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腾与禁忌

出版时间:2005-02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奥)弗洛伊德  页数:185  译者:文良文化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对原始民族部落中的禁忌、图腾与宗教的核心及本质是长久以来争议的中心。本书是作者对这些难上解答的谜题所做的突破性贡献。作者考察了澳洲土著人的图腾崇拜,认为:触犯图腾禁忌在原始民族里被视为最大的罪恶;图腾代代相传不因婚姻而转变。在分析群体婚和外婚的同时,他发现了一个极具研究价值和有趣的现象——它们都具有严厉防止乱伦的作用。通过对禁忌及其所隐藏的矛盾情感进行深入分析,认为禁忌具有下列性质:1、由玛那依自然或直接的方式附有人或物身上因而产生的结果。2、由玛那以间接的或传递的方式而产生的结果。3、前两种方式同时存在。  作者对泛灵论的施方式作彻底的研究分析后,发现原始民族在施术的操作过程中,明显暴露出一个企图:尝试利用控制心理作用的规律来操纵真实事物。所以,他相信人类对自然的第一种解释是由心理作用所造成的。进而在其他学者研究图腾崇拜起源的基础上,利用精神分析学的主法逐渐解开了图腾之谜。  本书由弗洛伊德的四篇论述图腾与禁忌的论文组成,其特色在于将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和发现用来解决社会心理学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在讨论图腾与禁忌问题时,弗洛伊德将之与儿童和神经患者相比较,因而能如弗洛伊德所说,在研究此问题的社会人类学及民俗学与精神分析学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本书试图通过一些保留在儿童时期的图腾崇拜的遗迹,亦即通过我们的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那些细微迹象。来推导图腾崇拜的原始意义。图腾与禁忌之间的紧密关联又使得我们向着本书提出的假设向前迈进了一步;如果最终的论述使得这一假设看起来很难令人信服,那也没有必要指责它在多大程度上有可能近似于现实,毕竟重建这种现实是如此的艰难。

作者简介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创始人。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5-1886年间就学于J.-M.夏尔科,后又赴南锡观察A.-A.利博尔和H.伯恩海姆催眠疗法,更深信神经病是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而奏效的。1892年左右,他发现催眠的效能不能持久,就改用他所特创的精神分析治疗法,借以挖掘忘记了观念或欲望。1897年提出了恋母情结,即仇父恋母的情绪。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金。1936年寿辰时荣任英国皇家学会通讯会员。  主要著作有《梦的释义》、《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此论新编》、《弗洛伊德自传》等。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部分 乱伦的畏惧第二部分 禁忌的矛盾情感禁忌的起源禁忌的了解矛盾情感现象禁忌与矛盾情感第三部分 泛灵论、巫术和思想的全能泛灵论的解析巫术与魔法思想的全能三者的联系和比较第四部分 在孩童时期重现的图腾崇拜什么是图腾崇拜图腾崇拜与外婚制图腾与父亲情结图腾餐的含义图腾现象中的父与子宗教的产生与发展关于图腾崇拜的总结附录:弗洛伊德生平活动一览表

编辑推荐

  我们必须坦白地承认,那些祭物献祭的对象(现在被尊奉为神的东西)是意指着父亲。在这种假设下,动物与活人献祭间的疑问即可得到了一个简单的答案。动物献祭是活人献祭的一种替代——即屠杀父亲的仪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图腾与禁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很小就聽說過弗洛伊德,在電視上,在書裡,在課堂上,在跟別人的交流中。對我來說,他好像就是上帝一樣的人物,不是信仰,只是我永遠沒有辦法接觸到,在我到達不了的地方。 總之弗洛伊德是高端的代言詞,當弗洛伊德出現,我就會開始緊張。
      所以怎麼也想不到,有一天我也會自己去讀他的書。一直知道很多書不是自己年齡和能力範圍內的,不可讀。這種認識是在我買了一本四十多元的《相對論》卻只有擺在書櫃生塵的作用后就深深紮根。
      當我真正開始閱讀弗洛伊德的時候,我真的心驚膽戰。我好害怕自己褻瀆了什麽,我也很害怕自己還是什麽都讀不懂。然而,當我在IPAD上一頁又一頁地滑過,最後滑到了底。我發現不知不覺我就讀完了——原來弗洛伊德是這樣的。
      我讀的是他的《圖騰與禁忌》,這本書很短,十萬字不到。兩天就讀完了。
      那麼,讀完了,就會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到底有沒有讀懂弗洛伊德呢?
      一直以來,都有很多人盲目地就去閱讀馬爾克斯,閱讀卡爾維諾,閱讀米蘭昆德拉,然而,最後卻不得不終止和放棄。他們來問我,到底這本書講的是什麽東西啊,爲什麽你這麼喜歡?我看不下去了。
      以前總覺得像“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樣的話語真是最無賴的。然而,我真的只能這樣回答。我很喜歡,可是我說不清楚。我寫給你吧。
      不過,小說和這樣的學術研究類的書籍畢竟是不一樣的,懂還是不懂,好像應該還是有一個界限的?放寒暑假的時候,我常常就窩在房間里看書,一本接著一本。奶奶總是很不滿,她喜歡陽光一點的孫女。她看我每次讀完一本書,都要問問我,這本書講的是什麽?
      那麼,《圖騰與禁忌》講的是什麽?或者說,我讀到了什麽?
      原始社會里,部落有自己的部落圖騰,部落圖騰牽涉了無數的禁忌,其中講述最深入的是亂倫的禁忌。亂倫的禁忌不僅是對亂倫的畏懼,這種畏懼的背後,是一種非常矛盾的心理狀態,這種矛盾體現在意識層與潛意識層。書中提到弗洛伊德一個很重要的觀點,爲什麽會有禁忌,因為人想要去做。還有,從亂倫的禁忌於是就有外婚制的研究。
      書中陳述觀點的方法是引用別人的觀點,加以分析,認可或者質疑,以及用與當代社會的一些真實病例的比較的方法。而談到禁忌的起源,弗洛伊德則更多從孩童的心理去考慮,認為這大多數是源於父親,這個父親隨著社會的演變和時間流逝,成了神。於是有了宗教。宗教的背後,則是帶有魔法和巫術的泛靈論的一種延伸。
      這兩段話,完全是自己隨手寫的,籠統簡略而且邏輯不夠緊密。這樣不足夠證明我到底有沒有讀懂弗洛伊德。
      記得有一次我讀《百年孤獨》,我就告訴奶奶,這是一本講了一個龐大的家族好幾代人的變遷的小說咯。她就說,你看了一整個星期就講這麼簡單的東西啊!我常常就告訴她,你自己去讀讀看咧,很好看。
      在奶奶看來,這樣粗略的回答並不能夠說明我讀好了一本書。這樣的東西我們在百度百科就可以獲知,爲什麽還要去讀一本書呢?
      在《圖騰與禁忌》里,有很多讓我感到驚異的觀點和事實:
      比如說,一件被強烈禁止的事情,必然也是一件人人想做的事情。
      比如說,人的矛盾的情感,喜愛與憎恨的交集。意識層控制著我們去尊重禁忌,潛意識裡卻一直在慫恿和誘惑我們去觸犯。男孩子本能性就愛慕自己的母親,而禁忌就告訴你,不,你不可以跟你的母親一起。於是禁忌的背後則意味著人潛意識層里的慾望,爲什麽國王那麼多禁忌,因為每個人都想要去殺掉國王。
      比如說,弗洛伊德把禁忌同現代社會裡的神經症加以比較,從而更好地去假設原始社會中的人的動機。既容易理解,也非常有趣。
      比如說,泛靈論的涉獵,我是第一次這麼詳細去了泛靈論。泛靈論作為原始人類的一種宇宙觀,在現代文明裡也有不少保留。有很多被冠以迷信標籤的行為,都很有原始色彩的味道。而泛靈論則連鎖帶有很多巫術和魔法。書中提到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歐洲有個婦女被釘子刺到了,她叮囑自己的女兒把釘子擦乾淨,也不去處理自己的傷口,後來她得破傷風死了。
      比如說,書中最後一章中大篇幅提及的圖騰與父親的關係。首先提及孩童對父親的憎恨中帶有的畏懼,因為父親搶奪了部份母親的愛,他要殺死父親,把父親吃掉。然而在意識層的道德束縛里,這種想法讓孩童感到十分內疚,逐漸地父親就成了一種圖騰。圖騰中的心緒十分複雜。
      那麼,我已經歸納到很細節的東西了,這樣可以證明我已經讀懂弗洛伊德了嗎?明顯遠遠就不足夠。如果有一個人,他可以把全套弗洛伊德文集背誦下來,這樣的話,是不是就可以說他讀懂了弗洛伊德呢?我們也會存疑。
      讀書本來就沒有懂不懂的問題,懂與不懂也沒有一個可以量化的標準。有的人看弗洛伊德可以總結出一大堆的觀點,侃侃而談,滔滔不絕。有的人讀完弗洛伊德之後,只是沉默和不停的思考。而有的人,就只是在宿舍里寫著到底自己讀懂了沒有的小文章。
      總之,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還算很愉快的閱讀過程,有驚喜和收穫。
      2014年4月3日寫於宿舍。
  •     这本书弗洛伊德想要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讨禁忌和图腾制度的由来。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禁忌都是建立在矛盾情感的基础上的,例如,从前的君王是一种禁忌,普通人进入了君王房间或者是见到了君王的面目必然会有灾难来临。君王成为禁忌的原因之一是他与普通人的地位差距实在是太大,容易激起人们的嫉妒心理,从而对他造成伤害。换句话说,君王成为禁忌是为了保护他不被伤害。同时,人们觉得君王拥有无限的权利和严密的保护之外还需要监视。一系列围绕君王展开的禁忌仪式就是以这个为目的展开的,限制他的行动和自由。“相反,统治者就是为了民众而存在,他的生命价值只有当他处于那个位置加以控制自然并造福民众时才能得到体现。只要他失去了这种能力,那么,所有对他的照顾、忠心和特权都将突然离他而去,同时对他的向心力也将变成怨恨和诅咒了”这就是矛盾情感存在,对其保护的同时又对其不信任。再比如说对死人的禁忌则是由于自身对死去的亲人生时有喜爱和敌视两种矛盾的情感(个人认为任何人对待他人时都会有这两种情感存在,哪怕再相爱的人也曾经有过仇恨的情感),甚至在潜意识里对身边的人的死因为敌视而产生出一种满足的情感(因为敌视,所以在潜意识中会希望对方死去)。然而,社会道德约束不允许出现这样的情感,当事人同样也无法接受这种情感。同时又无法消除这种矛盾心理,于是心理防卫机制启动,把他对于死者的敌视投射到死者身上,认为已死的人仇恨生者,会加害于生者,对其不利(说的是原始部落的人不必着急对号入座),从而减轻内心压力。
      对于图腾的来源也可以通过矛盾情感来解释:首先,图腾的代表是父亲。开始时,儿子们因为在的部落里受到暴力的父亲的逼迫,被逼禁欲,甚至是受到驱逐。然而,出于对父亲权力的嫉妒,终于有一天,儿子们联合起来杀死了父亲并且吞食了他。终于家长制统治方式结束了。但是,之后的部落混乱使得儿子们怀念起父亲来。“图腾,显然是父亲想象的一种自然取代物,但它们对带图腾的态度似乎超出了纯粹的自责心理。事实上他们试图通过这种与父亲取代物间的特殊关系来减轻其内心的罪恶感,同时改善与其父亲的关系。图腾体制。就某种观念来说,他是儿子们与父亲的一种默契行为,因为就图腾来说,它提供了一位父亲所能提供给儿子的一切幻想(保护、照顾和恩惠),而他们(指儿子们)则保证尊重其生命,即保证不再重复那一令其生父陨灭的行为。”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要禁止屠杀图腾动物。而狂欢和其它仪式上对图腾动物的屠杀,书中的解释是一种仪式,指儿子们通过屠杀图腾动物的方式来回忆屠杀父亲的行为,从而获得一种满足感(认为自己有力量和优越感),并通过屠杀图腾动物来达到仪式和狂欢的高潮。
      
  •      其实这本书的书名最开始让人有点畏惧啊,图腾与禁忌向来都不是什么好聊的话题,而我原本也对这本书不抱太大希望,觉得应该会很枯燥,但事实却是很惊喜。以前从来没看过诸如此类精神病研究者写的一些不是以精神病为主题的书。不得不说佛洛伊德始个了不起的医生和学者,他从精神角度来分析图腾与禁忌,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常常会有一些崭新的观点,而这正是一般学者所缺少的专业知识带来的。所以这本书虽然不厚,但很有味道,值得一读。
  •     书中较为详细介绍了原始人对近亲关系的畏惧,也很好的诠释了图腾的概念,以及氏族部落如何发展产生,以及在母系氏族里“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概念,对于我们学习世界通史,了解原始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最主要的是通过很多的例子来印证作者的说法,相对没那么枯燥,可以一读。
  •     《图腾与禁忌》是弗洛伊德写的一本书。它有乱伦畏惧、塔布与矛盾情感
      、泛灵论、巫术与思想全能、图腾崇拜在童年期的再现。这四篇论文组成
      其特色在于将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和发现用来解决社会心理学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他的四篇文章从不同方面来阐释这两者的关系,但每篇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乱伦畏惧中。作者通过考察了澳洲土著人的图腾崇拜来引出图腾禁制的破坏的惩罚。然后又写了三种不同的禁忌、在人类的岁月中产生三种对自然的解释:精灵说,宗教说,科学说 。最后一章中通过一些保留在儿童时期的图腾崇拜的遗迹来推导图腾崇拜的原始意义。
      
       正如作者所说要想完全理解这本书,要有精神分析学的知识等。我自然没有这么深奥的研究,所以仅仅只有一知半解但正如作者所说仅希望这本书能在研究此问题的社会人类学及民俗学与精神分析学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     该书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之一。它有心理分析与人类历史的双重思考。从人的本身的人性去探讨人们的禁忌,同时图腾崇拜的由来。对研究早期图腾崇拜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理解此书有助于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历史观念的深化。该书作为综合提升类书籍,值得一看。
  •     从88年在医学院校读书时接触弗洛伊德
      到89年第一次在一位台湾朋友处得到此书
      从5年的医学教育和近10年的行医经历
      到心理学与心理治疗及精神分析的学习进修
      再到近4年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临床工作
      再读经典 意犹未尽(仅《图腾与禁忌》就读过三个版本)
      
      虽然从荣格到拉康
      从拥护追随到分崩离析
      再到所谓■虚假记忆综合症■
      
      但是在本人从事的临床心理治疗
      精神分析及后精神分析领域的诸如: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虽然有扬弃和发展
      但弗洛伊德的确是功不可没的
      
      
      一般认为,人的自尊与自恋已经遭受了三次极其沉重的打击。
      
      第一次打击来自哥白尼,他论证了地球并非人们妄自尊大地认为的那样是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打击来自达尔文的研究结果,他论证了人类不是“造物主”的创造,而是由所谓“低等动物”不断进化而来的。好在人是有理智的动物。而使人的自尊与自恋遭受到第三次可谓最最沉重打击的正是弗洛伊德及其理论,他论证了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本能和潜意识机制所激发。换言之,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绝不是有理性的动物。无论人们是否接受或者认同弗洛伊德的理论,很清楚的是,他的观点已经完全改变了我们对待人类本性的看法。
      
      与马克思、爱因斯坦齐名,S.弗洛伊德
      被认为是对20世纪人类思想影响最大的三位犹太人之一。
      
  •     看了他很多的书,这是最后一本。由第一本的惊艳到这一本的麻木,很奇怪,老弗这个充满自我崇拜的大师,能把世间所有的矛盾都归为“性欲不满”。对荣格与他的冲突,可以体会几分了。
      心里诡异的叨唠:“弗大师老化了,灵感丧失了,被更有魅力的新人超越,变成了奠基石的形象,成了历史上的一朵灿烂的小花。”
      说回来,他和荣格的光芒,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后来人能盖住。
  •      弗洛伊德对原始部落中“塔布”存在的兴趣起源于他的一个假设:波利尼西亚蒙昧人群中的塔布现象其实并非离我们所想象的那么遥远,那些制约着我们自身的道德和习俗禁忌与原始的塔布现象有着某些本质上的联系。塔布仍然存在在我们心中,以一种强迫性的方式发生作用并排斥任何有意识的动机。塔布的实质是对性冲动、权力欲、死本能的压抑,然而这些被压抑的本能却以情感矛盾、焦虑、神经症的方式经过扭曲和伪装释放出来。这样,弗洛伊德对宗教起源的解释与前人不同之处在于把它归结为人内心潜在的罪恶感。因此在大多数信仰中,对神既有又有崇拜又有恐惧。
  •   近两年来一直在临床治疗之外研究客体关系学说和自体心理学与自恋,这两个经典弗洛伊德学说的分支或者说是扬弃与背叛。
    基于昨日下午在省电台旁的沙龙书友会上与朋友们的交流,以及昨晚通过视频对一位已经工作的文学女硕士进行的第二次例行的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
    结合4年来的临床经验、总结一下自己对海因兹。科胡特理论的理解:
    海因兹。科胡特的工作,在很多方面与费尔贝恩、温尼科特、以及马勒的类似,科胡特与客体关系学家都强调关系,(本人在临床心理治疗工作以及电台心理夜话节目当中多次强调:一切心理问题、都可以看作是关系的问题。)并且背离了弗洛伊德的内驱力模式。此种背离以及他关于自体的概念激起比较传统的作者的反对。他的自体心理学开创了新的理论和临床领域。1977年以后,他不再使用力比多这个术语,只是偶尔涉及到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从内驱力模式和力比多的角度来描述自恋。因而,自恋涉及本能性能量从客体撤回以及力比多对自我的投注。
    这种自我投注,意味着一个人不能爱别人或与别人建立关系,这个人是全神贯注于自身的。经典精神分析认为,具有自恋障碍的人是不能被分析的,因为他们不能把力比多投注到一种现实人际关系当中,尤其不能投注到与治疗师的治疗关系当中。在精神分析中,移情的建立、解析和解决构成了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
    弗洛伊德把自恋比做睡觉或者生病的人,这时候、人把全部情感投注从外界撤回,结果、这样一个人对外界的一切都不感兴趣,因为他(她)全部的能量和注意都被集中在自己身上。【爱无能、不婚、人际关系紧张泛化、某一类游走与婚外情(性)关系当中不能自拔而内心冲突不断的未婚女性】
    弗洛伊德的模式,一种内驱力与客体的模式,基本上把自恋看作是病理性的(原发自恋例外),此时,自我有一种早期的全能感。生长中的儿童,会通过向客体投注,逐渐把这种全能感转化为对客体(妈妈或者乳房)的爱。而将自身作为爱的客体的人,就是自恋的。
    ——摘自本人:文学心理学博客
    【恶之花】徐凌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zafz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