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皇帝

出版时间:2007-2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江南  页数:30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幻想小说第一人江南2007年最重要作品。  七百年枕戈待旦,人与神的永恒争斗。  在这个世界里,蒙古大皇帝统治着辽阔的疆域,而庞大的帝国暮日降临,武功道法可以近乎神明的高人隐居在最高的雪峰和最幽暗的小屋里,而还有超越他们力量之上的存在。来自西域的皇帝,他曾被杀死,而他没有真的死去,他还在沉睡,而且已经沉睡了七百年,他在等待苏醒。  而人类,人类手持了屠刀,等待弑神的一刻!  那一刻……伪经被缓缓翻开;天空里的皇帝将重临帝位;火,重新开始燃烧;行善的得拯救,作恶的终沦亡;天地倾覆;末日降临。一切的开始,终有结束。    雪煞天剑气和南天离火真融在小楼中抵死交锋,绝代的高手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彼此的底细。酷酷的少侠也有傻傻的时候,毕竟,美人的秋波是世间最厉害的武器。  七百年前,风华正茂的白铁余出现时,唐代的朝野就像经历了一场地震,无数的战士在“光明海剑”的不世威力下饮恨倒地,直到昆仑、终南两大绝代高手,恃地仙之资,得上苍之助,才勉强得一惨胜,让天地俱焚、光明煞灭的日子推后了七百年。然而,光明皇帝还是要来了。永恒的光明会将这个污浊横流的世界焚去吗?

作者简介

  江南:笔名。男性,安徽合肥人。  70年代后出生,现居北京,至今未婚……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美国Washington University硕士,专业分析化学。目前的身份是作者,以及媒体经理,负责两本杂志的投资、定位和发行。并未受过任何正规的写作培训,亦未获得文学奖项,至今依然在工作之余写作,有时成稿极快,有时拖稿无期,取决于工作松紧和一时的精神状态。  作品以架空历史小说和幻想小说为主,偶尔涉猎青春题材,已出版作品《此间的少年》、《死神的一千零一夜》、《九州缥缈录I》、《九州缥缈录II》。  是个很普通的人。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荧惑第二章 往事第三章 月夜第四章 谢童第五章 英雄少年第六章 夜光明第七章 叶长容第八章 神器第九章 粉生红第十章 秋雨间第十一章 公子多情第十二章 多情杀第十三章 魔根第十四章 心魔引第十五章 苏秋炎第十六章 风红第十七章 束衣刀第十八章 西子湖第十九章 小栈第二十章 马头琴第二十一章 神之面第二十二章 茶花雪第二十三章 草庵第二十四章 摩尼殿第二十五章 光耀焚

章节摘录

  叶羽:  十九岁,一个隽秀的年轻人,也是锋锐冷漠的剑客。列名在天下第一的剑术宗派下,师从天下第一的剑术名家,配着罕见的利器古剑龙渊,但他依旧只是一个单纯而聪明的年轻人。  他的信仰和坚定来自于早年生活的单纯和习剑的辛苦,他不信神,更不信怪力乱神,但是当宿命降临在他头上,他能够选择的只是戴上铁面,或者死去。光明的圣火在灼烧他的内心,而他若成为神,便是毁灭他自己作为人的一切过往。  神不爱,也不恨,他们只是创造和毁灭。但是叶羽爱着很多人,也恨着一些人,所以他不能够对着神的光明低头。  魏枯雪:  三十六岁,昆仑剑宗的宗主,天下第一的剑术大师 ,叶羽的老师,一个懒惰而洒脱的人。  强绝的“雪煞天剑气”和“风雪枯剑”,以及他手中的天下第一名剑纯钧都不能够让他安心。因为他被授予的剑术和身份,需要他承担远非一个人能够承担的责任,他是《杀神三章》的执行者之一,人世间仅有的几个可以把神杀死在襁褓里的强绝高手。  魏枯雪是否想要杀神?他是否能够面对杀死神后随之而来的流血飘橹?在最后关头他能否对至亲的人挥出他强绝的一剑?  他或许无可选择,他的老师方忏轩已经为他选定了人生:“我给你天下第一,你为我杀了光明皇帝,这是我们的交易!”  谢童:  十八岁,开封谢家的女公子,重阳道宗的弟子,美丽、活泼的女孩子——确实也是一个孩子。  失去了父亲的谢童继承了开封谢家庞大的家产,可是财富、美丽、聪慧只是让她更加孤独。因为父亲的原因,也因为掌教苏秋炎的赏识和感召,谢童变成了“杀神三章”这一旷世行动的重要棋子,可是谢童并未真正明白她所肩负的责任和必将面对的未来。  谢童喜欢小山词,工于琴曲和商业,是叶羽生命中第一个女孩。  苏秋炎:  年岁已经难于考证的老人,重阳道宗的掌教,被尊称为“中天散人”的一代高人。  激烈决绝的性格使得他并不得师父的欢心,但是在道术上无与伦比的资质又使得苏秋炎无愧于重阳门下第一人的称号。而面对光明皇帝的降临日渐逼近,对于苏秋炎的老师而言,他不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弟子李秋真,他要选择的是一柄足以杀死光明皇帝的武器。  苏秋炎正是这样一件武器。  他是“杀神三章”真正的执行者之一,也是始终不渝的执行者,这已经变成了贯穿他生命的一种使命。  风红:  十九岁,明尊教“五明子”之一,“妙水”风红。  作为五明子,她拥有极高的宗教地位,但是从内心而言,风红只是一个出身低微往事不堪回首的女孩。绝世无双的容貌对于她而言与其说是幸运不如说是厄运,是她宿命里注定的劫数,几乎每个人都被她的绝代妖娆魅惑,从而产生欲望和渴求,而忽略了在外貌之下风红内心的寂寞荒芜。  她遭遇了叶羽,在叶羽看来,风红起初是个冷漠的魔女,而后来却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  天僧:  二十一岁,白马寺僧人,忘禅大师的弟子,心灯的传人。  剑、道、释、儒四派和光明皇帝有关的势力中,最为势弱的是释教,僧侣本不该参予到“杀神”的可怕计划中来,但是“拯救苍生”却是僧侣不能推辞的责任。于是忘禅大师在自己的弟子中选中了最为年轻的天僧,以他作为心灯的继承者。忘禅大师忽略了他的好胜心、名利心、欲望心和杀戮心,不惜打开“三界修罗堂”,取出禁忌的佛门武学教授给这个危险的弟子,希望他以魔入佛,以杀而救。  天僧白衣飘然,精通“天魔引”、如意通诸般释教神通,一如他的名字,是天神降世般的僧侣。  不花剌:  二十一岁,钦天监祭酒,丞相明里董阿的次子,精研星象学的大师。  他是个美貌乃至于有些孱弱的年轻人,但是敏锐果断,从他知道光明皇帝的往事开始,就始终在为这件事奔波。他要挽救的不但是天地覆灭的可怕未来,还有在农民起义中摇摇欲坠的蒙古人统治,尽管他已经知道这件事以自己的力量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一个儒者忠君爱国,不花剌依然只有慷慨前行。  在“杀神三章”的所有人中,不花剌是惟一一个彻底地知道自己所想所欲,并且不怨不悔的人。

媒体关注与评论

  《光明皇帝》明尊教背景书  摩尼(Mani。216年4月14日-约274年)是摩尼教的创始人。母亲满艳(Maryam)与波斯的安息(Arsacids)王室有亲戚关系。摩尼诞生于巴比伦(Babylonia)北部的玛第奴(Mardinu)。父亲跋帝(Patek)原住哈马丹(Hamadan)曾参加犹太派基督徒派别厄勒克塞(Elchasaites)派,这个教派以禁欲和实行烦琐的浸礼仪式为特点。摩尼从四岁起就被他父亲带到这个教派中生活。摩尼自称从小受到天使启示,他二十四岁时(240年4月19日)受到神我(Syzygos)一次最重要的启示,涉及以后摩尼教的主要基本教义。他遂与厄勒克塞派决裂,如果没有他父亲的保护,可能被杀。摩尼离开这个教派,来到泰锡封(Ctesiphon),只有两个追随者,后来他父亲也皈依了他的宗教。摩尼及其少数信徒曾在波斯北部传教,后来取海路前往印度,使杜兰(Turan,在今俾路支地区)国王皈依摩尼教。从印度回来后,摩尼赢得了波斯萨珊王朝国王沙卜尔(Shapur)的兄弟、呼罗珊(Khurasan)总督卑路斯(Peroz)的友谊,通过他得以晋见沙卜尔。摩尼用中古波斯文写了《沙卜拉干》(Sabuhragan)一书,概述摩尼教的教义,题献给沙卜尔。沙卜尔给了摩尼书面文件,准许他和他的信徒在帝国范围内任何地方旅行和传教。摩尼派使徒阿驮(Adda)、承法教道者帕提格(Pattig)等向罗马帝国境内传教,派末冒(Mar Ammo)等向东方传教。摩尼教在不长时间内已 经发展成一个世界性宗教。瓦赫兰(Bahram)一世(273-276年)继位后,受琐罗亚斯德教主科德(Kirdir)的影响,改变了对摩尼教宽容的政策。摩尼想去东方的贵霜(Kushan)地区,未被准许。他受到瓦赫兰一世的传唤,要他前往贝拉斐(Bet Laphat)朝廷。摩尼已经意识到凶多吉少,但 是对信徒的关怀一如既往,在途中还访问了故乡高凯(Gaukhai)的摩尼教社团。他於274年1月21 日抵达朝廷,晋见瓦赫兰一世时,受到国王的指责,摩尼进行了抗辩,被投入监狱,2月26日死于狱中。  摩尼教(Manichaeism)是三世纪在巴比伦兴起的世界性宗教。由于希腊文《科隆摩尼古卷》(Cologne Mani Codex)的发现,学术界掌握了关于摩尼早期思想的第一手资料,一般承认, 摩 尼教主要吸收犹太教-基督教等教义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同时也采纳了不少琐罗亚斯德教的成分,传播到东方来以后,又染上了一些佛教色彩。它的主要教义是二宗三际论,有自己的戒律和寺院体制。摩尼教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内(从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从北非到中国的福建,在整个欧亚旧大陆上广泛传播,文献使用过叙利亚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亚文、粟特文、汉文、回鹘文、希腊文、拉丁文、科普特文等十余种文字,与其他主要宗教发生了深入的思想对话,如果要研究中世纪欧亚大陆东西文明交流史,从研究摩尼教入手无疑是一个的极佳选择。  摩尼教文献 摩尼自己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宗教与以前的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基督教、佛教的一个不同之处是,其他宗教的创始者没有亲自写定经典,以致於继承者莫衷一是,自己则在有生之年就写定经典,使继承者有所适从。敦煌出土的汉文《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简称《仪略》)中列举了摩尼教七部大经及图,可以与《布道书》等科普特文摩尼教文献中的记载相印证:即《彻尽万法根源智经》(《生之福音》或《大福音书》)、《净命宝藏经》(《生命之宝藏》)、《律藏经》或称《药藏经》(《书信》)、《秘密法藏经》(《秘密书》)、《证明过去经》(《专题论文》)、《大力士经》(《巨人书》)、《赞愿经》(《诗篇和祈祷书》)、《大二宗图》(《图集》)。上述七部大经是摩尼亲自用古叙利亚文所写的,如今已经大部分失传,有的还能找到一些断简残篇。《大力士经》的残片较多,可以看出与死海古卷中的《以诺书》有渊源关系。此外,在阿拉伯史料中,把摩尼用中古波斯文所写、题献给沙普尔一世的《沙卜拉干》也列为经典,它应该就是延载元年(694)传入中国的《二宗经》,关于世界末日的部分尚保存比较完整。  除了摩尼亲自写的上述经典外,摩尼教还遗存了大量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宗教历史性文献,类似基督教的福音书、使徒行传、信徒书,杂有关于奇迹的记载,但是仍然有信史的成分。 袖珍型的《科隆摩尼古卷》已刊布192页,由摩尼弟子转述的摩尼自传资料汇编而成,基本上以第一人称回顾了摩尼早年在浸礼派中生活、受到神我启示、与他们决裂和开始传教的历程。科普特文的《布道书》(Homilies)已刊布96页,其中第42-85页是关于觉悟者(即摩尼)被钉上十字架的记载,第7-42页则是大战讲义,与今存《沙卜拉干》残片类似,讲述摩尼教关于世界末日发生大战的教义。由于这两份文书的幸存,我们对摩尼生平的早期和末期所知较多。三十年代在埃及麦地纳-马地(Medinet Madi)发现的大量摩尼教科普特文书中的一种是关于摩尼生平和摩 尼教会早期历史的著作,可惜在二战后的混乱中遗失了(仅存两页)。我们今天还可以通过一些吐鲁番出土的伊朗语和回鹘语残片,包括《牟羽可汗入教记》和书信,以及最近在埃及喀里斯 (Kellis)出土的科普特文书信、中国泉州摩尼教碑刻等资料增加一些对摩尼最后所受的迫害和摩尼教传播情况的了解。  第二类是教义阐释。 埃及麦地纳-马地出土的科普特文的《生之福音》评注(Synaxes (commentary?) on the Living Gospel)的一部分图版和《我主摩尼智慧的克弗来亚》(The Kephalaia of the Wisdom of my Lord Mani)的全部图版已经出版,有若干介绍,全部内容尚待科普特文专家释 读。《导师(即摩尼)的克弗来亚》(The Kephalaia of the Teacher (i.e. Mani))已经释读295页, 翻译成德文和英文。克弗来亚意为纲目、章节、要义。《仪略》中说,摩尼其余六十年间宣说正法,诸弟子等随事记录,克弗来亚显然是这种记录中最重要的一种,在西方史料中,它常被列为摩尼教经典。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有122章,通常是对话体,即由摩尼的弟子问一个或一些问题,摩尼予以解答,内容涉及摩尼教几乎所有的方面。敦煌出土的汉文《摩尼教残经一》与此类似,也是阐释教义的对话体记录,今存345行。由摩尼弟子阿驮提出问题,摩尼予以解答,从诸神造成世界和贪魔造立人身讲起,叙述贪魔以五明性禁於肉身,而惠明使与之斗争,使五明性得以解脱,也即使故人转化为新人。这与《导师的克弗来亚》第38章相近。《摩尼教残经一》的另一个主要部分讲述惠明使通显三大光明日,降伏二种无明暗夜,与《导师的克弗来亚》第4章类似。汉文《摩尼教残经一》已经翻译成法文和德文。此经的一些帕提亚文、粟特文和回鹘文残片已经缀合刊布,翻译成德文(部分翻译成英文),可资比较研究。  第三类是诗篇。 埃及麦地纳-马地出土的科普特文诗篇图版已经刊布,其中保存较好的第二部分共234页已经释读并翻译成英文。敦煌出土的汉文《摩尼教下部赞》今存423行,已经翻译成英文和德文。吐鲁番出土很多伊朗语与回鹘语诗篇残片,其中比较长篇的,如帕提亚文《胡威达曼》(Huwidagman,第一章在唐代已经被翻译成古汉文,即《摩尼教下部赞》第262-338颂的叹明界文)和《安格罗斯南》(Angad Rosnan)、回鹘文《摩尼大颂》等已经释读并翻译成欧洲语文。 摩尼教诗篇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庇麻节(Bema)诗篇,赞颂各个神,特别是耶苏的,赞颂摩尼与其他宗教领袖的诗篇等等。通过比较研究这些诗篇,我们可以观察一些相同或类似的宗教象征符号怎样在不同文明之间传播、翻译、假借、融合。  第四类是关于教团组织和仪规的文献。 本世纪初在北非阿尔及利亚的特贝萨(Tebessa)发现一篇拉丁文书,讨论摩尼教选民(僧侣)和听者(一般信徒)的区别,已经翻译成英文。敦煌出土的回鹘文《摩尼教忏悔文》包括十五项忏悔的内容,已经被翻译成德文、俄文、英文和中文。吐鲁番交河城出土的《回鹘文摩尼寺院文书》的图版刊布于1954年,已经有中文、德文(部分)、英文和日文译本。敦煌出土的汉文《仪略》简明扼要地叙述了摩尼生平和创教、他的形象、主要典籍、教团组织结构、寺院制度、基本教义二宗三际论。已经有英文、法文和德文译本。《仪略》可能不是从中亚语言直接翻译过来的,而是精通中亚摩尼教文献的僧侣所著。  第五类是文学性的布道作品。 摩尼教广泛利用各个文明中固有的故事,加以改造,宣传自己的教义。粟特文故事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宗教和世界之海的故事》明显源自佛教《海八德经》等经文,以大海比喻和赞美摩尼教。《珍珠穿孔工人的故事》起源于波斯,伊本-穆盖法耳(?-757)翻译的阿拉伯文译本《凯利莱和迪木奈》中有类似的故事。《三条鱼的故事》与印度《五卷书》中的一个故事类似。《商人和精灵的故事》改编自圣经《士师记》第11章(耶弗他的女儿)和维吉尔(70-19BC)的史诗《埃涅阿斯纪》中关于克里特王伊多梅纽斯的故事。《猴子和狐狸的故事》出自伊索寓言。《约伯的故事》出自圣经《约伯记》。回鹘文故事中也不乏同样的例子:也有出自伊索寓言的故事。佛陀身为太子时,出城遇到老人、病人和死人,从而悟道的回鹘文故事,可能译自粟特文,而粟特文译本可能是中世纪欧洲广泛流传的《白尔拉木和约萨法特》的故事的雏形。《醉汉和尸体的故事》令人联想到基督教伪经《约翰行传》中的类似情节。《三个王子的故事》源自波斯,而《通天文婆罗门书》则源自印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光明皇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