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胡官商启示录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中央编译  作者:代冬聆 编著  页数:380  
Tag标签:无  

前言

“为官要学《曾国藩》,赚钱当看《胡雪岩》”,是当今中国社会流行的一句话,这表明了曾国藩和胡雪岩在中国的官场和商场的重要地位。曾国藩(1811~1872)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起义军被镇压下去之后,曾国藩因为作战有功,被封为毅勇侯。这对曾国藩来说,真可谓功成名就。但是,曾国藩此时并未春风得意飘飘然。相反,他却感到十分惶恐,更加谨慎。他写信给其弟曾国荃,嘱劝其将来遇有机缘,尽快抽身引退,方可“善始善终,免蹈大戾”。他又上折给清廷,奏请将自己一手编练的湘军遣散。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之后,清廷就准备解决曾国藩的问题。因为他拥有一支朝廷不能调动的强大的军队,对清廷是一个潜在威胁。正在朝廷捉摸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时,曾国藩的主动请求,正中统治者们的下怀,于是下令遣散了大部分湘军。由于这个问题是曾国藩主动提出来的,因此委任他为两江总督之职。这其实也正是曾国藩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中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内容概要

曾国藩和胡雪岩都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都靠个人奋斗实现了人生抱负。他们身上固然有值得批判的一面,同时也有值得学习的一面。他们的人生道路、成长轨迹、道德修养、成功手段和命运归宿都不相同,本书把他们俩进行对比,也许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但作为一种尝试,能给读者带来启发,就是有益的。    曾国藩想为大清朝廷竭尽一片血诚。胡雪岩则想为民族经济奉献一片诚信,但是他们都无法从根本上实现自己的抱负。曾国藩是因为独木不能支撑大厦,胡雪岩则是因为“商人荣枯,系于国运”。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血诚VS诚信  曾国藩:竭尽血诚者,必有所成就    胡雪岩:诚信莫欺,长久生意  第二章 时势VS商势  曾国藩:追逐天下大势,方可成就伟业    胡雪岩:睁大眼睛紧盯商势变化  第三章 谋略VS远见  曾国藩:成就大事,以谋略为主,以勇力为辅    胡雪岩:谋定而后动  第四章 全局VS长久  曾国藩: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时    胡雪岩:创建金字招牌,才能长久不败  第五章 基业VS基础  曾国藩:要想成就大事,一定要有基业    胡雪岩:做大生意要有基础  第六章 儒缓VS迅速  曾国藩:儒而疏缓,则积滞难返    胡雪岩:做生意要反应迅速  第七章 大志VS气魄  曾国藩:立志不难,难在立大志    胡雪岩:做大生意需要有大气魄  第八章 高明VS吃亏  曾国藩:与其精明,不如高明    胡雪岩:益从损中来,有舍才有得 第九章 坚忍VS不舍  曾国藩:坚忍不拔,事业才可大可久   胡雪岩:锲而不舍是商人必备的品质  第十章 胆气VS风险  曾国藩:无胆气者,无成就,亦无功名    胡雪岩:敢冒风险才能获大利  第十一章 团结VS合作  曾国藩:孤军奋战无法成就大事    胡雪岩:一人做不尽天下事  第十二章 小物VS勤俭  曾国藩: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胡雪岩:勤以立业,俭以持家  第十三章 中庸VS规矩  曾国藩:偏执狂可成就一时,惟中庸可成就一世   胡雪岩:经商要按规矩来  第十四章 人才VS人才  曾国藩:成就大事,以得人才为第一要义    胡雪岩:人才永远是商业发展的资本  第十五章 收敛VS低调  曾国藩:韬光养晦,锋芒不可太露    胡雪岩:做生意要低调,不事张扬  第十六章 忍让VS和气  曾国藩:凡事以忍让为怀    胡雪岩:和为上策,和气生财  第十七章   自省VS自律  曾国藩:做事谨慎,不越雷池一步    胡雪岩:坚决不赚烫手钱 第十八章 自强VS乐观  曾国藩:刚直可用,自强不息    胡雪岩:临危不乱,永葆乐观  第十九章 学养VS领悟  曾国藩:学养,为人不可不读书    胡雪岩:领悟,实践出真知  第二十章 宽容VS人情  曾国藩:心胸广大,方能容得天下    胡雪岩:放贷人情,一本万利  第二十一章 择友VS施恩  曾国藩:选择朋友就是选择命运    胡雪岩:援助别人就是拉自己一把  第二十二章 借梯VS攀高  曾国藩:学会借梯登高    胡雪岩:商人要善于攀高枝  第二十三章 资源VS人脉  曾国藩:广泛储备人才资源    胡雪岩:人脉网广,财路不断  第二十四章 选才VS用才  曾国藩:选才应注意标准    胡雪岩:大材大用,小材小用  第二十五章 扬长VS避短  曾国藩:用人应扬长避短    胡雪岩:用人所长,容人所短  第二十六章 果敢VS机遇  曾国藩:关键时刻敢于出手    胡雪岩:要善于把握机遇  第二十七章 挺住VS照应  曾国藩:危急时刻要挺得住   胡雪岩: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应  第二十八章 稳健VS沉气  曾国藩:稳,是制胜的法宝    胡雪岩:遇事需要沉住气  第二十九章 退隐VS后路  曾国藩:功成身退天之道    胡雪岩:别因跑得太快而不顾后路  附录一  曾国藩小传附录二  胡雪岩小传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血诚VS诚信曾国藩:竭尽血诚者,必有所成就 竭尽血诚者,必有所成就。肯为国家竭尽血诚者,必将为人景仰。曾国藩是个书生,来自农村,全无背景,却能官居极品,统兵三十万,号令天下人才,成功镇压太平天国,靠的就是他的一片血诚。他是在为谁尽那一片血诚?说高一些,是他的人生理想。儒家培养的就是竭尽血诚之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做人生理想。湖南农村至今保持着耕读传家的传统,仍然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所不同的是,君字已经改为国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儒家的一种人生态度,曾国藩早年就发达了,所以他要兼济天下,而非独善其身。曾国藩出生在偏僻的农村,如果不是大清朝廷的科举考试,无论他多么聪明,无论他怎么奋斗,都不可能在十年间爬上二品高官。27岁考中进士,37岁做大官,这样顺遂的官场道路,一般书生想都莫想。正是清政府给了他机会,所以他拥护清政府,感谢清政府,主动站在清政府一边,自觉报答它。他自己也说:“我一个穷人出身,却摄居高位,如果还不知足,连鬼神都不会答应了。”“从此以后,我定要竭尽血诚,精忠报国,决不顾个人私利。”同样的利益立场决定了,他所要竭尽血诚的对象,必然是大清朝廷。这是他的阶级性所决定的。但他对大清朝廷又不满意。满清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几朝,社会矛盾被盛世掩盖了,鸦片战争则像掀锅盖一样,把清朝的腐朽揭露开来。曾国藩来自社会底层,知道老百姓的苦,做官以后,又看到官场的糜烂贪暴,所以他跟一般官僚不同。他痛恨官场的黑暗腐败,正是官吏的贪暴和压榨,逼迫百姓造反。所以他用“不爱财、不怕死”来要求自己,想整顿吏治,革除弊政,维护和更新大清朝廷的统治,希望出现像唐朝、宋朝那样的中兴局面。但是,除了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让大清朝廷多延续了五十年之外,中兴局面始终没有出现,因为那是一种幻想,他不可能实现。尽管他对大清有不同的看法,又无野心推翻它自己做皇帝,所以他别无选择,只能把自己的血诚奉献给大清,希望整顿朝纲,兴利除弊,维系大清王朝的统治。他能看到大清的腐败和危机,是由他的家庭背景和他所交往的一群书生决定的。他来自农村,了解农民的疾苦,也多少感觉到他们的反抗情绪。而湖南地方的一些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他们一直生活在农村,早已察觉到某种斗争风暴,并在谋划准备。他体气本弱,为了做一个圣贤,学成文武艺,卖给帝王家,天天搞理学家那一套静坐修身工夫,结果吐起血来,最后不得不放弃,从此觉也睡不好了。那时他身在官场,知道学问有成,才能做大官、获大福、享大名。他的理想还在三者之外,想做一个圣贤。什么是圣贤?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这就是真圣贤。圣贤未必能够富贵双全,孔子不曾富贵,他的几个著名学生,也不曾富贵,朱熹也没有当什么大官,但儒家理想已经流淌在曾国藩的血液里。曾国藩一直跟家乡的朋友有书信往来,讨论学术问题,也交流对时局的看法。他们深受儒家影响,家庭环境和政治理想也相近,惟独曾国藩官运亨通,但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渴望把农村的意见传递给曾国藩,上达天听,曾国藩也渴望从他们那里了解情况,筹思对策。往来最为频繁的是刘蓉、郭嵩焘、江忠源、欧阳兆熊、罗泽南等人。正是在这些充满书生血诚的好朋友的鼓动下,当咸丰皇帝下令征言时,曾国藩连上十四封奏章,希望整顿吏治、革除时弊、培养人才、训练军队,为国家做万一之想。最后一封奏章,更是直接批评咸丰帝的三大缺点,惹得龙颜大怒,差点获罪。曾国藩惹恼皇帝,既是他个人的书生血诚,也是他身后那一群人的书生血诚。他知道自己是在冒险,又不能不做:“官至二品,不为不尊,若于此时再不尽忠直言,更待何时乃可建言!”刘蓉鼓励他说,你说了却不见效,不能以此来推卸责任,你是国家大臣,“不爱钱,不怕死"可表明你的志向,却不能尽大臣报国的忠心。罗泽南则说,有所畏惧,就不敢说,这是大臣贪恋权位的私心。在他们的鼓动下,曾国藩将“得失祸福置之度外”,大胆呈上了批评信。事后他自己也感到恐惧,过了一个月,跟咸丰皇帝表明心迹说,我“无朱云之廉正,徒学其狂;乏汲黯之忠诚,但师其憨”。这些支持者,多数成为湘军集团的骨干分子。书生血诚是这个集团的一个重要特征,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官逼民反,他痛恨这个东西,所以想整顿吏治,想为国为民,咸丰帝却不听,他们的一片血诚算是白费了。就在这个时候,洪秀全造反了,他获得了新的机会。在湖南办团练,他不顾舆论,大肆杀人,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的血诚。在长沙练兵,不顾旁人指责,不管职权侵越,结果遭到士兵追杀。咸丰帝要他赶快出兵,去救援安徽,他三次都拒绝了,搞得皇帝大为不满。凡此种种,就是因为他的一片血诚,要报效国家,要感激朝廷,不怕负恶名,不怕担骂名,也不计个人利害得失。他还把这种血诚灌输给那些朴实的农民,开创了为私人武装做政治思想教育的先例。咸丰八年(1858),他从老家复出,仿佛变了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官都有了很大改变,处处忍让,委曲求全,完全不似先前的激进、暴躁。但他对清政府的看法,以及要竭尽自己一片血诚,都没有改变,因此能在六年之后,攻陷南京,使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太平天国失败之后一个月,即同治三年(1864)七月二十九日,他给皇上写了一个奏章,《遵旨查办道员禀讦知县讯明定议折》,全文八千三百字,是曾国藩传世的所有文章中最长的一篇。他遵旨查办的,是一起以权谋私、公报私仇、官员内部相互倾轧的严重案件,涉案官吏多达数十人。一年前由沈葆桢报告朝廷,朝廷命令曾国藩复审,要他亲自提调人证卷宗,秉公办理。他用了一年的时间,才了结该案。由于案情复杂,涉案人员较多,都是官差,他不得不谨慎。正是为了把案件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把对涉案人员的处分及处分理由奏报明白,所以才花了一年时间,用八千三百字,对每一个涉案人员,如何处分,为何那么处分,都写得详实明白,有条有理。这么长的奏章,谁读着都会发晕,也可知他所付出的心血。那是攻打南京城的最后一年,本来已经倾注了他的全部精力,却肯拨出时间来处理这个案子,正表明了他的人局精神,在其位,谋其政,竭尽一片血诚。太平天国和捻军都失败了,曾国藩又想为清朝中兴竭尽血诚,但他无法成功。吏治已经腐败,大清朝廷也奄奄一息,走在了没落的最后一层楼上。幕僚赵烈文说,不过五十年,清朝将要灭亡,他不信;当他去北京当直隶总督,了解各方面情况,尤其亲眼目睹了把持朝政的各等人物的才具之后,听了慈禧太后不痛不痒的政治见解之后,终于相信了赵烈文的预言,彻底放弃了中兴幻想。天津教案是他的末日。天津教案事涉洋人命案,以他的圣明,不会不知道其中的麻烦,可他还是要去淌那道浑水。事情原委是这样的:同治九年(1870)五月,法国天主教堂收养的婴孩突然死亡三四十人,死因非常可疑。天津周边又连续丢失多个婴孩,根据被抓获的人贩子口供,多与教堂牵连。这引起了天津人民的极大关注。有一天,人们当场抓获了一个人贩子,据他供认,是教民王三给了他迷药,迷拐一个婴孩,可得五块银洋。王三是中国人,因为人了天主教,有教民的身份,就跑进教堂躲了起来。由于群情激愤,天津衙门不敢轻视此案,就带人去跟教堂交涉,要他们交出人犯王三,教堂拒不交人。衙门的人先走了,围观的群众一时没散,就与教堂的人发生了口角,结果双方大打出手。天津的通商大臣叫崇厚,法国领事丰大业两次要他派兵镇压,崇厚只派了两个士兵过去。丰大业要士兵抓人,士兵不听,丰大业抓起他们的辫子,一路倒拖,怒气冲冲找崇厚算账来了。到了衙门,丰大业两次朝崇厚开枪,都没有打中。如此横行霸道,洋人在中国真是作威作福惯了。枪声传出来,在衙门外围观的群众以为里面打起来了,一传十,十传百,就传成中法开战了。民众敲锣打鼓,纷纷聚集拢来,要来帮打。崇厚见情况不妙,怕闹出乱子,劝丰大业不要出去,等群众散了再走。丰大业像一头鲁莽而愚蠢的洋猪,高声咆哮着,气势汹汹跑出来。民众见洋人出来了,主动后撤,让出一条道路。丰大业上了浮桥,正好迎面走来天津知县刘杰。丰大业二话不说,提起枪来就朝刘杰射击,打伤了他的随从。围观的群众怒不可遏,忍无可忍,一起冲上来,把丰大业一顿暴打,当场就打死了。天津人民愤怒了,压抑多年的怒火潮水一般涌出来,集体冲向法国天主教堂,还有其他洋人机构,搜出罪犯王三,救出中国儿童,也打死了二十几个洋人。这就是著名的天津教案。法、英、美、俄等七国串通起来,一面出动军舰,一面向清朝施加压力,形势一度紧张起来。曾国藩本来在南京做两江总督,跟天津隔着三千里。偏偏朝廷要削夺他的兵权,同治七年(1868)七月,捻军失败一个月后,曾国藩被调到北京当直隶总督。活该曾国藩倒霉,他是直隶总督,自然该他来处理天津教案。那时,他任直隶总督还不满两年

编辑推荐

《曾胡官商启示录》:曾国藩胡雪岩成败得失详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曾胡官商启示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这个书写的很好,一口气买了8本,不错。
  •   很不错的一本书,非常独到,迄今社会活动也有参考价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