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

出版时间:2005-7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郑新立  页数:395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的最新调研成果,书中对21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坚信21世纪将是中国重铸辉煌的世纪。本书的主要内容:一、深入调查浙江经济崛起的原因,提出混合所有的股份制是最具活力的经济形式。二、跟踪分析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猛的情况,提出要以新型工业化取代重化工业化。三、研究破解“三农”难题的政策措施,提出以劳力换土地的农产品对外贸易战略。

作者简介

郑新立,1945年生于河南省唐河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生产力学会、中国政策研究学会、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会长。1969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采矿系。1970-1978年任邯郸矿建指挥部技术员、副科长、副处长。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专业,获经济学硕士。1981-1987年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经济组处级调研员、副组长。1988-1990年任国家信息中心副总经济师。1990-2000年任国家计划委员会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司长,计委新闻发言人、副秘书长。现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学、发展计划学、信息经济学、工业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等。

书籍目录

自序——我如何进入经济学领域 第一篇 宏观经济调控   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当前宏观调控中亟待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与对策    22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和宏观调控对策建议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展望    加快改革调整结构扩大消费协调发展——23年经济走势分析和24年对策建议    关键时期宏观调控应把握四个重点    经济运行又到重要关口    宏观调控:重在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第二篇 中长期发展   “十五”计划纲要的指导方针和特点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以产业群和专业市场为依托加快推进城市化    22年中国经济前瞻    浙江经济崛起的原因    发展要有新思路    城市化不能长期滞后于工业化    “十一五”要改变几个严重扭曲的经济关系 第三篇 改革与开放   抓住机遇积极应对全球化趋势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重大突破——浙江省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和发展状况的调查    正确认识税收功能    经济理论不能长期滞后于实践    关于山西煤炭运销总公司改革的建议   营造迈向国际化城市的投资发展环境   发展资本市场是完善市场体系的当务之急  《决定》是推进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答《学习时报》记者问   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   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的重大突破——学习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    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加快推进社会领域的各项改革 第四篇 破解“三农”难题   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从“江阴板块”看苏南乡镇企业的巨变   北京周边地区如何融入首都经济圈 ——答《农民日报》记者问  加快中国农业发展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施以劳力换土地战略积极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   抓住机遇走向世界把乡镇企业做大做强中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把小麦经济做大做强   “农业问题”的“浙江答案” 促进农民增收要从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入手    对苏北富民工程与工业发展的几点意见 创造中国机械工业辉煌历史的企业家——张修基  第五篇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第六篇 区域协调发展 第七篇 政策与调研

章节摘录

  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在世纪之交的时候,总结改革开放20年的经验,对于我们制定新世纪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制定好“十五”计划,非常重要。  (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总的来看,有五个方面特点:  1.买方市场已经出现,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是结束了建国后长期困扰大家的商品短缺问题,出现了低水平、结构性、阶段性商品过剩。1998年供大于求的产品比重占25%左右,1999年增加到75%.2000年这个比重还会进一步扩大。这种买方市场的出现,要求我们从事宏观经济管理的同志,要从过去那种研究供给管理为主转变到研究需求管理为主,通过调节需求的变化,拉动经济持续增长。  2. 中国的农产品和一般工业品产量居于世界前列,但是技术密集型产品仍然大量依赖进口  现在中国粮食产量稳定在五亿吨左右,占世界粮食产量的四分之一,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中国肉类产量已占世界产量的28%,鸡蛋产量占世界三分之一,水产品产量占世界40%,中国人均动物胜食品占有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人民膳食质量已经达到了一些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工业来看,中国的煤炭、电力、钢、水泥、化工产品、化肥产量等居世界前列,家电产品、服装、纺织产品居世界第一位。说明中国工业产品在数量上已基本满足市场的需要。下一步发展,就要从过去粗放型数量扩张向集约型质量效益增长转变。  3.从体制上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积极作用  目前,中国已有90%左右的商品价格由市场来决定,市场对资源配置已经开始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已达3万亿元,能支配的资金包括各种基金、外国政府贷款、金融机构贷款、政策性贷款也只有三四千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7%,93%的资金投向由企业、银行决定,这是一个根本性变化。但是,就市场体系来看,还很不完善,社会资金运转80%仍然是靠银行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比例只有20%。另外,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等都还很不成熟,下一步就是要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4.国内外市场联系已十分紧密,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面临着国际激烈竞争  现在中国外贸的依存度已经比较高了,占贸易总额的33%左右,说明我们国内与国外市场的联系已十分紧密,市场国际化面临着国际竞争。与此同时,进Ei的开放使外国的跨国公司大举进军中国,世界排名前500家大企业,有300多家在中国都有投资。现在中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中外资已占15%左右,国家大部分重点建设项目都有外资参与。这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来加快中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国际市场上的波动,很容易波及中国,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很大。加入WTO之后,市场将更加开放,中国经济将面I临更大的挑战与机遇。  5.贫富差距拉开,经济收入差距需要协调  20世纪80年代初期,小平同志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已取得预期的效果。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起到了巨大的激励和示范作用。80年代,东南沿海地区发展迅速,现在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安徽,中部几个省的速度也已经上来。但是,目前东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很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市场规模的扩大。在新世纪,党和政府要着手解决披个问题。  (二)扩大内需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从1998年开始,需求不足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从1993年开始,实行抑制通货膨胀政策,到1997年,经济增长速度降低到8.8%,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物价平均每年降低7个百分点。高增长、低膨胀,从而实现了“软着陆”。但是,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1997年中国出口增长20%,拉动经济增长二三个百分点,而1998年出口只增长了0.5%,几乎是零增长,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变成负一二个百分点。  面临经济增长有可能大幅下降的形势,为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必须通过扩大内需来解决。近两年来国家发行了3100亿元国债,开工了500多个建设项目,主要是对交通、通讯、国家粮库、农村电网、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6个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这有效地扩大了内需。近两年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但1999年经济增长仍然达到7.1%,基本上保持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态势。2000年1至5月份,经济有了回升势头,一季度G9P比1999年增加8.1%,1至5月工业增长超过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了9.5%,出口增长达到了38%,,消费增长达到10%以上。经济发展出现了转机,这主要是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起到了作用。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政策,坚定不移地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2000年,国家一方面要把重点放在扩大社会投资上,鼓励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人企业、外商来投资,这样能从体制上、机制上改变主要依靠国家发行国债投资的局面,使投资多元化,强化社会投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根据浙江温州、台州等地区社会投资增长很快的情况,我们总结出“一放宽三改善”的经验。“一放宽”就是放宽社会投资进入的领域,中国加入WTO之后,允许外商投资的领域都提前对内资开放;“三改善”:一是改善社会投资税收环境,取消对社会投资歧视性、限制性规定,在项目审批、用地政策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保障;二是改善社会融资条件,放宽中、小企业贷款限制;三是改善对社会投资的服务、咨询等环境。P3-5

媒体关注与评论

  倾听中国经济发展脉搏,洞察产业发展趋势,把握持续发展机遇。无论您是官员还是学者,无论您是政治家还是企业家,在中国经济改革的潮流中,无论您是观察者、研究者还是实践者,您都能从这里获取:最重要、最前沿、最权威的资讯、启示和智慧。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全书共有七章,分别为“宏观经济调控”“中长期发展”“改革与开放”“破解‘三农’难题”“经济结构优化与升级”“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与调研”。对其中的“改革与开放”“破解‘三农’难题”两章,颇有感受。先说说破解‘三农’难题”,早在邓小平时代,就早已认识到农业在中国的重要性。他在多种场合,屡次提到“农村问题”。如1984年6月30日,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就谈到:“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因此,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并且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使中国农村经济,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到了“1997—2000年的四年间,中国农民收入增速……连续四年下降,为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且此时正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前夕(该书出版于2005年之前)。于是,在此背景下这一章中的几乎所有文章都不约而同的将主题放在了如何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用土地换劳力等几个问题上。为什么要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作者表论述,大致有如下方面:中国已由从前的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农产品相对剩余,价格下跌。种出什么,就能够卖出什么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这成为了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而农民增收难,又成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尤其是在粮食主产区,问题更为严重;而加入世贸之后,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无缝对接”,中国的两亿多小规模的农户经营产品,又如何与国外的大型公司集团抗衡?窃以为,一旦失败,将是中国的千万农民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而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方法,就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加快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优势有三,其一“将千家万户与千变万化市场衔接起来的有效形式”;其二,“可以有效扩大经营规模,采用现代先进设备,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其三,“可以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大幅度提高农村经济的效益”。以丹麦为例,其耕地面积仅为中国的百分之二,但猪肉出口量却占世界第一位。主要特点就是产业化程度高,产品全部经过加工才进入市场。全国只有四个猪肉加工厂,把所有的养猪户联合起来。向养猪户提供良种饲料防疫技术指导等服务。在生猪长成之后,由公司统一收购。经过加工成数百种肉制品销往国外。加工的增加值的大部分返还给养猪户。使双方得到共赢。对于中国来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有三:一;办好龙头企业;二:建设好加工基地;三发展中介组织。由此而形成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的“龙型”经济。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