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名人之俾斯麦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晓树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09-01出版)  作者:晓树  页数:192  
Tag标签:无  

前言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生于1815年,卒于1898年。 他曾担任德国首相和外交大臣,对德国“从上至下”的统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德国形成了深刻影响。他是德国有名的“铁血宰相”。 1815年4月1日俾斯麦出生于普鲁士兴奥森一家容克大贵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他父亲的庄园里度过的。大学期间,他曾与同学作过二十七次决斗。1835年于柏林大学毕业后,俾斯麦回到老家管理自己的两处领地。强壮的体格、粗野的个性、对待农民的残忍、追求目标的毅力和不择手段的态度,构成俾斯麦鲜明的性格特点。 1848年,德国柏林爆发革命,俾斯麦在自己的领地上组织起军队,准备武力镇压革命。1851年~1858年,他担任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大使,1861年改任驻法大使,1862年出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 同年9月,在普鲁士议会的首次演说中,他大声宣称:“德国所注意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权力……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俾斯麦的“铁和血”,是他统一德国的纲领和信条,他的“铁血宰相”的别称也由此而得名。俾斯麦正是凭靠这种暴力,大胆而又狡猾地利用国际纠纷和有利时机,决定性地使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统一起来。 第一步是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把属于丹麦的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施泰因两公国(居民多数为德意志人)并入德国。 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1866年7月3日在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兼并了荷尔施泰因以及战争中站在奥方的几个德意志联邦诸侯国,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北德意志邦联。 第三步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1870年9月17日,在俾斯麦的挑动下,法国向德国宣战。拿破仑三世吹嘘说,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军事散步”。 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鲁士,而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坚决反对分裂的德意志民族。1870年9月2日,德军在色当战役取得对法国的决定性胜利,生俘了拿破仑三世。至此,统一南德的障碍已除,德国的民族解放战争的任务已经完成。俾斯麦驱兵直入巴黎。1871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宣告了德国的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也同时出任德意志帝国的宰相。 俾斯麦统一德国后,执行为大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阶级利益服务的政策,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但他的“铁和血”却没有因此而停止。1871 年他参与镇压了巴黎公社武装起义。在国内,他加紧镇压德国工人运动;对外组织军事集团,极力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同时,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掠夺殖民地,同英国争夺世界霸权。 1888年,威廉二世继位,在很多问题与俾斯麦上出现分歧,在以后的残酷权力斗争中俾斯麦渐渐感到心灰意冷。1890年,七十五岁高龄的俾斯麦向威廉二世提出辞呈,正式下野。 1898年,八十三岁的奥托·冯·俾斯麦在故乡的庄园中逝世。闲居期间完成了回忆录《思考与回忆》。 作 者 2008年10月于北京

内容概要

  《图说名人·统一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采用“以图读传”的形式,辅以专题、名人名言栏目,并与内容同步,配以生动、有趣、丰富的“知识链接”和“资料链接”,精选大量与俾斯麦紧密相关的各类图片,以简洁大方的版式将图片与文字有机结合,再现了俾斯麦传奇的一生,使读者看到一个全新、立体的俾斯麦,并能从中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人生体验。

书籍目录

怪戾而放纵的青少年德意志呼唤英雄出身贵族家庭痛苦而叛逆的少年声名狼籍的大学时代强烈的功名心出任夏伯尔书记员 母亲之死从田园到政界管理农庄与读书生活游历欧洲对田园生活的倦怠坚定果敢获得爱情担任柏林州议员柏林革命的爆发担任法兰克福大使出任驻俄大使与拿破仑三世的会面领导德意志统一大业“铁血宰相”登台与王室微妙的关系普鲁士最不受欢迎的人与拉萨尔一见如故普丹战争争取拿破仑三世支持普奥战争签订布拉格合约北德邦联成立普法战争色当战役的获胜拿破仑三世投降遭到法国国民的攻击争取德意志统一实现德意志帝国的强大德意志帝国成立被威廉一世封为“公爵”圆滑的外交策略柏林会议改善与天主教的关系 稳定国内的政绩威廉一世崩逝高龄政治家威廉二世继位向议会和国王提交辞呈 巨星殒落

章节摘录

插图:怪戾而放纵的青少年德意志呼唤英雄1815年注定是一个特别的年份。这一年是拿破仑失败之年,也是俾斯麦降生之年。19世纪最伟大的法国人——拿破仑,在这一年自厄尔巴岛逃回法国,重整军队进入巴黎,与整个欧洲大军对垒,终于在滑铁卢一役中战败。拿破仑战败后被英国军舰载往圣赫勒拿岛囚禁,最后郁郁而终。这个事件代表了欧洲英雄主义的结束。同年的4月1日,后来注定要成为伟人的德国人——俾斯麦,在普鲁士首都柏林诞生了。俾斯麦诞生时的普鲁士与今目的德国大不相同。1815年的德意志只是一个地理名称,换言之,有德意志民族、有德意志语言、有德意志文化,但却没有德意志这个国家。而德意志人民当时也根本没有国家的意识。当时的德意志被分为三十八个小邦,不论在政治或经济上都极为混乱,毫无秩序可言。普鲁士本来是德意志诸邦中的大国,但因耶拿一役为拿破仑所败,失去了大半领土,国力损失也很大。因为德意志位于欧洲中部,所以欧洲的战事常在德意志领土上进行,最后的一次大战役便是耶拿战役。耶拿战役,普鲁士的精兵被拿破仑军队轻易击溃,日耳曼民族的自尊心也因之被粉碎。除了普鲁士以外,其他邦国都向拿破仑俯酋称臣。资料链接耶拿战役1806年1月26日,拿破仑离开维也纳回到巴黎。几天后,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传来:拿破仑的死敌、英国首相威廉?皮特去世,英国要求与法国签订和约。格兰维尔继任为英国首相,他任命了同情法国大革命的福克斯为外交大臣。福克斯一贯反对皮特的对外政策,他真诚希望法国和英国能和平相处。于是,福克斯派人去巴黎和拿破仑进行和谈。拿破仑表示:如果英国在他的条件下签订和约,他愿把汉诺威还给英王。消息传到普鲁士,整个宫廷大为震怒。因为普鲁士曾用了两个侯国交换了汉诺威,只是由于英国因此要对其宣战,才让拿破仑的军队继续驻扎该地。如今拿破仑又将汉诺威作为与英国和谈的筹码,普鲁士政府感到自己受到了极大的欺骗,决定和拿破仑决战。1806年10月,一方以俄普为同盟的军队和一方以法英奥为联盟的军队在法国的耶拿开战了。1806年10月初,不伦瑞克公爵指挥的普鲁士一萨克森联军十万余人在耶拿和魏玛地域设防。拿破仑军队十五万余人由班贝克、拜罗伊特地域向前推进,企图前出至对方的翼侧和后方。除留在耶拿和魏玛的霍恩洛厄公爵的一个军三万八千人和吕谢尔将军的一个军一万五千人之外,普军主力五万三千入开始向奥厄施泰特撤退。拿破仑误认霍恩洛厄军为普军主力,将大部兵力投向耶拿和阿波尔达,只有达武一个军两万七千人进攻奥厄施泰特。拿破仑决定使用主力九万人突击耶拿。10月14日,法军内伊元帅率先遣部队进展顺利,在缪拉的骑兵支援下,法军发起冲击,各纵队迅速击败普军,迫其溃逃。沿魏玛大道进攻的奥热罗军正迂回普军右翼。这时,普军吕谢尔将军的部队成两列横队展开,骑步位于两翼,向法军攻击。法军先以猛烈的枪炮火力迎击,继之以优势兵力从正面和两翼对普军实施反冲击。吕谢尔军被击溃,法军追击其残部直至魏玛。普军各部队共伤亡两万七千人,损失火炮二百门;法军仅伤亡五千人。其后的奥厄施泰特战役也遭到了相似的命运。普军被拿破仑打得一败涂地。拿破仑由此建立了其“欧洲霸主”的地位,而普鲁士则处于覆军亡国的危险中,其情况岌岌可危。耶拿战役被认为是普鲁?士历史上的耻辱。1815年,维也纳会议讨论拿破仑战败后欧洲领土的安排,普鲁士领土大大地扩展,虽然面积不及今日德国的一半,人口也仅有一千八百万左右。但是在维也纳会议的安排下,日耳曼邦联诞生了。日耳曼邦联由三十多个小邦国、四个自由市组成,分别派代表至法兰克福集会讨论有关德意志的问题。而邦联的主权仍分属于各邦国,所以严格说来,日耳曼邦联并非一个独立国家,只是犹如国际联盟般的一个松散集团。日耳曼邦联中以奥地利领土最大,国力也最强,但是其国民除了日耳曼人外,还包括了其他许多民族;而普鲁士虽为一个新独立国,领土不及奥地利的一半,但其国民几乎都是日耳曼人。因此,关于日耳曼邦联的领袖由谁担任的问题,使奥普两国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他们彼此抗衡的舞台是法兰克福的邦联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全是由各邦国选出来,代表各国君主的大公使。后来,此会议便成为俾斯麦独领风骚的政治舞台。因此“德意志”只是地理名称,完全不具有政治和国家意义。可是战败的德意志相继出现了壮烈的爱国者,其中最著名的是斯坦因。他因受拿破仑忌恨而被放逐国外,乘坐雪橇经奥地利逃到俄罗斯,寻求俄国皇帝的庇护。后来当拿破仑攻打俄罗斯时,他曾向俄国皇帝建议在莫斯科采用坚壁清野的战略。拿破仑垮台之后,斯坦因回到德国,改革行政,解放了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奴,并宣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建立了新兴德国的基础。斯坦因死后,奥登堡继承其遗志,至夏恩霍斯特执政时,首次实行全国征兵制,建立了精锐的普鲁士陆军。当时欧洲的最大困扰就是君主专制的问题。觉醒的民众逐渐从封建专制的君主手中夺回属于人民的权利,这是时代的潮流。可是在维也纳缔结同盟的俄、奥、普三国君主,却一意维持君权,压抑民权。反对君权所产生的民主主义思潮,与民族主义思想相结合,形成了欧洲各国的民主运动,这个运动的目的在于建立同一民族的统一国家,为了实现这一理想而要求人民团结起来奋斗。深受拿破仑侮辱的日耳曼民族就是因为发起了这种民主爱国运动,才在滑铁卢战役中参加了反法联军,同英军等携手一起击败了强大的拿破仑军队。但是,由于普鲁士进行了政体改革,而普鲁士的改革并非由下而上,而是由上而下,是在专制政体下从事改革,因而也是日耳曼民族感到的最大矛盾。因为,德意志若想统一,必得借助普鲁士国王的领导,但若仍采取君主专制,那么其他三十多个小君主必然不甘居于普鲁士国王之下,德意志也就不可能统一。如此看来,想要统一德意志必须放弃君主政体而采用民主政体,也就是将普鲁士国王的专制君主制改为君主立宪制。因为有这些矛盾存在,所以统一德国的运动迟迟未能施行。虽然日耳曼民族有坚强的国民性和伟大的文化,但因自由主义者的偏激理论和保守主义者的冥顽不化,以致遭到全欧洲的轻侮嘲弄。18世纪时,欧洲流行这么一句话:“法国占有陆地,英国占有海洋,而德意志拥有的是天上的浮云。”当时人们都认为德国人是活在哲学概念与诗歌音乐的世界里,是一个不重实际的民族。但是德国应该不缺少有政治天分的人才。它曾出现过华伦斯坦,而仅一百年前,也出现过腓特烈大帝。所以在这种诸邦分裂的时代里,应该有英雄出现才对,究竟谁会是第二位华伦斯坦呢?全德意志人民都在期待着英雄出现。俾斯麦就是在这种期盼中诞生的。资料链接1815年维也纳会议1814年9月,欧洲十五个王室的重要人物包括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在内,二百多个公侯以及各国外交大臣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聚会。会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俄、英、奥、普四同盟国。四同盟国为避免与会国指责把持会务,特设一个指导委员会,由签署第一次《巴黎条约》的俄、英、普、奥、法、西、葡、瑞典八国代表组成,由梅特涅担任主席。但分配领土的权利依然操在四同盟国手中。会议进行中,俄、英、奥、普四国在波兰一萨克森问题上发生尖锐矛盾。俄国亚历山大一世提出,华沙大公国与俄占波兰领土合并,建立一个在俄国统治下的波兰王国;为了补偿普、奥两国的损失,把萨克森王国的领土划归普鲁士,让奥地利恢复在意大利北部的统治。俄军已占有波兰西部,英、奥无可奈何,只好承认现实。但在萨克森问题上,奥地利坚决不让,考虑既已失去波兰部分,再让普鲁士兼并萨克森,就将使本国直接受到两个强邻的威逼。四同盟国之间争吵不休,谈判濒于决裂。1815年2月上旬普、奥达成妥协。这场斗争的结果是:对曾属于华沙大公国的波兰领土做了重新分配,俄国获得绝大部分,波兹南地区并入普鲁士,加里西亚留给奥地利,克拉科夫定为各瓜分国监护之下的中立的“自由市”。萨克森北部归普鲁士,南部留给萨克森国王。普鲁士还获得莱茵河左岸的土地。拿破仑一世得知四同盟国由于意见分歧,争吵不休的消息,于1815年3月1日从厄尔巴岛潜回法国,20日进入巴黎,重登帝位。会议一度中断。英、俄、奥、普等国立即组织第七次反法联盟,宣布拿破仑是欧洲的公敌,决心予以彻底击溃。滑铁卢战役前夕,1815年6月9日,维也纳会议指导委员会八个成员国的代表签订了由121条条款和17条单独附带条款构成的《最后议定书》,此后欧洲所有其他国家尽皆加入。该议定书任意宰割和兼并小国、弱国土地,以满足强国的霸权要求,其主要内容是:①俄国夺得华沙大公国大部分领土,波兰只在克拉科夫及其毗邻地区组成一个共和国,并由俄、普、奥共同“保护”②英国在战胜法国后继续占有马耳他、法国殖民地多巴哥、圣卢西亚和毛里求斯。另外,锡兰(今斯里兰卡)以及开普、部分圭亚那和洪都拉斯也都成为英属殖民地。英国还拥有对伊奥尼亚群岛的保护权。③比利时与荷兰组成为尼德兰王国。瑞士定为永久中立的邦联国家并由十九州增加到二十二州。撒丁王国收回萨瓦和尼斯,且兼并了热那亚。④奥地利失去比利时而从意大利获得伦巴第和威尼斯作为补偿。它还获得蒂罗尔、萨尔茨堡、的里雅斯特、伊利里亚和达尔马提亚。⑤普鲁士获得五分之二的萨克森、吕根岛和波美拉尼亚,又在西部取得莱茵一威斯特伐利亚地区。德意志邦联由三十四个君主国和四个自由市组成。各邦政府的代表产生邦联议会,由奥地利代表担任议长。⑦瑞典将芬兰让给俄国而从丹麦取得挪威。丹麦把从瑞典得来的波美拉尼亚换取普鲁士的劳恩堡。继法国之后,西班牙、葡萄牙、德意志和意大利境内各邦的旧王朝复辟。罗马教皇也恢复教皇领地。⑨会议解决了三个带有普遍性的欧洲国际问题:订立国际河流的航行规章,规定外交官员等级的划分和各国关于禁止贩卖黑人奴隶的宣言。会议以后,欧洲君主专制国家还建立了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极力维护维也纳体系,而各国革命党和自由主义者则力图推翻条约下的现状。维也纳会议仅仅建立了短暂的和平。出身贵族家庭俾斯麦的家在柏林西面约一百公里处,是易北河岸边的兴奥森小镇。拥有一片大庄园,为世袭的地主,属于贵族阶级。俾斯麦的祖先世代从军,性格诚实、勇敢、果断。后来俾斯麦常对人说:三百年来我的祖先没有一位不曾与法国作战过。身为地主的他们,生活非常富裕,很少与人锱铢计较,而是只关心如何管辖好佃农。他们有一种极为强烈的统治阶级的优越感。和平时期,他们唯一的娱乐就是狩猎,除此之外,他们的生活粗暴而怠惰,将大部分精力花在饮酒上面。他们不办公也不读书,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事情应该是新兴的中产阶级做的,而天生的统治阶级根本不屑去做这些。俾斯麦的父亲在二十三岁时就退伍,隐居于兴奥森庄园,过着单调的地主生活。他是一位诚实忠厚而待人亲切的男人,但不爱读书,除了狩猎饮酒之外,没有其他嗜好。也许是天意安排,这个懒惰的人竟然娶了一位勤勉而美丽的妻子。当时他三十五岁,新娘才十七岁。俾斯麦的母亲出身于新兴中产阶级家庭,在过去的一百年间,代代都在大学教授历史和法律。俾斯麦的外祖父曾任枢密院议长,属手自由主义人士,专门攻击专制政体,结果触怒了皇帝。俾斯麦的母亲因受环境影响,是个理念清晰的人。她有不服输的好胜心,同时做事勤勉,品行端正。由于居住在都市,常出入宫廷,所以她爱好社交活动,喜欢打扮。由于父母亲家庭背景与个性的全然不同,俾斯麦体内糅杂了父母这两种完全不同的遗传。俾斯麦在家中排行第四,兄弟姊妹共六人,其中三人夭折,除俾斯麦外,还有一个大他五岁的大哥和小他十二岁的妹妹。他与小妹感情很好。当俾斯麦满周岁时,全家迁居到柏林东北的库宁堡小镇。俾斯麦少年时代的记忆几乎都得自于此。俾斯麦全家迁居的原因是他父亲在当地继承了一片约八千平方公里的田地。他们的家坐落在一望无际的麦田中,平房占地极广,只在中央有一间楼房,这便是俾斯麦幼年时期的住所。有一次父亲在楼上指着窗外广大的田地对俾斯麦说道:“放眼所及的土地都归我们家所有。”围绕在他们家四周居住的是佃农与仆役,俾斯麦就是在这种驱役别人的环境中长成,因此在他的心中深植了支配阶级的意识。父亲曾指着墙上的许多祖先肖像对俾斯麦说:“你长大后也一定要像祖先一样,做一个伟大的军人。”但是,他的母亲却对他说:“你要努力读书,长大后要像外祖父般做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其实,俾斯麦很爱他的父亲,却厌烦母亲。喜爱交际的母亲多半时间不在家,她似乎只关心社交活动,而将子女的日常生活委托给仆人照顾。她信奉斯巴达式的教育,认为小孩应当严格管教,因此她常常不是以母爱来体现对子女的关爱,而只以理智来教导他们。不过俾斯麦对母亲的强烈反感,并不是因为母亲的严格管教,而是因为母亲不把善良的父亲放在眼里。一个寒冷的冬夜,母亲在家中招待了许多客人,为了让客人留宿,她竟然把自己的丈夫从房内赶出。当时年幼的俾斯麦为父亲的遭遇大感不平。这件事令俾斯麦终生难忘。还有一次,当俾斯麦指着祖先的画像炫耀家世时,他的母亲对他说道:“不要依赖门第来夸耀自己。”然后命人将画像全部收了起来。当时的俾斯麦在心中暗骂道:“有什么了不起!暴发户!”由于这几件事,俾斯麦变得更为轻视母亲及母亲的家族。俾斯麦的母亲是中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她的行为代表了一般知识分子对地主贵族的感受。俾斯麦对母亲的反感日增,同时将这种情绪转移到中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分子身上,这种憎恶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深。

编辑推荐

《图说名人之俾斯麦:统一德国的铁血宰相》:图说名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图说名人之俾斯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内容以叙述为主,平淡的语言,犹如教科书一样提不起任何人的兴趣
  •   我花十多块钱刚买了这本书,书价马上成了四块多钱,也太过分了。说是图说名人,可这本书的图不算多,有点后悔买了
  •   这比较浅显易懂,但还是缺乏深度。作为中小学生的读物还是可以的。
  •   向历史人物学习
  •   传纪类里很不错的一个
  •   应该是假货!!!
  •   送货速度很快!质量也很好!
  •   图说名人
  •   书的印刷好,写的简洁,有画,挺好.
  •   帮同事下单,同事很喜欢。
  •   名人传记书籍
  •     圣诞节放假,从图书馆借了三本传记,无意中发现都是德国名人。当然先从最吸引人的开始 - 俾斯麦。看完后感慨万千:一个超级政治家 - 野心,魄力,手腕和行动!这几项能力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最终能够将几十个邦国统一成德意志帝国,并且在这个曲折的过程中先后击败了丹麦,奥地利和法国。超级政治家的目标永远是走在他人前面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