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人生

出版时间:2005-5-1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王树英  页数:159  字数:15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季羡林先生是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梵文学家、印度学家、佛学家、翻译家、教育家等,他精通六七种外语,博古通今、著作等身、享誉国内外,是国内外少有的专家、学者,受到世人的钦佩和景仰。一提到他的名字,很多人都熟悉,知道他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但是,他等身的学术著作,除有关学术界人士外,鲜为人知。“他到底是做什—么的,是怎样一个人?”不少人并不清楚,至今他已过耄耋之年,而不认识他的人还认为他“年轻”,这是从他的散文中感受到的。前些年学生在路上与他相遇,不认为他就是季先生,因看上去他年事已高,误认为是重名,还有另一个人,如此等等,闹出不应有的笑话。我们每当想起这类笑话,总感到遗憾。作为季先生的学生、同事和对他有所了解的人,有责任、有义务对他作些介绍,否则心里不平静。我们力所能及地就季先生的主要科研成果和他的为人,扼要地给以介绍,并附有适量插图,希望能对读者有所裨益。季羡林先生简介:    季羡林先生于1911年8月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为,临清市)农民家庭。因家庭贫寒,他于6岁离开父母,背井离乡,往济南依靠叔父为生,在那里读完小学、初中和高中。1930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的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回济南母校任省立济南高中国文教员一年。1935年被录取为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是年秋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Gottingen),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解放后仍任原职,北京大学授予他“终身教授”的荣衔。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同年加入共产党。1978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先后兼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等几十个职务。历任第一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自1954年起,当选为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2003年4月由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士。    从中学时代起,他就开始学习写作,也曾翻译过一些欧美文学作品。上大学后,学习西方文学,以英文为主,辅之以德文和法文。除学习必修课外,还选学其他一些与印度有关的课程。    1935年到德国后,他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料条件,在德国老师的认真教授下,学习印度古语梵文和巴利文,后来又兼学吐火罗文和吠陀。在当时艰苦条件下,学习和研究十年之久,为他后来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季先生留德十年,学成回归,报效祖国。1946年回国后,他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被任命为东语系主任,开始艰苦创业,组织队伍,办起了东方语言文学系。从此,他勤于科研、忙于政务,兢兢业业。1946—1949年三年间,共写各种体裁文章40余篇,在各报刊上发表,其中学术论文有13篇。诸如《从中印文化交流谈到中国梵文的研究》、《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浮屠与佛》、《列予与佛典》等等,这些文章,是季先生大量研究工作的开始,论文水平之高,使中国学术界大为震惊,始知中国有季羡林其人。    早在德国留学时期,季先生就对中印文化关系研究深感兴趣,做过一些研究,写过一些论文。回国后,他进一步研究并撰写文章,汇成集子,名之曰《中印文化关系论丛》,于1957年出版。到20世纪80年代初,他又分别用德文、英文和中文写过一些论文,令人折服,后编辑成册,书名为《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于1982年出版后,深得学术界的好评,谓之“非常人所能企及”。    几十年来,季羡林先生参加过无数次国际会议,到过世界上许多国家。其中先后出访印度数次,访问的时间也长、考察的地方也多,有关印度的专著、译著和散文,他写得也最多。除上述外,主要著作还有:《印度简史》、《1857—1859印度族起义》、《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季羡林佛教学术论文集》、《中印文化交流史》、《糖史》、《天竺心影》等等。季先生的这些著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王树英,1938年生,河北省安国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研究员。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后留校任教。1978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后扩大为亚太所),专门从事印度历史与文化研究,19831985年在印度尼赫鲁大学进修与研究。主要著作有《印度文化与民俗》、《印度各邦历史文化》、《印度》、《宗教与印度社会》、《中印文化交流与比较》等著作。主编《中印文化交流丛书》和《世界民族·亚洲》等等。多次获优秀成果奖。获我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书籍目录

一、季羡林先生简介  非凡人生——季羡林先生二、非凡的人生  1、家境贫寒,入学苦读  2、奋发图强,学成归国  3、时运大变,数职缠身  4、文革动乱,死里逃生  5、见缝插针,孜孜不倦  6、以德报怨,不计私仇  7、以文会友,崇高真理  8、待人诚恳,门庭若市  9、治学广泛,博古通今  10、独有创建,卓尔不群  11、年逾八旬,创作高峰  12、传递友谊,交流文化  13、尊师爱生,情同手足  14、文化象征,学习楷模三、有关印度方面季先生的著作目录四、后记五、附录  (1)中国的马克思·穆勒       ——记季羡林先生      (印度)哈拉普拉萨·雷易教授  (2)罗摩衍那的故事在中国深受欢迎       ——采访著名中国文学家季羡林教授       (印度)凌吉德·古玛尔  (3)谈谈季羡林教授       韩素音(英籍女作家)  (4)一代文宗季羡林教授与印度学       王树英

章节摘录

书摘真是,祸从天降!在那骇人听闻的“文革”中,因为他敢于仗义执言,反对所谓“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作者——臭名昭著的“老佛爷”(聂元梓),而被抄家、被揪出批斗,受到百般折磨。拳打脚踢,耳光相间,谩骂凌辱,背曲腰弯,几乎把命赔上。批斗完了,一声“滚蛋!”踢下台去,汗流满面,疲惫不堪。皮肉之苦永世难忘。他成了瓮中之鳖,阱中之兽,任人宰割,痛苦难熬,简直忍无可忍。于是,他想走绝路,以了却一生。药片、药水准备就绪,未来得急越墙逃走,这时,突然红卫兵激烈地敲门,他被拉出去批斗,更大悲剧未能发生,也算是意外“收获”,还得感谢红卫兵抓他批斗,救他一命。    他死里逃生,过起了非人的生活,除了蹲牛棚,就是被批斗。后来被“放”回家,成了“不可接触者”,在家也是门可罗雀。    对他的批斗高潮已过,但他到底是什么“分子”,尚无结论,因此他被安排在传达室,做信件和报纸的收发工作。待报纸和信件收发完毕,他无事闲坐在门口。几十年来,忙惯了的人,无事闲坐着,很不习惯,实在难受,于是他挖空心思,想找点事干,想来想去,最后想到了翻译印度的《罗摩衍那》这部史诗。    《罗摩衍那》被誉为世界著名《史诗》之一,它在印度文学史上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崇高的地位。它可能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以前,有的说它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整个《史诗》内容涉及到印度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民俗等方面,对东南亚、中亚和中国等都有影响,后来也传到了欧洲。它被印度称为《最初的诗》,共分7卷。季先生若翻译它,必须还用诗体,押韵,忠实于原文内容,一部八万余行的《史诗》,全要押韵,谈何容易。他每天晚上回家后,把《罗摩衍那》的梵文诗体译成汉文散文,写成小条,装在口袋里,第二天早晨上班时带到班上,待闲着无事时,从口袋里把小条拿出,再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最后把散文改为有韵的诗。    可是,他公开大模大样地坐在那里翻译,是不可能的,只能偷偷地进行。日复一日,天长日久,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全书译完。后来“四人帮”倒台,“文革”结束以后,《罗摩衍那》七卷本陆续出版,到1984年全部出齐。这样,季先生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建立了一座丰碑,该书汉译本于1994年荣获了中国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罗摩衍那》不仅受到印度人民的喜爱,深入人心,对印度人民的宗教思想有巨大影响,而且在世界上也影响很大。长期以来,它被辗转译成德文、法文、英文、俄文、日文等,但没有汉文译本。季先生在他最困难的日子里,无意中创出了奇迹,填补了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个空白。    “文革”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野蛮、最残暴、最愚昧、最荒谬的十年,是季先生受苦受难最深、九死一生的十年。    人,活过来了,苦,也受够了。偷偷翻译的名著,也出版了,奇迹也出现了。所有这些,都是季先生本人连做梦也未想到的。P40-41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季羡林先生是“国宝”,甚至是“世界之宝”。大家都知道他,但是“对他了解不多,更不具体”。《非凡人生:季羡林先生》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著作等身的季羡林先生。本书作者是北京大学从事印度社会文化研究的王树英研究员,作为季羡林先生的学生和同事,对季老自有较多了解。本书有经过季羡林先生亲自审阅,因此具有重要的传记文学价值。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者。他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卓有建树。如,他不仅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还能阅读法语、俄语书籍。他有关印度方面的研究工作填补了许多空白,等等。本书对这些都有详细描述。尤其由作者、摄影家陈平生先生、季老的助手兼秘书李玉洁女士三人提供的近百张季老在各个时期各种活动的照片,使得本书真正“图文并茂”,加深读者对季老的了解。     我个人对季老的散文非常喜欢。我有个同事也特别喜欢阅读季老的散文。我想这可能是季老的散文随笔写得特别真诚。他的阅历非常丰富,所以笔下天马行空,充满博学、智慧的灵性。他的感情真挚,让人感觉温馨而实在。他以学者之心作文,所以文笔淡朴自然。季老的散文确实非常优美,读他的散文,确实能让人感到安静,不仅能开阔视野,而且内心受到良好的精神熏陶。     我注意到季老的寝室兼写作的房间非常简陋。从照片上看,房间的窗前是一张书桌,卓上摆着书籍、杂志、笔筒还有照片。书桌的前面是一张藤椅,左边是单人床,右边是书柜。书柜的前面一张凳子上摆放着老式的洗脸盆、口杯、牙刷。头顶上一只灯泡垂直悬挂下来。房间家具都很旧气,摆设也显得有一点乱,但是都很实用。房间非常简陋,但感觉很安静,是适合学者的房间。季老就是在这样的房间里,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上四点就起来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让人感动的地方特别多。我注意到本书提供了一张季老和他夫人的照片。照片旁边的说明写道:“季先生的婚姻属于封建包办,在那个时代,在寄人篱下的处境下,他严格地遵从了。婚后,他二人缺少共同语言。日久天长,在季先生看来,夫人德华天资确实不是太高,只念过小学。她到了晚年,连早年能认识千八百字也都大半还给了老师。因此,她对季先生一辈子搞什么研究,有什么意义,根本不知道,她似乎从来也没有想知道过。在这方面,夫妻二人毫无共同语言。然而,在道德方面,季先生认为,她却是超一流的,上对公婆,她真正尽了孝道,下对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做的一切,中对丈夫,她绝对忠诚,绝对爱护,她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孝顺媳妇,贤妻良母。因此,季先生夫妇二人关系一直很好,彼此相敬如宾。然老伴已于1994年病势了。”从这里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季羡林先生高尚的人格魅力。     由此可见季老的学术成就和精神品格。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富有人格魅力,确实无愧为学人楷模。踏踏实实研究学问,老老实实做人做事,我感觉人这样活着就很有意义。

编辑推荐

季羡林先生翻译与创作并举,语言、历史与文艺理论齐抓,对比较文学、民间文学等也有浓厚的兴趣,是个典型的杂家。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弦扬者,为学人之楷模。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他的一生的经历与成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非凡人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我期待着:在季羡林先生的这本传记中,籍贯没有搞错!
  •   内容真实,插图很多
  •   图比较多 总体说划得来
  •   很好很好,值得收藏。
  •   季羡林老先生的书籍还是不错的啊
  •   照片不错,作为传记的话,内容有点单了
  •   这本书,外观看上去还不错,希望里面也都是好看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