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光明日报记者部 编  页数:499  

前言

  1978年5月11日,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怀、支持下,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引发了全党、全国范围内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半个月后,5月2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了“关于《光明日报》在各省、市、自治区建立记者站的通知”。短短一年时间,在各省、市、区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协助下.全国大多数省、市、区恢复建立了《光明日报》记者站。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本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恢复驻地记者站30周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报社记者部组织编写了这部《岁月》。作者是或曾是本报驻各地的记者,他们满怀深情,以心写作,构成了这部书厚重而亲切、深邃而生动、宏观而又具体的特殊价值。  这是一段难忘的历史。各地记者站都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热潮中恢复建立的。全书55篇稿件中,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关于拨乱反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关于相关省、市、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关于理论、教育、文化、科技、卫生、法制、环保等各方面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的采写报道过程和记者的认识等等,都有所反映,贯穿着一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红线,使我们不时听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前进的脚步声。伴随着这个脚步声,我们也看到了光明日报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和各位记者同志在这个时期中的成长、进步。  这是一份崇高的使命。光明日报是一张党中央十分关怀、重视,广大读者十分喜爱的中央党报。各位记者不管是建国前的老革命,还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无论过去做什么工作,从他们进入光明日报的第一天起,就把中央的嘱托、读者的期望牢记在心,认真履行一个党报记者的神圣职责,坚持党性原则,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热情讴歌时代,真诚反映情况。

内容概要

  为了纪念光明日报驻地记者站恢复30周年,记者部酝酿汇编出版《岁月》这《岁月:光明日报记者站30年(1978-2008)》,请各地记者,包括曾经在记者站工作过的同志,将自己的得意之作拿出来。把自己精彩的回忆写出来。这个决定得到报社编委会的大力支持。

书籍目录

序言/1闫百琨他们撑起了光明日报事业的“半壁江山”——简述光明日报驻地记者队伍的发展/1王茂修往事如烟——忆一次失败的采访/9陆永龙我是草原上的光明人——内蒙古记者站13年忆和议/16庄建小人物记下的琐事/23徐冶在云南记者站的10年杂忆/34杜弋鹏不得安宁/40张贻复从“旋转在夜空”到“战斗于高地”/51史美圣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半个世纪的师生情——记江泽民总书记和他的老师朱物华教授》采访札记/57谢军喻为“重磅炸弹”的往事——披露“韩琨事件”的前前后后/63王莉华痴情光明永恋新闻/70路清枝一定要盯住头条下大力抓好头条——采写联合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陈永川的体会/79蔺玉堂记者站30年记忆拾零/85耿建扩吹去黄沙始见金/97杨荣程瑜,无畏的战士——山西盂县滥伐国有天然林系列报道回顾/103高平草原啊草原,为你魂牵梦绕/118苗家生浓墨重彩讴歌英雄模范人物/128毕玉才我的“光明元年”/135宋言荣我的指挥处女作——“胡铃心现象”的发现、聚集与影响记者站的DIY/141肖玉华往事追忆在宣传蒋筑英的日子里/150曾毅推开光明日报的门/156杨开民国门初开访西德/164郑晋鸣一腔热血三身冷汗——采写《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的前前后后/170朱庆不拘一格选人才/178卢良一起轰动全国的违纪案件——“德清事件”连续报道追忆/190叶辉一次特殊的采访/197严红枫家事琐事铭心事/212陆健“心理救灾”能否纳入救灾预警/225李陈续30年里“三代人”/230雷良钧光明日报江西记者站建站3年(1979-1981)工作小结/238王绍雄从光明旅社说起/243陈有仁深山密林寻“宝”记——记在福建省尤溪县的一次采访/248高建进青春伴我光明行/254赵秋丽驻站“三味”/259邢兆远惟将至情融沂蒙——采写《红色沂蒙:文化甘泉润山野》情感轨迹/268凌翔难忘陕南那座小城/274刘先琴那双眼睛在看着我/282崔志坚心态如水愈静愈深愈甘甜/289夏斐生死豪情:江源风雪5昼夜/296夏静三峡采访情/308唐湘岳为了神圣的誓言/315龙军在路上的温暖——《青春赛跑者》采写札记/329吴春燕心事浩茫生命如花/336易运文做一个时代的记录者和思考者/343杨连成那片海湾那座半岛那场“风波”/358刘昆光明的话题/364樊云芳丁炳昌 从故纸堆里发掘出的新闻——曾侯乙编钟的采写/382余长安探寻民族民间文化瑰宝记/394夏桂廉山城驻站的日子陆永康事迹报道前后/407张国圣记忆的碎片/418刘炳琦我与陕西文物考古/425白建钢梦中记者站/432李汀与“光明”有关的日子——琐忆1983——1986/438李蔚当代“宣付国史馆”大案始末——从光明日报一期引起中央高度重视的内参说起/446陈宗立一次深入采访推出一个先进典型/455庄电一“也无风雨也无晴”——我在宁夏记者站23年的记忆1463黄冬元边疆记者的苦与乐——帕米尔高原采访杂谈/474王瑟用红其拉甫海关精神采写红其拉甫海关/483马振华我为生命呼吁——一份内参采写感录/490附录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关于《光明日报》在各省、市、自治区建立记者站的通知/4941978年以来记者站历任记者名单/496后记/498

章节摘录

  蒙古包四部曲  蒙古包,历来是草原上牧民的家。凡有蒙古包的地方,就有牧民的牛群和羊群,就有牧民的生活和爱情。蒙古包和骏马一样,成了蒙古族人民以及他们的游牧生活的象征。  但这一次我们来到大草原采访时.发现蒙古包的内涵和外延都已发生了深刻变化。  首先.在内蒙古西部的鄂尔多斯高原上,记者驱车驰骋了三四天,竟没有看到一个蒙古包,只看到一间间砖房或“干打垒”散布在一个个家庭小牧场里.一座座带绿荫的草原小城镇镶嵌在茫茫高原的沙丘之间。  这里,牧民们的游牧生活已经基本结束,流动的蒙古包极大多数已由定居所代替。  至今仍保留较多蒙古包的是自治区东部的几个大草原。  当汽车行驶在面积相当于两个浙江省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上时,只见白色的蒙古包、红色的砖房与黄色的“千打垒”交替出现,身穿西服驾驶摩托车的牧民与身穿蒙古袍骑着骏马的牧民一起驰骋。  大约每隔几十公里,就能看到一二个蒙古包。而一并进入你视野的,往往是蒙古包上耸立的电视机天线与风力发电机螺旋浆般的翼片。  7月中旬的一个夜晚,记者就宿在苏尼特左旗白音塔拉嘎查(村)一个牧民的蒙古包里,正遇电视里播放《动物世界“企鹅”》与电视故事片《月月》。  “50年代.蒙古包里用上了铁炉子,包里不再烟熏火燎,解放了喉咙;60年代,有了收音机,天下大事都能听到,解放了耳朵;70年代末,包里铺上了木板床,人不再患关节炎,解放了膝盖;80年代电视机进了蒙古包,牧民身在草原.能看到整个世界,解放了眼睛。这就是近40年来蒙古包的‘四部曲’。”白音塔拉的书记介绍说。  电视大大缩短了蒙古包与整个世界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的距离。多少年来,牧民只看到蓝天、白云、草地、牛羊,整个草原就象个大蒙古包,牧民的生活是“静止的”,信息是闭塞的,真有点“洞中方数日,世上已千年”的味道。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岁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