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听讲座(第1辑)

出版时间:2003-12-1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文池  页数:327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思想的声音》是“在北大听讲座”书系的第一辑,所收文章旨为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文章深入浅出、简练朴素,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文章兼容并蓄,皆可谓思想的精萃、智慧的集锦。   在浮华之风日盛的今日社会,对所有“为国求学、努力自爱”的人们来说,北大讲座中传来的思想之声是真正值得认真品味和用心领会的。

书籍目录

王  选  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陈嘉映  德国古典哲学与精神生活姚国华  土著文明与大学建构刘军宁  自由与保守之间——保守主义答问张  静  法国才主义及其相关问题的对话(美)斯蒂格利茨 中国第二步改革发展战略(美)道格拉斯·诺斯 制度变迁理论纲要余  晖  政府经济治理结构中的行政管制 陈志武  市场经济的必要制度机制:新闻媒体闵维方  知识经济与大学教育欧阳中石 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张  晶 “偶然”之于审美创造李远哲 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江泽民 在北大百年校庆庆典上的讲话比尔·克林顿 访华期间在北大的演讲金大中 在北大的演讲

章节摘录

  一定要看得远,而且不要由于暂时的清贫而困惑,我听到有一位北大搞基础研究的博士生,从来都是优秀的分子,就因为一次到赛特购物中心以后,心态一下子不平衡了。看到人家大把大把买东西,自己口袋里没钱,不如别人,因此怀疑自己走的道路是不是对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有远见,不要为暂时的一些问题所困惑。我到1985年,家里还是一个9英寸的小黑白电视机,工作非常的辛苦,当时还没有任何奖金。但我几次出国。到香港、日本、美国,在大的商场看人家买东西,我从来没有羡慕过,或者心态不平衡。有一次在香港看到许多人买高级首饰,我忽然产生一种奇怪的想法,觉得在那儿买首饰的所有这些人,未来他们对人类的贡献,可能都不如我王选。(热烈的掌声)我一下子觉得我比他们高,没有任何一点不平衡,我后来把它称之为“精神胜利法”。(笑声、热烈的掌声)当然这个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是对知识的价值的一种信任,我们要相信知识的价值最终会体现。1992年4月24日,江泽民同志召集了一部分当时的学部委员座谈,要我发言,我讲了十分钟,江泽民同志不断插话,问我工资多少,当时我的情况可能是奖金还低于工资,但收入还是可以的。江泽民同志就问苏步青,说你当时做副教授多少钱,他说五百大洋,相当于五千块。1992年五千块的月薪当然很高了,所以当时江泽民同志非常感慨,就说了一句话,赞扬中国知识分子这种精神,说:“中国知识分子真是价廉物美呀。”(笑声)听完以后我的感受是,我为中国知识分子感到一种自豪;这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献身精神的高度评价,我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感到无比的自豪,同时我也担心,长期价廉就会不再物美。(笑声)江泽民同志讲完这段话以后,非常真诚地说:“我们今天努力在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但是我们现在真是杯水车薪啊!我们做的还很不够,很不够。”我们看现在六年下来,局面改变得很大很大,脑体倒挂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  今天我们有一些“大款”们,是利用我们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法制不健全的空子冒出来的,层次、品质也不高。我就觉得我们不应该让这些不靠知识,而是靠投机倒把的人成为百万富翁,我们应该培养一批真正靠自己的知识,靠对国家的贡献而成为的百万富翁。所以我提出2010年以前,北大方正要培育100个百万富翁,这些人应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靠自己异乎寻常的努力、奋斗,自己的知识,成为我们国家民族高科技产业的脊梁,我们国家真正的民族英雄,把我们的高科技产业打到发达国家去的民族英雄。他们理应成为百万富翁,假如他们不能成为百万富翁,我就觉得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因为中国的一些优秀的人才,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到美国硅谷,工作三年到四年就有可能达到年薪十万美元,我一些学生在硅谷工作三到五年的,差不多都年薪十万美元。我们当然需要在中国国内体现他们的价值,这是应该的。  我非常赞赏麻省理工学院的一种风格,把远大的学术抱负和追求利润紧密结合,我觉得这种风格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北大方正也准备把北大有些系的宝藏挖掘出来,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倡导下,我们跟很多系结合,比如说我们的稀土、合成麝香跟化学系合作,把它产业化,变成独立的公司;我们把数学系两位院士和一批年轻人共同奋斗了19年的指纹研究一一这个成果的水平和创意程度决不亚于方正的照排系统——由方正来完成商品化和市场的推销,取得很好的成果,两年下来市场占有取得了第一位,达到了50%。指纹识别充分体现了北大基础研究的优势。   我们希望实行一种“顶天立地”的模式,“顶天”就是不断往高的技术发展,“立地”就是大量的占领市场,从市场得到进一步需求的刺激。在从事激光照排项目过程中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当时我为什么能够提出这种数学的描述方法来解决信息量大的问题呢?(后来美国也用了这种方法,但比我们晚了八年,比我们推向市场也晚了一年)因为我们1975年就得到这种需求刺激,中国大量汉字,几百亿字节的含量,迫使我们提出这种新的办法,日本人也同样得到这种需求刺激,但日本人并不开窍。(笑声)所以我作为一个终身的体会,或者作为一个工作原则,就是年轻人如何出成果,如何出创造性的成果,一个必要的办法,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这会使他们创造出难以想象的成果。  下面我就要谈到我第六个重要抉择,在1992年,开始花大的力量来扶植年轻人,让年轻一代出来逐步取代我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的榜样。比如说,英国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出了2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它就有很好的扶植年轻人的传统。卡文迪什第一代主任是麦克斯威尔,电磁波的发明人。第二代主任是瑞利,获得诺贝尔奖,曾经做过英国皇家学会的主席,瑞利曾经有过一段名言,他讲:“我到六十岁以后,对任何新思想不发表意见。”因为六十岁以后很多时候会对新思想起阻碍作用,而且我们有很多例子说明,权威有些时候会反对新思想。他致力于培养人,让28岁的汤普森(就是发现电子的人)做第三任卡文迪什实验室的主任。汤普森继承了他这个传统,培养了七个人获得诺贝尔奖。第四代出了卢瑟福,著名的原子物理的奠基人,他培养十二个人得到了诺贝尔奖。到了第五代,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布莱克,做了一件大家当时痛骂他的事情,说他背叛了恩师卢瑟福,把如此有名的基本粒子的方向关掉。但二十年以后,当初大骂布莱克的人认识到,即使卢瑟福还活在世界上,当时已经难以改变这么一个趋向了,再要搞基本粒子需要投入非常昂贵的大型的加速器,英国根本没有这种财力,研究重心必然移到美国。布莱克看到了这种趋势,他赶紧抓住机会,鼓励年轻人开辟新天地,取得了杰出的成绩。所以实际上扶植年轻人是一种历史的规律。  我觉得世界上有些事情也非常可悲和可笑。当我26岁在最前沿,处于第一个创造高峰的时候,没有人承认。我38岁搞激光照排,提出一种崭新的技术途径,假如人家说我是权威,也许还马马虎虎,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懂得最多,而且我也在第一线。但可悲的是,人们对小人物往往不重视。有一种马太效应,已经得到的他使劲地得到.多多益善,不能得到的他永远得不到。这个马太效应现在体现在我的头上很厉害,就是什么事情都王选领导,其实我什么都没有领导起来,工作都不是我做的。有时候我觉得可笑,当年当我在第一线,在前沿的时候不被承认,反而有些表面上比我更权威的人要来干预,你该怎么怎么做,实际上确实不如我懂得多。所以多数情况下,了解我的人还相信我,还能说服他,对我不太了解的人我很难说服他,我也懒得去说服他,就采取阳奉阴违的方法。一旦干到具体活,他根本不清楚里头怎么回事。我现在到了这个年龄,61岁,创造高峰已经过去,我55岁以后就没什么创造了,反而从1992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增加一个院士,这是很奇怪的。院士是什么,大家不要以为院士当前的就是权威,就是代表,这是误解,现在把我看成权威,这实在是好笑的,我已经五年脱离第一线,怎么可能是权威?世界上很难找到60岁以上的计算机权威,只有60岁以上犯错误的一大堆。(笑声,掌声)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  很久以来,我们就有编集这本书的念头。  北大的讲座在中国是首屈 指的,在北大办讲座的人当然也更是现实中的佼佼者。在这些讲座中,既不乏高深的学术对话,又常有师生之间的激烈争论,用”座无虚席”一词是不足以形容讲座盛况的,攀窗而立的情景随时可见。每听完讲座,听者的心得或各有深浅,除学术的交流外,无不感受到一种对人对己的责任。  北大承袭了中国数千年的太学传统,这种渊源塑造了北大独有的风气。在北大人诸多性格中,“为国求学,努力自爱”当是最重要的之 。”为国”二字,常使北大人遭遇挫折,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个信念,使北大学术得以发扬光大,逐渐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那些选择北大为讲演舞台的风云人物,或也有此心情.而在北大开办讲座的学人学者,以探索真理的精神,将自己研究所得,无私地传授出来,因为他们相信在昔日的大讲堂、今天的报告厅或各个教室拥挤的人群里会有他们的知音和继承者。  近年来到北大听讲座的”游学生”日益增多。这些”游学生”中有功成名就、乘车而来的,有步行前往,边啃面包边听的。无论其为何人,慕名而来者有之,求识求真者更多。他们放弃了休息的时间、娱乐的时间、挣钱的时间,侧身于狭小的教室,聆听思想的声音。校园外面世界对知识的追求,代表着中国更美好的明天。  为了不使思想的声音随风而逝,为了让更多的人听到它,我们收录了近两年来在北大比较有影响的讲座,编集为此书。书中收录的讲座涉及经济、政治、艺术等许多领域,尽量体现兼容并蓄的原则,尤以经济和社会问题为此收录的核心。然而由于时间以及我们学识的关系,也由于北大讲座太多的缘故,尚有很多遗憾。如果有机会,我们将努力为读者献上更多更好的“思想的声音”。  在收录和整理的过程中,我们尽量保持了讲座原有的现场感,希望能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们的这次尝试得到了有关老师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他们不仅无私地同意发表这些讲演稿,还一丝不苟地对这些稿件进行逐字阅改。在此,我们谨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陈寅恪先生云:“上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愿以此语与读者诸君共勉。

编辑推荐

  本书是“在北大听讲座”丛书的第十辑,所收文章皆为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文章深入浅出,简练朴素,即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文章兼容并蓄,可谓思想的精辟、智慧的结晶。  一流学府的思想之声,著名学者的智慧集锦! 《在北大听讲座》书系创始于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人民日报》《南方周末》《读者》《中华读书报》《中国青年报》《新浪网》等数百家媒体报道或转载,被评为最受读者欢迎的思想读物,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强力推荐,深受各界读者钟爱。所收文章皆为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文章深入浅出、简约朴素,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在北大听讲座(第1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7条)

 
 

  •   书是一套的,没读过,听朋友推荐的,买几本来看,确实是值得一读的,全是北大的演讲,关于很多方面的,书的印刷很低调,不过却不能掩盖知识的光芒。
  •   能在北大演讲的人,想必都是较有水平的,多看无害。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   也许我们不是每一个都有机会到中国最有文化底蕴和大学精神的学府的接受正规学习,但这些书能帮我们分享一些好的,新的思想,整套书我都很喜欢.
  •   一本洗涤思想的书
  •   最近失意,需要聆听大师们的智慧
  •   这本书我看了之后,觉得很深奥。但是如果细细品味,机会觉得其中的哲理无穷。
  •   和读者文摘一样的看看,还不错.大师毕竟是大师啊
  •   第一次当当购物,感觉很不错,继续支持。
  •   很好,非常喜欢——这本书非常满意
  •   非常好的一本书,很受益
  •   精华中的精华,书虽然不大,但分量不轻
  •   书的质量没有问题,内容还没有看,略翻了一下感觉还不错。
  •   这书还不错,看看好
  •   以前买过但遗失了,现在补齐,该系列的小版书,质量比较高,百家之言,可以慢慢品读
  •   很喜欢,正在品读~
  •   喜欢,就是送货时间有点长
  •   简单的封面,但是内容很丰富。
  •   一篇篇讲稿就是一次次深层次的对话。654+
  •   有知识,有文化
  •   需要反复地看,每看有些新收获
  •   北大的有机会听讲座,我们也有机会听讲座,不过人家听的是前沿,高端的,我们听的是要凑人数的,我从来没有看到我们学校的讲座人山人海,走廊上都站满了人,只看到大家百般无奈,凑凑人数而已。
  •   老师推荐的读物,个人觉得不必所有文章都读,选择自己喜欢的,看的懂的,可以看看。整体还不错`
  •   书的内容都是名家演讲,很值得一读,但拿到书时,发现封面有些脏,有好几页折了,包装没做好......
  •   洗涤自己的思想
  •   很喜欢, 这本书挺好看,挺有思想性,又购买了一至二十辑
  •   有些文章有些深,不过挺喜欢。
  •   有些大师,特别是那些哲学方面的知识,有点深,没有一定的基础,看不懂。但是,不论是哪一篇,认真看下去,总能有一点两点能给你带来触动与思考。一本书,能给你带来一点东西,我就觉得,是值得的!
  •   内容很扎实,排版密集。还没看完
  •   男朋友很喜欢~
  •   现在正在读,到目前为止觉得内容挺好的,只是觉得书的纸张以及印刷不是那么精致。小有暇疵。
  •   有点深度,毕竟是大师啊
  •   不怎样,老师推荐的,不怎么吸引眼球
  •   邮递太慢,一周多才收到
  •   封面有些破损,懒得换了。
  •   不够吸引,显得太一本正经而沉重
  •   书很不错,很有思想性,但书的纸质不太好
  •   质量一般....但是内容还将就...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