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下部)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兰晓龙  页数:428  字数:45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怒江边,南天门上,日本人的堡垒犹如怪物。敌人恶毒,川军团只能把杖打得“断子绝孙”,南天门一役惨烈之极。  弹尽糖绝,牙齿也是武器,但浴血奋战的川军团却彼当作炮灰。  险些全军战死的“炮灰团”,尽了自己的本分,把敌人赶出国土,带兄弟的魂魄还乡。

作者简介

兰晓龙,1997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后进入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成为职业编剧,曾创作话剧《红星照耀中国》、《爱尔纳·突击》等,以及电视剧《石磊大夫》、《步兵团长》、《士兵突击》等。
  《爱尔纳·突击》获得2002年全军新剧目展演编剧一等奖、2005年老舍文学奖。
 

章节摘录

第十九章 小醉的院门开着,她正在把一个地痞样的男人领进门。我插进他们俩之间时速度比得上狗肉,我冲那个男人大叫:“出去!”那家伙瞪眼撩袖子,说:“你妈妈……”我没让他说完全套,猛地把死啦死啦给我的钱全一股脑儿塞他手上,“我是兵痞,你是地头蛇,咱谁也别惹谁!”我在他还忙着点钱的时候把他推了出去。我自作主张地关上了院门,回头,小醉正以一种奇怪的表情瞪着我。这不怪她,我每次都出现得这么奇怪。我问她:“有便装吗?有便装吗?”小醉的反应慢得气死我,“……什么?”我冲着她大叫:“便装!死老百姓穿的衣服!”“……有的啊。”我开始忙着脱衣服,“拿来!快给我拿来!”被我吓到的小醉一溜烟儿跑回屋翻箱倒柜。我跟疯子似的扯掉自己的军装,换上小醉哥哥的衣服。我想我和她哥哥也许真的很像,连他的便装我都穿着很合体。小醉呆呆看着我,估计都没想过一个男人赤身露体时女人也许应该回避。我在不那么紧张的时候才想起看她一眼,安慰她,“没事,别被我吓着。”“没吓着。”我想起来一件事,便去拿我的军装,从口袋里掏出她的镯子,“还给你的。”她没知觉一样地接了。我继续打理我自己,我没多少时间。这时听得小醉说:“你回来了。我一直担心你。”“……回来了?”“嗯,回来了。”我忽然觉得时间不那么重要了,也呆呆看着她。我忽然很想哭泣和咆哮,原来孟烦了还有个地方可以回来。是的,我有个地方可以回来,这里有个人期盼我如期盼家长再加上情人。我痛恨我愚蠢的自尊。甚至什么也不为,只为愚蠢的自尊,我已经丧失了所有能和她在一起的时间。“你看见啦,我是做那个的。”她显然已经鼓了很久的勇气,因为她说得很平淡,“那个就是那个。”我说我已经知道了。“我一直骗你。”她说。“你没骗我。因为我从来没问。谁都要活,谁都一样。还有,你也看见啦。”“看见什么?”我让她看看我,“看见我啦?我是逃兵。我没骗你。”她讶然而惊骇地瞪大了眼睛。“我请了四个钟头的假,能逃到哪里就算哪里。”我说。小醉什么也没说,立刻开始收拾。我透过窗户看着她给我收拾吃的、衣服和钱——这家伙居然还把钱放在我曾偷过一次的地方。她把整个罐子全倾进我的行装里。我对她很放心,把军装里的家信挪到我自己身上。是的,和死啦死啦分手时我就成了逃兵,而小醉的手脚忽然利落起来——生活把我们逼成了这个样子。在禅达的世界逃兵是巨大的耻辱,也绝无立锥之地,被就地枪决叫做幸运,我曾见过我的同类被古老的私刑枷死。脱离军营上哪儿找吃的我心里没底,就算逃成了我也不知道如何生存。 小醉没费什么时间,几乎不到十分钟就把我和刚整好的包裹送出了她的院门。倒是我在浪费时间,临出门时我看了她一眼,然后狂乱地和她拥抱。小醉与其说在挣扎,不如说在抗议,“没时间啦,真没时间啦。”她并没回抱我,但也没放开我,因为她忙着把她的镯子套到我手腕上。我忙着摘掉,“不要。”“可以卖钱。”我不知道我在她的心目中算是什么,因为她像对孩子一样吻了我的额头。我不知道我是自己挣出来的还是被她推开的,反正我们就是分开了。我看了她一眼,开始又一轮狂奔。我想这回跑起来不知道要在哪里停下,我还想小醉这回可知道了,她找到一个全禅达跑起来最难看的男人。一切都结束了,可我没觉出任何新生的迹象。我的衣服已经撕成布条了,我很脏也很累。我站在江滩边,看着滩涂上那摊早已褪色的血——血是那个走投无路的日本人留下来的,他现在还埋在我身后的林子里。我看着湍急得让人目眩的江流发呆。发了很久的呆以后,我回头尽我所能地搬起一块大石头,把它扔进江水里,然后开始大骂,“连个水花也不起啊!你个妈的!”我抓了大小的石头往江水里扔,后来开始笑,“弱水三千,鹅毛不起……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猿猴到此不得过,只得对崖空悲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老子人老枪不老,枪下鬼魂知多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将进酒,杯莫停,为君歌一曲……”我也不知道我神神叨叨地在念些什么,只是又笑又哭又闹地抓起石头往江水里扔。我不可能在江水里填出一条路来,我只确定人真是用一辈子来学习扯淡。小书虫子撒了一个恶毒的谎,以报复我们这些用棍子和水龙头问候过他们的人。我已经走了很久,回望时除了山野还是山野,早已看不见禅达。我确定我可以歇一会儿了,就在路边找了块石头坐下,开始狼吞虎咽往嘴里塞小醉给我的食物。一边吃,我一边研究已经磨穿的鞋。我现在发现了一个破绽,我穿着一双禅达人不会穿的回力鞋。这时我听见了脚步声,连忙把脚藏到石头后边,看着在路上出现的那帮家伙,他们风尘仆仆,衣衫褴褛。几个筋疲力尽的兵,押着一队半死不活的壮丁,也许这队壮丁中的某几个倒霉蛋会被充塞进我曾经的团,但那又关我什么事呢?我佝偻下来,尽量呆滞地看着他们,只要他们不看见我的鞋。现在我跟一个赶路赶傻掉的死老百姓没什么两样了。但我就是他妈的这么晦气,他们走了那么远没歇,偏偏在我歇脚的地方停了下来。押队的军官喊:“歇一歇!歇一歇!”要吃的,要水的,叽咕个没完。押队的精神倒是饱满得很,还在那儿大叫:“立者,行伍者之彩!定者,行伍者之神!你们眼屎巴巴的,翻了两座山啦,我就见一群游魂!”我立刻把早已压低的头又压低了几寸,我不知道我有这么倒霉的,那个押队的家伙是李冰。我跑了一天一夜,抬头却见熟人,我连虞师防区也没出去。我冒着汗,把脚别在石头后边坐着。我知道我的样子很不自然,但已经顾不得了。我低着头,听着那个咔咔的脚步声向我临近,我瞅着我的汗流到鼻尖,滴在地上。李冰的声音从我头顶传来,“这位小哥,年纪轻轻,正当有为,国难当头,岂能坐视?”我低着头,瞪着李冰的脚尖,“啊吧啊吧。”“哑巴?”我变本加厉地“啊吧啊吧啊吧啊吧”起来。“哑巴还是装哑巴?我翻了两座山,碰见十个人,倒有七个给我装成哑巴——你抬了头我看看呗。”我差点儿没噎死。李冰拿着他显然是用来抽人而不是打马的马鞭把子轻轻敲我的头,“抬头抬头。我看看你怎么装。”我只好和他僵持着。十个壮丁,千里迢迢地押到前沿,倒要死掉七个,押丁的便要一路上找人补充,我就被这样补过。说实话,我也这样补过别人,一个人半块银元。他喝道:“抬头!”我知道再搪塞不过去,抢了他的马鞭子拔腿就跑。好极了,那小子奸似鬼,立刻就瞧见我的鞋子,大叫:“逃兵!抓住他!”我开始狂奔,一边忙着把马鞭子冲他砸了过去,“王八蛋!”一个像我这样瘸着连跑带蹦的人实在是特征太明显了,他立刻就认出来了,“炮灰团的死瘸子!打死他!”我狂奔,他的兵分出来几个在后头愣追。最愣的小子举枪就砰的一下,幸好没打着,还捎带上李冰的一个耳光,“我是说抓到了揍死他!”一个瘸子如何与有两条好腿的在平路上赛跑呢?我冲出了马路,沿着山坡连滚带爬地跑。但他们照旧玩儿命地追。这样下去着实不是路,每次回头我都发现他们越来越近。王八蛋们在我后边嘻嘻哈哈着,他们甚至有空捡了石头来摔我,一边笑骂。“跑啊,跑啊!死瘸子!”“他跑起来真像老母鸡!”“这种人怎么吃上这碗饭的?”我悲愤交加地骂回去,“你妈巴羔子!”我用吃得上力的腿蹦着,拖着吃不上力的腿。我发现更大的绝境不在身后,而在身前——前边没路,这他妈是个断崖。山层层叠叠苍苍茫茫的,看在眼里真是种叫你无路可走的壮丽。“我要活!我要活!我要活!”我大喊了三声,像个面口袋一样跳了下去。“真跳啦?”“绕着追,绕着追。”王八蛋们七嘴八舌说完就欢欢喜喜地绕着追。我结结实实地摔在地上,摔得龇牙咧嘴。周围的山峦像被摔在怒江里了,一个劲儿地晃荡。我爬了起来,瘸着,蹦着,晃荡。我身后的左右几十米开外,王八蛋们松松散散地绕了断崖追下来,他们惊喜得很。“他真跳啦,真跳啦。哈哈。”“他那把骨头还蛮禁摔打嘛。”我是真他妈的欲哭无泪,但还要晃晃悠悠地往前跑,否则再过个几秒十几秒他们又要冲我摔石头。

媒体关注与评论

抗战末期,一群溃败下来的国民党士兵聚集在西南小镇禅达的收容所里,他们被几年来国土渐次沦丧弄得毫无斗志,只想苟且偷生。而日本人此时已经逼近国界,打算切断中国与外界的联系。收容所里聚集了各色人物:孟烦了、迷龙、不辣、郝兽医、阿译等等。他们混日子,他们不愿面对自己内心存有的梦,那就是再跟日本人打一仗,打败日本人。因为他们已经不抱有任何希望了。他们活得像人渣,活着跟死了也差不多。师长虞啸卿出现了,他要重建川军团。但真正燃起这群人斗志的是嬉笑怒骂、不惜使用下三滥手段的龙文章。龙文章成了他们的团长,让这群人渣重燃斗志,变成勇于赴死之人。这些人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命运就是炮灰的命运,他们面对的是一场几乎必死无疑的战争。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对得起“中国远征军”这五个字的中国远征军题材的小说。列宁在评价高尔基的《母亲》时说:“这是一本及时的书。”今时今日,在尤其需要我们对未来抱有信心的时候,本书也当得起这一评价。

编辑推荐

四十集电视剧强档播出。2009年最被关注的天价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下部)》在播出前全面上市,先睹为快;《士兵突击》原班人马再度出击,华谊兄弟重金巨资打造的经典大戏。超值的性价比。随书附赠《我的团长我的团》电视剧专门为《我的团长我的团》制作的揭露拍摄内幕的独家首发片花与幕后花絮光盘(上部),赠送全体剧组人员签名限量珍藏海报(下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的团长我的团(下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8条)

 
 

  •   这套书买回来就一直放在书橱里,当时正忙着看明朝那些事儿.半年后一天我抬头看到这两本塑料袋还没拆的书,捧下来,托在手里好厚好重啊.看吧.虽然同名电视剧已经看过了,但听说没把书拍完.抱着后半部会发生什么的好奇心开始看书.电视剧差不多把上部和下部的一半拍完了,所以看书的时候脑子里是有画面的,每个人都对应着一张熟悉的脸,没办法,士兵突击的时候已经深度中毒了.这批又几乎是原班人马.当初就是冲着这个去看的'我的团'.书和电视剧有一些些不同.电视剧里没看懂的地方在书里明白了.尤其是在沙盘上'纸上谈兵'这一段,电视剧里看得我一头雾水.书里张立宪没死(太好了),不但没死还和小醉结婚了.自杀的另有其人.可为什么电视剧里要让他死呢.整套书我有好几次不得不停下来趴在桌子上笑一会儿再继续.这样不被待见的一群人同属虞师没吃没穿的,用得是主力团换下来的旧家伙.打得比谁都狠,没打过杖的壮丁和新兵在他们那里几杖下来也会打了.死拉死拉很会闹,很会磨,这个炮灰团头上飞着炮弹还不忘吵吵嚷嚷,贫嘴的损来损去,前一分钟还在笑闹,后一分钟兄弟已经是尸体了.但没有时间难过,还要继续打.活着是他们唯一的目标.死啦死啦死不要脸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兄弟能少死几个.是的,一切都只为了能活着能回家.但他自己却没能等到这一天.电视剧里没拍到的是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跟死啦死啦和迷龙相比死在缅甸和南天门上的要麻,康丫,蛇屁股,豆饼等3000个兄弟们是幸运的.他们死在敌人枪下,有死啦死啦为他们招魂,有虞师为他们敬礼.生得可能不伟大但死的光荣.迷龙挨过的38天的死守,死了包括豆饼在内的十几个副手,他活了下来,却因为在阐达杀了个临阵脱逃的军官被判处了死刑,连庆功会也没赶上.讽刺的是在庆功会上虞啸卿煽情的说幸存下来的守了南天门38天的这十几个将士别人用十个师他也不换.迷龙大难不死却被一个逃兵换走了命.更讽刺的是,死啦死啦在庆功会上说不愿去打赤军(***).因为是同胞,宁愿带着赤军去打日本人.因为这一句话,刚刚被捧到天上的这十几个立即被隔离审查.死啦死啦为了这句话被判了死刑.死前一天他对烦啦说,别再混了,试试能不能让走了那些人活在你身上.上路前他看了眼烦啦,烦啦就知道他把狗肉托给了他.龙文章用那颗曾今救他一命被他当护生附的臭弹的弹壳装上了从烦啦那里顺来的一盒火柴的火药头,在去刑场的路上最后一次骗了虞啸卿,拿回了自己送给他的枪,装上那颗子弹,把枪放到了嘴里.....是的,没有人有资格送他走.他自己走了.那个被他捡来的炮手申请加入到行刑队,本来想救他的,看到他死了,跟着一枪打穿了自己的头.不辣残了,做了乞丐,依然乐呵呵的,送走死啦死啦后,一条腿跳着回家了,丧门星退伍走了.很多年,混成团长的烦啦带着他的团打完日本人打赤军,当看到他学着当年他的团长死啦死啦的口吻催着:'铁拐李们,拐起来"的时候,我竟然哭了.他总能看到死啦死啦的鬼魂.在车里,在任何地方.当他听到小红军写对了他的名字"孟烦了'叫着'烦啦烦啦'的时候,他有被雷劈到的感觉.我相信,换我也会有的.到了国军防线,他一眼认出那种和在南天门上如出一辙的防御方法,他知道指挥官一定是和他守过南天门的兄弟,他张天双手,对方果然就停火了.指挥官阿译也是看到了狗肉就知道是烦啦在附近.这是让人无法言语的默契.整本书最让我觉得难过的地方在阿译问烦啦想吃什么?烦啦说"白菜猪肉炖粉条"阿译说"白菜没了.油盐酱醋都没了'所以没有'白菜猪肉炖粉条'了,吃美国罐头吧.'看到这里我真想大哭一场,阿译劝手下投诚,不是打不过,都是同胞没意思,投诚也要挺直腰杆走出去.阿译选择了死,他说他想他们---白菜,油,盐,酱,醋们还有他们的团长,不想再错下去了.更悲伤到这里算结束了.90岁的孟烦了在后来的近七十年把所有人都活在了自己身上,善良,豁达,乐观,幽默,热爱生活.他没有回北平老家,在迷龙曾今的家里扎下了根,子孙满堂,每天对着南天门,看着南天门上的云他相信那是3000个兄弟的鬼魂.比起电视剧的结尾我更喜欢书里结尾.90岁的烦啦看到了带着半车花圈来这里扫墓的100岁虞啸卿,最前面那个写着死啦死啦的名字.虞老在打听这里还有没有他认识的人,烦啦笑着从他旁边路过,回家做饭去了.
  •   简介:(下面开始的这两段是网上的,第三段开始是自己写的)1942年,中国大地正深陷于抗日战争的苦难之中,各地军民的反抗斗争进行得如火如荼……在一个离中缅边境不远叫作禅达的地方,一群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出身不同身份甚至是不同政见的溃兵和百姓,因为种种命运际遇的原因而相会于此:北平人孟烦了、军医郝兽医、湖南兵不辣、上海军官阿译、东北佬迷龙、豆饼、要麻、蛇屁股、康丫、川妹子小醉……战争的苦难和身体的伤病让他们过着绝望的日子,他们互相厌憎又相依为命,不饿死不病死成为他们每天生存的最高目标。为了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生存下来,别无选择的他们不得不摒弃前仇、恩怨、偏见、狭隘而团结一致组成一支小分队,在现实的困境中他们认识到了民族存亡的大义,于是义无返顾共同投入到打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家园、捍卫尊严、为抗战胜利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正义斗争中,用血肉之躯书写一曲曲铁血卫国的悲壮战歌!《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自开拍以来就备受关注和期待的电视剧即将在四个卫视频道播出,自己也算是兰晓龙先生的忠实粉丝了,从《士兵突击》,到《零号特工》,到《生死线》再到现在的《我的团长我的团》,自己全部买了,没有缺一本,感慨真的很多,今天主要写《我的团长我的团》。上面的简介我想大家应该会看了,我也在网上看了很多关于《团团》的简介,个人认为几乎所有的简介都选择了间接性失忆和失明,就像上面我转来的简介一样,他缺少了一个很重要也很敏感的内容:这支部队属于国民革命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军,大家应该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吧,百度百科里有关于国民革命军的详细介绍,想看的可以去百度一下,我就不多说了,说正题),既然属于国军序列,在当前的情况下,简介的内容只好把这支部队是所属模糊处理了,只字不提,当然了大家看了只后都会知道,可是他们介绍的时候不会去说这个事实,原因我想大家都明白,不多言了。不知道这篇日志会不会因为有敏感内容无法上传,如果是的话我也没办法了,自己只是想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仅此而已。我在前几天写的一篇日志也提到了这个事实,希望国家承认国军将士,承认他们的历史功绩(当然自己人微言轻不敢奢望会有人听),可现在还是没有,不知道这个过程会有多漫长,难道要等他们故去了才追授他们吗?我希望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不管他们头顶的青天白日徽章,还是八一军徽,他们都是中国军人!”加入国军不是他们的错,或许是被逼无奈或许是自愿(毕竟在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才是唯一合法的政府,百姓参军的话肯定是参加国家的部队啊),他们参军或许只是因为在家无法填饱肚子所以去部队拿饷银吃饱饭,就那么简单;或许是无法忍受倭寇的欺凌愤然参军抗击倭寇,他们不知道三民主义和社会主义有什么区别和不同,如果非说他们知道的话应该是军帽上的徽章不同而已,只要是打鬼子,哪支部队都是一样的。如果他们可以预知未来的话肯定会加入八路军新四军啊,可是历史没有假设,他们或许会感慨过自己进错了部队,可他们不会有遗憾,因为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们站出来了,就凭这一点他们无愧于这个国家!······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有很多台词让我感到一种悲壮,一种慷慨赴死的气概,他们所有的人都知道自己是炮灰团,可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拿起武器上了前线,明知道会死却还在讲胜利,他们的战争对他们而言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可是在整个战局中他们的战争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次战役,悲壮,豪迈,无奈,他们挺起了中国人的脊梁!感觉思维很乱,先写这些吧,以后再整理一下
  •      前一段时间,我用几天时间读完了兰晓龙的小说《我的团长我的团》,虽然以前已看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但阅读时我仍沉迷于阅读的快感中。这部小说让我着迷之处就是它的独特,它没有其他抗战题材小说的那种千篇一律,所以不容易让人产生阅读疲劳。读完小说我觉得它具有以下几个独特之处:   首先,如此巨幅的抗战小说中几乎没有关于日本人的正面描写。书中描写日本人的寥寥几处也都很惜墨,而且都是以中国人的观察为视角的,我非常欣赏这点。目前抗战文艺作品都有个我很不理解的喜好,就是都乐于对日本侵华军人进行人性挖掘,都要树立几个痛苦惆怅的日本官兵形象,着力于描述他们在屠戮中国人时的不忍,这样作品的代表有《南京、南京》,《雪豹》等,我喜欢的《鬼子来了》也如此,但手段比较高超而已。每次看到这样的影视剧,我都很纳闷,难道我们中国人真是大度到如此程度了吗?对着刀尖还滴着自己鲜血的侵略者也能悲悯谅解?我不否认几百万侵华日军中也有一些良心未泯的,但这改变不了中华大地被蹂躏的血流成河的结果,这种在万千残暴之中关注些许良善之心的创作手法,是一种羔羊对狼的理解,是一种病态的心理。我想,也许这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的优越感太强的缘故吧,我们总是天朝上国自居,以为自己道德高尚德化四方,攻击我们的异邦都是野蛮之族,或是愚昧或是被迷惑,我们不屑与他们计较,也应该对他们宽宏大度,因为我们优越嘛。如此想来心中自会有一种优越感油然而生。就如同我们所津津乐道的那样,无论契丹,女真,蒙古还是后金虽然在军事上征服了我们,但却在文化上被我们反征服,即使我们被杀的血流成河而后被变成奴隶,也是可以在文化上找到一些优越感的,这真是让人苦笑不得。而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却不见一丝如此的宽宏大度,书里日本人对中国人毫无怜悯,而主角们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送日本人上天堂,或是滚出中国的土地。以死啦死啦为首的炮灰团,每个人都对日本人恨之入骨,绝无原谅,而不会去考虑那些诸如他们也跟我们一样是爹妈生的会有七情六欲等等愚蠢的问题。小说中也描述了日本人的一些优点,比如勤劳、严谨、富有牺牲精神等等,但他们运用这些优点只是为了更便利的更肆无忌惮的屠杀中国人而已。书中的每个角色在战斗中毫不犹豫的杀死日本兵,而且渴望的杀死更多,这才是被侵害者应有的态度。我喜欢书中这种对日本人快意恩仇的态度。在正个抗日战争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日本人处于强势地位对中国人肆意屠杀,而做为弱者的中国人是没有资格表现风度的,风度是强者的专利。   第二个独特之处就是小说不是以真实历史事件中为背景展开情节,而是对真实历史事件的逆反颠覆。熟悉抗战史的人都知道,小说中主要事件南天门之战的历史原型为松山之战,但与小说中的中方以很小损失取得酣畅淋漓大胜恰恰相反,真实松山之战是一场典型的惨胜。守卫松山的日军只有1000多人,但全部美式装备的中国军队精锐却付出了死8000伤数万的代价才取得胜利,战死比率高达7:1,让人疼心。松山之战如此惨烈一是因为如书中所说日军准备充分、战斗顽强,但更重要的是由中国军方高层侦察不力、盲目乐观造成的。小说中因为龙文章的坚持与牺牲使得国军避免悲惨境地,但这也只能在小说中实现而已,无法缓解真实历史带来的沉重,这真让人唏嘘。这让我想起英国电影《赎罪》,片中主角让死去的人在她的小说中得到了永恒的幸福,以缓解内心的愧疚,兰晓龙也在小说中挽救了无数中国青年士兵的生命,这或许是作者良好的愿望吧?   再有的特点就是人物的塑造很艺术化,以至于让人感觉有些不真实。书中的十几个主角来自天南地北,每个人都操着一口家乡话,真不知道作者是如何通晓这么多地方语言的。但除去这些方言,书中的其他对白却很书面化,尤其是孟烦了、龙文章、虞啸卿几个人的话简直就像话剧对白一样,深刻而煽情,让人沉迷其中进而思考,有道理的话不管它是用什么语言讲的都是能打动人心的。书中人物个性也都很鲜明,最引人注目的是每个人的坚持,仅仅因为要做对的事情就无法违背自己的良心。因为要做对的事,孟烦了终于不再愤怒,阿译不再软弱,而龙文章付出了生命。还有其他许多像小书虫一样牺牲的炮灰,他们不逃避责任仅仅因为那样做是对的,对的就要去做。即使是变成自己最讨厌样子的虞啸卿,也在转变过程中时时面对良心的不停拷问,想死死的揪住什么以避免自己划入泥淖。我们都知道这是不真实的,这样的人肯定有,要不然我们中国早就成为什么异邦占领地了,但不会多到在滇边的一个炮灰团里就有如此之多的地步。在我的周围,没有看到多少如此坚守原则良心的努力,相反 ,满目都是对抛弃原则出卖良心的习以为常,每个人都渴望着堕落的机会,当机会来临时义无反顾一往无前。中国人是一个善于为自己行为找借口的种群,仿佛从周遭空气中就能榨出自己所需要的理由一样。他们既能赞叹忠于旧主慷慨赴死的忠烈,也会为顺应时势再投明主的明智叫好,中国人似乎能谅解一切,没有什么是需要用生命前途来坚持的,他们也从来不会缺乏对自己行为合理化的解释。但书中人物不一样,死啦死啦带领的一群炮灰,最终没有屈从于自己借口,而是坚持于做对的事的执着,慷慨赴死。汉民族在他童年也曾斩钉截铁的明朗,但却逐渐变的模糊不清。也许龙文章的所作所为仅仅是事情本来该有的样子,就像天空本来就应该很蓝一样,但最终却稀少的在出现时让人感到不真实。如同海市蜃楼一样,明明就是原来的样子,但出现在遥远的天空难以企及,就美到让人心醉到崇拜。   最后一个与众不同,就是共产党没有成为小说的主角。书中也有对共党的描写和歌颂,虽然有些理想化,但还没有到肉麻的地步。这就已经是很难得了,对比其他艺术作品中的我党的中流砥柱和国军的脑残奸诈,兰晓龙能写成这样也不易了。当然艺术作品里共党无处不在无往不胜的现象也不能都怪创作者们,大坏境如此,不能强求。但我总觉得主动巴结和无奈应付还是不同的,后者更让人敬佩,也更容易写出佳作。
  •   没心没魂的人不会有痛苦;而魂找回来来后,心没有跟上的,则会更加纠结于怀疑与自我怀疑中。尤其是周遭环境都在逼迫你魂飞魄散。魂归兮之“川军团”—没有魂的人,无所谓生死;有魂的人,生死无所谓。在死啦死啦(龙文章)的死缠烂打下,炮灰团的成员们开始有了心痛的感觉,但习惯于嬉笑怒骂掩饰内心情感后,他们一时找不到直抒胸怀的勇气。死啦死啦也就仍旧恩威并施地纠缠着他们,不断惹些麻烦,妄图做点事情来挽救全民族的虚弱。虚弱是积重难返的,但是经过了一次次麻烦,川军团的弟兄们逐步从泥泞中拔出了脚。听到日军的枪炮声,他们成了虞师唯一集结起来准备抗敌的队伍。就像多年渴盼中的知音,死啦死啦成了带给他们希望的火苗。因为这个人说:他想做点事情,还世界他本来的面目。而他实实在在做着事情,于是大家死心塌地跟着他做着更加疯狂的事情。尽管知道有断子绝孙的可能,他们仍然跟着他攻上了南天门;尽管在南天门他们被又一次背叛,他们依旧用命抗争着日本人,直到弹尽粮绝,直到38天;尽管他们或生或死,但是魂都归了位,成了真真正正的有魂之人。魂归乎之迷龙–虞啸卿说他:生来死去,嬉笑怒骂对之,这是军人本色。孟烦了评价他为:天下第一戏子。他声称如果太较真,他在背井离乡的第一天就会死去。可他天下第一,他用百劫不死百毒不侵的一条烂命在唱他的大戏。而他的生与死真正演绎成了一场大戏。直立面对日军的枪炮,他岿然而不受伤害。但在奇迹般活过了地狱般的南天门之战后,却死在了自己同袍的手中。如此戏虐的人生,我不知道他自己会怎样评价,只希望他能一路走好。魂归之龙文章(死啦死啦)--人有其土,魂兮归乡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不知道在龙文章的定义中,他的死能否算作正命。但我知道,在一片黑白不明的迷雾中,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让事情是它本来该有的样子。他带着敢死队第一个冲上了南天门,没有后续攻击支援的情况下,坚守了38天。更重要的是,他挽救了几千个迷惘的灵魂,或生或死,他们都不再是行尸走肉苟且人间。他的死,是作者的残忍,在第一遍读的时候,我甚至无法原谅,但是又看,细想来,这个结局也是现实中的唯一选择。因为他勇敢,但也有脆弱,没有足够坚强的理由,不是面对穿不同衣服的日本人时,他已经没有信念支持他往下走,送上更多同袍兄弟的生命。他用一把自己的尺子量这个世界,最终选择了尊严的死去,告慰与他出生入死的英灵,告别未知世界的所有无奈。他的魂终于找到了根!就在这儿,南天门,他生命中唯一光明透彻的所在。魂归之孟烦了–哈姆雷特的问题是:“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这是个高贵的问题,它意味着人如何理解自己和如何处理生活的选择权,生有生的活法,死有死的理由。孟烦了,一个充满理想,却又怀疑一切的家伙。他自我厌恶着,但又总是放不下希望。他口口声声自称“小太爷”,内心的虚弱又让他只能期待有人能给他支撑一片天,指出一条明路,带着他们--一个没有猜忌的队伍去帮助他实现理想。他用毒舌,掩饰着内心的软弱。等待着,等待着。。。。。。在他们又一次作为弃卒,被置于缅甸日军的枪炮下,周身上下仅仅剩下一条裤衩时,一个不靠谱的家伙,用他妖孽般的魅力和行为作风,把他们卷入了尊严的真正军旅人生。于是,他的人生注定出现了转机,不管他排斥与否,这个家伙用他强大的磁场把周遭的人群都吸入了其轨道。于是,烦了自我矛盾地一边继续口不对心,一边却跟随着出生入死。因为团长临终前告诉他:……别老烦,试试看,能不能让死了的人活在他身上。他终于心魂归一,不再自称“小太爷”,没有接受唾手可得的少校军衔和修整的机会,选择继续西征,清剿日军残部……他努力着把死去的兄弟的希望、活力、善良、幽默、淳良和宽容,贯彻在自己身上,让他们的灵魂高贵地闪亮。
  •   十多年没有看过小说了,这次从当当网买《我的团长我的团》(下称《团》),其实开始还是有误会,以为是DVD光盘,货送到手中才发现是纸质小说,即买之则看之,结果近800页、80万字的上下部居然在四天看完了。我大学是学历史的,又是军事史爱好者,对滇缅远征军及腾冲战役都不陌生,不过偏好看纪实或回忆录,总觉得小说编造痕迹太重,但看《团》时,仍看得废寝忘食、荡气回肠,尤其是守卫及反攻南天门两役。全书阅罢觉得心里阴阴的,不是阴郁、而是惆怅,虽然北京的夜晚仍是春寒料峭,仍出去转了转,以解心中惆怅。《团》写的太残酷了,不是战争写得太残酷,而是主人公们的命运,“死啦死啦”龙文章和机枪手迷龙的命运安排得并不算残酷,他们因战而生、战罢而去,虽然死得不如张自忠、戴安澜壮烈,更象是乔治•巴顿,但好歹有个圆满的句号;残酷的是主人公孟烦了等后来的命运,非让他们经历了后面的内战、兵败,以及90岁后的风烛残年(还好没写1949年后历次政治运动中的经历,因为离题太远了),虽然我知道它写得都是真实的,正如《团》导演康洪雷及作者兰晓龙去云南乡间采风、见到那些现时如枯树、昔日乃国军倜傥少壮军官老人们时的感慨,不写这些人,觉得对不起他们、对不起自己。不要说这些草民、“炮灰”,就是那些当年叱吒风云的战将罗卓英、宋希濂、霍揆彰、郑洞国、孙立人、杜聿明、廖耀湘等,其后的命运又如何呢?非败即俘、或被幽禁终生,更何况这些“炮灰”——无论是后来散居大陆、经历更残酷政治斗争的“前国民党兵痞”,还是群居于台湾眷村、终生不改乡音的去台老兵。得感谢李登辉,没有李登辉就不会有台湾国民党的下野和民进党的登台;没有在野的国民党,就没有今日的国共第三次合作;没有今日的国共合作,我们便看不到这些以昔日国军为正面题材的历史小说的出版,更何况是以满嘴蔑称“赤匪”、“红脑壳”的国军“炮灰”们为主角的抗战故事。其实,今天的我们——这些草民,又何尝不是那些昔日的“炮灰”呢?只不过战场变成了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股市、房市——哪个战场上不是我们血肉横飞?死了连名字都留不下;住房、医疗、教育——哪座大山不是压在我们头上的南天门?我们这些蚁民,注定是草芥、地赖,官僚们的政绩和大鳄们的财富,是用我们这些蚁民的血肉堆出来的。人的一生,其实只要有龙文章、孟烦了们的那一次辉煌就够了,有没有墓碑和传记都不打紧,但一定得有,不然我们就是真的炮灰、真的草芥,我想这是那么多人点灯熬油看《团》剧热播的理由吧?!想象一下,你的办公桌就是你的战壕,你的加班加点就是你在阵地的坚守,我们是草芥、是炮灰,“我们长得不好看,我们长得瘦,可我们不是柴火,我们是人”(孟烦了语),我们不断给我们自己不该有的希望,我们也想胜利,哪怕是打它“断子绝孙”的一仗。我常和朋友们说,以前我常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后来我改成“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算了”,看了《团》,我觉得黑夜里我的眼睛又亮了一次。人生如斯。后记:一、《团》中有一种王小波式的平民幽默,开始我想可能是因为两者多数都是发生在云南的故事吧,但后来想想是因为:《团》是有别于其他抗战英雄的、“炮灰”的故事;而王小波的插队生活,也是有别于其他上山下乡悲壮回忆的、“王小二”的草民生活。二、看完《团》书时,《团》剧正在热播,注意到一个细节,“蛇屁股”说他是广东梅州人,但他说的广式普通话是典型的广东白话普通话,梅州人是客家人,说客家话,客家普通话不是这种调子,因为我是广东梅县人。王建文于京西五味斋2009-3-13
  •   很难形容看完的心情,下部给于我内心的冲击远重于上部。一群无足轻重的草根炮灰演绎了一段悲壮的传奇。兄弟们人虽卑微,相互间也极尽拆台挖苦之能事,但是心里却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大义的坚持和对兄弟情谊的守望。生逢乱世,在上峰的眼里,他们本只是炮灰,是数字,是升职的踏板。然而,龙文章要让事情回到本来样子的坚持,使得炮灰们有了精神信念,用自己的行为应得了精英们的信赖和尊重。南天门一战,面对成倍的真正的敌人,他们没有畏缩,置死地而后生。而本应依赖的后方却临阵背叛承诺,抽去了他们生的机会来换取扩张实力的机会。更甚者,没有死在杀敌突击前线的迷龙却因为毙了临阵脱逃的军部大员的侄子而失去生命,实在是让人唏嘘,感叹一生追求死得其所,却不料是不容于世。九死一生走来,却要这样见证/剥夺兄弟的生命,真是不忍推测龙文章、克虏伯以至于阿译、烦啦心底的波涛汹涌。相较于豪情万丈的虞啸卿屈服于家族利益苟活一世,时时猥琐的团长却光明磊落,尽显英雄风骨。60多年前的历史让我们觉得悲壮,不仅仅是因为那许多无名英雄舍身取义,奋勇浴血,更因为诸如团长一类的悲情英雄不容于世。。。
  •   其实炮灰团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不会有人记得他们,不会有人重视他们,如果死亡就是悲剧的话,这场悲剧在上部中就已经重复了几千遍。兰小龙没有把死亡写得像一个悲剧,我看着乌拉他们的死,感觉和迷龙一样——就是没有感觉,或许康丫的死更加让人揪心,至少到最后他还在追求些什么。下部中熟悉的人死得就更加多了,豆饼、蛇屁股、麦师傅,等等等等,如果按照死啦死啦那种打法,能活下来的肯定不会太多,不,应该是极少,生者十一,果不其然,200个先锋,活着回来的就是12个,他们还是炮灰,张立宪同志在兵棋推演时对士兵生死的置若罔闻,很讽刺的在他身上应验了。我不怪虞啸卿,作为一个高级指挥官,他的做法无可置疑,至少他还懂得廉耻,懂得敬重,我也不怪唐基,除了他想法子弄死了迷龙,世事难料,想委曲求全就是要付出一些代价,他所付出的代价就是为了保护我们伟大的虞座,还好他不是全部都为了自己。我替迷龙不值,看着看着似乎有种看水浒传的感觉,宋江招安后杀了那个校官,换来了朝廷的暂且不提,然后十亭死了七亭,可炮灰团的近乎全军覆没也没有换来迷龙的存活——他和那个校官的看法一样,不就是杀了个看不惯的官吗?而且他的理由更充分,那个军官临阵脱逃。可是死者上面有人,所以为了保全老大,小的门都可一死,只不过宋江只是流了几滴鳄鱼泪,而死啦死啦为了保全迷龙上下奔波。死啦死啦也没好活,不,按照书中的思路,他看透了这个世界,他涅磐了,如同《战争与和平》中安德烈公爵的死,他明白应该怎样,他也知道会怎样,可是他无法改变一切,他不想再看着同袍再在他面前死去,所以他到死海在给大家找麻烦,或许是他不愿意被自己人的子弹打死。不过死前还经历了首长的接见和一起未遂的兵变,死的时候还有人殉葬,也算死得其所了。看着看着,感觉到了好多以前看过的书在我脑中回旋,水浒的悲壮,战争与和平的人物心理素描,还有现实,戴安澜的马革裹尸,杜聿铭的前伟大后窝囊,整个国民党王牌军的没落,原来抗日的时光是那么美好,至少那时候还能分得清谁是敌人,打完日本人之后呢?有多少人会有不辣的国际主义胸怀,能一只腿蹦着带那个日本破落户回湖南?是的,抗战是美好的,和尚说国军万岁,统一战线万岁,然后就坦然赴死,书中炮灰们的死也是轻描淡写但死得其所,战争对兵油子就是一场戏谑,谁都要死的,为了打敌人,我要活,或许回头会悲伤,但现在悲伤下一个嗝屁的就是自己。看书时前面的战争都是热血沸腾,死人当然是家常便饭,在田中大神的帮助下,我早就不会再为随便战死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而悲伤了,但是看到最后,我还是哭了,替阿译的死不值,又或许不是感慨于阿译(这家伙能活到现在简直太牛了),而是感慨于生死之交又再度见面,而且马上就快找打了答案——打仗国军行,共军更行,跟共军走吧,会有肉吃。尔后哭得最伤心也最欣慰的那段是张立宪、烦啦和小醉重逢的那段,这就是结局,最美好的结局了,但是国军再也不能称为军,他们都看到了答案。回家吧,到了也不会忘记那些曾经一起战斗过的岁月,就如同我不会忘记***的将领一样,抗战中牺牲的370万国军弟兄也是同泽弟兄,抗战中他们也是在奋勇杀敌的,所以,现在的南天门依然缭绕着他们的忠魂,那是不舍,那是守候。
  •   重审《团长》:悲哀子任鐡血2009.6.22看《我的团长我的团》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经历的事也多了,在一次看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第一会看的时候是看的小说,小说给我的感觉并不像其他军事抗战题材那样,《团长》给我的感觉就是压抑,有些地明明就是个笑话,该笑了,可是又笑不出来。有些地方看着觉得太好笑了,然而却显得更加的凄惨和悲凉。其次我在看的是电视剧,电视剧让我的感觉是演员演的很到位,细节描写,包括一个冷冷的笑都表现的恰到好处,明显比《士兵》表演得好,然而整体效果,包括演技都比《士兵》好,为何口碑不佳,这值得我们反思。首先,最重要的,他所表现的“英雄”和平时看到的那些英雄模样相差甚远。与众人心中的英雄主义的形象很是不一样,而这本身就已经是部沉重的历史剧了,却表现得更加沉重,笑点很少,纵使有,那也让我们笑不起来,环境太压抑了。而这种“英雄”的形象,才是最本质上的英雄。为什么英雄就一定要有牺牲精神,不畏死,一定要有大将古风,而不像普通人那样胆小,怕死。其实怕死才是人的本性,而《团长》恰恰就抓住了那点怕死,将它放大,夸张,最终引起我们深刻的思考。“炮灰”们都怕死,怕战争,而就是因为他们怕死,才会不像人那样不逊章法的去打仗,到最后死都要死在战场之上。其次,我觉得是观众不敢面对戏中的任何一个角色,因为他们身上真正有每一个人的影子,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战场上的人是你,当你遇到这种困境,你会怎么办。请不要说“我会誓死杀敌”,“我肯定没他那么愚蠢”这种空话,屁话,内心的最深处,那个阴霾的角落里才是真正的答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看《亮剑》,看《士兵突击》,因为我们都觉的要是几十年前我就是李云龙,赵刚,将来我肯定是许三多“兵王”,袁朗,成才,高成……不管男女老少,就是崇拜英雄,都认为凡是英雄身上都有我的影子,狗熊身上肯定没我的影子。从而也让更多人不敢正视自己,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如果能够明白《团长》中的一点道理,敢去面对里面的“自己”,那就说明未来对你并不可怕。还有一点,大家都认为战争场面刻画过少,而那些人物的针锋相对太多,或者是没轻没重的,软绵绵的话涉及太多了。就比如说死啦死啦和小太爷见面就掐,一大堆对白,看着就晕,还有迷龙出场就打,打了还不停,看久了就困了。还有那美国家伙讲了那么多废话,还有虞啸卿,那狗娘养的,装傻大牌。反正那些不爱《团长》的家伙说这些话是滔滔不绝的,说坏话,还不加思考,这还不容易?迷龙为什么打人?他是表面强壮,内在是十分脆弱的,从东北打到云南,常常败仗,斗志丧失殆尽,只能用拳头,用暴力证明自己。死啦死啦为何与小太爷一见面就让人发困,是他们的对白实在过于无聊,浪费口舌吗?不见得,是因为他们谈论的都是绝对深层次,难以理解,被战争拖垮后的胡思乱想,在无聊的人生中,和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人的胡扯。那个美国兵作为外来援兵,实在很难理解中国“炮灰团”所干的事,他想援助他们,但他认为这种援助是无济于事的。仔细想想,被人认为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的片段,都为这部剧的灵魂做出了很好的诠释,一部剧都是由这些小细节组成的。我所说的悲哀,并不是说《团长》拍得很悲哀,而是说人,那些看不下《团长》的人,我实在是难以理解。提到逃兵,人人就开始愤慨“逃兵那狗娘养的出来干哈”“逃兵就该枪毙”“康洪雷把逃兵还写那么好,算什么啊”……“逃兵”有什么不对的?他早不逃晚不逃,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逃?这就得通过上下文来谈谈了。一场小心战争刚刚结束,他想行孝道,所为忠孝两难全,众人都认为该行忠,然而却出现了一个为了孝而放弃忠的人,这又能引起我们的反思。自古都是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统治文化,而儒家文化都以“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为主,而为首的常常都是以孝道为先。学校常常说孝敬长辈,而不会先说要忠于自己的国家,而孝敬长辈就是最多灌输到我们脑子里的。而作为一个人能把孝道作为主的实在不容易。这只是他逃跑的一种理由,而逃兵的事件也不会是脱离整部剧出现的,小太爷始终怯战,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纵使他也算是“身经百战”了,但是战争阴影是无法在短时间就被消灭的。所以逃兵也被说成是合情合理了。在悲哀之余,必须重申的一点就是,要思考,深刻的思考,这是一个人所必须经历过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更多的是要唤醒,而不是斥责,人人说的都有道理,但必须建立在看透的基础上。看了那么多年电视剧了,这是唯一一部要我花费精力去思考的,兰小龙很伟大,缔造出了这样一部剧,着实让我很钦佩。莫言曾讲到一部好的作品,就是众说纷纭,观者的理解往往与作者本意不同。以上是现在的感想,几个月前的感想:《团长》,灵魂的震撼
  •   到底是谁抛弃了他们?首先,一定是利益抛弃了他们,这点毋庸置疑,但究竟是谁的利益?直接获益者是虞啸卿和他的虞家势力,军部的头头脑脑应该也尝到了甜头。但是不是每一个从这份利益中分得一杯羹的人都是罪魁祸首?如果说是,那也无可厚非,但未免太过武断。虞啸卿没有抛弃他们,甚至连唐基也没有,他们尽自己的努力弄来了炮火支援和空投援助。有人指责虞啸卿得了利益却没有尽力,本人不敢苟同。根据上面的分析,当时的虞啸卿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剧中展示的,被众多自以为高尚之人唾骂,但尚可有所作为的妥协,二是挣脱束缚,什么都不管,哗变,战死,除名,只为求良心安宁。所谓据理力争,和谁争?他和军部坐在同一条船上,和蒋某人争?所谓展开救援,怎么救?那个有肘无掌的年轻军官的话不无道理,再来一出《拯救大兵瑞恩》?如果是你,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抛弃他们的也不是军部,战乱之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日本人战败是必然了,有的是建功立业的机会,没必要靠个敢死队来邀功。况且,如果不是灵感突发想出个“强火力侦察”的说辞,军部绝没有好日子过,要是这样又何必自讨没趣地碰一鼻子灰?

    排除下级,那只有最高指挥了,没错,就是他们抛弃了特务营和炮灰团,以所谓国家的利益,斯大林抢走了主战场,我们再积极也没用了,要保存实力,极致的冠冕堂皇,有理有据。1943年底到1944年,我们的驻印军与英军合作高奏凯歌,节节胜利,3月到7月的英帕尔战役也算是艰苦卓绝,打破了日军丛林不可战胜的神话!原本想借此势头使滇缅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主战场,但与此同时苏军在顶住德国的疯狂进攻后,也开始全面反扑。反法西斯同盟中,中国虽然打得最久、最苦,可地位着实不高。东京审判中,澳大利亚籍审判长一开始宣布的入场座次中,中国居然仅居第三,排在英国后面!试问对日作战中英双方谁出力更多?记得第一次远征吗?当年英国几乎败光了除印度外的所有东南亚殖民地,但面对中国的积极帮助却是百般不情愿,消极避战,一心要退回印度。可当最高指挥亚历山大同七千英军被困重围,是谁解救的他们?是由中国士兵、南洋华侨和东南亚殖民地上的义士组成的中国远征军。仁安羌一役振奋人心的背后,我们付出了多少艰辛,这些东西会被“死于狭隘和傲慢”的英国人真正读懂吗?就如剧中守卫机场时孟烦了说的,物资就是烧了、被日本人劫了,也不会给眼前这些帮助过他们的中国军人。那些入缅作战无辜阵亡的英灵又向谁去讨回公道,与南天门上的突击队一样,他们又何尝不是被大国间利益所抛弃的筹码?
    到了第二次远征的时候,对美英来讲,欧洲的平原似乎比滇缅的丛林更适合做主战场,更能与苏联争夺利益。1944年6月,原本于5日开始的伟大的诺曼底登陆被推到了6日,美英和苏联谁先占领柏林成了双方分得多少利益的关键。而中国的松山战役之强度怒江战役开始于6月4日,时间如此之相近,难道只是巧合吗?而“攻击立止”前后的一段时间,高层的谈判桌上又发生着什么?打是必然的,那38天还能创造什么奇迹不成?唯一的解释就是物资援助,主战场没戏了,该争取的物资还是得争取,我们需要援助。打了这么多年仗,加上自然灾害,当时的中国很穷,真的很穷,穷得只剩下了人。记得祭旗坡上虞啸卿曾经很失望地对龙文章说,“你每天整出点儿动静,就是为了多分点东西”,可当他知道自己“整出动静”是为了让国家“多分点东西”时,不知作何感想。等一切谈明白了,双方都接受了,然后开打。

    克劳塞维茨说的精辟,战争只不过是政治的继续。既然参与了游戏,又无力改变规则,那就要只有遵守,作为弱国的中国只有看人家脸色行事的份儿,这就是弱国的悲哀。而最直接承担这份悲哀的就是前线的士兵,本是保家卫国,一腔热血,无奈却成为利益的牺牲品。我没有官僚和政治家们那样强大的心脏,再多的性命也能当粉笔字擦掉再重新写上,不管他们是无动于衷还是心怀歉疚。不想称他们为“炮灰”,作为芸芸众生的一份子,我自觉没有资格,他们是英雄,为我们的国家付出生命的人,值得万世敬仰。
    振兴中华不是光光是一个愿景,也是必须。强大起来吧,我的中国,不只是为了不再受欺凌,更为了世界的话语权,我们不能再放任自己在大国利益战场上受人摆布。否则,逝者的灵魂永不安息。
  •   整整等待了三个月终于等来了下部。这几天一直加班加点的终于看完了,上部只能算是铺垫而重磅的全在下部,也是正文和结尾。整体和上部相比少了很多幽默,多了更多的壮烈、伤感和离别。看完了以后心里一直不停在想,作者还算仁慈的,如果豆饼的死是迫不得已,那迷龙和死啦死啦的死真的不该,像迷龙说的,大风大浪都过来了,阴沟里翻了船,而郝兽医的死真的不知道如何说来,好在炮灰团总算还是有几个人活了下来他们支身攻打南天门的时候真的觉得爱恨交,战争是惨烈的,活下来的人是幸运的,战争过后像不辣那样对敌人的方式也是一种中国人的宽大与仁慈。对同胞也不应像对待敌人一样然的你死我活,我们是一脉相承的啊!小醉后来跟了张立宪这个瓜娃子觉得挺对不起小太爷的,后来想想对于战火中的女人这也是最好的归宿吧。我只是想说,对于现实中确实曾有过的远征军来讲,历史真的不该忘记他们,既为国军亦为同胞,我们的先辈,为抗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更重要的—他们都是中国人!!!
  •   非常不错,尽管电视剧的结局不是自己喜欢的,但是不影响对这本书的喜爱.龙文章的结局是早已经料定的,但是看到他吞枪的那一刹那,仍然是忍不住的泪如泉涌,惹得同事直笑我说:“有必要嘛?!”我心说,你不了解!一直以来觉得将士就当马革裹尸还,这样才是死得其所。看着龙文章坑蒙拐骗的一路走来,无所不用其极的想着活下去,回家去,带着袍泽弟兄,带着中国人的血性和骨气,直到一点一点的看清,一点一点的失望,终于不愿再有弟兄为他而死或者说是在他面前死去,龙文章用自己的方式完结了迷一样的人生,才蓦然觉得他是死的有意义的。“西进,不要北上”这句算是龙文章的临终遗言了,既然阻止不了,那就让一切随风去吧,时间会证明是非,历史会还你真像,只是这样的结局注定悲怆。虞啸卿说:以后你们提起虞啸卿,就会想到我的团长;提起我的袍泽弟兄,就会想起我的团。是的,提起袍泽弟兄就想起了后娘养的炮灰团,提起团长,却只能让人记得一个人的名字,那个假冒的真团长——龙文章,或者更喜欢叫他“死啦死啦”——注定要死了的人。与子同袍,岂曰无衣。斗志与热血,无分国共。南天门上的英灵,是我们的脊骨。好书,值得一看.
  •    第一次上豆瓣,源于一次机缘。去年热映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因为长年在工地上班,工作性质决定了无法追看,可是短短几集的惊鸿一瞥,就让人想起了少年时疯狂迷恋战争小说的的日子。于是有了买了书和牒带去工地上沉浸的日子。最近难得独自一人回到家里有那么两三个晚上无所事事,又开始通宵重温。昨晚看完了最后几集,已经是曙光初亮,可是心情依旧澎湃,回到办公室就开始搜有没有和自己感触类似的同好之人,百度上邂逅,中午就追到这里来了。看了影随茵动在百度上的评论,不仅心有戚戚焉!
      还记得很早以前看过的一部港澳台联拍的《浴血孤军》电影,分为上下两部,那个时候不是出于少年不知事追星年代,追着梁朝伟主演而去,谁曾想最后变成了深深被远征军的故事所感动,进而对那一段历史感兴趣,看了不少的战争小说。所以就有了对《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感动,甚至帮我想明白了一些人生态度上的取舍。所以虽然并不喜欢《士兵突击》,对诸位主演也没有什么戏外的兴趣,还是成了这部戏、这本书的FANS。也建议去看看当年很多年以前的那部《浴血孤军》的电影,虽然没有如此鞭辟入里的人性挣扎,但还是有感人的悲壮和豪情。尤记得当年的那首主题曲《亚细亚的孤儿》
      亚细亚的孤儿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
      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
      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
      亲爱的孩子你为何哭泣
      多少人在追寻那解不开的问题
      多少人在深夜里无奈地叹息
      多少人的眼泪在无言中抹去
      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理。。。。。。
    对于这部剧的喜爱,在于我的阅读体验里从没有过的顺序,看了几集剧后大爱,而后去买了书(呵呵,以往的经验往往是剧不如书的),看了书后不甘心,因为人物的形象已经在心里活了起来,活活的把书在心里演成了剧,所以又一次次的去重温。
      近几年来还真的是没有看过如此贴近而又鲜活的形象,整部剧无论主配角都很精彩,当然除了书中我很欣赏的上官戒慈。
      书中的她着墨不多,然而精彩,每句台词、每次举动都有担当,感觉是书中一个很理想的人,在乱世中保有一份清明,她带出的雷宝定是未来的希望。这个人物必然有很多精彩,可惜剧中改了结尾长年潜水,唯一的一次留言,来源于感动,感动于确实有一件让你感动的事,茫茫人海中还有人能言出你所不能言,表达的贴切而契合。
      谢谢,影随茵动,让我邂逅到那么一个地方,可以常来看看,还会情不自禁的吐吐泡泡。
      唯一的不同,我最欣赏的是那个肆意眦绥的死啦死啦,我们的团长。
    更少了演员可发挥的空间,当然可能本身演技的差距也明显。
    感觉到那个妖孽的好,是要看了剧再看了书,尤其是后半部的书,放上那么几个月,现实生活中恰好碰了几次壁,再转回头来看看,才明白原来人生本无所谓值不值得,理想也无所谓涣不涣灭,经历过,妥协过,只要还能保留那么点内核。所以书上的结局其实是最好的结局,正因为龙文章是那么个真性情、善而慈的“我们的团长”,所以他的死成就了他妖孽的完美。
      呵呵,想做那样的人......
    “所以少了那个年代轻易就让我们感动或者震撼的单纯”是啊,这句话说得好,所以就算是偶然间而便会回响起罗大佑的那首旋律,却也不敢贸贸然再去重温,因为关于远征军的故事一旦掺了政治,就不免影响了人性,显得单薄。对比那个时候单纯的我们,现在经历过了的种种或许已经不是当年短短两个小时电影所能回应,对比你所说的喜欢后努力消融直到渗入骨子里那一种深入刻骨的铭记,我可能正如你所说的大多数吧。还是把难得喜欢上的那一份感动收藏、保留,时时反刍,寄以奢望能在脆弱迷茫时获得力量......
      有点天真不是么?
      不过也好,感谢这样一种缘分,关于你那些团剧的评我确实如你所说全部收集收藏,和我一再抚读的书和牒放于一起,感觉上那些言辞一如另一个自己,可以在这个寒冷冬季的长夜温壶热酒读读自己喜欢的团长,再看看心有戚戚的剧评,仿佛与一个老友秉烛夜话,虽未曾谋面,却见字如晤!
      多谢你,有这样一种感动,曾伴过我。
  •   兰小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文学天才作家,他的作品《士兵突击》、《生死线》、《零号特工》、《我的团长我的团》都写的非常好,使我这个平时并不喜欢看军事题材小说的读者都深溺其中不能自拔。根据这些小说拍摄的电视剧我也是看了又看,扮演剧中人物的演员也都让我深深喜爱。为此我几乎买齐了他的所有作品,而大部分都是从网上书城购买的。非常欣慰的是网上购买的书全部都是正版,且价格比书店便宜。惟一感到比较不便的就是邮寄的时间太长,从寄出到我手里要十余天,让我等得好不心焦。
  •   很想打听一下,男人们看《我的团长我的团》会不会哭啊?看了电视,现接着又看小说。随书附赠的海报正好是我喜欢的死啦迷龙烦了三人的合影,特开心。不记得自己嚎啕大哭了几次,还好是在自己的宿舍,没人管得着我。也有大笑得踹不过气的时候,就是迷龙被哥们几个整得丢到烂泥巴坑那会。烦了那张嘴,简直太令人崇拜了!喜欢迷龙那样的直爽性子,他皱眉的样子就像个大孩子。死啦死啦当长官没长官的样子,在被审判的时候,装神弄鬼跳的那段舞,让我又哭又笑,也像个疯子。阿译营长也挺可爱的,尽管他在开始的时候胡乱指挥没把烦了气死,可后来,我也和烦了一样,越来越觉得他亲切了。他那点点酸书生气,把前额的头发一甩,头一抬,甭提多秀。他虽然有巴结唐副师座之嫌,却因此救了豆饼一命,打心眼里觉乎着这上海小白脸是个好人。他单纯得连脏话都骂不利索呢,瞧他跟烦了学舌“妈个巴子”,恁是说得别扭,像咬到舌头了一般。他还会旗语,还会凭着记忆写日本曲,也算个人才。噢,我写得好象有点主次不分了,我最喜欢的死啦迷龙烦了用字不多,写小营长却写了这么长。估计是在心里觉得对他有点点愧疚吧,因为一开始,我是比较讨厌他的。要说这里边最让我讨厌的,那就是唐基副师座。虽然,目前为止,他并没做什么坏事,相反,还救了豆饼一命,可是,我就讨厌他。说话慢吞吞的,一脸的假笑,表面看,挺平易近人,其实骨子里官架子十足,怎么看怎么觉得这人阴险狡诈。比较起来,虞师座同志就顺眼多了,说话铿锵有力,打仗身先士卒,像个男人!要感谢晓龙,让远征军成为人们心目中“他们原来的样子”。又是一年清明时,永眠于南天门下的英灵们,请安息吧。
  •   从《士兵突击》到《我的团长我的团》,从书到电视剧都没话说,个人很喜欢。书是正品。
  •   结局其实让人感伤啊。本来就是很沉重的题材。看电视剧的时候居然总是发笑,那种看三毛流浪记时发笑的感觉相似,心里微酸的发笑。觉得导演编剧确实都是蛮厉害的,明明那么沉重的题材,却并不沉闷。虽然有些地方看不明白,但是结合了小说便能够更好的理解了。士兵突击从头到尾镜头都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整洁的军营,入眼是整齐分明的军绿。与之截然不同的是团长从头到尾都是乱糟糟脏兮兮的。所以不得不感慨和平所带来的安宁啊。一个人,花一辈子的时间想另一个人,那应该是一种藏得极深的感情吧?即便你将那个人称为疯子,叫他做死啦死啦……唉。真的是让人感伤的结局啊。不得不再次强调,即便并不是所有人都死光光了。
  •   看过一些评论,说这本书里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哲学意味大于人物,象征过于丰富,等等。这的确是一本让人动脑子的书。只想看到刺激的情节和满足自己的英雄幻想,那就别跟自己过不去了——这书读完会让人郁闷的。兰晓龙是极富忧患意识的思考者,在这个学者们大钻故纸堆的时代,忧患意识不大有人提了,何况在一向管哭管笑不管想的影视作品中。如果说《士兵突击》给了我们精神家园,那么《我的团长我的团》告诉我们,即使没有精神家园,仍然要做事,做起来才有希望。
  •   团长电视剧还没有看读书是很过瘾的!书中的战争情节读起来特别过瘾,有新鲜感,因为对那个时代的战争我们的了解都是从以前的影视作品中了解的,很泛泛,可是这部书中的战争描写特别生动具体,好多细节让人心潮澎湃!不单单是战争场面,描写也关注到了人的身上,所以看起来就格外有意思!喜欢兰晓龙的风格,笔法幽默机智,书中很多话都回味无穷,见识了作者敏捷的思维!!!!个人觉得,团长秉承了(士兵突击)的精神,书的精髓还是归根到了人生价值的取向上面,书里面渗透出来的对待人生的态度,放在哪个时代都是真理....对现在也有非常大的学习价值!至于里面到底有多少真里匿藏,那就看读者你的口味了,见仁见智,一百个观众眼里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感觉这就是兰晓龙作品的过人之处,他的潜在的生命力是很强的!
  •   249和康师傅这次玩得很过火。电视剧本来就是用来娱乐,而团长是一个注定无法娱乐的故事。如果只是满足于壮怀激烈的话可以绕行,因为几乎所有的主人公都激烈不起来。如果只是满足于感动的话可以绕行,因为这部剧不是为了骗取廉价的泪水。如果想找人间有情的话也可以暂免,虽然故事把人逼到了生和死的极致,但是没有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解决办法。作者找不到,我们当然也看不到。如果让以上的人都绕行,那么作为战争题材的电视剧,还有什么理由吸引最多的观众?我知道团长不成功。我还知道的是,它成功地吸引了我。我其实更期待编剧直接拿剧本发表,而不是从剧本删改的书。作为小说,它的语言魅力和节奏很一般,运用于电视的蒙太奇手法会让部分描写相当拖沓,因此可以理解责编的删减,但是有些细节的删减却直接造成了理解障碍,对于进入人物的语境也有点麻烦,所以我几乎是对着起点的章节在自我补充——虽然起点也不全是剧本格式的,好歹内容还全些。没有办法拿这个故事消遣。甚至于在念起穆旦的森林魅影时会泣不成声——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我知道,编剧只是用远征军的背景在思考他眼中的战争,他眼中那八年的错失,他眼中我们民族出的问题。试图用一部戏去探索灵魂根本不可能,然而团长却一遍又一遍告诉我们——我们失了魂。电视剧是仁慈的,故事在一个点上戛然而止。而书的结尾是仓促的,从团长死了之后就开始仓促,仿佛只是为了对每个人有个交代。然而我还是不可免俗地期待一个交代,才可以安心地看孟烦了老去,获得真正的安宁。南天门,国殇园。
  •   一本看过会感觉后悔的书;一本不看也许会更后悔的书。我最喜欢的军旅片:第三是《亮剑》,第二是《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排第一。不是战争工具,不是英雄符号,是一群曾经活着、正在活着、还将在一次次的生命轮回里无数次的活下去的血肉之躯
  •   买了上集,因为超精美的海报,所以一口气看完了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电视拍得很棒,很MAN,但也很虎头蛇尾。于是又买了下集,知道了它的真正结局。一段时间,一直以这部电视剧或是这本书激励着自己,尤其是摘抄里头很血性的句子。很多人已经遗忘了那段历史,但感谢这部书,让我们知道一个叫禅达、一个叫腾冲的地方。感谢这部书,让我搜尽了关于中国远征军的相关网上纪录片。知道曾经有一个叫龙文章的溃兵“团长”,带着一帮生死袍泽,见证了对"生"的信仰。
  •   极喜欢《团长》,以至于不知该如何描述我的喜欢。从风闻249准备写关于远征军题材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就开始关注。许是时间的关系,渐渐的也不是那么关心团长的进度了,直到开始首播,也是象征性的看了第一集,没太过心。有一搭无一搭的又看了几集,兴趣变淡,直到偶然的一次看到了沙盘推演,便觉得放不下了,于是追着看完了余下的几集,于是找了团长的视频从头至尾看了一遍,于是买了团长上下部又仔细的看了一遍(特别是下部只用了一天一夜)。我确信我不是由于演员、导演、甚至编剧的关系喜欢这部剧的,因为之前我几乎放弃过。重新拾起他,我相信再放下时不会那么轻松了。感谢康导没有拍38天以后的部分……嗯,还会再看,剧和书!
  •   什么都不用说,就是喜欢,赠送的花絮也喜欢。
    内容我就不想多说了,喜欢的人就是喜欢,不喜欢的人也不强求。
    从士兵突击就喜欢兰晓龙的书,喜欢那些人。现在的团长也同样的喜欢。
  •   看到最后四分之一时,我几乎不舍昼夜,如饥似渴。显然,书比电视多出的这部分,让剧更加完整,让每一个被刻化的角色更加悲壮和惨烈,让那还未被说明白的团长、烦了、迷龙、虞啸聊、唐基,阿译,张立宪、李冰、余治、不辣,克虜伯,还有迷龙老婆一个个都鲜明起来。那些值得骄傲,值得尊敬的,可爱的,热爱生活的,热爱国家的,无视权贵的各级军人。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军旅题材的历史小说,我几乎一直在笑,因为他们将严肃的事情拿来打趣和取闹;因为他们一针见血,平凡又伟大;因为他们是鲜活,是人,不是神。因为他们也做逃兵,也偷,也抢,也不齿,也有一般人都有的退缩,但他们在关键时刻几次主动出击,保卫着那一方热土,不计个人得失,不计个人安危。后来,我就几次的泣不成声,甚至掩不住的痛心疾首。战争也是政治的牺牲品,人的生命被那样轻易地夺去,轮为政治砝码。不仅仅要有爱国之心。死啦死啦,就象孟烦了回忆有他的岁月时总会有微笑挂在脸上,我也几乎被感染。做对的事情,做事情本来应该的那样,实实在在地做事儿。坚持,在任何时候又谈何容易?特别是在逆流中坚持。在无望中寻找希望,在无路中探索出路,在无助中自助,在大志前不拘小节。背负一团人的期望和信任又谈何容易?他不仅是以诚相待,而是以魂魄相待。与子同袍,岂曰无衣。我尝试着理解那样一种同命交情。烦了,唯一能文能武的人。明了,直白,生就一幅太明白,有些阴损的嘴。他比其他没有文化的人更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喜欢揭人家浑浑噩噩的短。迷龙,很MAN的一个耿直的东北大男孩儿,强大又脆弱,多情又幽默,鲁莽又不拘小节,细腻又柔情,就象他身上的纹身——凶悍的龙和盛开的花。还有迷龙老婆,那个历尽乱世沧伤,又很知进退的,很大方得体的,坚强,内秀的女人。这几个都是我最深印象的人物。喔,还有打动我的那个可有可无的郝兽医。这场战争对于我是生疏的。但是这本书却令人难忘。生命的平等,信仰和仕途,反复考验,诱惑和选择。是对?是错?非对非错,它又岂是对错两个字能简单说得清楚的?
  •   喜欢《士兵突击》,喜欢“团长”!小说比电视剧细腻,值得一读。
  •   我成功地被死啦死啦勾了魂~像炮灰团的炮灰们一样,自他出现的那一刻,从他伸出小指鄙夷地叫着“杂碎”起,到令人瞠目地饮弹身亡,他是无上的神,又是鬼魅的魔;他带着我们活,带着我们回家;而我们和他一起抽疯,和他一起挣扎,和他一起迷离,和他一起战斗,甚至和他一起死……于是,我看到了又一个“许三多”——燃烧自己的小宇宙,只为不浑噩地活着;看到又一个“史今”——为着一个应许;看到又一个“老A”——亦是天才亦是魔鬼。我也爱上炮灰团的这些炮灰们:孩子气的勇猛无敌的迷龙(我确定张国强已经被迷龙附身了),温和的兽医,找不着自己的阿译,矛盾分裂的烦啦烦啦,还有书生意气的张立宪、何书光(请原谅我把这两位精锐不带半分犹豫地划入了炮灰团,因为炮灰团更值得他们骄傲)。我可怜虞啸卿,甚至多过可怜唐基,可怜他出场时那傲人的军骨和尊严,慢慢变作佝偻,可怜他活在内疚中的残生。我确信,在现实的理想国后,249又在硝烟四起的历史里,用我的团长我的团的鲜血和生命树成了一座丰碑,不干乎阶级,不再分国共,只有一个响当当的称谓——中国人。沉重地掩卷。得承认,同张爱玲的《半生缘》一样,兰编给了团长一个苦涩的高调,做作的结尾。可以理解。为着立场,或者哪怕是为了政审。只是不够满意。再踱到团长的吧里,依旧人声鼎沸,褒贬不一。不知道团长现在播到了几集,似乎大家都在急着给它一个定论。我也着急,可是没办法忍受一天磨那么几集。不过,只那短短的片花,只看到龙文章满眼含泪歇斯底里地喊,走啊,我带你们回家。我就知道,一点都不用担心,康导,小太爷,老七,段段,晨儿,信得过他们。
  •   看了很多遍,至今还会看。很坦率的说,看过士兵突击后听说兰同学要写滇缅的时候很是不信任。但他的这部书的确超出了我的预期。(或许这和预期很低也有关系)书的上部让我看到绝望,而下部却把这种绝望用他的笔触装进了我的心里。迷龙的死,让这一绝望达到了顶点。我从没怀疑过死啦死啦会死,虽然我也心知迷龙也终将死去。可是当他们当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人突然离开的时候,而且还是以那样的一种方式,我还是忍不住伤心。可以说,很久没有能让我伤心的小说了。但兰同学的书的确狠狠的给我来了一刀,而且不是用很多书中那种做作的为虐心二虐心的方式。很好,真的很好。除了如果兰同学能提高一点点书里人物对话的口语方面,那就是完美了。
  •   这段日子一直在等《团长》下,现在终于有了,我没赶上签售,只恨没生双翅膀飞去昆明。上周五试着在当当上搜了一下,竟然就有了,当时还没图标,于是立刻买下,周一一上班,快递就来了。效率相当可以。书还没看,准备在5号前突击看完。心里一直忐忑不安,听说虞师死了,听说虞师活到了100岁,高官厚禄,听说狗肉活着,只是瘸了,听说龙团挂掉了……听说很多,传说很多。知道会很虐,还是要看。支持249,支持龙团,支持为远征魂飞魄散的勇士们,你们是祖国的骄傲,后人会永远记得你们!
  •   早在去年底就看完了上部,太好看了,我反反复复看了数次.现在每天在看北京卫视的团长,迷进去了.康导兰编做了一件了不得的事!众士兵兄弟演得太好了!至于下部,就待看完剧再看了,给自己留一个回味的机会.
  •   康师傅应该是把50集全部拍完了的吧,因为后面还有王宝强的戏份的。看完电视,有点失望,也很庆幸。庆幸导演或者干脆是广电总局的仁慈。很多人的结局早就是注定了的吧,一如《生死线》里的各位,我甚至觉得他们的使命就是那一段历史,过了那一段就跟他们没什么关系了,就像你无法想象要是那个所谓的叫龙文章的团长,如果他继续活着他会怎么做怎么选择,他怎么度过接下来的几十年。你知道我说的是哪段。一个丢了魂的孟烦了,一个招魂的龙文章,还有一群在失魂落魄边缘的兵渣子,一个老人,一个庞大的历史背景,一件有关民族大义的大事,说到底还是关于人的故事。看第一遍的时候很伤感,看到一个个的离开,然后是悲悯,到最后却开始思考。团长说:我只不过想让事情回复到本来应该有的样子。本来应该有的样子,应该是什么呢?原来叫“不是我的团”,后来改成“炮灰团的小武”,现在叫“等待ET”,绑架我吧。
  •   喜欢士兵突击,最近又迷上了团长,快成收藏家了,所以书和dvd是一定要买的,收到书了,张译和张国强的海报,兴奋ing。。。
  •   如果说上部我还能没心没肺地和着这群炮灰队一起笑.那么看下部,已经笑不太出来了.因为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都要离去.兰小龙实在是太狐狸了.能写出这样的剧本.感觉炮灰团每个人都是如此鲜活,就像真实的生活着的人.然后在战争中死去.....
  •   249写本书不是为了还原历史,大家也不要把炮灰团的故事看做是远征军的典型故事,作者只想写一群小人物普通人在战争和灾难面前的状态,无意歌颂什么批判什么,也没有给谁翻身立案的意思。我们的士兵都是好样的,无关党派,他们就是一群普通人,穿了不同军衣而已。只是军衣里面的爱国之心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没有249写这部剧,不会有那么多人开始关注远征军那段历史,我就为此看了有关远征军特别是松山战役的一些资料,深为感动,受益非浅。
  •   因为喜欢士兵突击,支持一下这本书,感觉封面特别好,内页的纸张稍差。书还没开始看,电视剧看了几集,应该差不多吧。
  •   以龙文章为首的炮灰团的所有人,在山河大半沦陷,举国深陷战乱中,他们绝望困惑,悲伤,孤独的行走着,但确不敢忘记人民在水火中,明知自己只是别人手中的棋,舍身忘死的投入到这城硝烟弥漫的战斗,没有人记得他们的名记,没人关心他们的后来,他只想事情回到他本来的样子,可是唯一的一次选择相信,带来的却是痛彻心菲的失信,三千个灵魂的重量在身,没有方向的行走,终是死路,南天门中让精英们了解了真正的为国为家,知道了与子同袍,谁才是真正的心怀天下,师长偶像的光环,碎了满地,彻底崩溃。
  •   悔呀,为什么要把下册看完,让我的脑里还记着电视剧里的结尾,虞师在桥的那边等着后娘养的炮灰团,从此过上了酸甜苦辣的生活,死啦死啦还是改不了坑蒙拐骗的性子,烦啦的嘴还是欠抽,所有战后余下的勇士们都有了子子孙孙。。。。。。下册看完后,心情太难受了。
  •   看完书的下部,就不得不感叹电视剧还是拍的很厚道啊这本书实在太惨了,特别是南天门归来后的情节,竟然连迷龙也死了;不辣不但瘸了,还做了乞丐.....感谢电视剧!
  •   下部迟迟开始读,但是他赚去了我更多的感慨和眼泪。因为信仰,我们可以坚守,也是因为信仰,我们不得不去消亡。人物都是活生生的,看电视剧的时候,我讨厌康导的结局,认为他不忠实原著,但是真的读完了原著,我觉得康导远比249来的有人性,如果说电视剧的结局不甚完美,但是他留给了我希望。249的结局确实真是的毁灭。两个我都喜欢,读文字的畅快淋漓让我想说,团长让我刻苦铭心。
  •   呵呵,真的没想到这么快,第二天就送到了,上部和下部书里分别赠送了光盘和海报是没有预料到的,特别是海报,当时本来以为只有团座一个,结果一展开是师座和他的妖孽瞬间圆满了有木有!!!!!咳咳,言归正传,东西很满意~~~~~
  •   如果我说团长上部是绝对的好书,那么下部就是再续辉煌了!!作者笔下的人物都无愧于中国军人的这个荣耀的称号,无可争议的他们在用他们年轻的生命护卫着国土,“别人把他们当炮灰,而他们称自己为军人!!”并无悔无畏的执行着他们心中军人的职责!!很震撼的一本书,看看吧,不会让你后悔,作者将将用它独特又幽默的笔锋带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中国的远征军……
  •   老实说,当我这个边缘型腐女在上部的时候若还有YY之心,到了下部就已经完全只剩下震撼酸楚与对他们的敬意。战争之中,这些有血有肉的人只代表一串数字,死或者活,在上峰看来也许只是小学生手底下的数学题,加上多少,或者减去多少并没有太多的区别。他们的感情被漠视被压抑被扭曲,只能一次次在必死之地绝望的求生求胜。和其他同类题材不同,我看到的,是他们的心。他们有热血,他们想胜利,可是他们除了热血和胜利之外,他们不是作战的机器,他们还有自己的感情和欲望。在杀戮和被杀戮中,人性不断被捶打被折磨。没有人愿意杀人,没有人愿意看着自己的同袍一个个死去。连长,团长,师长,每一个决定都会让很多人死去很多人活着,几千几万的人命扛在自己肩上,不会有人告诉他该怎么做。书和剧在结尾处已经完全不同,我更喜欢书。上官戒慈这个女人在书中代表着摧毁龙文章的力量,第一次的质问让龙文章坍塌,第二次的谈话则彻底摧毁了他的心,她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刺进骆驼心脏的一颗致命的毒针。所有人,上峰,师长,上官戒慈,迷龙,孟烦了,和他周围所有人,一起合伙逼死了他。整个世界置他于死地。
  •   好看,因为上部和下部出的时间不同,等待了很久,结果几乎和电视剧播出一起出了,马上就看完了,还是很好看的...
  •   书有书的精彩,电视剧有电视剧的精彩,建议都看了,非常不错的。不要总拿团长和士兵比好吗?都是军事题材但它们表达的方式太不一样了。团长要多看几遍才能品出味儿的。迷龙的死让我难受,后来大家都散了~总奢望可以有一个再多点幸福感的结局~后来北上极速的溃败,那个豆饼都要叫弟弟的小解放军~感觉写的有点糙。
  •   兰晓龙的书一直都很喜欢,我的团长我的团不能更赞,大部头,其实也是一个不抛弃不放弃的故事。感觉249把每一个人物都写活了,性格特点分明,尤其是下半部分,对最后的战役的描写非常精彩,读起来欲罢不能,酣畅淋漓。非常推荐。
  •   人的一生,其实只要有龙文章、孟烦了们的那一次辉煌就够了,有没有墓碑和传记都不打紧,但一定得有,不然我们就是真的炮灰、真的草芥,我想这是那么多人点灯熬油看《团》剧热播的理由吧?!想象一下,你的办公桌就是你的战壕,你的加班加点就是你在阵地的坚守,我们是草芥、是炮灰,“我们长得不好看,我们长得瘦,可我们不是柴火,我们是人”(孟烦了语),我们不断给我们自己不该有的希望,我们也想胜利,哪怕是打它“断子绝孙”的一仗。
  •   沉重悲壮惨烈纠结非常鲜明的人物.笑中带泪的情节.值得仔细阅读,用心思索.爱上炮灰团的每一个炮灰们.戏谑嘲弄嘻嘻哈哈背后的苍凉和挣扎.
  •   团长这本书看过两遍,电视剧也看了两遍,真的好喜欢。情节动人,文字幽默,人物性格生动,真是太喜欢了。我很同意249说这是他目前最好的作品。很爱死啦死啦,那么有感染力的团长,谁不愿意心甘情愿的和他一起上战场。249写的很真实,英雄向来不可能那么完美,在那个年代更多的是像死啦.烦啦.迷龙那样的人,是他们那些普通的不完美的.甚至是一身缺点的人谱写了那段英雄的篇章。249总是能让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那么有血有肉,不仅仅是那些绝对的主角,连阿译.不辣.豆饼.张立宪.虞啸卿,何书光,克虏伯,每个人都有那么感人的瞬间。很期待249以后能写出更多这么好的作品。
  •   百度有篇帖子问:看到什么地方眼泪唰的流啦下来?然后很多跟帖回答在什么情节什么地方那位离去的时候。我很想说我没有,我真的没有在某章某节为某人唰的流眼泪,但书的很多章节,电视剧的很多情节(尤其33集以后),我是哽咽着看完的。好作品让人哭让人笑,团长不但让人哭让人笑,更有让人欲哭无泪的震撼!这震撼来自战争残酷,更来自以人的最根本,以血肉之躯对抗战争的残酷。“我们想胜利!明知道死还在想胜利!明知道输还在想胜利!”团长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这故事当中,有你,有我,还有他,让我们记住吧!记一辈子!
  •   看过兰晓龙的士兵突击,我认为已经到了好高的水平,但这部书超越了自我。文中有很多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通过缅甸抗战这个大环境表现了出来。一群溃兵,被嬉笑怒骂的龙文章重新唤起了斗志,看完后让人有想哭的感觉。因为在书中看到了自己
  •   多么庆幸电视剧在南天门一役后完美结束,书中的结局太残酷,残酷得让人心疼欲死。先人流血舍命捍卫的大好河山我们更应好好珍惜。
  •   看了电视剧《团长》,只能用震撼,早已不看电视剧了,但这部《团长》,我不但看完全集,还把正版书、和碟搬回家,特喜欢孟烦了,才知道有张译这么优秀的演员,演得太好了。
  •   很好,从《士兵突击》开始一直喜欢兰晓龙的书,印刷也不错愕
  •   终于买到《我的团长我的团》了!
    太开心了~
    这个价格很值!没想到还带有海报!
    太帅了!开心。。。
  •   我的团长我的团, 破9写得最棒的小说, 真的无需多言了.直视那段曾被刻意掩盖的历史, 景仰那群为国奋战的老兵!
  •   书其实是买来收藏的,先是看了团剧,才又看了电子版的小说。就发现,《团长》这本书是应该像《红楼梦》这种书,需要一遍又一遍细读、细品的书,是需要品了又品的经典巨著。
  •   电视剧看了足有四五遍,有感动,有思考。但看了书之后,剧中的许多情节从眼前一幕幕闪过,让我对《团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电视剧中未拍的结局部分更是让我感动不已,一时对剧中人物充满各种想象与感激。感谢兰小龙。
  •   小说是虚构的,但小说的来源是历史是生活。通过《我的团长我的团》,我们重读了发生在祖国边陲小镇的那一段荡气回肠的抗战历史,我相信,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为之刻骨铭心!
  •   为什么最后龙文章自杀啊?!249好狠心~哭~我是为了看到与电视剧里不一样的结局才看书的,可是书上的结局是我最不愿看到的(我最喜欢的团长死了)!
  •   先看了电视剧,喜欢里面的每一个炮灰,演得好,关键是剧本儿好,所以买了书来看。
    想说的真的很多,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每个人都得活,每个人又活得很没尊严。
    当今的人们虽然不用经历战争的残酷,但是一样要经历活着的艰辛,很耐看的小说啊~
  •   显然下部比上部更精彩更过瘾。电视剧最后浮皮潦草,最后一段加得简直莫名其妙,远不如原著的力度。
  •   上部、下部都有了,不过还没看,电视剧已经播了,不过忍着没看,等看了书再说
  •   我买过我的团长我的团上觉得非常有意思,就想给我的同事买一本也看看
  •   人们不会忘记 永远的团长永远的团
  •   这本书的残忍之处在于,你已经很想哭了,它还在尽力逗你笑。

    看了很多遍,后来下半部搬家时遗失,所以来买一本补上。我认为,这是兰总最好的作品。

    而且原著,比电视要精彩的多。也,残忍的多。

    关于战争,关于死亡。没有壮怀激烈,没有大义凛然,甚至只是卑微和渺小。

    文字轻松,你会笑,但你的笑容会越来越沉重。

    一些小人物,狡黠的,鲁莽的,憨厚的,混不吝的,无望的,浑浑噩噩的。兰总在《士兵突击》的前言里提到了蚂蚁,而相对于许三多,混战中的他们更普通更渺小更不值一提,就像,灰尘?

    王菲的《萤火虫》里,林夕写,“分享不到温暖,仍努力去发亮”。

    推荐你,希望你能感受和铭记,这一点微光。
  •   电视已经看过了,之所以买书,是为了留个纪念,纪念什么也很难讲,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和一群人,龙文章和他的炮灰团,还有他们的命运现实和理想……经典中的经典!
  •   爱上团长爱上炮灰们却要看他们一个个死去老段演的真棒
  •   毕竟是短时间创作的,不成熟的地方很多,比不上士兵突击,但是也很好,题材如此,有艺术震撼力
  •   伴随着热播的电视剧,看着这两本书,前前后后的人物有了更深的表现。国难之时,有一些人选择(或被迫)抗争,虽然当了炮灰。国难当头,岂容坐视。他们活着不会有人重视,他们死了也不会有人重视。
  •   把一段中国抗战时期远征军的故事写得如此动人,太棒了!战争中人性的光辉、阴暗;无私、自利;善良、恶毒;无畏、贪生;勇敢、软弱;----等等等等,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顺便说一下,电视剧里演绎“我”孟烦了的演员张译,十年磨一剑,表演非常到位!从此我也成粉丝儿了--“译家人”。
  •   这次是买来送朋友的。发一个早前写在自己空间里的感受吧,关于龙文章的。迷龙死后,再无笑声。希望被黑暗温吞水般吞噬,炮灰们还在为这二字拼死挣扎。四十章往后,开始不停掉泪,为龙文章,为死去的每一个人,为活着的孟烦了们。虽然一早知道他们的结局,还是忍不住。只是,龙文章举枪的刹那,我笑了。裴多菲的诗怎么说来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一个永远不按牌理出牌的人——他可以不死,他可以不必费那么大力气死——可还是举起了枪。枪响之后,他就永远自由了,如果不是一枪爆头,他也许会给所有人一个哂笑——我就是这么个不走寻常路的妖孽。永远死样活气拥有小强般生命力的他,费了那么大的劲儿,把自己弄死了,可还在跟烦啦说着:“学着让死人在自己身上活下去……”,兴许在过去那段漫长的岁月里,他就是这样活下来的。看烦啦亦步亦趋地学他,我试着设想这妖孽曾经历的事、遇到的人;他曾看到的光明与黑暗,温暖与残酷;他曾感受的希望与绝望。是这些,让他打破所有规矩,神经兮兮,疲懒无赖,用一切下三滥的手段达成愿望;是这些让他如有不死之身,谈笑间便能轻易攫取人的灵魂,随着他百死无悔地做炮灰。所有这些,他用一颗心日夜熬炼,终于百炼成妖。这妖,高深莫测、诡谲难辨、众人仰止,却有一个最最单纯的原形,只是简单的一句话:让事情是它本来的那个样子。这话,又恰是世上最难的一件事。很拧巴的事,全放在一个人身上,便是孽。他舍命熬心地挣巴,只想要让事情成为它本来的那个样子,代价很大,那是债,要还的。康师傅说,这戏讲的是“亏欠”。每个人都有亏欠。他欠迷龙很多钱,他欠弟兄们三千条命……他所有经历的,放在心上的,无法放下的,放不下,永无解脱。可他尽了力,无论最后事情是否真的成为了本来的样子,他该做不该做的,能做不能做的,都做了。“美好的仗我已打过。当跑的路我已跑尽。所信的道我已守住。”还了债,他便自由了,他放不下,就举起枪。他自由了,我真替他高兴。
  •   我一直都对16开的大部头情有独钟,而《团长》一书在我的所有16开里是那样的出众,那样的别致,那样的出类拔萃,那样的鹤立鸡群,包装实在太精美太有手感了,还没看内容,精致的容貌就已经俘虏了我。相比之下,13部的《德川家康》虽然是一部长篇巨著,但包装设计就显得有点过于简单过于寒酸了。非常喜欢龙文章,一直很期待随书赠送的是他的海报,可偏偏不是,蔚为遗憾。用了一个周末飞速阅读完这部妙趣横生的另类佳作,语言非常接近生活,诙谐幽默,有一点伤感,有一点领悟,好书,男人不看这本书真是太可惜了。
  •   不错。不如士兵突击
  •   炮灰团最后竟死在自已人手埯
  •   1.谁是放鞭炮的?谁是小头目?2.死啦死啦真的是共军?他为什么背叛,来到炮灰团?3.阿译为什么自杀?4.师长为什么不渡江?谢谢读友帮我解答疑难!谢谢!
  •   趁着促销时候上下部一起买的,超划算,还送了光盘,但只是电视剧的拍摄花絮和抗战纪录片,不过已经很好了,要铭记历史
  •   熬夜看完电视剧,但是这样很不过瘾,还是买书来好好看,随书附赠的海报和光碟很喜欢。
  •   比电视剧更精彩,下部还有电视剧没拍的结局
  •   白天黑夜都在读下部,读到入迷.人物个个鲜明,哭了很多次.也看了电视剧,人物选择刻画还是比较贴和原书的,就是心理描写那些没法拍出来,就差了很多.比起电视剧的结局,更喜欢书里的.电视剧里因为各方面原因改掉的一些情节,也不太喜欢(可能不改审批无法通过吧..)
  •   比上部好看。南天门一战壯哉!看完以后有回味,这已突破了战争、忠诚、友情的范畴,孟烦了、龙文章的困惑是每一个人一生的困惑,细想来,今天的社会太浮躁了,每个人都不能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究竟要什么,活个什么?或许是生活所迫,只能匆匆前行,但果真如此吗?
  •   影视作品超过原著的毕竟是极少数,这部也不例外。文字的表达更让人有思考感悟的空间,何况结尾至少有10集的内容就这么被切了。只有看书,才不会像看电视剧那样被结尾吊在半空的感觉,也更能理完整的理解兰晓龙想要表达的东西。
  •   没办法形容看完以后的心情,很感触、很悲哀,尤其是龙文章和克虏伯自杀的解决,我真没想到那个一直说“我饿了”,“打一炮吧”的胖子会选择这样的结局,很意外但也很能理解~从个人的角度看团长死的很不值,但从他寻死的理由来看他救活了很多人。片子精彩,书也很精彩,看完团长后又买了生死线,很期待这部剧的播出~
  •   兰小龙的书基本都看了,思想性那是没得说,文笔一般这部团长是继士兵之后的又一力作,很棒的书,可读了心里堵得很
  •   和电视剧一起看。海报上的签名是段奕宏么0 0虽然是印刷的
  •   看了团长之后,我更加喜欢兰晓龙了!!希望看到他更多的的新书!!
  •   书与电视剧的比较,除了细节,还是细节.1.凡是涉及到女人的地方,电视剧演员可能都不愿意被脏化或丑化,没有达到书中的描写要求.2.伍六一演得非常好,但不代表虞师长就演得好,我始终没有看到书中所描述的那种"随时就象一把刀"的感觉,作为国民党高干子弟,受过良好教育的背景下,我也没有看到他应有的贵气和霸气.3.不辣之流,是电视剧中的最大彩亮点啊,没他们,简直不敢想象还有什么看头.4.结局,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书的结局,郁闷,虎头蛇尾的感觉.结论:好看,虽然电视剧很拖泥带水.
  •   边看电视剧边看的书,后来一直做梦,感触太深,写得太好。当然还送了光盘和海报,物流也快,不错。
  •   才刚刚收到书,还没有来得及看呢,和上部一起买的,不过应该会很快读完。电视剧已经看过了,对于整部电视剧感觉相当好,相信书也会很好看~~~
  •   书的质量没得说,和上部一样的好,厚厚的一大本,精美的封面,内容更不用说了,和电视剧虽然有一点小小的出入,但是这也是正常的,毕竟不是剧本。总之就是一个字“好”!
  •   送了海报,纸张的质量一般。
    话说我是边看电视剧,边看的电子书,反反复复看了好多次,最终还是决定要买一套书来!
    我记得第一次看到小说的结局,迷龙死了,死啦死啦死了,阿译死了,难过到一个人蹲在墙角里大哭,心疼,真的是心疼

    桃花飞绿水,一庭芳草围新绿,有情芍药含春泪........
  •   看了几页 不错 开篇就引到孟烦了的世界中去了 不错 不错 现在电视剧 书都有了 强烈推荐 值得收藏 海报再大点就好了
  •   真是相见恨晚,相见恨晚呐!看了电视剧,决定把书买了,收藏!物流很快嘛!!附送一张海报,一张盘。书还没看,觉得不错~印刷挺好的!!
  •   书是慢慢看完的,因为没有办法一次全部看完,心很痛很痛。远征军本来就是我们很好提及的一个话题,尤其,这还是一帮散兵游勇,如果当年抗战的军人都有炮灰们的作为,如果当年没有那么多的上级和上级的上级,我们的大好河山,又何至于千疮百孔如斯!!为炮灰们一大哭···
  •   看过电视剧,很感动,希望不要忘却真实的历史
  •   我宁愿相信 他们永远的留在了南天门 沉重的结局 愿英雄安息
  •   老公很喜欢看战争片,这部片子他一边看书,一边结合看电视剧,相当过瘾啊。
  •   本书超越狭隘党派的偏见,从民族大义出发,从以公正的立场塑造了抗战的国民党军队的士兵的形象,刻画出人性的光辉。
  •   先看电视剧然后才看的书,而且拖拖拉拉的这么久才算看完,不是书不好看,真的是受不了249这么虐人的!!!我的小心脏啊……悲伤很浓烈,但是却无法痛哭出来,闷闷的伤感憋在心里……看的太难受了……
  •   下部比上部紧凑,阅读感觉:过瘾、精彩!
  •   看完上部就等下部```非常好!没让我失望~~~值得大家好好的阅读!!!
  •   原来不知道死了的人也是一种幸福,一如兽医、豆饼、蛇屁股...他们死的没有遗憾,死得无悔,恨249为什么这么残忍,南天门之战后让九死一生的迷龙,死啦死啦又不得不死,让我痛,让我恨,让我流泪,难道就为了让事情有它本来的样子?忍不住想如果死啦死啦在赤化的领导下,会是什么样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