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生

出版时间:2007-6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作者:陈秋玲  页数:264  

内容概要

本研究项目是在中国开发区急剧扩张、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尚未引起国家和学术界关注之前的2001年就展开研究的。目前对开发区的研究,经济学界主要强调其经济功能而且是正功能,社会学对开发区的研究仍然相当薄弱。本书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地带,从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双重视角,主要以共生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区域社会资本理论为分析框架,将开发区视为一个嵌入社会结构中的社会事项,跳出开发区看开发区,跳出经济学视野看开发区,对开发区发展目标与路径进行经济社会学分析。    导论部分,作者将开发区发展路径作为开发区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界定本书中的几个核心概念,分析世界开发区的缘起及功能演进,指出我国开发区总体发展格局、负面效应以及土地新政与环境约束框架下的开发区转型问题,提出开发区发展的研究现状及本项目的研究价值、主要内容及方法。

作者简介

  陈秋玲,汉族,1969年生于江西吉水。博士,副教授,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经济社会学等。  主要经历:1988-1992年于安徽师范大学攻读并获得学士学位。1992-1995年于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并获得硕士学位,师从华熙成教授。2001-2005年于上海大学攻读并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沈关宝教授。1995年至今在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在上生活经验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从事科研工作,并担任研究中心副主任。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企事业单位科研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合作出版教材和著作5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反思开发区的发展路径  一、发展路径:开发区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三、世界开发区的缘起及功能演进  四、我国开发区总体发展格局及负面效应  五、土地新政与环境约束框架下的开发区转型  六、开发区研究现状及本书研究价值  七、本书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第二章  理论综述:开发区路径依赖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共生理论综述  二、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三、社会资本理论综述第三章  开发区共生:开发区路径依赖研究的理论模型  一、开发区共生关系的引入 二、开发区共生概念界定 三、开发区共生理论分析框架 四、开发区互利共生:开发区路径依赖研究的理论假设第四章  解释变量:开发区路径依赖研究的相关变量与数学模型  一、共生关系及其界定 二、区域社会资本的基本内涵及量化方法  三、模糊优选模型 四、本章主要结论 第五章  内部共生:开发区内产业集群的共生行为模式研究  一、开发区内产业集群的共生条件  二、开发区内产业集群的共生界面  三、开发区内产业集群的共生行为分析 四、开发区内产业集群的共生结构评价 五、开发区内产业集群的共生绩效分析  六、本章结论第六章  外部共生:开发区与区域社会的共生关系类型研究  一、基于社区主义的开发区外部共生概念及内涵  二、开发区与区域社会的空间关系类型  三、实证分析:上海国际汽车城与所在 区域社会的空间关系  四、本章结论 第七章  两败俱伤:开发区偏利共生与区域社会资本的退化 一、信任体系:互信机制受损与信任度下降  二、网络体系:社会网络终结与社会结构变迁  三、规则体系:社会规则断裂与负面效应加剧  四、区域文化:贫困文化渐成与消极影响扩散 ……第八章 价值取向:基于共生关系的开发区价值取向研究第九章 追根溯源:开发区发展的人本化溯源第十章 互利共生:社区主义视角下开发区发展路径依赖第十一章 观点凝练:本书主要创新点与缺憾主要参考文献文化附录后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走向共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博士学习期间,导师与我谈民族关系问题,各民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我思考了近一年,虽然发表了几篇文章来回应导师的提议,但一直没给导师交上一篇满意的答卷。如果仅仅从民族学的角度,回答师父的问题比较难,因为仅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回答不了这一问题,还必须有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的基础,看看博弈论的知识也是必要的。从社会发展史而言,各民族的关系不仅是共生的关系,还存在互补。这里啰唆几句,今后慢慢研究。***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不仅对我国今后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也为民族学界提出了诸如散杂居多民族地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众多新的研究课题。在散杂居多民族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散杂居区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存在的困难和矛盾,以及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是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全体人民处于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状态。和谐社会作为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实践。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和谐社会有着不同的诠释。基于此,笔者推崇在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倡导“共生互补”的理念,以务实的态度认识和处理当前我国散杂居区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引导散杂居区多民族和谐共处、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共生互补”这一理念就是指人类的活动及其结果要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和谐共生、取长补短,互补共赢、协同进步和发展。它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共生互补,又包括人类世界中的共生互补(个人与个人、集团与集团、民族与民族的关系等等)。它强调的是:共生单元间优势互补,互相借鉴,以收扬长避短之效;共生单元间互为依存,互补共赢;共生单元间有竞争和冲突,要在竞争中产生的新的、创造性的互补性合作关系;共生系统中的任何一方单个都不可能达到的一种高水平关系,共生单元间只有在尊重其它参与方(包括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基础上,扩大各自的共享领域。在内容上它包括经济系统的共生互补、文化系统的共生互补、政治系统的共生互补和社会系统的共生互补四个方面。无疑,对共生理论的实践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平等、团结、公正、和谐、稳定和健康的新世界。共生理论的本质是互依、互补、协同与合作,共生体内的各共生单元互补性正是在合作中得到优化、发展。共生原理揭示了生命世界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发展机制。因此,倡导共生互补理念及其生存方式就意味着必须要对生活方式进行自我变革,承认各民族的生存权利,在激烈的竞争中兼顾弱者的利益,在个体本位的基础上,建立体现“平等、公正精神的友爱和谐的人际互动。根据功能学派的理论,任何理论与学说得以产生、发展、流传,皆因其具有满足社会在某些方面需求之功能所致。换言之,必是某些社会成员能够从该理论和学说中找到他们所需求的精神食粮。在构建散杂居多民族和谐社会进程中,倡导“共生互补”理念,原因在于它既是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每个民族都有优越于其他民族的地方这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的诠释,也是对费孝通所提出的关于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以及中国***提出的各民族“三个离不开”思想的科学性,从社会共生理论的新视角所作的逻辑证明和必要补充。针对当前我国散杂居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的现状、特点、发展规律、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我们要着眼于散杂居区多元文化与多民族“共在”的生存场景,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生存文化与价值理念,把“多元共生”作为散杂居区多民族的存在方式和法则,自觉遵循“互补共赢”的原则,在实现各民族自由平等、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基础上,对自己所创造的社会文明和社会成果的“社群共享”。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