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研究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李凤斌  页数:195  

内容概要

生活在古朴苍凉环境下的游牧民族创造了独特、灿烂的草原文化。《草原文化研究》为“华夏英才基金学术文库”之一,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对草原文化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充分挖掘了草原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为和谐社会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作者简介

李凤斌,1965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现任包头师范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院长、教授。兼任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理事、内蒙古政治学会秘书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出版著作主要有《政治学新论》、《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研究》、《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等。主持完成“草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从政治学视角看构建和谐社会”等多项省部级课题。

书籍目录

绪论  一、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草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三、草原文化与中华文化  四、草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五、草原文化研究的意义与方法第一章 草原文化中的战争族际观 第一节 草原民族的战争族际观  一、战争是草原民族的活性激素  二、古代蒙古族的战争观 第二节 充满活力的草原民族  一、以武力打通欧亚大陆的匈奴人  二、开拓进取的鲜卑人  三、创造辉煌的契丹人  四、继承草原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满族人  五、为草原文化注入科技文化活力的回鹘人与回族人 第三节 草原文化中的活性因素第二章 草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第一节 草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蒙古族的生态伦理观  二、草原文化中“天人合一”行为观 第二节 富有生态特色的蒙医蒙药  一、蒙古族医药的形成与发展  二、蒙医学的三大理论特点  三、蒙医药的分类与构成  四、蒙医蒙药的生态特征 第三节 草原生态与国家安全  一、草原生态与边防安全  二、草原生态与水资源安全  三、草原生态与生物物种安全  四、草原生态与边疆稳定  五、草原生态与睦邻友好  六、草原生态对国家安全的几点启示第三章 草原文化中的宗教观 第一节 狼图腾与草原民族 第二节 蒙古族的宗教文化  一、蒙古族宗教信仰  二、蒙古族宗教行为  三、蒙古族宗教影响  四、宗教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第四章 草原文化中的伦理观 第一节 草原文化中的诚信观念  一、物质生产中的诚信观  二、生活习俗中的诚信意识  三、政治文化中的诚信原则  四、对外交往中的诚信原则  五、经贸往来中的诚信原则 第二节 草原文化中的公平与正义思想  一、政治生活中的公平与正义  二、生活习俗中的公平与正义第五章 草原文化中的民主与法制 第一节 民主制度的产生  一、忽里勒台及其特点  二、忽里勒台的作用及其对蒙古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典章制度  一、“扎撒”与“大扎撒”  二、“大扎撒”主要内容及其特征  三、“大扎撒”的作用及其影响 第三节 司法制度  一、蒙元司法制度演变  二、元典章及大法官制度 第四节 军政合一制度  一、军事制度——兵民合一  二、政治制度——军政合一  三、行省制度  四、成吉思汗的用人之道第六章 草原文化中的和谐旋律 第一节 草原文化中的和谐旋律  一、优美和谐的蒙古族舞蹈  二、和谐悦耳的蒙古族音乐 第二节 蒙古族文学  一、祝词?赞词  二、英雄史诗  三、蒙古族作家文学第七章 草原文化与特色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草原丝绸之路与东西方经济  一、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范围  二、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及影响 第二节 弘扬草原文化,发展特色旅游经济  一、内蒙古旅游经济的特点  二、内蒙古旅游线路  三、发展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节 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一、草原生态与边防安全我国草原地区边境线漫长,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采取边防军守口、武警守片、广大牧民守面的军警民联防体系来保卫着这里的安全。但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干旱少雨,荒漠化程度高,可供放牧的草场越来越少,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许多地方牧民几近不能生存。以我国最西端的自治州——克孜勒柯尔克孜自治州为例,该州地处新疆西北部,分别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边境线长达1170多公里,是全国人均国境线最长的自治州,这里有254个通往境外的山口,常年可以通往境外的有30个。全州边防部队只有12个连,边防派出所30个。在有些气候过于恶劣不能派驻哨所的地方,就靠当地牧民每年花几个月的时间长途跋涉到那里放牧来守护我国的领土。但生态问题困扰和影响着克州人民的固土守边。1998年一场洪水把克州塔尔乡仅有的8000亩山坡地冲走了6000余亩,造成30多人死亡,很多牧民被迫搬迁。边境人口的大量迁移,显然不利于边境地区的稳定,对国防安全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草原生态退化还导致了牧民的贫困,客观上影响了国家的安全与社会的稳定。我国草原牧区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草原的主体,我国草原牧区约有31个少数民族,人口约2200万,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l/3。在草地退化严重的牧区,有国家级贫困县101个,占全国贫困县的17.1%,贫困人口1500万,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4左右。目前,全国因荒漠化每年吞噬掉12300名牧民和’73800名半农半牧区居民的生计来源,这样的恶化势头继续下去,生态难民的数量必将大幅度增加。北方草原地域辽阔,跨境而居的民族人口也比较多,国外的反华势力及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常常借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落后,煽动民族情绪,制造民族事端,挑拨民族关系,影响国家安全,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后记

本书是我们在完成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草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写成的。李凤斌教授拟订了写作大纲,撰写了绪论、第一章,王炜副教授撰写了第二章、第六章,何金玲教授撰写了第三章,姜明副教授撰写了第四、第七章,高德胜副教授撰写了第五章。初稿完成后,李凤斌教授对全书进行了统稿、定稿。王炜副教授、姜明副教授为此也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本书在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包头师范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华夏英才基金对书的出版给予了赞助,我们深表感谢。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参考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除将参考书目一一列出外,在此也深表谢忱。由于资料和水平所限,本书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祈望专家、学者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辑推荐

《草原文化研究》是华夏英才基金学术文库之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草原文化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草原文化研究》,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对草原文化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充分挖掘了草原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为和谐社会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