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歌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天泉、 何建明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8-05出版)  作者:天泉,何建明 著  页数:283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是中国火箭的摇篮,是中国航天的发祥地。在喜迎研究院50周年大庆之际,由她自主研制的被誉为“金牌火箭”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为绕月探测工程的第一颗卫星——“嫦娥一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唱响了“可上九天揽月”的壮歌,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奔月梦想,它标志着中国已进入了世界上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之列。这是我国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个标志性的成就,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的又一次历史性跨越,是中国为人类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看!“神箭”呼啸送100多颗卫星和“神舟”上天。听!朵朵白云洒下《东方红》的歌声化作一条东方的哈达。    50年前,航天儿女放飞的第一枚火箭,坚强地从坐落在北京南苑的“摇篮”里起飞。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内外形势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敏锐的目光及非凡的胆略,毅然作出的英明决策。    30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更加明确地把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纳入我国发展高科技的“863”计划,并付之以攻关实践。    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的新形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尖端科技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作出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并为工程实施付出了大量心血。    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众多航天人的努力,最终实现了以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载人飞船巡游太空、首次绕月探测为标志的历史性突破,将中国航天史上的三座里程碑永远镌刻在深邃浩瀚的太空。    2003年11月7日,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圆满成功的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满怀深情地说:“实现飞天梦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美好的夙愿。自古以来,嫦娥奔月、敦煌飞天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就在中国人民中流传。”他勉励航天战线的全体同志继续团结奋斗,努力在人类探索外层空间的伟大事业中有所创造,有所作为,并对航天人创造的载人航天精神高度肯定,赋予了最新的科学阐述:“热爱祖国,为国增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今天,当整个中国为“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一号”高举欢呼的手臂、唱响月亮之上圆梦的赞歌时,我欣喜地读到由天泉、何建明两位作家创作的一部谱写中国火箭事业50年征程、赞颂铸造中国“神箭”的英雄、有如辉煌史诗般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天歌——走近中国火箭的摇篮》。全书以中国高科技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为经线,以“摇篮”里走出并成长起来的中国航天战线的英雄群体所创造的丰功伟绩为纬线,透过20世纪世界风云的变幻,折射出中国火箭发展的历史步伐。这是两位作家全方位、多侧面、立体式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成立50周年庆典奉献的厚礼,是一部反映中国航天向太空进军的力作,唱响了中国航天对祖国忠诚的历史颂歌,是为威震全球的中国“神箭”谱写的壮丽诗篇,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航天人的深情挚爱。书中50年时空的交叉跨越,现实与历史的相互辉映,展现了中华民族实现美好梦想的艰辛、苦难,以及带给祖国母亲的惊喜和荣耀。洋洋洒洒20余万字,在喜悦与泪水中讲述了从第一枚仿制的“1059”导弹起飞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征服太空,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路拼搏,一路凯旋,历经50年风风雨雨的惊涛骇浪,雷鸣电闪般叩开宇宙之门的奇迹。    《天歌——走近中国火箭的摇篮》里描写的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高科技铁军。他们传承我们党我们军队的光荣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精髓的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继续新的长征的情景,仿佛从书中跃然跳出,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美好未来的神律……    书中人物的典型性,时空的交错纵横延伸,叙述的悬念奇兀,故事的细节选择,人物的个性开掘,语言的诗意哲理,构成作品独具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在我国众多以航天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亮出了另一道光彩夺目的风景线,是一部富有时代精神、具有收藏价值的文学作品。    我能为本书写序,感到非常高兴。在此对两位作家的信任表示深深的感谢,并热切希望本书能够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受到航天战线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喜爱,并从中吸取教益和力量。    衷心祝愿我国的航天事业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蓬勃发展,创造更大的辉煌!

内容概要

  《天歌:走近中国火箭的摇篮》以激情进涌、气势磅礴的纪实性文学笔力,讲述了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被保密之网笼罩的中国导弹、运载火箭的研制故事。披露了代号“1059”的中国第一枚导弹、中国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第一次发射人造卫星的内幕;颂扬了世人瞩目的两弹结合创造的世界“第一速度”的神话;彰显了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国外卫星、载人飞船的辉煌业绩;描绘了几代航天人艰难险阻、喜乐哀愁的人生坎坷、命运沉浮。书中以真挚、鲜明、亮丽、感人的细节和震撼人心的场景,还原了中国神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路崛起的时代真实。

作者简介

  天泉(李天泉),四川省巴金文学院专业作家,四川省企业文化促进会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主要作品有《神奇的波密》《怒江奇案》《喜玛拉雅绝密行动》《站在世界屋脊的将军》《梦与人生》《东方之梦》《时代崛起的诗碑》近20部报告文学、电影电视剧本、诗歌等。  何建明,一、二、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五届全国报告文学奖获得者,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图书奖获得者。现任《中国作家》杂志主编,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华文学基金会副理事长、全国劳动模范。代表作有《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根本利益》《国家行动》《部长与国家》《共和国告急》《永远的红树林》等。共出版著作35部,电影电视5部。作品被翻译到十多个国家并被编入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学教材。

书籍目录

楔子/今天,我们走出地球第一章/艰难的起飞  抗美援朝的启示  艰难的起飞  我来了!南苑  中国导弹第一课第二章/莫斯科吹来的寒流  蜜月降温  代号“”  叩响宇宙之门的困难年代  是该我们摘丰收的果实了第三章/大国崛起的步履  “科技肉”与“科技豆”  “东风二号”导弹  地面炸出一个大弹坑  妈妈别担心,孩子会迈出第二步第四章/惊天神话  指向胜利的旗帜第一个科学的春天  罗布泊升起了中国的蘑菇云  两弹结合,令西方世界惊颤的杀手锏  不可思议的神话第五章/天上响起《东方红》  毛主席伸手指着头上的天  摇篮里飞出中国第一枚火箭  动乱中顶风前进  危险的核打击逼近中国  失踪的火箭惊动了周总理  “东方红”举起强国之旗第六章/飞向太平洋的闪电  从军队的指挥员到火箭的总指挥  导流槽与远洋测量船  大三线崛起在红军根据地  东风基地突遭强震  张镰斧眼前闪出一条滚滚大江  飞向太平洋的惊雷闪电  决战公里太空  黄纬禄放飞“玲珑一代蛟”第七章/负重奋进  王永志的人生之旅  走进王永志  语惊四座与走出国门  好一个震惊天下的中国创举  铸造“长二捆”的日日夜夜  生命热血谱写奇迹之歌  航天人心中的王永志第八章/铁军风采  集结在伟大的事业下  航天铁军群英谱  中国航天青年领军人——张庆伟  金牌火箭的铸造者——龙乐豪  航天神刀——顾大明  铸铁冷焊首创人——陈钟盛  神技天焊——高凤林第九章/引吭高歌  长征火箭光辉足迹  解密载人火箭  心中最美的火箭穿过白云飞走了  火箭摇篮里成长的孩子  崛起的半壁江山  心与火箭一起飞  新世纪蓝色交响曲尾声/优美动听的月亮之上后记

章节摘录

历史正走进一个重大转折的前夜。    1958年冬天的莫斯科显得特别寒冷,刚进入11月,一场大雪就让嬉闹的孩子们在普希金广场前打起雪仗,不论是莫斯科河还是伏尔加河都在一场大雪中封了冻。而中国大地遍野高炉、土炉,连机关学院的大院广场都燃起了大跃进“超英赶美”大炼钢铁的火焰。熊熊的烈火几乎点燃了神州万里山河的每个角落,树林在燃,草场在烧。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没有一处不在冒烟,连风云气流都闪着火光。全民大炼钢铁就是大跃进的先锋。中国人一下就走进了“共产主义天堂好,人民公社搭金桥,各行各业放卫星,一颗比一颗放得高”的时代。往往在人们盲从的集体无意识的狂热背后,就是灾难的降临、危机的逼近。但这种狂热也有席卷不到的湿地。因为那儿积蓄沉淀着智慧的水,那是一潭清澈的聪明泉。    中午,北京的天空从灰蒙中亮开了,但炼钢的黑烟煤渣灰不一会儿又把亮开的天空锁在烟雾里。聂荣臻元帅望了望玻璃窗外,抓起桌上的红色电话接通了周总理的办公室说:“总理,是我,荣臻。是到下决心的时候了,必须立刻坚决地把国防科研单位大院里那些炉子、土窑拆了,下令禁止五院一分院等科研单位丢下业务不干去炼钢,这样下去,国家损失会更大,导弹、火箭还搞不搞呀?”“荣臻,这个事,你抓一抓,不要等中央文件啦。立刻下令导弹研究院和二机部九院不得停止对导弹、原子弹的研制。大跃进就是实事求是地鼓一把劲,把导弹、原子弹的科研搞好。国家人民都盼着导弹上天,原子弹炸响呢。”此时五院及一分院的领导人倒是很清醒,科学家们不会集体无意识地跟着起哄。他们一边抓紧“8102”“8103”两项基建工程的建设,一边使各项科研工作不受大跃进的干扰,从时间上保证科学技术人员每周五天都要从事科研和学习。他们还把政治思想工作做在基建现场、科研室组,明确各分支单位的政委、教导员、指导员的任务,就是保证型号研制、生产制造任务的协调合作完成。虽然每天从早到晚基建工地上机声隆隆,车如流水,工地上的高音喇叭高唱着大跃进流行战歌,而各个研究室、设计室仍然竭尽全力围绕着苏联送来的“1059”地地导弹样品以及地空、海防导弹样品进行拆卸装拼的学习、绘图、测算,认真听取和观摩苏联专家的讲解和实地操作。    就在这个高烧不退的1958年的7月31日,自封为社会主义阵营老大的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来了。他一付盛气凌人的样子,见了毛主席便责问道,你们为什么对苏联政府郑重提出的关于中苏建立联合舰队与长波电台的建议迟迟不予答复?所谓建立联合舰队,其实就是要中国允许苏联军舰不经过任何通报交涉就可以自由进出、使用中国所有的海港口岸。所谓建立长波电台,就是让中国的国家机密无保留地向苏联开放。这种强盗似的要求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毛主席能答应吗?!遭到严词拒绝的赫鲁晓夫愤愤不快地走了,他这次示威似的访问不到72小时就结束了。不久,一股来自莫斯科的寒流穿越西伯利亚逼近了中国。从1950年开始的所谓的“中苏蜜月”不再有春的暖意。    其实这一点聂荣臻早有预感,就是在当时热热闹闹签下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时,他心里就很明白。从根本利益上说,不能指望苏联会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拱手送给中国。若认为苏联会对中国毫无保留地支持,那是幼稚和天真。对国防新技术产品及有关国家实力增强的产品,苏联总是有意封锁,让中国落后于他们一代,甚至两三代。这个意思早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中国人上当的教训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抗美援朝时,本来就很困难的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汗钱倾尽全力捐献支持国家,把钱集中起来向苏联购买新式武器,以减少在前线作战的志愿军的伤亡。而苏联卖给中国的是些什么新式武器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已淘汰的机枪、步枪、大炮、坦克,他们甚至把1935年生产的旧坦克刷上一层新漆当成新式坦克卖给我们,认为我们都是瞎子不识货。聂荣臻幽默地对苏联顾问说:“你们这些坦克在乌克兰战场、柏林前线立过好多大功啊!”边说边将沾满坦克上漆皮的手伸了出来。苏联顾问一脸尴尬,摸着脱了漆的坦克说:“这辆坦克也许是误会。”P22-24

后记

《天歌——走近中国火箭的摇篮》一书的创作,得到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热情帮助和大力支持。此书能成为唱响中国神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半个世纪辉煌伟业战斗历程的历史颂歌,我们既感到责任重大,又备感无上光荣。    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此书的策划者与组织者:梁小虹、李光亚、戴育雷同志的真诚帮助、具体指导。感谢在采访写作中,向我们提供大量宝贵文献资料,并热情地向我们讲述了切身感受、亲身经历的研究院总体设计部、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北京环境强度研究所、北京航天材料与工艺研究所、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研究院离退休办公室和投资经营部的领导干部、科学家、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尤其是在本书两次修改审定会上提出的宝贵意见和翔实的材料,丰富了本书的历史容量,开阔了作者的视野,增加了作品的力度深度。我们向对本书的成功创作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的吴燕生、梁小虹、李光亚、戴育雷、潘昭汉、雨亭、李福昌、贾金凤、郑星垣、郭绍贵、张绍臣等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与深深的感谢。深深感谢为本书撰写进行了大量组织协调工作并提供文字资料的胡昱、蒋峰、鞠芳、黄文岩同志。同时还要感谢不辞辛劳,满怀热忱为作者联系安排采访、并在生活工作上给予无微不至照顾的王洪丽、李波、刘思楠同志。感谢为本书提供图片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及作者。感谢中国宇航出版社、中国作家杂志社对本书精心修改和出版发行提供的热情支持。    本书引用了《聂荣臻传》《山高水长》《航天精神》《飞天大传》《当代中国科技事业》(航天卷)《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航天卷)等书的部分材料,本书的图片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提供,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    2008年4月

编辑推荐

天泉和何建明编著的《天歌》描写的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高科技铁军。他们传承我们党我们军队的光荣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精髓的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继续新的长征的情景,仿佛从书中跃然跳出,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美好未来的神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天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