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老子四川人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作者:石维,林元亨,马小兵 著  页数:31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四川人是一个群体概念,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文化概念。人格独立、自成一体是四川文化最重要的精神特质。一个群体永远保留着他们生活的地方的痕迹,在最自由和最危急的两种极端时刻。其文化的特性总是表露无遗。四川人在地震中表现出来的坚韧、达观、幽默。对个体生命的仰视与尊重,就是四川人几千年来养成的别具一格的文化人格的外化。

作者简介

石维,苗族,重庆酉阳人,现居成都,长期从事媒体编辑工作。

书籍目录

序言 独一无二的四川人第一章 从大地震看川人性格 1.了解川人性格的两个时间节点 2.“亦正亦邪”:不守规矩的四川人 3.淡定而强大:生死从来不是一个问题 4.袍哥人家决不拉稀摆带 5.幽默是川人的一张精神名片 6.川人重塑中国精神第二章 四川人的来龙去脉 1.从四条江上走来的四个人 2.川人是最早的中国人 3.三星堆、金沙遗址:复活的神秘王国见证蜀人历史 4.曾经两次消亡的四川 5.“不正宗”的四川人:2300年的移民史第三章 四川为中国贡献人物 1.让世界动容的四川人群像 2.卢作孚:一个人的思想遗产 3.邓小平、巴金:两个说真话的四川人 4.晏阳初:中国乡村教育第一人 5.两个鬼才:魏明伦和李宗吾 6.一长串离经叛道者的名单 7.赵树同、朱成:守护祖先文化的民间收藏家 8.谈玄论道话风水:几个诡异奇绝的怪杰 9.三个国画大师与五个油画家 10.一大批诗人:中国诗歌的半壁江山第四章 无女不成川,四川女人好霸道 1.四川女人敢作敢当 2.巴寡妇清:秦始皇最敬重的一姐 3.卓文君的私奔惊动了司马迁的一支笔 4.武则天:史上最牛的川妹子 5.不爱红妆爱武装:巾帼英雄秦良玉 6.杨贵妃:让唐玄宗神魂颠倒的胖美人 7.薛涛:阅尽人间风流才子 8.花蕊夫人:因为她,成都有了个好听的名字叫蓉城 9.刘晓庆:  “不好意思,我怎么还这么年轻” 10.杨二车娜姆:和“芙蓉姐姐”有一拼 11.李宇春、张靓颖:两个女人一台戏 12王小丫:请听题!恭喜你答对了 13.翟永明:中国当代第一诗妖第五章 川人有种 1.关键时刻有惊人的能量 2.自古英雄出少年第六章 出入四川:在川成虫,出川为龙 1.川人出川惊海内 2.自古文人多入蜀第七章 蜀中敢为天下先第八章 四川亡则中国亡——四川为中国提供大后方和避难所第九章 安逸、舒服、巴适、滋润——四川人的生活智慧 1.一个诱人的安乐窝 2.贵贱同台,平起平坐:四川人的平民生活 3.世界上最会享受的耍家第十章 四川人典型性病例分析 1.窝里斗:个个都是神枪手 2.川人的死穴:下烂药、专烧熟人 3.好赌成性:打麻将可以一夜不睡 4.假打:吹牛不上税第十一章 川菜攻占中国人的味蕾 1.当花椒碰到辣椒:一场关于味道的艳遇 2.别拿川菜不当艺术 3.川菜骨子里的平民精神 4.川菜“害人”附录一 给初到成都旅行者的二十二个忠告附录二 四川方言小辞典——了解四川从四川方言开始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从大地震看川人性格1.了解川人性格的两个时间节点四川人是一个群体概念,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文化概念。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的汶川8级大地震,不仅使8万多四川同胞在顷刻问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更让人感到沉重的是,地震留下的巨大后遗症,将会让数百万人在今后数年或数十年中饱受心理疾病的困扰。于是,心理危机干预在汶川大地震巨大的灾难中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重视。2008年7月,在成都召开的一次地震学术会议上,一位人类学家发出了警告:四川人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人格,不研究这种文化人格,就不可能进行创伤心理治疗。他不相信北京、上海、国外的心理学家又唱又跳地能解决多少受灾群众的心理问题。感谢这位人类学家,他不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代心理学、心理救助的缺陷,而且明确地告诉我们,四川的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要认识四川人,必须要认识、了解他们的文化。他的提醒,也为我们重新去认识四川人,打开四川厚重的历史文化大门找到了一把准确的钥匙。5•12汶川大地震让四川人特立独行的文化性格得以彰显,也是我们重新认识四川人、四川文化的一次契机。在五千年的巴蜀历史上,有两个时间节点对四川来说至关重要。一是公元701年李白的出生,二是公元1929年春天,广汉农民燕道诚在不经意中一锄挖出来的三星堆。李白和三星堆代表着古蜀文化的最高成就,二者构成人与物的双重见证。有人说,李白是四川500年才会出现的大家,事实上,对于四川来说,就算1400年来别无他人,李白也足以支撑四川古蜀文化的重要性与高度。李白是古蜀文化培育出来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伟大诗人。他是古蜀文化最完整的承载者,他的诗歌见证着巴蜀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李白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无不体现出四川人的特征。要了解四川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李白是最具有解剖价值的“麻雀”。李白这个集四川文化的大成者,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读懂过他,因而,他不幸成了遮蔽四川真相的最重要的人物。李白号称“诗仙”,他的言行举止,他的诗歌,都散发着一种浓厚的神秘的仙道之气。这种神仙气,直接来源于他对道教的信仰,对神仙的信仰。据说,少年李白常去戴天山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多年不进城。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竞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据李白研究者介绍,20岁以前李白还曾隐居戴天山大明寺读书,读的很多是道书。除了读道书,他还访问道士,《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就把李白对道士住所的清新幽静的向往和不遇道士而犯愁倚靠松树时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20岁以后,李白开始热衷于登峨眉山等名山,求仙访道。25岁以后,他更是历访名山,拜道观。在游览东岳时,他写了六首诗,反映了他求仙访道的心愿。在以后的17年间,关于李白的道教活动,很值得一提的是他与道士元丹丘及其老师胡紫阳、女道士玄宗之胞妹玉真公主的交往。道家主张“无为而不为”,它首先是一种个人情怀,一种对待生命与生活的态度。其次,它也是一种以无为之道治人与治理社会之道——汉初就曾一度运用黄老之学缓和阶级矛盾,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历史与现实中,信奉道家道教的大多是不仕的隐士逸人,虽然李白没有学他们遁迹山林,逍遥自在,他的逍遥与洒脱,却无一不烙上道家的印记,充分完整地凸显出志气、豪气、骨气的人格魅力来。康震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评价李白说,李白思想里有一个重要的核心,那就是人格的独立。如果有任何的一种羁绊,任何的一种约束,对他在人格思想和行为上的特立独行构成威胁的话,那他绝对是不妥协的。这正是以李白为代表的盛唐知识分子最可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遗产。人格独立是四川文化在四川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最重要的特质。这也是汶川大地震后,人类学家的提醒所包含的内容之一。这种特质从何而来?在一次采访中,学者谭继和对笔者说:它源于巴蜀文化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代表中原文化的殷墟出土文物以礼器为主,而三星堆、金沙则以人物造型为主即是最重要的证据。他还举了了四川人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巴蜀人的方位观念就与北方和中原不同。远在古代,中原人是东、南、西、北的观念顺序,而蜀人所著《山海经》和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其方位顺序观念则是南、西、北、东,这充分表明了巴蜀文化的独特性。直到现在,成都人与北方人的方位观念也有明显差别。北方人的习惯用语是向南向东指示方向,这是以地理为坐标体系,人是服从于这个坐标体系的,所以用东南西北的地域坐标来指示方向。成都人用口语“倒左手、倒右手、端端走、抵拢倒拐”等话来表示方向,这是以人的身体中心,人是坐标体系的主人,所以用人的身体的前进方向来指示道路。正是因为四川文化中有着深厚的人本主义思想,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我们才可以看到四川人那么多举重若轻、飘逸洒脱、生死不离、充满人性与希望的震撼心灵的故事。从1929年开始发现的三星堆遗址,以遗世独立的姿态横空出世,给世界考古学界与世界文明史带来极大的冲击。它神秘、诡异、夸张的形态,曾经让人惊骇为外星文明。事实上,三星堆与金沙不仅是四川土生土长的文明形态,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实物,可能只是它应有的冰山一角。四川学者谭继和曾经指出过,三星堆、金沙文物形象的神秘、诡异、夸张与浪漫,正是道教文化的源头,神仙观念的起点。正是它们形成了今日四川人身上独有的飘逸、淡定、自由、富于想象与创造的独特个性。2 “亦正亦邪”:不守规矩的四川人在互联网上搜索“四川人”一词,毁誉参半,全都说不准确,道不透彻。一些社会学者将四川人与北方人和南方人作了一番比较后,干脆下了一个让人摸不着北的定义:不南不北四川人。四川人实际上是亦正亦邪构成的特殊材料,亦正亦邪,并非一枚硬币的两面。 自古正邪不两立。四川人的“邪”,是一个只有四川人才能领会的词,中性偏褒,并不是现代汉语词典所解释的“邪恶” “罪恶”。它含有不按常规出牌,但又没有多大过错,狡猾、小聪明等含义。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有两个人分别从不同的地方奔向灾区,这两个人是典型的四川人正与邪的代表。他们就是为许多人所熟悉的陈岩和尹春龙。一个是希望在这场巨大的灾难中,用自己的专业技术挽救更多的生命;而另一个则是要在灾难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扬名立万,成为英雄。在地震灾区成千上万的志愿者中,有一个身穿T恤、头戴钢盔的瘦高小伙子的身影,恐怕不会被人轻易遗忘,他就是在中央电视台的镜头中多次出现的陈岩。陈岩是四川成都的一名公司职员,曾经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过丽江的地震救援。5•12汶川地震刚一发生,他就自发投入到了志愿者行列。重灾区都江堰、北川、绵竹等地的受灾群众都在制服统一的国家地震救援队中,看见过这位唯一身着便装的救援人员。那段时间,哪里的废墟下有生命,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凭借以前的救援经验,陈岩赢得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员的认同。他们一起制订方案,一起救人。连救援队员都由衷地称赞陈岩:“他非常勇敢,甚至不怕死,危险的地方,他总是抢在我们的队员前面进去。”5月16日22时,东汽中学救援现场: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转战重灾区北川中学,陈岩留下来,独自指挥地方救援队员施救。10小时过去了,东汽中学最后一名幸存者终于获救。他曾参与救援了“可乐男孩”等20名幸存者,被誉为“救人最多的志愿者”。他说:“因为我还活着,所以我要来。”,“因为我是男人,我要来;因为我是四川人,我要来。” 陈岩只是千百万四川人在地震中互助互救精神的一个缩影。社会对他的广泛认可与称赞,也是对四川人的认可与称赞。《深圳特区报》5月15日在全国媒体中率先报道了陈岩的事迹,随后《人民日报》《南方周末》、香港翡翠电视台、四川电视台争相报道他的事迹。中央电视台在18日晚的新闻联播中以长达1分半钟的镜头报道了陈岩。网友自发在网上评选“汶川地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十大人物包括“汶川地震感动中国领导人”“汶川地震感动中国救援队员”“汶川地震感动中国志愿者”“汶川地震感动中国幸存者”等十项,陈岩以志愿者身份名列其中。……

媒体关注与评论

幽默段子对四川人来说,是一副心理疗伤的特殊的药, “调侃了它,你就站得比它还高了,你就压倒它了”。四川人一直用这种姿态面对着古往今来的天灾人祸,那里面隐含的态度是:无论什么灾难,可以压垮四川人的肉体,但无法击垮他们的精神。    ——《新世纪周刊》在那乱糟糟的生活漩涡里,突然走到这里(四川),我满心满身地感到一种安逸、舒静,似乎有些悠悠超尘了。    ——贾平凹民谚有云:“吃在广州,穿在苏州,玩在杭州,死在柳州”,这些好处成都都有,却无其不足。成都地方比苏州大,气候比杭州好,好玩的地方比广州多,好吃的东西比柳州多,何况素产蜀锦、号称“锦城”,还怕没有好衣服穿?吃好了,穿好了,玩好了,便是死在成都,也是“快活死”、“安乐死”,是“死得其所”吧?    ——易中天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成都武侯祠楹联

编辑推荐

《格老子四川人》:强大、淡宝,出乎意料!“5·12”震出“格老子四川人”:我们四川人,了不起的四川人,为中国人造胃,为世界提供厨房,在挣钱和晒太阳之间保持心态的平衡,为中国贡献人物。小富即安、安逸精致、狡黠假打、盆地意识、敢为天下先……其实,我们都是四川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格老子四川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1条)

 
 

  •   我是一个走出四川的四川人,现在一个人在外面闯荡天下。基本上算是打工一族。当初走出四川的时候,是那么的勇敢。出来之后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很多精彩也有很多无奈。我拼命工作,努力提升自己。当自己觉得自己越来越和周围不一样的时候,我困顿了。于是日夜思考为什么会不一样?如何造成的不一样。是我自身原因,还是川人本性?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在脑袋中萦绕。后来,偶然看到这本书,才算是真正地明朗起来,好多平日思考的问题都豁然开朗。四川人自在生活的底气,四川人的平和、淡定、顺其自然,这些都是外面浮躁的世界最所缺少的。也正是因为这样,造成了四川人的“在川是虫,出川为龙”同时这种随遇而安的淡定本性也使得川人终究少有大成。这些思考,都是我走出四川后再回过头来审视四川文化,审视川人精神后所窥见的其一。一个人,如果淡定、平和、并且内心强大,我相信,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好的,而川人的三千年的文化底蕴就造就了这种底气。同时,是剑就有两刃,也正是这样自在的生活底气让川人始终有所局限,难有大格局观。此书把这些优点缺点都以一种平和宁静地方式,没有赞扬没有审判,就事论事地“调侃一番”我想,对于川人读这本书,其分水岭7应该在“在川”和“出川”之间。在川的,看它让人剖析自身,能找出缺点,出川的,看它,也是审视文化,能在得失之间领会自己奋斗的底气。从而从容应对这个世界。对于外省人看此书,除了了解川人精神亦可以从中领会道家思想和许多做人的真理。
  •   作为一个成都人,真想看看作者笔下是怎么样的?
    乐观,安逸的生活方式,以茶会友,
    成都人,四川人也都在慢慢转变,
    还记得在街边独守蛋烘糕的美食,还记得去给四川足球吼雄起的时候,这就是一个族群。
    推荐各位看看
  •   我是个四川人,但是我父母都不算是真正的四川人。就像书上所写的一样,我虽然不是纯正的蜀人,但是我从小就生在四川,长在四川,以四川人自诩。在去年的5。12中,更是为四川人而骄傲,虽然身为四川人很让我感觉到骄傲,但是自己却并不真正地了解四川。读了这本书之后,真正了解四川之后,那种骄傲的感觉只多不少。因为身在四川,才会真正体会到,书上写的那些名人、古人的出生地,或者是喜欢居住的地方,其实真的离我们很近,只是因为自己平日里并不会真正静下心来,好好了解他们,所以才会错过那么多的好地方,以后有空一定要去仔细看看,好好品味一番!
  •   生动,有趣,入木三分,可以拿给非四川人来了解四川文化,也可以四川人自己了解自己。
  •   了解四川了解四川人很不错的一本书!
  •   一本书让你我发现和了解了四川人的好。
  •   当导游的时候买的,作为四川人的自己,看着此书,更有一番感触。还不错。
  •   书很新,正版又便宜,还免去了邮费,相当的不错,是了解我们四川人的好书。
  •   介绍的名俗文化挺感兴趣的,写的也通俗易懂
  •   周围有些四川同事,送与他们,让他们引以为荣。
  •   作为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值得一看。
  •   好书!川人必备。应该了解省情民 风哦。
  •   写出了四川人的某些特点,但很多章节像在凑字数,尤其是写地震,用了很多笔墨,但实际上在灾害面前的表现,并不能代表四川人的特性。川人本质的内核在于盆地意识,小农意识和闲散意识和享受意识。
  •   5.12后对四川人格外的敬重,那片土地让我不够三尺的男儿泪雨倾盆,那片土地的人们格老子的让我膜拜顶礼,他们耍的了悠闲,也耍的了震天动地,不雄起都难啊!不过我看了此书,还真的阿Q了一把,原来四川人很多还是俺们湖北后,嘿嘿,格老子的湖北人?!
  •   虽然自己是四川人,在看完这本书之前以为自己很懂,看了才有更深的理解,包括四川的文化起源,四川人性格形成由来
  •   我是四川人,里面写的东西都是“最四川”的,很好的一本书
  •   内容不错。因为是四川人,所以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看了看客观的说,大体还可以,作为四川人,也不一定都能了解四川的来龙去脉风土人情名人轶事,而这些常识,这本书里都提到了。作为四川人,或者对四川感兴趣的人,应该了解这些的,读这本书,就很轻松的掌握了。书中有些东西让人感动,容易产生感情的共鸣。但是也不得不指出,作者的表述能力还有加强的空间。
  •   四川人和希望了解四川人的人值得一看
  •   写出了四川人的性格成因,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四川人的神韵都体现出来了.
  •   非常喜欢这本书,它从各个方面全面客观的介绍了四川人,既讲到了四川人的优点,又不避讳缺点。我这个四川人读了,觉得像是在解读自我。
  •   感觉整本书的内容是东拼西凑的,但是还是算有组织,把四川的历史社会文化基本交代清楚了
  •   在四川生活多年,喜欢四川,书写得真切。
  •   为了给客人多介绍一点四川,然后买来丰富自己的“吹牛”内容,书中涉及内容宽泛易懂,还行...
  •   对于想了解四川环境的读者,还是不错的。
  •   才读了一半:看封面有点像是应时之作,但内容还是挺丰富的,知道了很多四川的“名人”与“非名人”
  •   巴蜀分分合合,到如今又分开了,但我始终觉得巴人蜀人的确有很大的不同。书中所描述的还是以蜀人为主。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内容比较丰富全面,还算不错
  •   《格老子,四川人》是四川人写的,算是四川人对自我认识,不妨读之,算是四川人了解自己的一个渠道。更欢迎一部多人参评、从不同的角度谈论四川人的书。
  •   虽然我是四川人,但是我自己都觉得没兴趣看下去,没有写出真正让人想了解的东西。
  •   什么都说到了,但觉得文采不够,读起来不够让人回味
  •   一般,与以前的同类作品相似,没有新的见解.
  •   闲暇时看看而已
  •   格老子的!上当了!格老子的!上当了!格老子的!上当了!格老子的!上当了!格老子的!上当了!格老子的!上当了!格老子的!上当了!格老子的!上当了!格老子的!上当了!格老子的!上当了!
  •   口气很大,内容缺乏提炼。光有麻辣,没有豆腐。
  •   拉拉杂杂一本,没有重点没有亮点,很多感觉是凑字。没有写出来四川人的精髓跟神韵
  •   书名是《格老子四川人》,很有方言的味道,但内容基本上就是普通话的行文,多少有点失望。
  •   家里的领导大人是四川人士,这本书看完,再回娘家,无惧也!哈哈哈哈…… 不过这个时候拿出来,很容易跟地震书搞混啊。要不是在书店提前看到,也不敢买
  •   有作者愿意用这么大的篇幅写四川人的性格,作为一四川人,怎么着也算一快事儿,何况人家还差不多都是好话。在此先谢过作者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书的确没什么技术含量,以汶川地震为契机,加点四川历史和名人故事,如果这书卖的好,估计之后会有一系列的《老子东北人》,《小生江南人》之类。 不过作为一四川人,这书还是值得一看的,了解一下自己的历史,挺好。
  •   我以前看过,觉得很有意思,不过封面跟以前的不一样哎,张扬了好多。
  •   午后一杯茶,休闲好书
  •   以前在其他的地方看过一些
  •   里面有些桥段还是很四川的,可是全书没有中心,很多东西连缀起来的,感觉像是拼凑而成的大杂烩,有的表述也前后矛盾
  •   有的新意,文笔不错
  •   做为一个四川人,我觉的这本书写的非常好
  •   昨天下午刚拿到书,才读了几十页,内容不太好评价,但已经感觉失望。文笔并不算精彩,这非文学性小说也就罢了。但到处都是的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等,让人有些受不了。我甚至怀疑我买的是不是盗版。或者这本书的编辑太业余……也许是太吹毛求疵,但真的好久没有看到过这么多错误的书了……之前看大家评价不错才决定买的。但都没有人提到这一点。... 阅读更多
  •   作为在成都生活过2年的人,我很希望从这本书中看到对四川人生活状态的提炼和分析。但是看到的确是大量内容的拼凑,特别是拿那些成都地震时的媒体报道拼凑。整本书没有所谓的结构和脉络。很像那些不负责的四川报纸记者的文章。
  •   四川人有我值得骄傲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大难之下才兴邦
  •   书名还不错,内容嘛!有点东拼西凑的感觉,总体感觉一般,没有什么特别的出彩之处
  •   顶一下拉,不错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