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木材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华春 团结出版社 (2009-11出版)  作者:华春  页数:180  

前言

莽莽苍苍的山川大地,茫茫无际的宇宙星空,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神奇变化的大千世界中。面对异彩纷呈的自然现象,古往今来曾引发多少人的惊诧和探索。它是科学家研究的课题,更是充满了幻想和好奇的青少年渴望了解的知识。为了帮助广大青少年系统、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和掌握有关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团结出版社按照国家确定的学生科普知识标准,编辑出版了《青少年科普图书馆》大型丛书,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有意义、值得支持和推广的出版工程。    加强科普教育和科普读物出版工作,是加快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中共十七大提出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加快国家发展,要抓紧时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战略。把科教兴国战略放在第一位,就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依靠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着眼于长远,努力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大量优秀的科普读物的出版发行正是科学的教育和普及的基础性工作,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文化基础工程。    加强科普教育和科普读物出版工作,同时也是我们社会文化建设的需要。中共十七大强调“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是“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的重要内容,特别提出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和边远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有关科普教育和科普读物出版发行工作,多年来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社会团体的广泛支持。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科普事业进入法制建设和发展的轨道。为持续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科普活动,中国科协决定从2005年起,将每年9月第三周的公休日定为全国科普日。自2003年以来,为支持老少边穷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由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送书下乡工程。2009年2月,中国科协等单位五年内在全国城乡建千所科普图书室的活动举行了启动仪式。多年来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坚持不懈的送书下乡活动,推动了科普工作在全国,特别是在农村、边远地区和广大青少年中的开展,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适应国家建设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村、边远地区发展的需要,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像《青少年科普图书馆》丛书这样一类科普读物的大量出版,符合广大青少年探究自然科学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相信一定会得到青少年朋友的欢迎和喜爱。希望有更多更好的青少年科普读物出版,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文化大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内容概要

  木材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无上恩赐。《诗经》中说“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很早以前,人们就掌握了砍术造房的本领。从那以后,木材已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居彻底结缘,关系日益密不可分。  木材是人类生存所依赖的主要原材料来源,迄今仍然被誉为世界公认的四大原料之一。它所独有的表面特征是钢铁、水泥、塑料等其他建筑材料难以比拟的。由于它纹理细腻、色泽高雅、气味独特、温凉适宜、环保耐用,一直深受人们喜爱,成为建屋取材的首选。它不仅在建筑装饰方面作用重要,而且社会、经济、文化也赋予了它丰富、全新的内涵。  古人云: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木材,家族庞大,名品众多。既有生于“帝王之家”的紫檀名木,也有流落寻常巷陌的小叶白杨;既有稀世珍品的黄花梨木,更有遍布山林的苍松翠柏;既有饱经沧桑的千年老材,也有年轮青涩的幼小之木。  木材的世界更是博大精深,韵味悠长;千树万木,千姿百态。为了帮助青少年朋友更好地了解和增长这方面的知识,我们特地编写了《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木材》。《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木材》以图文并茂的说明方式娓娓道来,呈现给您一份精美的“绿色果冻”世界,希望您能从中有所收获和启发,对您的学习和生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少年朋友,您想成为绿色的艺术家吗?就让我们一起沉浸在木材的海洋里去尽情徜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建筑艺术家——木材  第一节  木材概况    1.绿色资源——关于木材    2.似曾相识——木材的含义    3.软硬之分——木材的种类    4.浑然天成——木材的构造    5.瑕疵之比——木材的缺陷  第二节  木材特性    1.密度和水——木材的物理性质    2.抗拉抗压——木材的力学性质    3.物尽其材——木材的加工应用    4.慧目独具——木材的识别    5.地大物博——我国木材资源分布第三章  五彩缤纷——术材天地  第一节  硬木名品    1.红色经典——红木    2.男人之木——榆木    3.乔灌之木——桦木    4.好色之木——色木    5.稀世珍宝——楠木    6.平凡之木——榉木    7.雕刻之木——椴木    8.观赏之木——桤木    9.秋色之木——枫木    10.植物“木乃伊”——乌木    11.帝王之木——紫檀木    12.可口之木——鸡翅木    13.坚韧之木——铁力木    14.万钱之木——沉香木    15.橛品之木——黑檀木    16.吉祥之木——绿檀木    17.醋溜之木——酸技术    18.药树之木——花榈木    19.文章之木——香樟木    20.岁寸之木——黄杨木    21.榜眼之木——黄花梨木    22.国宝之木——金丝楠木    23.装饰之木——胡桃木    24.硬汉之木——核桃木  第二节  软木名品    1.无华之木——楸木    2.君子风范——柏木    3.王者之木——柚木    4.草花之木——杏木    5.老人之木——桧木    6.古香之木——檀香木    7.云中之木一云杉木第三章  树背上的文字——木材趣闻  第一节  千姿百态    1.乡村发现——皇宫里偷出的罗汉柏    2.以斤论价——上万美元的奇南沉香木    3.“见血封喉”——箭毒木    4.绿色水塔——纺锤树    5.“掉馅饼”的树——“猴面包”树    6.会“吐糖”的树木——糖槭  第二节  谈古论今    1.经典杰作——故宫古建筑    2.天下奇观——应县木塔    3.生命轮回——植树造林    4.爱美之心——红木家具的保养

章节摘录

4.慧目独具——木材的识别    由于树种、木材的构造和材质差异很大,因而用途也就不同。所以,人们常说的木材识别指的就是木材树种的识别,即就是说正确地识别木材的树种,对于木材的按质论价、合理用材,节约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    识别木材主要是以木材构造特征为依据,一般,针叶树材的构造比较简单,构成木材的绝大部分是管胞(木质部输导结构之一)。其宏观特征主要是树脂道、心材与边材(包括材色)、早材与晚材:其次是气味、木射线、纹理、结构、轻重、软硬等。而阔叶的构造特征则比较复杂,归结起来,主要是管孔、轴向薄壁组织、木纤维和木射线。宏观特征主要是管孔和轴向薄壁、组织的各种各样的分布和排列、木射线的粗细、材色和心边材的区别、波痕的有无等:其次是树胶道、气味、结构、纹理、轻重和软硬等。    对于木材树种的识别,首先,根据木材有无管孔分别出是针叶材还是阔叶材:(1)如果确定是针叶材,接下来就要观察是否有无树脂道,一般来说,有树脂道的属于冷杉、杉木、柏木等一类。其次,待分出属于那种类型的树种以后,则要更进一步根据树脂道的大小、早材晚材的变化,心、边材的区别的明显程度及木材颜色、气味、硬度等,确定木材属于哪一种针叶材。(2)如果确定是阔叶材,首先,观察它的导管分布情况,判定木材为环孔材、散孔材或半散孔材的哪一种。其次,再根据管孔排列、轴间薄壁组织的类型、木射线的宽窄、材面上呈现的花纹图案、心材边材区别是否明显以及木材颜色、气味、重量、硬度等等,最后确定其为哪一种阔叶材。    通常,原木的树种识别,一般是由表及里(即由树皮到木质部),由简到繁(由肉眼观察到借助扩大镜观察)地逐步深入。如果是带有树皮的木材,先观察从树皮开始到材身的表面,然后再看木材的两端断面;若是不带树皮的木材,则要从材身表面至断面直接用眼观察。    另外,对于具有特殊特征的木材,抓住主要特征就可以判明,例如香樟有樟脑气味,这一点是其他树种所没有的,因此可依据气味这一特殊特征来识别香樟树;又如黄波萝树,它有较厚的木栓层,内皮是鲜黄色,呈纤维状剥落,这也是其他树种所没有的。    总之,识别木材的树种,还可根据木材检索表去查对,通常,检索表里突出而详细地记载各种树种的主要特征,它是识别木材的指路牌。一般来说,针叶材比较容易认出,阔叶材则较难以正确定名,最好是借助于显微镜观察,以作进一步的鉴定。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木材的识别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十分熟悉木材的构造特征,这就需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积累各种知识经验,多看、多比、多嗅,反复实践,反复认识,这将会有助于木材的正确识别。P35-38

编辑推荐

华春编著的《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木材》介绍了世界主要林木树种及珍贵木材特性,同时还介绍了人们对林木资源的科学、高效的开发利用;重点阐述了木材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基本概念、作用原理和处理方法及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等,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了解木材知识的更好蓝本。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木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