才是令父亲念兹在兹的恩人。祖母死后姑姑姊代母职,两岁的父亲时常哭着嚷着找妈妈,姑姑只好背着他在村子里踱步度日,两人就这么相倚相靠了四五年。    抗战时期的伪满洲国大臣臧式毅是父亲的远房姻亲,臧家有七个儿子,家里人口众多,需要一个女孩儿帮忙,姑姑便带着父亲一同寄居在臧家。根据父亲的描述,臧家待他不薄,但寄人篱下的日子总有不是滋味的地方——父亲相貌出众,书又读得特别好,敏感、阴沉而寡言的他时常觉得自己遭到排挤。那个时代重男轻女,姑姑自始至终没机会受高等教育,父亲则一路念到东南大学,不久他结识了一位名叫潘玉璞的小姐。P33-34后记自问自答(本书后记)问:为什么写自传?答:为了整合自己,做一次彻底的揭露自疗,串连起细微的因因果果,假如能因此而利益读者更佳。问:为什么在46岁写传记?答:如果命运之说成立,我可能活到90岁,46岁就成了中途站,不妨做个阶级性的整理,如果命运之说被推翻,说不定一年半载之后我就走了,此时不写,有点辜负诡谲多变的一生。问:写自传的过程有什么发现?答:我发现这本书竟然也是个独立的有机体,它有自己的力量;它不全然受我的意志掌控。“我”曾企图将它导向媚俗,它却自动扳回到如实;“我”想炫耀自己逆俗的勇气,它又开始自省。这个角力的过程,是我始料未及的新发现,我因此而窥见有为与无为、虚构与真实、小说与传记之间的暖昧性。诚如米兰?昆德拉所言:认为自己比其作品更有洞察力的作家不如改行。问:写自传时有什么感触?答:一个人自囚于不到30坪的斗室中,历经三个多月的时空穿梭,每天吃同样的东西,坐同样的位置,面对同样的场景,却涉入了40多年来的感官记忆、情绪记忆与思维记忆,感触可以称得上波澜起伏。其中最令我抗拒的是童年回忆里,父亲内心深处的哀伤。他心底的那个幼小无助的孤儿,曾经不可思议地勾动了我儿时的同理、同情与企图援助的渴望;那是我此生救赎欲望的源头,也是深化我生命经验的驱力,然而也是被我压抑得最严重的脆弱。能够和这个最脆弱的部分重新联结,是个惊人与感人的治疗经验。初恋是另外一个我自认已经解除而实则不然的意识症结,我发现自己在忆写的过程中,仍然有强烈的美感、不舍与遗憾,但是这些强大的情绪能量一旦曝光,执着的力量就消散了;如同一个迷人的彩色泡沫球,在阳光下骤然破灭。问:写自传时身体有什么反应?答:一开始着手写作时,我察觉后颈喉轮的能量中枢是阻塞的;精神一旦集中,思维活动上了轨道之后,喉轮的气便顺着督脉往头顶运行。有时具体的时间地点资料不全,必须进行查讯,写作的流畅感因此而中断,或者心理上抗拒不愿意进入某种记忆时,我立刻意识到后颈的能量有卡住的现象。这是我头一次清楚地印证喉轮确实是掌管思维活动的中枢。威尔伯在《意识的光谱》这本书中,曾引用亚历山大罗文(Dr.Alexander Lowen)著作的《忧郁与身体》一书中的人体图;图中显示敌意、负面精神状态与退缩,都会引起后颈、颈项和肩部的肌肉紧张。后来我每天按时服用中药的葛根汤,情况改善不少。在气功养生法中,“运思”是普遍被采用的法门,例如“禅”本是梵文“禅那”的音译,指的就是运用思维的活动来进行修持,玄奘将其译为“静虑”——沉静地审慎思虑之意。这使我联想起克氏与大卫?博姆在《超越时空》中所谈到的,脑子必须经常加以锻炼,否则就有萎缩的可能。3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几乎没有什么身体的运动,但是整体来看,气血循环还算不差,食欲和消化都还正常,比起翻译《恩宠与勇气》时要强得多。我认为改善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累积了40多年的心声,终于一吐为快;第二,整合中西医理与药理的萧圣扬教授建议我改变饮食习惯,他的建议和嘉初仁波切的观察十分相似,他们都认为我的体质先天不良,不该一直吃素,应该补充红肉类的食物;于是我隔一两天吃一点此生从未碰过的羊肉,结果精气神确有改善,可见没有任何方程式是适合所有人的。我将萧教授对我的病理与药理分析报告放在此书的附录中,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问:有没有想补充的话?你到底属于什么教派?答:受限于传记的时空束缚,有许多整合的理念无法完整而细微地全盘厘清,只好放在未来的著作和有声出版中加以补述。我不属于任何教派,我只服膺于真理以及诚实面对自己的人。问:这本自传问市后你有什么期许?答:我觉得中国人迫切需要身心灵整合治疗的研究,我希望西方世界的整合学能结合东方古老的观察与验证,落实于本土,让饱受身心病苦的苍生获得救赎。这个研究计划,需要心中有宏观与宏愿的友人共襄盛举。

后记

问:为什么写自传?    答:为了整合自己,做一次彻底的揭露自疗,串联起细微的因因果果,假如能因此而利益读者则更佳。    问:为什么在四十六岁写传记?    答:如果命运之说成立,我可能会活到九十岁,那么四十六岁就成了中途站,不妨做个阶段性的整理,如果命运之说被推翻,说不定一年半载之后我就走了,此时不写有点辜负诡谲多变的一生。    问:写自传的过程有什么发现?    答:我发现这本书竟然也是个独立的有机体,它也有自己的力量;它不全然受我的意志掌控。当“我”企图将它导向媚俗的方向时,它会自动扳回到如如的现实;当“我”想炫耀自己逆俗的勇气时,它又开始自省起来。这个角力的过程是我始料未及的新发现,我因此而窥见有为与无为、虚构与真实、小说与传记之间的暧昧性。诚如米兰·昆德拉所言:认为自己比其作品更有洞察力的作家还不如改行。    问:写自传时有什么感触?    答:一个人自囚于不到三十坪的斗室里,历经三个多月的时空穿梭,每天吃同样的东西,坐同样的位置,面对同样的场景,却涉人了四十多年来的感官记忆、情绪记忆与思维记忆,感触可以称得上是波澜起伏。其中最令我抗拒的是童年回忆里父亲内心深处的哀伤。他心底的那个幼小无助的孤儿,曾经不可思议地勾动了我儿时的同理、同情与企图援助的渴望;那是我此生救赎欲望的源头,也是深化我生命经验的驱力,但也是被我压抑得最严重的脆弱。能够和这个最脆弱的部分重新联结,是个惊人与感人的治疗经验。    初恋则是另外一个我自认为已经解除而实则不然的意识症结,我发现自己在忆写的过程里仍然有强烈的美感、不舍与遗憾,但是这些强大的情绪能量一旦曝光,执著的力量就消散了;如同一个迷人的彩色泡泡,在阳光下突然破灭。    问:写自传时身体有什么反应?    答:一开始着手写作时,我察觉后颈喉轮∞能量中枢是阻塞的;精神一旦集中,思维活动上了轨道之后,喉轮的气便顺着督脉往头顶运行。有时具体的时间、地点资料不全,必须进行查证,写作的流畅感因此而中断,或者心理上抗拒而不愿进入某种记忆时,我立刻意识到后颈的能量有卡住的现象。这是我头一次清楚地印证喉轮确实是掌管思维活动的能量中枢。威尔伯在《意识光谱》这本书里曾引用亚历山大·洛温(Dr.Alexander Lowen)撰写的《忧郁与身体》中的人体图;图中显示敌意、负面精神状态与退缩倾向,都会引起后颈、颈项和肩部的肌肉紧缩。后来我每天按时服用中药的葛根汤,情况改善了不少。在气功养生法中,“运思”是普遍被采用的法门,例如“禅”本是梵文“禅那”的音译,指的就是运用思维的活动来进行修持,玄奘将其译为“静虑”——沉静地审慎思虑之意。这使我联想起克氏与戴维·博姆在《超越时空》中所谈到的:“脑子必须经常加以锻炼,否则就有萎缩的可能。”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几乎没什么身体上的运动,但是整体来看气血循环还算不差,食欲和消化都还正常,比起翻译《恩宠与勇气》时要强得多。我认为改善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累积了四十多年的心声终于一吐为快;第二,整合中西医理与药理的萧圣扬教授建议我改变饮食习惯,他的建议和嘉楚仁波切的观察十分相似,他们都认为我的体质先天不良,不该一直吃素,应该补充肉类食物;于是我隔一两天就吃一点此生从未碰过的羊肉,结果精气神确有改善,可见没有任何方式是适合所有人的。    问:有没有想补充的话?你到底属于什么教派?    答:受限于传记的时空束缚,有许多整合的理念无法完整而细微地全盘厘清,只好放在未来的著作和有声出版中加以补述了。我不属于任何教派,我只服膺于真理以及诚实面对自己的人。    问:这本自传问世后你有什么期许?    答:能够如期完成写传的工作,我已经心满意足如释重负,至于后果是什么,就让它在祭坛上发挥观者各取所需的效用吧!    问:你今后有什么计划?    答:我觉得中国人迫切需要身心灵整合治疗上的研究,希望西方世界的整合学能结合东方古老的观察与验证,然后落实于中土,让饱受身心病苦的苍生获得救赎。这种研究的方向需要心中有宏愿的朋友共襄盛举。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她是人到中年的父母辛苦求来的独生女儿,却最终忍受父亲出走,母亲威迫……  她是十项全能的卫理女中高材生,却最终从大学退学……  她是李敖“千分之一千”的爱人,却最终对簿公堂、劳燕分飞……  她是美貌与智慧带来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却最终成为一个单亲妈妈……  她是执著与真诚开启了五十三参的寻道之旅,却最终不属于任何教派……  她到底是谁?  --走近胡因梦,与她一起用灵魂去看,用灵魂去听胡因梦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43683297

编辑推荐

《生命的不可思议》是作者历经半生的探索与跌撞后亲笔撰写而成的。她以拳拳自省、娓娓妙曼的叙述方式,勇敢而真实地揭露了自身成长历程,呈现的是一幅诡谲而寥廓的心灵地图。作者集美丽气质与卓越才华于一身,本书从她父母那一代开始谈起,一直到她长大成为演员、作家、译者,最后蜕变为“身心灵”的探讨者与治疗者为止。书里生动的描绘了她的童年经历、两性经验、因缘生灭,以及对人类本体生存的洞察与反思,读来有一种直指本觉、豁然开朗的震撼。这是近年来最好看的、最坦荡的一本关于成长、自觉与自救的传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生命的不可思议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在新华书店里看到胡茵梦的《生命的不可思议》,到最后选择购买,主要是我也有一些成长中的问题困扰,这本书的坦率、以及对心灵深处的探索,给了我思索自己一个甚好的借鉴,启示和推动。我迫不及待地寻找它书中提到的其她著作,很遗憾,国内目前只出版了这一本。书中从幼年、童年、青年、中年以及天命之年的叙述;对性、处事、人际交往、个人最求、婚姻等的坦率剖析;对自身人性、人格的反省都是受益良多。现在我觉得性格平和了很多,感谢这本书,帮我解决了成长中的一些烦恼。反观国内一些出版物,对心灵这样彻底的剖析的著作我还没看到。
  •   非常真实的一本传记,人生阅历和对身心灵、哲学、心理学、玄学的理解让她回顾往事总带有知性的思考与向内探寻的智慧。推荐一下她的博客,经常会有好文章贴出来:[...]
  •   多看幾次也ok, 人生都有很多選舉,問題是有時候自己放不下而已。
  •   从《生命的不可思议》中,我看到一个美丽善良自由博爱的灵魂。 早在杂志上听说过这个人,说是才女,曾与李敖恋爱过;后来在图书馆看到一本她译的书-《超越死亡》,看了她的译序,又稍看了一下内容,感觉自己突然发现了一个如此自由而富有魅力的灵魂。我要看她自己写的书-《生命的不可思议》,真的,我的朋友,当你没有亲身接触到一个人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对她/他下定论。只有当你真正看到他的灵魂的时候,你才能有真真切切的感受。她的原话能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她真正的思想,所以我建议大家,想了解一个人,并与她进行心灵的交流,你就去看她写的书吧。看他人写的传记去了解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好的选择,当然有些人没出过书,那么传记也是一个途径,因为有些用心的作者也是真正与其人交流过的。不过,再怎么,也是别人的看法。 书中从幼年、童年、青年、中年以及天命之年的叙述;对性、处事、人际交往、个人最求、婚姻等的坦率剖析;对自身人性、人格的反省都是受益良多。
  •   很有个性的女人,有个性的书,值得收藏
  •   希望能提高自己!喜欢读灵修方面的书。
  •   挺喜欢胡因梦,自传可以看看。个人觉得挺好。正版。
  •   之前在新浪网看到她的博客的,喜欢自我剖析,正视心灵的东西。没想到还有书。太好了。台湾人在这方面做的比大陆好,可能也是从经济高度发达之后人们开始重视精神的东西吧。
  •   在大陆的第一个版本已经出来几年了,现在的再版依然受如此欢迎。这本书陪伴我走过了困扰的几年,翻看了无数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体会,读到会心处,就如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一般让人哑然发笑。事实上,并不见得每个人都喜欢这样的自传,它不是编年体,也不是流水账,更不是一般传记的简单罗列。它更没有政治事件,没有时代烙印,没有意识形态。它也不是灵修的教科书!她其实就说了一件事情——关系!父母的,童年的,青涩时期的,中年的各个阶段的,其中两性议题是个永恒的课题!这样的传记写的不是别人的故事,而是每一个自己,每一个真诚面对心灵的人都将碰到的事情,即使你现在没有碰到,那么在不远的将来,只要你依然注重自我发展,你终将会和书中的“她”相遇!感谢因因的坦白、坦诚以及五十三参后的洞见,哪怕有些读者还不能体会到这样的境界,但她的感悟仿佛一盏明灯,始终在你需要的时候照亮着前路,告诉你,人生的每一步其实是这样走过来的。书中的信息量其实很大,一遍一遍的深入阅读后都将引领你走向内在灵修之路!如果你有紧张的两代关系,如果你有过悸动的青春岁月,如果你曾尝试过许许多多无疾而终的感情,如果你有过婚外恋,如果你曾在道德的枷锁和心灵自由间徘徊无助,看看这本书吧!
  •   很喜欢,一口气看完之后,便放在床头每天翻几页,能静下心来看进去。对于情感及各种注定的遭遇有了不同的思考角度。是近两年来最喜欢的书之一。
  •   已经准备看第二遍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大可不必完全认可;但是,很欣赏她自我反省、自我剖析、追求内心独立和性灵自由的做法。
  •   精神修行者的人生经历。而且还细写了与一个垃圾文人的前尘往事。可以看看。
  •   已经是买第三本,第一本自己看了,很喜欢,再次购买送给朋友。喜欢的原因不仅仅是胡因梦传奇的人生,细腻睿智的文笔,更多是她对人生的觉察和体悟,还有自我心灵的探寻和觉知。 后半部分对自己修行和印度哲学家思想的记录,不是每个人都有耐心读下来,但是,对此有探求和渴望心灵成长的人一定会有自己的体会。
  •   她在传记里的一些东西和她在天下女人做访谈时说的不一样。所以会有质疑。这是第一次买个人的自传,书中一些零星的东西可以引起人的思考,毕竟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完全不同的,并没有模式可以搬。权且是当做满足好奇心吧。
  •   一本不算传奇的自传,看完没啥印象
  •   买了两本 一本有褶皱 一本书角嘿嘿的 有类似老鼠啃的痕迹!!
  •   好书,可能每个人看这书能达到的共鸣度不一样。我是一口气给看完了,我老公说这书没意思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