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

出版时间:2006-11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美]迈克尔·康奈利  页数:637  译者:李克勤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约翰?麦克沃伊是一名记者,他的双胞胎哥哥肖恩则是一名侦办凶杀案的警察。在查办一桩残忍的断头案时,肖恩突然死亡。人人都以为他是因为压力过大,以致崩溃。只有约翰不接受这个结论,他决定单枪匹马调查这个事情。

作者简介

  迈克尔·康奈利是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摇滚巨星米克·贾格尔等人最喜欢的推理小说家,他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警探小说作家。他的小说迄今为止销售了700万册,被翻译成31种文字,并年年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惊悚小说大师斯蒂芬·金非常赏识他的作品,还特为他的《诗人》一书作序。  迈克尔·康奈利从事小说创作之前,在《洛杉矶时报》担任犯罪新闻记者,丰富的体验为他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92年他创作了以洛杉矶警探哈里·博斯为主角的小说《黑色回色》,获得当年爱伦·坡奖的最佳处女作奖。截止2006年,他一共写十一部“哈里·博斯系列”小说,为洛杉矶市创造了一个保护者的形象。  除“哈里·博斯系列”外,康奈利还有《诗人》、《血型拼图》等作品,也同样登上畅销书排行榜

章节摘录

  1  死亡是我的领域。我以它为主。我靠它铸就我在这一行的名声。我以一个殡葬员的激情和精神来对待它——面对死者家属时,面带忧郁、充满同情地对待它;独自一人时,则像个技艺娴熟的工匠一般对待它。我始终认为,跟死亡打交道的诀窍,就是跟它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一条铁律。别让它的气息吹上你的脸庞。  但我的这条铁律没能保护我。当两个侦探找到我,把肖恩的事告诉我时,我被一阵冷冰冰的麻木感吞没了。那种感觉像置身于水族箱中,一举一动都在水下——游过来,游过去——透过玻璃望着外面的世界。我坐在他们车子的后座上,车子每驶过一盏灯,后视镜便是一亮,我在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眼睛。我见过这种遥不可及的呆滞的目光。这么些年来,我采访过那么多刚刚失去丈夫的寡妇,她们都是这种目光。

媒体关注与评论

  死亡是我的领域。我以它为生。我靠它铸就我在这一行的名声。我始终认为,跟死亡打交道的诀窍,就是跟它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一条铁律。别让它的气息吹上你的脸庞。  “令人血脉喷张。”——《今日美国》  “一本令人无法抗拒的惊悚小说。”——《纽约时报》  迈克尔·康奈利连年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被GQ杂志评为“举世最杰出的推理小说家”。

编辑推荐

  “令人血脉喷张。”——《今日美国》  《诗人》是“一本令人无法抗拒的惊悚小说。”——《纽约时报》  迈克尔·康奈利连年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被GQ杂志评为“举世最杰出的推理小说家”。  约翰·麦克沃伊是一名记者,他的双胞胎哥哥肖恩则是一名侦办凶杀案的警察。在查办一桩残忍的断头案时,肖恩突然死亡。人人都以为他是因为压力过大,以致崩溃。只有约翰不接受这个结论,他决定单枪匹马调查这个事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诗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从昨天中午看到今天中午,几乎所有时间都用来看这本书了。语言非常棒,节奏非常棒,描写非常棒,翻译也非常棒。
      ============轻微关于故事结构的泄底============
      但是。。。也许是作者太贪心了吧,不满足于仅仅写出一本精彩的犯罪小说(或破案小说)——本书从开头一直到主角干掉那个变态这一部分非常非常棒,简直想给5星半。但作者偏偏不满足于此,想玩悬念,玩结局反转,而且反转一次还不过瘾,要反转两次。说实话当他进行第一次结局反转的时候就已经败了——凶手在FBI内部这件事已经大大削弱了故事的真实性,第二次反转更是连底裤都输掉,不但没有真实性,顺便赔掉了合理性和完整性。
      作者在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那个恋童癖上花了很多功夫,以至于真的让人相信他的作案动机只不过是重复第一次复仇作案的固定模式,如果作者这样结尾我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客观说来这个解释也比后面两个——或者说一个半坚固的多也完整得多),遗憾的是作者无情的抛弃了格尔登。
      这类追求意外结局的小说与真实案件相比的一个限制就在于,最终的凶手一定要是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但又不能太过明显的给与铺垫。有了这个限制,再想把作案动机、作案手法等解释圆满就真的很难了。所以你会觉得看那种描写真实度不高的古典推理反而更舒服,因为反正你也没期待它的故事有多么真实,你只不过想追寻一次智力探险。但这种很写实的所谓硬汉派小说就比较尴尬了,一方面描写像主流文学一样真实,另一方面又想追求悬念,太难兼得了。
      也许劳伦斯布洛克就是看透了这一点,才在马修系列中放弃了对推理、悬念、意外结局的追求,他相信读者来他的书里不是找这些东西的,他们只想找真实又刺激的故事。目前为止,读起来最舒服的还是马修系列,它中规中矩,你不会太期待也不会太失望。
      这本诗人,有点遗憾。
  •       看过几个我敬佩的人推荐,尤其是提到里面对于本格读的多的读者有着很强的欺骗性,前几天所以抱着满心期待一个下午读完。但是读完之后虽然觉得是一部不错的作品,但是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神,那么具有欺骗性,作者的每一次逆转在初露端倪之前,我都提前猜到了。就像这样:……(看到某处,这时我认为A很有嫌疑)A随即被指认(又想,B在这时鬼鬼祟祟的啊,不会是他吧),之后逆转,改为指认B(这时情节发展下去,C被指认那就不错了),再度逆转,C又有了嫌疑……这也可能是读过的那几本节奏快的,有相似桥段的推理小说的缘故(另一本是个名作,我看到后面很快反应到了那本名作),所以这本书的逆转对我来说不算吃惊。不过对于某些阅读量不大的读者,我相信这本书还是有欺骗性的。
      
        另一方面,在当代美国的推理小说中,我觉得这本书推理成分也应该算多的,不过相比篇末指认凶手的推理,我还是觉得前文主人公推翻自己哥哥是自杀的一番推理更为精妙:一个迷你视线密室+机械密室(虽然被主人公秒破)。之后追捕连环凶手的方式很精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是一个人在战斗,,开始就是自己推理发现“诗人”的存在,却又被FBI占了风头,后来一方面要跟上好不容易加入的**部队小心踏查,另一方面又要小心**部队一不留神把它踢了出去。这种设置也在这部本来节奏就快的推理小说之中又加上了几段纠葛,推进了一些情节。
      
        情节这个角度来看,我印象最深的依旧是开头那几段心理描写,即作者哥哥被害之后对作者和嫂子的心理描写。不像国内常见的空话套话,这一段具体入微,富有感染力,很好的写出了被害者家属的悲痛心情,感觉也非常写实。后面几段给我印象没有这么深,但感觉总体来说也是相当给力的。
      
        书中的黄色描写我个人感觉没有多少,而且完全可以很快跳过去,相比之下还是分尸血腥一些,不过我个人已经有某种程度的免疫力了(相信各位比我还厉害)。所以,心智成熟的人就大胆看吧,没什么很大不了的。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每方面都不错,但依我看来,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不同意见欢迎讨论。
  •     像美国大餐麦当劳一样的fast food!谈不上拙劣,但足够平庸。卖给好莱坞翻拍成电影也达不到禁闭岛的深度。虐童的切入背景本来足够暗黑,但是力度与东野圭吾的社会派意识流比较则近乎于戏谑。凶手解裤腰带要让主角给他口交的时候,我差点乐出声来。
      
      当然,这部书最好的一点就是让我们知道了1996年的美国,已经有了发达的网络社区和普及民间的高速传输系统。还有了先进的数码设备。
  •     “死亡就是我的领域。我以它为生。我靠它铸就我在这一行的名声。我以一个殡葬员的激情和精确来对待它——面对死者家属时,面带忧郁、充满同情地对待它;独自一人时,则像个记忆娴熟的工匠一般对待它。我始终认为,跟死亡打交道的诀窍,就是跟它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一条铁律。别让它的气息吹上你的脸庞。”
      
      迈克尔•康奈里的小说《诗人》,就冲这个开头,我不再计较究竟这件作品中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情节——那都是次要的,始终沉醉于情节毋宁是一种头脑简单的阅读——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使之成为收藏书目之一。我得承认,有很多书我就是冲那么一两个句子就收下了:这些句子常常是阴暗、邪恶和恐怖的。它们在扭曲中具有一种常言所不具有的穿透力。也就是,在它们面前,你有被击中的可能,而且,犹如《杀手阿一》中的那个被阿一杀死的杀手,你会甘心并且沉醉于那种一刀洞穿的快感。撇开媒体上对康奈里的铺天盖地的赞誉之辞,很多人之所以阅读这本书,我相信就是冲这几个句子而去的。
      
      波德莱尔以其《恶之花》而成名,巴塔耶则在其《文学与恶》中勾勒了恶与文学之美的丝缕关系,纳博科夫在其小说《洛丽塔》说,你总可以指望一个杀人犯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而艾柯则声称,惟有通过扭曲的方式才能抵达真理。如此看来,他们一致地指向,常态就是平庸。他们所谓的美毋宁可以说,就是对平庸的反抗。康奈里的《诗人》虽只是一部侦探小说,但毋宁也沿用了借助变态扭曲的连环杀手——诗人——来表达这样的观念。
      
      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大体上就是说我的——小说中的叙述者——警察兄弟因调查一件残忍的分尸案件而被谋杀,最初警方认定他是自杀,但作为记者的我,作为死者的孪生兄弟的我,通过接二连三看似不相关的系列警察自杀事件发现了他并非自杀的蛛丝马迹,由此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调查。随着掌握的材料增多,通过想象和猜测,我逐渐拼凑出一幅谋杀者的形象:杀手每杀一人之前,都留下一条线索,就是让受害者在死之前写下一句艾伦•坡的话——一句诗,或者就是遗言——作为自己的遗言。这些话看上去显得受害者的自杀言之成理。当我将这种看似毫无关联的自杀事件摆在一块时,我震惊了:这些关于自杀的判决都是错误的。为此,我必须搜集更多的证据,以把那个潜藏在艾伦•坡句子中的凶手揪出来。
      
      故事的推进和结局倒也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博尔赫斯的《指南针》,艾柯的《玫瑰的名字》,电影《七宗罪》,玩的都是类似的情节推动手法——自然就是随着我的调查深入最后真相大白。当然,凶手,诗人,隐藏得是最深的,我能发现他,我也必定经过种种曲折,甚至面临死亡的危险,甚至还包括我邂逅并错过爱情等等需要装饰情节的小插曲。在很大程度上,关注侦破的曲折离奇并不是什么过错,但更有意思的,显然还是在追逐那位隐藏得最深的诗人杀手的过程中,我对死亡的接近或者说体验才是最有意思的——这种接近和体验不必就是出自我之口,但你们放心,这个作为叙述者的我,有办法把它们说出来。我让另一名窜入我们视线的嫌疑犯格拉登——一名虐童癖,一名变态杀人犯——阅读BBS上的帖子来引出诗人凶手。格拉登在扰乱我们的视线,使我们偏离并且误以为他是真正是凶手,但他的阅读聚拢了诗人杀手的“幽影”:
      
      我感到,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发现我。很快,我就将暴露在光天化日中,成为大众瞩目和畏惧的对象。我已经准备好了。我们这类人最终只能隐姓埋名,无一例外。但我将不再是一个无名氏。我将被赋予一个名字,一个标签。这个名字和标签并不能说明我谁,也无法反映出我所有的许多技能。……我将告诉你们我的一切。打开你们的手电吧,因为我的生活和死亡都发生在黑暗中。
      
      但更精彩的还是下面这些充满着形而上意味的句子:
      
      有时,人会极端地、狂热地爱恋着痛苦。
      
      我不是第一个写下这句话的人,但我真希望我是。不过这无关紧要,因为我坚信这句话。我的痛苦就是我的激情,我的宗教。它从不离我而去。它引导着我。它就是我。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这一点。我觉得,上面那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痛苦就是道路,我们在其上走完自己的生命之旅,一路作出种种选择。这么说吧,痛苦铺就了这条路,使我们成为我们成为的人,做出我们所做的事。因此,我们拥抱痛苦。我们研究痛苦。我们热爱痛苦。尽管它是如此残酷无情。我们别无选择。
      
      现在,我感到澄澈通透,感到自己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切。我可以转过身去,望着自己走过的道路,清楚地认识到,正是痛苦使我作出了所有抉择。向前方望去时,我可以看到痛苦正将我引向何方。我已经不是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了。它在我脚下移动,像一条宽大的丝带载着我在时间的长河中穿行。它将我带到了这里。
      
      我的痛苦是我立足的磐石。我是作恶者。我是幽影。痛苦是我真正的身份。它将长伴着我,直至死亡使我们分离。
      
      康奈里写到一一种近乎笨拙的方式这样描写格拉登:
      
      格拉登重读了一遍。他被深深打动了,这张帖子触动了他的内心深处。
      
      敏感的读者很清楚,康奈里是在说,每一个读者都是一位阅读中的“格拉登”。的确,读到这里如果还无动于衷的话,那简直就是一头驴子。虽然小说中的诗人杀手的一系列作品都借艾伦•坡的句子穿针引线,但在这里,这个“我”分明就是福音书中的耶稣,他在众人面前说:“我就是道路。我就是真理。”——对于“我”来说,谋杀就是“我”布道的方式。而另一个我,变态的我,扭曲的我,畸形的我,格拉登,因着我坚如磐石的痛苦,在此深深打动。“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一位诗人如此荒凉地喊道。但在这里,给我以安慰的,不是一无所有的天空,而是深获我心的痛苦。在这里,痛苦就是我存在的名片。毋宁可以说,这位诗人杀手在宣称,如果没有痛苦,我就什么也不是。
      
      如果人子没有被钉在痛苦的十字架上,他还会是人子么?康奈里想侦破显然不止于一件看上去扑簌迷离的凶杀案件。在他笔下,谋杀本身就是形而上事件——我在另一个我中体验,究竟什么才意味着生存。
      
      痛苦将长伴着我,直至死亡使我们分离。那么死亡是什么感觉呢?格拉登在被“我”击中之后,他最后的一句话是:原来死亡是这样。这样是什么样?永远无法知道。我所看到的仅是:格拉登死了,但眼睛没有闭上,仍旧盯着那个杀死他的人。然后,“我”斗胆地加上一句注释:
      
      这是一种超现实的感觉。
      
      谁又知道什么是超现实的感觉?也许达利、马格里特、弗里达他们知道。反正我不知道。阅读完之后,我真正喜欢的,不是康奈里,不是作为叙述者的我,而恰恰就是里面的甩出了绝妙句子的杀人犯——虽然我也清楚,这里面所有的角色,实际指向的,其实都是我。也许无所谓什么真相。康奈里所提供的,也就是关于死亡的枝末细节:
      
      但这些知识细枝末节,不是大家所追寻的答案。组成他个性的许多拼版,他们只能依靠猜测。……这就像试图把一块摔成碎片的镜子重新拼合起来。每一块碎片都能照出你的一部分影像,但只要你一动,影像也就随即改变。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