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记忆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中国华侨  作者:爱心编辑部  页数:191  
Tag标签:无  

前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8级地震把全世界的目光汇聚到了一个叫汶川的地方。  四川汶川: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  人们开始在地图上寻找一一在四川盆地的西北部,人们看到了汶川,看到了人们熟悉的卧龙和九寨沟,看到了三江生态旅游风景区等自然景观以及禹、羌文化和三国文化遗址等人文景观资源,这个小小的地方既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也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故乡,而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所在地卧龙就在县城的西南部。  这里,曾经山青水秀,风光旖旎;  这里,曾经祥和安宁,人民安居乐业;  这里,曾是多少旅人、探险家向往的天堂。  许多人还没来得及体会她的美好。  一时间,人们无法将这些美丽与瓦砾、废墟联系在一起,无法将宁静与杂乱联系在一起,地震震碎了一切,一幢幢的房屋倒塌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掩埋在废墟里,然而,很快,绿色的军装、黄色的救援服、白色的工作服便成了另一道美丽的风景,一幕幕的救援场景催人泪下,一汩汩的爱心在神州大地涌动,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不断上演。  这一刻,我们都是汶川人,我们都是中华儿女,我们的心紧紧贴在一起。为了维护我们美丽的家园,为了我们更加美丽的未来,我们有能力、有决心创造一个比过去更加秀丽的汶川,一个更加富饶的四川,一个更加强大的祖国。  汶川,已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一段记忆,它更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一种精神: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战胜灾难的精神,一种民族之魂。  为了记住那曾经美好的过去,为了把未来的汶川建设得更加美好,我们几个80后的女编辑组成爱心编辑部,钩沉了汶川深厚久远的历史文化,还原了汶川原始美丽的自然风光,并永志那沉重的一刻:共和国有史以来涉及范围最广、灾情最严重的一次地震灾难。  让我们记忆汶川!

内容概要

  曾几何时,汶川对于多少人来说都是陌生的。5.12大地震,这一川西北小城却把全世界的目光汇聚到了这里。当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一步步走近,这片遍体鳞伤的土地时,我们又不得不惊叹于那积淀千年的古老文明,那如诗如画的青山秀水,以及,那悠远神秘的藏羌文化。

书籍目录

有个地方叫汶川大禹故里,故地——汶川历史沿革往事悠悠待追忆——汶邑怀古情归何处——大禹故里之谜姜维城上点将台西羌第一村——绵麂镇羌锋村云朵上的凤凰,古羌王的遗都——萝卜寨羌族的摩天楼——羌碉末代瓦寺土司官邸玉环飞沙汶邑八景翻开记忆的相册——汶川风光三山竞秀,二水争流——横断出的美丽离成都最近的“香格里拉”——三江生态风景区大熊猫的故乡——卧龙国家自然保护区东方的“阿尔卑斯山”——四姑娘山盘龙山、黄龙杠受伤的美丽踏山涉水走羌寨——汶川民族文化汶川古羌千年记“尔玛优氏布姆”的咒语保卫羌碉声色兮娱人,观者心詹兮忘归邂逅羌族姑娘神的使者——话说“释比”敬神祭鬼“献红”忙“白石崇拜”与“羊崇拜”喝咂酒,说古今大珠小珠落玉盘——汶川周边美景拾遗阿坝养在深闰今始识成都 美酒成都堪送老绵阳 淡烟乔木是绵州重庆 巴渝风情美在兹德阳 千古之谜三星堆不只是记忆

章节摘录

  据说,最先记载“禹生石纽”的历史文献是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该书于晋代在山西汲郡战国魏襄王墓中被发现。西汉中期的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中记载说“禹兴于西羌”。可见当时他尚未见到该书。《吴越春秋》也说大禹“家于西羌,地日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艺文类聚》与《太平御览》皆引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也。”  从众多文献不难看出,禹为羌人,生于石纽。石纽即是大禹的故乡。那么,历史上的石纽山究竟在哪里呢?  西汉末期成都郫县人扬雄在《蜀王本纪》中明确记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坪。”汶山郡为汉武帝征服西南夷后所置,包括今茂县、汶川县、理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及都江堰市的部分地方。在此范围内大都发现了大禹的活动遗迹,其中北川、汶川、理县、茂县又都有“石纽”或“石纽山”题刻,因而出现了大禹出生地之争。  如汶川县绵魇镇石纽山上有摩岩石刻:“石纽山”、“禹迹”、“大禹故里”,但这些石刻刻于何年,已不可考。在禹出生地刳儿坪上有圣母祠遗址尚存,并有禹王宫、庙舍、神像保留至今。传说大禹在治理岷江时,辛勤劳动了一天之后,需要找一个歇息的地方,就在汶川威州两河(岷江、杂谷脑河)汇合处的一个山头上休息。这就是后来的“禹碑岭”。  民国29年(公元1940年),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于右任,以古稀之年,不辞辛劳跋涉来到汶川,徒步登上石纽山刳儿坪,寻访禹迹,并在汶川『绵■禹王宫为大禹题词:“明德远矣”。后以汉白玉石镌碑竖于庙中。  虽然汶川境内遗存的禹迹甚多,但近邻的县城北川、都江堰和什邡也同样宣称自己是大禹的故乡。其中尤以北川县最具竞争力,呼声甚高,有“神禹故里”之称。  夏商之际,北川县境属梁州之域,与汶川等地皆属古再■部落,隶蜀国。北周武帝天和元年(公元566年)始置北川县,为北川建县之始。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析北川县地置石泉县,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并北川县入石泉县。1914年,因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且彼县设置在先,乃复名北川县。自建县至今,已历1443年。  唐代以前,这里就建有众多的大禹庙,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大禹诞辰日还会举行祭祀活动,这一民间习俗延续至今。县境至今仍保存着大量有关大禹的历史遗迹,如北川县着力打造的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如今已成为华夏子孙访古探幽的圣地。主要景点有禹穴沟、采药山、石纽山、摩岩甘泉、三叉河、誓水柱、禹庙、金锣岩、刳儿坪、禹州池、一线天、血石流光、猿王洞等。1991年禹里(原县城治城)建成了仿古建筑大禹纪念馆。  不少学者也都据史考证,认为北川才是大禹的故里。有人认为,以石纽而言,顾名思义,应有两石纽结的景观。《四川通志》对北川县石纽的界定即是“因有两块巨石,石尖纽结为一日石纽”。北川县禹里乡石纽奇观之石,经地质学家考证,原是海底的珊瑚礁经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化石。石上竖排阳刻汉隶“石纽”二字,实属罕见。而汶川县绵■镇飞沙关上古驿道岩壁上只有横排行书阴刻“石纽山”三字,而无“两块巨石,石尖纽结为一”的奇观。同样,理县通化乡海拔1600米左右的万仞悬崖石壁上只有竖排阴刻楷书“石纽山”三字,也无“两块巨石,石尖纽结为一”的奇观。茂县石鼓乡未发现石纽题刻及两石相纽的奇观。因此仅就石纽山而言,只有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乡的石纽才是名副其实的石纽。  从地名来说,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乡石纽山所在之处村名为石纽村,从古至今一直沿用此名。茂县石鼓乡,虽有“石龙对石鼓的民谣”和“石鼓改石纽的传说”,但石鼓村、石鼓乡地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什邡、理县等也有禹迹之说。

媒体关注与评论

  《汶川记忆》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过三年,再来,一个新汶川会拔地而起。  ——温家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汶川记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