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的艺术与情感

出版时间:2008-3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作者:李伶伶  页数:28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国内外,梅兰芳先生被誉为伟大的演员和美的化身。他创造了独特的“梅派”艺术,其特点是从没有特点中来体现的,不险不怪,如浑金璞玉而无圭角,其实骨子里处处和别人两样,另有风标特色。因此,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三大主要表演体系之一。   梅兰芳被称为20世纪成功地向世界推销中国的两位大使之一人,在他整整56个春秋(1904-1961)的舞台生涯中,先后塑造了许许多多女性艺术形象,世称国剧“美神”,风靡全球。

书籍目录

前言艺术篇 第一章 京剧,绚烂的声色盛宴  一、懵懂的学艺年代   上海滩的“新人”   气跑了老师    搭班“喜连成”   师承名师   初尝“红”滋味  二、新一代的“伶界大王”   小“探花”的崛起   机智应对谭鑫培的“刁难”   红遍大上海   被各戏班争抢   “梅派”新戏    1.改良京剧的源起    2.一部新戏《孽海波澜》    3.时装新戏    4.古装新戏    5.经典的《霸王别姬》    6.又一批古装新戏    7.最后的《穆桂英挂帅》   关于“四大名旦”    1.“四大名旦”称谓的来历    2.一次有关“四大名旦”的征文    3.盛大的杜家堂会    4.“四大名旦”合作灌片  三、一个京剧文化的使者   三赴日本    1.岛国处处有“梅舞”    2.“一副翡翠扣子”的故事    3.被特务策反   赴港演出   “梅宅”成了外交场所   远渡重洋赴美国    1.冒着破产的危险    2.细致而全面的准备    3.首场演出“看不懂”    4.梅兰花盛开    5.戴上博士帽   四赴苏联    1.拒不踏上伪“满洲国”土地    2.和电影明星胡蝶同船    3.斯大林亲临戏院    4.三大戏剧理论体系与新加坡的不了缘  四、抗战中的蓄须明志   抗战大戏《抗金兵》和《生死恨》   退避香港   和日伪斗智斗勇   宁饿死不失节  五、京剧理论总结   创办“国剧学会”   著书立说  六、经历的“风波”   《凤还巢》“禁演”风波   巡回演出中的长沙风波   “移步不换形”风波   “入党”风波 第二章 昆曲,庙堂之上的典雅  一、身体力行救昆曲   昆曲沦为“车前子”   和俞振飞相识相交  二、重返舞台演昆曲   复出前的准备   又唱昆曲 第三章 电影,水样流动的影像  一次拍电影  集中拍了五部戏  首次拍摄有声电影  中、美艺术家合拍电影片段  伟大的爱森斯坦拍摄的伟大的梅兰芳  首次拍摄彩色影片  尝试全景电影  拍摄《梅兰芳的舞台艺术》  最后一部《游园惊梦》 第四章 绘画,世象的浓墨重彩  牵牛花开了  一幅着色红梅图  画花画佛画美人  卖画为生、情感篇 第一章 亲情,心灵的温暖属地  一封来自家乡的信  祖父“胖巧玲”  早逝的父亲和母亲  替伯父剪辫子  梅家有子初长成 第二章 爱情,余情还绕的牵手  发妻王明华  和刘喜奎短暂的爱恋  相伴一生的福芝芳  扑朔迷离的梅孟之恋 第三章 友情,清澈的君子之交  梅、杨、余“三大贤”  谭鑫培,梅兰芳称“爷爷”  一对黄金组合  张謇:“梅欧阁”的创始人  与齐白石,一段尊师佳话  为泰戈尔演《洛神》  梅兰芳和胡适:两个博士的交谊  与卓别林大师的聚首  “不速之客”丰子恺  吴清源:“围棋天才少年”  周恩来说,“愿意到哪里就到哪里” 第四章 师生情,桃李的无尽芬芳  与程砚秋:亦师亦友亦对手  哭悼爱徒李世芳  两个女弟子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京剧,绚烂的声色盛宴一、懵懂的学艺年代上海滩的“新人”1913年,上海。这年,梅兰芳19岁,第一次离开土生土长的北京,南下上海。很难说梅兰芳是在哪年成的名。他不是凭借某一部戏而一夜成名。他的成名完全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因为如此,如果非要论及他成名的具体时间,便有了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1921年,他在这一年,和“国剧宗师”杨小楼创演了至今流传不衰的《霸王别姬》;更有人说是1927年,他在这一年,因北京《顺天时报》的一次“新剧夺魁投票活动”而成为“四大名旦”之首;更有人说是1913年,他因首赴上海演出成功,获得“寰球第一青衣”的美誉。其实,说1913年是梅兰芳的成名年,并不确切。准确地说,这年对于梅兰芳来说,有着特别非凡的意义。京剧早在1867年便进入了上海,随着上海日渐成为远东大都市,京津两地的京剧演员更加频繁南下,上海实际上成为南方京剧艺术中心。京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又不能不与社会发生联系,而与社会联系的一个重要之点,便是外出巡回演出。京城的许多京剧演员都认为仅仅在北京走红还算不上是真正的红,必须去上海。另外一个原因是赴沪演出的经济收入可以比平时的日常演出翻几番,不仅“接、送、吃、住”由上海方面全包,包银也非常可观。因而,出名的、未出名的京城演员都对赴沪演出充满向往。梅兰芳于1913年秋首次跨出北京城赴上海演出前,在京城的舞台上其实已经小有名气,但上海人对他却一无所知。对于被上海“丹桂第一台”老板许少卿的邀请,梅兰芳的心情有些复杂。首先,尽管他已经是京城各戏园争抢的角儿了,但在许少卿看来,能否靠他卖座还是个未知数。许少卿是个精明的商人,这次他主要邀请的是著名须生王凤卿,梅兰芳只是作为“陪衬”。因此,此次赴沪,挂“头牌”的是王凤卿,梅兰芳只是“二牌”,连包银都是王凤卿为三千二,梅兰芳却只有一千八,其中四百元还是王凤卿竭力争取来的。当时,王凤卿认为许少卿给梅兰芳的包银太少,要求再加400 元。许少卿以为梅兰芳不过是个“二牌”而已,按照行话说,只是为王凤卿“挎刀”的,便不太愿意在无名小卒身上多下本钱,但他又不能得罪王凤卿,所以有些为难。王凤卿见状便有些不高兴,觉得许少卿太小气,他故意说:“你如果舍不得出到这个价钱,那就在我的包银里面,匀给他400 元。”许少卿一听王凤卿这么说,不免有些难为情,连忙说:“这怎么行?哪能减您的包银。”于是,他同意加梅兰芳400 元。这个时候,钱对于梅兰芳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梅家一家大小的生活重担全靠他一个人。因此,他对王凤卿为他多争取了400 元包银充满感激。不过,许少卿的态度,多少让他有自尊受到伤害的感觉。其次,他自知在京城的舞台驰骋这许多年,对戏迷的欣赏口味还是有一点了解的,知道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而对上海观众,他却毫不知底细。贸然前往,观众不买他的账怎么办?如果第一次去没有留给上海观众好印象,以后再想挽回恐怕就很难了。也就是说,此行似乎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哪怕不成功至少也不能失败。但是,这又是个展示自己技艺的绝佳机会,又岂能放弃?这样一来,梅兰芳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编辑推荐

《梅兰芳的艺术与情感》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用灵魂打动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同时又是西方人关于中国的一个幻想。梅兰芳之所以成为京剧史上空前绝后的人物,毋庸讳言,部分原因来自上苍的特别垂青。他早年识字与学戏的迟钝,不过是小孩子的一时不开窍而已,而非真的愚笨;他少年时期为亲友所着急的相貌,比如面少表情、眼睛无神等,其实正合了传统观念下良家妇女美的特征。温良的性格,柔静的外形,是天生的饰演女性的材料。梅兰芳还是一个“情商”极高的人。在那个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引车卖浆者流旁及闲人恶霸均以看戏为主要娱乐的时代,在那个形形色色的人们对演员怀有各种暧昧乃至变态心理的社会,一个演员尤其是有了些名气后的角儿,抵挡不住财色的诱惑而堕落了,毁了自己的艺术前程。梅兰芳对各路神仙却能应付裕如,他从善如流,闻过则喜,好德而自洁,出污泥而不染,遇罡风则回避,遇挑衅则不应,不仅消解艺术之途的阻碍于无形,更吸引了诸多有志有识人士聚集周围,乐意为他献计献策,雕凿艺术,共谋京剧的辉煌。金无足赤,梅兰芳当然未必是一个完人,但是他的艺术很完美,他的为人很完美,他的性格很完美,他的生活很完美,所以,他的人生是完美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梅兰芳的艺术与情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内容详尽,全方位了解梅先生。。。
  •   一睹大师风采!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