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基层政权权责制衡重构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  作者:解冰  页数:465  

内容概要

  《新农村基层政权权责制衡重构》共分十一章。第一章导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以及核心概念,研究的技术路线及研究的创新点等等。第二章是研究农村基层政权的制度变迁历程。本章主要从制度设计与形态变迁及功能这三个角度,对新中国成立前后几个阶段所发生的制度变迁进行梳理和分析。其目的旨在对农村基层政权的历史演变、政权运转等进行纵向历史考察,揭示农村基层政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制度路径依赖。  第三章是研究人民公社这一政权历史形态中的政权生态以及所承担的角色。本章主要研究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人民公社这一阶段农村基层政权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和经济建设的历史过程,并对人民公社的特定阶段进行政治、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绩效评价。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公社的政权存在源于它承担的全能政治功能:社会改造与控制功能,一切行动(包括经济建设)都服从国家政治需要。以至于在以革命为动力、以革命为表征的社会改造和建设中,以特殊的方式组织秩序,运作经济。  第四章是研究人民公社解体之后,新的农村基层政权形式——乡镇政权的重建及其新的政权功能,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生态。本章从乡镇政权涉足经济领域的起源及参与经济建设的历史过程,特别是通过其对政权基础因素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由此分析和解构乡镇政权重建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三种不同行为方式的历史根源及其政治生态。  第五章是讨论乡镇政权改革以及新农村建设。通过分析新世纪之初乡镇政权存在的问题,及由此产生的危害性,阐明乡镇改革既是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影响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问题。基于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本章阐述了本次乡镇改革的政治内涵,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命题。  第六章介绍和分析目前学术界、理论界以及与乡镇政权密切相关的县乡村干部等对本次乡镇改革的看法和观点论争。之所以这样安排,其意义在于通过对学术界和理论界的观点予以梳理,以及身处改革之中的干部感受呈现,使得对目前展开各种改革试验既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在认识基础之上形成共识。  第七章通过公众舆论调查对目前乡镇改革进行评估并提出对策。基于目前乡镇改革取向不明、改革不配套、不规范以及观点论争等等原因,乡镇改革存在诸多变数,本章采用政治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对目前已经或正在进行的乡镇改革试验效果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并进行绩效评价。  第八章主要通过对政治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角度,研究农村基层政权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基层政权效率。透过政权效率分析以及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发现和寻找出政权中存在的问题,旨在在此研究基础之上为当前正在开展的创新实践提供思路,同时也为本论文的核心制度设计提供经验和思路依据。  第九章重点研究新时期农村基层政权——乡镇政府权责制衡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建构思路。主要通过对未来乡镇政权的权责逻辑分析、乡镇政权面临的现实(自身结构特性以及改革带来的行政空间变化等)的考察,来确定并阐述未来乡镇政权权责制衡的基本思路。  第十章是农村基层政权权责制衡的具体制度设计。这是本论文研究的重中之重。基于对目前新农村建设乃至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之后考虑,从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对乡镇政权的基本要求、乡镇政权未来功能认识以及新时期(未来中长期)乡镇政权的权责制衡等三个方面,给乡镇政权进行新的职能定位,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未来农村新形势下基层政权中责任和权力之间的制衡进行中长期制度设计。  第十一章是建立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基础之上的法律化机制设计。这既是农村基层政权权责制衡的内在配套需求,也是权责制衡的保障要求,更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学术研究是累积性的。但“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由于本文首次从纪检监察角度和立足于反腐倡廉工作来研究农村基层政权,不仅在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方面有所创新,而且研究内容也有所创新。其中,关于乡镇再改革问题的提出和基础政权效率的分析,关于权责制衡重构的逻辑推演和思路设计以及新时期乡镇政权的功能定位,关于权责制衡重构的法律化机制的设计等,均突出了创新性。从而,极大增加了研究成果转换为政策实践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

  解冰,1970年生于湖北,管理学博士,法学博士后。   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新华通迅社、中央纪委等单位工作,现任国家英文日报——CHINA DAILY(《中国日报》)政策研究室主任,武汉大学刑事法研究中心研究员。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言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一、相关概念及关联二、研究目的三、研究意义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分析一、国内外研究动态二、国内外研究观点三、国内外研究分析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一、研究范围二、基本思路三、内容结构框架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一、研究方法二、技术线路三、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五节 本研究的可能创能第二章 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的制度变迁第一节 封建社会中农村基层政权的历史变迁一、制度及其环境演变二、制度变迁中的政权功能:控制社会三、政权运转特点:专制政治下的“官绅合治”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农村基层政权一、近代中国的基层政权变迁二、危机应对中的中国共产党选择三、政权运转特点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制度选择一、乡级政权的形态二、政权实现路径三、政权运转特点四、乡级政权评价第三章 人民公社的政治生态与角色第一节 人民公社的设立背景一、国际政治环境与军事安全二、国内政治压力与经济形势三、人民公社的理论逻辑根源第二节 人民公社的战略选择与任务一、人民公社构想的提议二、人民公社的建立与修正三、人民公社的战略任务第三节 人民公社结构与运转一、人民公社的组织结构二、人民公社的运作特点三、人民公社的政策讨论第四节 人民公社绩效评价一、基于政治学视角的人民公社绩效评价二、基于经济学视角的人民公社绩效评价三、基于社会学视角的人民公社绩效评价第四章 乡镇政权重建与绩效第一节 人民公社制度变迁与乡镇功能转轨一、农村基层政权形态的变迁二、制度变迁中的政经角色剥离三、乡镇政权功能转型:搞活经济第二节 乡镇政权重建的绩效一、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二、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三、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三节 乡镇政权行为形态差异化及解析一、不同乡镇政权行为的差异化特征二、乡镇政权不同行为的差异化要素解析三、乡镇政权行为形态形成过程解析第四节 转型期乡镇政权的政治生态一、乡镇行政自利化倾向二、“离根”、“离土”倾向三、乡镇政权畸变与机制性脱序第五章 乡镇再改革与新农村建设第一节 乡镇再改革的背景一、机构膨胀与农民负担二、宏观繁荣下的“三农”危机三、乡镇政权出现合法性危机第二节 乡镇再改革背景成因解析一、政策成因二、体制根源三、机制缺陷第三节 乡镇再改革的政治内涵一、农业价值再认识二、政权合法性再生产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重塑第四节 乡镇改革的战略命题解析一、制度安排与农村发展二、农民福利再造三、农民权利——权力的演进与互融第六章 乡镇改革争论与政治实验第一节 乡镇改革再认识与讨论一、“三农”问题与城乡差别认识二、改革规律及共识的认识论争三、乡镇建制论争与分析四、城乡融合问题讨论第二节 乡镇再改革实践议论一、对“精简机构”改革效果的质疑二、对“海推直选”乡镇长的合法性质疑三、对小城镇建设作用的质疑第三节 乡镇改革的碰撞与冲击一、政治逻辑与治理逻辑的冲突二、乡镇债务化解之痛三、乡镇改革成本之困(钱从哪来?人往哪去?)四、农民中介组织发展的进与退第七章 公众舆论调查与改革绩效分析第一节 公众调查及测定一、公众调查设计二、方法与抽样三、分析与测定第二节 乡镇再改革绩效分析一、经济绩效二、政治绩效三、社会绩效第三节 乡镇再改革中的新问题一、“讨饭财政”下的秩序干扰与政治失序二、形式化改革下的消极行政与信仰流失三、改革遮蔽下的跑冒滴漏与新型腐败第八章 农村基层政权效率分析与讨论第一节 农村基层政权效率因子一、政权效率问题的提出及其背景二、政权效率问题的研究与思考三、乡镇政权效率因子选择第二节 调查统计与分析讨论一、调查方法与抽样二、模型设计与数据统计三、结果分析与讨论第三节 农村基层政权效率实证分析一、1949年之前:无为政治与有为介入二、人民公社:政治高效与经济低效三、乡镇政府:经济高效与政治低效第四节 农村基层政权监督与效率一、政策扭曲过程解析二、农村基层政权的监督渠道及效率分析三、乡镇政权监督乏力的因素解析第九章 权责制衡重构的逻辑与思路第一节 权责制衡的理论基础一、乡镇政权的权责逻辑二、乡镇政权权力的有效性三、乡镇政权权力的有限性第二节 权责制衡的现实基础一、乡镇政权结构与特征二、乡镇政权调整的必然性三、乡镇政权廉政建设形势研判第三节 重构乡镇政权的思路一、乡镇改革逻辑:职能决定形态二、乡镇改革的价值取向三、乡镇监督机制的构建路径第十章 农村基层政权权责制衡重构第一节 新时期乡镇功能定位一、保护性功能二、生产性功能三、服务性功能第二节 乡镇政权权责制衡建构一、乡镇政权的权力建构二、乡镇有限权力建构三、责、权、利量化与统一第三节 乡镇监督体制重建一、乡镇监督要素及其关联二、县乡村监督体制整体设计三、乡镇民主嵌入制度设计第十一章 权责制衡重构的法制化机制第一节 依法治国的内涵和要素第二节 权责制衡的法律架构第三节 权责制衡的工作化机制第四节 法制化的社会动员机制结束语参考文献致谢附件1 农户问卷调查表附件2 政府问卷(县乡)调查附件3 监狱在押职务犯罪分子调查附件4 公众舆论调查附件5 某县(区)乡镇2008年上半年上级会议通知统计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农村基层政权权责制衡重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