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李连英

出版时间:2008年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作者:纪连海  页数:200  字数:12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做个太监也不容易(代序)我的这本《历史上的李连英》,与广大的读者朋友们见面了。(一)自己写序的由来既然是自己辛辛苦苦研究的一点心得,印成了铅字,总得在这本书前面写点什么,作为序言之类。比如我的《历史上的和■》,就找了恭亲王奕诉的后代爱新觉罗·恒钺先生作序;《历史上的刘墉》,就找了刘墉的后代刘士杰先生作序;而我的《说孝庄》、《说康熙》、《说雍正》三本书,就找了上海电视台的汪求实总编作序。三个人,三种代表:爱新觉罗·恒钺先生,文化界的名人——他本人是名人之后,他还是著名的编剧、画家、书法家等等。找他作序,是为了提高我的书的品味——我借人家的光的意思;刘士杰先生,真正的名人之后,是我作品中主角的后代,我找他写序,还有让后代首肯我的作品的意思在内;汪求实总编,我在上海电视台的节目就属于他管辖,在这点上,应该说,他是我的上级。一般写序,都是找上述三类人物中的一个或几个。可是,我的这本《历史上的李连英》,找谁作序呢?我可犯了难了。为什么会犯难呢?您想啊,我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太监;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太监,还是当今中国社会公认的一个反派角色;比这更为重要的是,我写的这本书呢,还觉得人家这个太监活得也挺不容易的。虽然我在这本书里,没有给李连英完全翻案的意思,可是一时半会儿的,谁能够轻易同意我的观点啊?即使有些老先生能够同意我的观点——比如说毛佩琦老师吧,咱为自己写的书推销,还要拉上人家,多不合适啊。我和毛佩琦老师,可以说是忘年交的好朋友了,可是,我的这本书,要找人家写序,就不合适了。为什么说不合适呢?您想啊,人家毛佩琦老师,多忙的一个人啊,咱们让人家写序,占用人家的时间不说,万一要是遇到挨骂的事呢,还要损害人家的名声,这多不合适啊,您说是不是?所以,算了吧,还是自己给自己的书写序吧。(二)“阉人”、“宦官”与“太监”说到这里,我们就有两个词需要区分一下:“宦官”与“太监”。通常,我们认为“宦官”就是“太监”,也有的人说,干这个工作的,在元朝以前叫做“宦官”,明清两朝及其以后就叫做“太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太监是太监,太监可以是宦官,但是宦官不一定是太监。如何区分“宦官”与“太监”呢?这里,我们就要引入一个新的词汇——“阉人”,来暂且替代他们一下。“阉人”作为中国古代皇位世袭制——“家天下”的产物,早已为人们所熟悉,但很多人却对“阉人”、“宦官”与“太监”三者不能完全分清楚——甭说您分不清楚了,就连《辞源》也不见得能够解释得正确。《辞源》把“宦者”解释为太监、阉人,把“宦官”解释为宫内侍奉官,就完全属于曲解历史。其实,阉人、宦官和太监虽说都是供内宫驱使、受阉割的男人,但三者之间还是有着严格区别的。东汉之前(不含东汉)的“宦官”是专指供侍于内宫之人,其中既有阉人,也有士人。根据《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东汉时,由于“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这时“阉人”才与“宦官”等同起来。《辞源》中把“太监”解释为“在宫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这一点是很正确的,但紧随其后又说“自此,太监遂成为宦官的专称”一句,这就出现了很明显的错误。我们要注意的是,“太监”一词最早出现在辽代,是辽代政权机构中的官员称谓之一。辽代的太府监、少府监、秘书监等设有太监。元代因袭辽制,所设各监也都有太监。但有一点,却是应该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元代的太监,并非尽是刑余之人。到了明代,“太监”和“宦官”有了较固定的关系。充当“太监”者必是“宦官”,但“宦官”并不都是“太监”。“太监”是“宦官”的上司,是具有一定品级和地位的高级“宦官”——换句话说,“太监”是“在宫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不是一般的“阉人”、“宦官”。可见,在东汉以前,“阉人”和“宦官”还不是一样的概念,东汉以后,两个概念合流。而“太监”本来应该是明朝时期宫内“阉人”和“宦官”的首领。“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是从清代开始的。因为清代将侍奉皇帝和皇族的“宦官”都冠以“太监”之称,故此,“宦官”与“太监”便混为一谈了。到了民国以后,“宦官”也好,“太监”也罢,都通通成为了历史,我们才逐渐分不清楚什么是“宦官”,什么是“太监”了。不过,话说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下面一点:我在本书中讲到的李连英,那肯定既是“宦官”,也是“太监”,这,就行了。(三)做个太监也不容易说到这里,我们终于该引入序言的正题了——做个太监也不容易。我真觉得,做个太监也挺不容易的。您想啊,做太监的第一个不容易就是容易被人看不起。“六根不全”的太监们,一个个的走在大街之上,我们都会很容易地认出来——他们面不生明须,喉头无突,声音变细,说话女声女气,举止动作似女非男,典型的“中性人”,用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政论家唐甄在《潜书》中的话说,“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听之不似人声,察之不近人情。”昕听,多么难听的话啊!做太监的第二个不容易就是非常不容易成功。您以为当了太监,就一定能够成功?就一定能够“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啦?笑话!哪里有那么容易的事啊?当太监能够成功的——不管是正面的成功,如造纸术的改进者蔡伦和大航海家郑和,还是反面的成功,如魏忠贤,还是说不清楚成功与否的如唐玄宗手下的高力士等,都算在内,我们计算一下成功率,也就是万里选一吧。您想啊,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当过宦官的人,我们要是用数字说的话,至少也应该有上千万吧?可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能有上千个么?别的朝代不说,单说这个清朝,比较容易能够被我们记住的也就是安得海、李连英和“小德张”等少得可怜的四五个人吧——这少得可怜的四五个人,还要拜我们现在众多的清宫影视剧所赐!做太监的第三个不容易就是“断子绝孙”!做太监,先要“去势”。“去势”,也被称为“净身”——也就是割掉男人生殖器的意思。这“去势”,咱们还先把这手术中的受罪放在一边,这个手术之后,那可就真的“断子绝孙”啦——您想啊,谁家的父母,要是不到没有办法活下去的地步,会让自己的孩子走上这条“断子绝孙”的路啊?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做太监的,都是苦出身。说了这么多的不容易,我们便知道,人家李连英能够混出来,能够在当时被尊重,在如今,还能够被广大的影视剧工作者屡屡地惦记着,那得多么的不容易吧!您想想,这年头,谁都渴望成功。可成功,哪能那么容易做到啊?话说回来了,我们正常人都不容易做到的事,人家一个太监,他愣是成功了!真是怪了事了!我们的问题在于,李连英,他是怎么走向成功的呢?看了我的这本《历史上的李连英》,或许对您有点启发。是为序。纪连海2008年2月11日

内容概要

清朝大太监李连英生于1848年,死于1911年,其一生伺候慈禧
50多年,并深受宠信,被加赏二品顶戴花翎,是清朝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位高权重的太监。
李连英家世如何?他为什么要当太监?他因何取信于慈禧?他有什么本事与清朝的大臣们“和平相处”几十年?他究竟是病死还是他杀,为何引发百年争议……
《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纪连海先生将为您拨开历史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李连英。

作者简介

纪连海,1965年生,北京市昌平区人。1986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北京市骨干教师,西城区学科带头人。

书籍目录

楔子  历史上的李连英
第一讲 李连英和他所处的时代
第二讲 李连英家庭变故之谜
第三讲 李连英和崔玉贵
第四讲 李连英走上太监之路之谜
第五讲 虎口余生
第六讲 入宫伊始
第七讲 危急时刻
第八讲 辛酉政变的功臣
第九讲 第一次幸福时光
第十讲 遭受重创(安得海之死)
第十一讲 深刻的教训
第十二讲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第十三讲 与慈禧太后的关系
第十四讲 与朝廷大臣的关系
第十五讲 焦点中的李连英
第十六讲 李连英的死亡谜案
李连英生平扫描

章节摘录

1.从慈禧赐“福”说开去说到李连英,第一个问题就是他的姓名。别小看了,这还真的是一个问题。我们先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刊登在2007年1月10日的《北京日报》上面。故事的开头是由于慈禧太后给著名的京剧武生杨小楼写的一个多了一点的错字——“福”字引起的。慈禧太后给著名的京剧武生杨小楼写字的故事,很多的朋友都是知道的。故事说的是慈禧太后特别喜欢听京剧,也就常赏赐那些唱念坐打俱佳的艺人一点东西。有一次,慈禧太后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些都赐给你,带回去吧!”走南闯北、善于察言观色的杨小楼看到今天慈禧太后老佛爷的心情还不错,于是心里面想,早就听说太后老佛爷写的“福”字不错,何不趁机讨要一幅字呢?杨小楼心里面是这么想的,于是乎他一边叩头谢恩,一边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贵重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要什么?”看来,今天慈禧太后老佛爷的心情还真是不错,居然没有发怒。这个时候的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福’字给奴才。”慈禧太后老佛爷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看太后老佛爷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杨小楼一看,心想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非是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太后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急得直冒冷汗。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走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旁边的李连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慈禧太后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赐你吧。”就这样,李连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上面这个故事本来的意思呢,是要夸奖李连英机灵、嘴巧,常常为慈禧太后打圆场,可也分析了李连英为什么会讨得慈禧太后老佛爷的欢心。2.李连英的姓名问题但是,问题就出现了,这个故事的作者,一位笔名叫做愕然的老先生,在2001年夏的一天,为了写这篇名为《慈禧赐“福”》的文章,遇到一个难题:清代大内总管是“李莲英”还是“李连英”?为一个草字头,他急忙翻查198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缩印本《辞海》第1429页上的“李莲英”词条。这个词条显示了下面内容:李莲英(1848—1911年)清末宦官。直隶河间(今属河北)人。绰号皮硝李。初为私贩,被捕入狱。释后改业补鞋。咸丰时自阉人宫。性机警,善伺人意。。以善梳新髻得慈禧太后宠信,由梳头房太监擢升总管太监。后又赐二品顶戴。在宫五十余年,怙势弄权,卖官鬻爵,广植私党,干预朝政,内自军机,外至督抚,多与之结纳……于是乎,这位老先生,就轻易地相信了《辞海》,将“李连英”写作“李莲英”:“太后书毕,正踌躇满志,站立一旁的阿哥小声说:‘福字不是衣旁呀!’太后闻言一看,果然多了一点。这时,李莲英表现出了独到的阿谀逢迎的功夫:‘老佛爷的福气,当然要比世人多一点嘛。’”结果,他的文章在某刊发表了,“李莲英”三字赫然见诸文章中。随后,他又看了一些清宫影视剧,演职员表中也都是赫然书为“李莲英”。于是乎,他深信晚清大内总管是“李莲英”而非“李连英”。几年后,这位老先生,又读了2006年12月《北京晚报》上的一篇文章《书到用时》,文章是《北京晚报》副刊主编霍达先生写的,文章说到了下面的一段话:“再比如,写《补天裂》时遇到的一个问题:晚清大内总管是‘李莲英’还是‘李连英’?为了一个草字头,又翻遍故纸堆,一直查到李连英的墓碑碑文,终于确信没有这个草字头。”这位老先生,看到了这里,才感觉到,困惑了他数年的晚清大内总管“李连英”的名字问题才得以解开。我看了这篇文章之后,也是深受感动,我也是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才知道“李连英”的“连”究竟怎么写。看来,霍达先生不但是《慈禧赐“福”》的作者的一字之师,也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的一字之师!每个人都应该有霍先生的治学精神!有的朋友说了,那这个碑到底在哪里啊?这个呀?我们必须得等到最后一讲才能跟朋友们详细说明了——不是我卖关子呀,而是必须要等到后面再说。不过,看了198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缩印本《辞海》第1429页上的“李莲英”词条,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商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以后慢慢道来了。好了,到现在,关于李连英的名字问题,我们似乎已经弄清楚了——实际上,离弄清楚还远着呢。现在,我们就该了解一下他的家庭了:好好的人家,为什么非得要让孩子走上这条道路呢?难道真的是因为干了这行容易成功吗?

编辑推荐

《历史上的李连英》为您拨开历史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李连英。太监本是男人,却失去了男人的尊严,太监像女人,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是从女人身上嫁接过来的,但他们毕竟不是女人。于是,男人不承认他们,女人不接受他们。在这种尴尬境遇中存在的他们,心灵自阵痛之初开始,一直到进入坟墓都是扭曲的。因此也就有了对社会的报复心理,有的还付诸了行动,李连英是一例。在人们的心目中,大太监李连英是一个飞扬跋扈、干预国政、广植私党、贪污受贿的卑鄙阉宦。其实,这包含了不少民间传说及影视文学作品的渲染烘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历史上的李连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尴尬境遇中存在的他们,心灵自阵痛之初开始,一直到进入坟墓都是扭曲的。因此也就有了对社会的报复心理,有的还付诸了行动,李连英是一例。在人们的心目中,大太监李连英是一个飞扬跋扈、干预国政、广植私党、贪污受贿的卑鄙阉宦。其实,这包含了不少民间传说及影视文学作品的渲染烘托。本书为您拨开历史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李连英。
  •   对历史上的李连英有了不同的认识
  •   全方位了解李莲英,辩证地看待这个大太监。
  •   很喜欢作者纪连海的书
  •   这本书详细的介绍李莲英的一生,书中也有老师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很幽默的写了出来。当年听讲座的时候,还没有这种感觉。现在有了。当当很给力,包装不错。谢谢
  •   多年以前看过这一本,这次终于买到手了
  •   正版的,封面有点旧
  •   书的内容很好,值得一看,全家都可以看
  •   书中136至137页印刷漏墨,影响美观,可惜这本书了。
  •   还行,有点罗嗦,总体还算不错,可以看看。
  •   物超所值,很便宜,买值了。
  •   也是一本很快就能看完的书,但是总感觉内容不够丰富,无聊时随便看看
  •   看着玩儿可以,论据不大充分。不过,纪老师还是蛮可爱。
  •   这本书的文笔和写作太多口语 给读者的感觉像一个文化有限的作者!以前他写的书比较有功底
  •   老师很厉害,对历史的研究也很透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