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故事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卡曾斯  页数:471  译者:杨松峰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电影的故事》是一本以故事体裁来探讨电影艺术的图书,内容论及电影的历史与演变:首先从电影媒介的发明谈起,谈到电影如何从初创时期的黑白默片,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数字式的、涉及数十亿美元的商业性大制作。    本书中也谈到电影的制作费用、企业组织及其营销策略。虽然商业因素对电影的制作非常重要,但本书探讨的重点,主要还是放在对电影媒介本身的介绍上,其他种种反而是次要的。读者在书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陌生的作品,其中有些电影过去可能无缘目睹,或许以后也不会去观赏。我将主要重心放在介绍一些最深得我心、最具原创性的电影上,不管这些电影是什么时代、什么地方制作的。当然,书中也会论及一些商业性的主流电影,但对电影被市场扭曲的过程则避而不谈。

作者简介

马克·卡曾斯(Mark Cousins),苏格兰人。一个自称“电影贩毒者”、整个投入电影中的人。一个电影评论家、作家,也是记录片导演,亦是电影制作人。他还是斯特灵大学的电影与媒体研究荣誉讲师,爱丁堡大学的客座讲师,并在爱丁堡艺术学院讲授世界电影美学课。

书籍目录

序论无声电影 1.动人心弦的新技术(1895-1903) 2.早期电影的叙事功能(1903-1918) 3.电影风格的世界扩张(1918-1928)有声电影 4.日本古典主义和好莱坞的浪漫爱情电影 5.战争的摧残和新的电影语言(1945-1952) 6.雍容浮华的故事(1953-1959) 7.爆炸性的故事(1959-1969) 8.自由和“看”的想望(1969-1979) 9.超级娱乐和哲学性电影(1979-1990)数字化电影 10.能见度(1990-现在)结论电影译名对照表人物译名对照表

章节摘录

无声电影1.动人心弦的新技术(1895-1903)萌芽时期的电影电影在19世纪末叶面世,当时的世界与现在非常不同:美国的势力正持续向西扩张;土耳其帝国和奥匈帝国犹未败亡;欧洲帝国控制了整个地球3/4的土地,印度是英国在东方最重要的殖民地,以色列还未建国,伊拉克也未独立,至于俄国的苏维埃政权则是在30年之后才建立的。工业革命导致西方城市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剧烈的改变。都市人口急剧扩增,空间越来越拥挤,居民之间的感情却越来越淡薄。生活步调变得更为快速忙碌。蒸汽火车的出现使得出外旅行变得更为便捷。摩天轮在1884年面世,那种令人惊心动魄的感官经验,只有20世纪晚期的惊悚电影可堪比拟。汽车也在这时发明,此后即与电影的发展并驾齐驱,共同缔造了一段辉煌的历史。虽然新媒介的发明对西方世界造成了剧烈的冲击,但是西方文化与西方人的思想,并未因而发生任何根本的改变。当摄影在1827年出现时,绘画艺术已在世界上存在了15万年之久,而录事者、诗人和作家也至少在五千年之前就已出现,人们继续从事绘画写作。当英、法、美三国连袂发展出摄影机器时,俄国文豪托尔斯泰曾以嘲讽的口吻评论说:摄影机,能“呼风唤雨,声音咔嚓、咔嚓的”。摄影机基本上是一种暗箱的装置,装上胶卷,转动机械,就可将外在世界的影像记录下来。拍摄完成之后,再借着放映机,利用光线投射的原理,将胶片中的影像瞬时映照在白色的墙面上。当我们观看时,银幕中的影像会在视网膜中暂时停留,大脑则会将影像连成连续不断的动作。摄影机的发明,经过了一段极为复杂、混乱的竞争过程。在这些发明者当中,大多没有什么显赫的名气,其中包括:托马斯·爱迪生、乔治·伊斯特曼、W.K.L.狄克逊、路易·卢米埃尔、奥古斯汀·卢米埃尔、R.W.保罗、乔治·梅里爱、弗朗西斯·杜布利耶、G.A.史密斯、威廉·弗里泽·格林和托马斯·英斯。发明的过程就好比是一场接力赛,一个向前冲锋陷阵,另一个立即接下棒子,接着,再交由第三个发明家奋力往目的地冲刺,最后才顺利完成一项新发明。这些发明家以分工合作的方式,从曼哈顿岛横越佛路德森到新泽西岛、法国西部的里昂、地中海阳光充足的吉欧塔特岛和英格兰的布赖顿及利兹。这些地方都不是位于都市首善之区,住民大都属于平凡勤奋的劳动阶级。在这些发明者当中,也没有人能独立地发展出电影媒体,因此,我们很难为电影的诞生找到一个确切的日期。1884年,纽约的乔治·伊斯特曼发明滚轮胶卷,以之取代单张幻灯片。而在10年之中,出生于新泽西的发明家爱迪生(父亲是木材商人)与其助手狄克逊,发明了西洋镜电影观影机(Kinetoscope),通过机器转动置于暗箱中的胶卷,在观者的眼中产生活动的影像。1880年代后期,勒普莱斯在英格兰发明了一种持有专利的摄影机,大小犹如一个小型的冰箱,《利兹桥》和其他影片就是利用这种机器拍摄完成的。伊斯特曼随后又推出一种新的创意:沿着胶卷的边缘穿孔,使摄影机在转动胶卷时显得更为准确。在这里,还有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有待解决:摄影机在取景时,通过镜头的底片必须在光圈的位置瞬间停留,等到曝光之后,再快速往前移动,简单地说,摄影机是通过“取景-曝光-移动、取景-曝光-移动”这种重复的、间歇性的动作摄取影像的。这些技术上的问题后来都由发明家一一加以解决,其中,出身摄影家族的卢米埃尔兄弟,将缝纫机间歇性的运动特质,应用到摄影机的设计上。他们将勒普莱斯庞大笨重的机器加以改良,发明了所谓的活动电影机(Cinematographe)。这种机器不仅在使用上较为灵活轻巧,而且在功能上既可用来拍摄影片,也可用来放映电影。接下来,进一步的问题则是:如何确保底片在急速转动之下,不会被机器卡住。伍德维尔·莱瑟姆和他的两个儿子奥特韦·莱瑟姆与格雷·莱瑟姆,在自己设计的放映机(Eidoloscope,一种失败的设计)中提供了一种简单的解决方案:他们在摄影机和放映机中装上圆形的转盘,让胶卷在转动时更具弹性,不管加速或停顿,都不会出现断裂的现象。从以上谈到的细节中,我们就可了解电影的发明并非个人所能独自完成的。而正当电影的制作开始成为有利可图的事业时,许多早期的开拓者也争先恐后地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专利。于是,一连串丑陋的专利之争,不断地连番上演,甚至连小齿轮、穿孔机、影盘都被拿到法庭申请专利。在最早期的影片中,最常被公开放映的,是卢米埃尔兄弟制作的电影。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公开放映自己所拍摄的影片,放映的地点是在位于卡普辛大道上的一个房间里面,观赏者必须付费才能进场。许多研究电影的学者就是据此将电影的诞生日期定为1895年12月28日。当天播放的主要是一些纪录短片,其中最有名的为一部叫《水浇园丁》的幽默剧情片和《火车到站》(图1-4)。后者只有一个镜头,摄影机是放在火车轨道旁拍摄的,在放映时,前进的火车头变得越来越大,好像瞬间即将冲出银幕,在场的观众莫不大惊失色,有的低头闪避,有的拔腿就跑,宛如搭上云霄飞车,尖声怪叫不绝于耳。卢米埃尔兄弟在短时之内即将这些影片发行到世界各地,并派遣放映师远至国外播放,在一两年之内,世界各地许多观众都看了《火车到站》。1896年它曾在意大利的都灵放映。其所到之处还包括: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匈牙利的布达佩斯、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丹麦的哥本哈根、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印度的孟买、捷克斯洛伐克的卡罗维发利、乌拉圭的蒙特维多、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墨西哥的墨西哥城、智利的圣地亚哥、危地马拉的危地马拉市、古巴的哈瓦那、日本的大阪、泰国的曼谷和菲律宾的马尼拉。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观众看到的都是卢米埃尔兄弟在1886年拍摄的影片。英国电影则是从1896年开始在美国和德国公开放映,伴随着播放的则是德国和美国自己制作的电影。到了1900年,卢米埃尔的电影已经输出到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和伊朗,连伊朗的国王也看过这些影片,放映的地点就在他豪华的皇宫。由此可知,电影在萌芽初期,是一种新奇的发明,气派辉煌,就像是一只昂首阔步、骄矜自满的孔雀,并非一般普通老百姓看得起的。弗朗西斯·杜布利耶是卢米埃尔公司的一个员工,负责携带影片到俄罗斯放映,当时他17岁。行前路易·卢米埃尔交给他一部活动电影机,并警告他:“绝对不可让任何人碰到这台机器,不管是漂亮的女人,还是沙皇。”杜布利耶在慕尼黑和柏林播放卢米埃尔兄弟的新作之后,随即转往华沙、圣彼得堡和莫斯科。1896年5月18日,约50万的俄罗斯民众聚集在莫斯科城外,等待观看沙皇圣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大典。在苦候数小时之后,当免费啤酒即将告罄的传言散布开来之时,焦躁不安的群众开始争先恐后地四处乱窜,最后导致了一场悲剧事件。身处现场的杜布利耶,适时拿起摄影机将混乱的场面一一记录下来,后来他回忆说:“我们用了超过三卷底片,拍摄当天在帐篷周围尖叫、互殴、垂死的民众。”据说死亡的人数高达5000人之多,然而,当天晚上,沙皇却在法国大使所举办的舞会中狂欢作乐,好像外面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隔月,杜布利耶和他的同事在莫斯科公开放映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电影,但是,加冕大典的影片却在审查制度之下,为俄罗斯当局所没收。《火车到站》就像在世界各地的演出一样,也引发了俄国观众的惊奇和赞叹。当天俄国小说家高尔基也在场,他说,他看到了一个“幻影的世界”。英国工程师罗伯特·威廉·保罗是电影萌芽初期的一个重要人物。在19世纪90年代中期,他已开始制造贩卖爱迪生和卢米埃尔款式的摄影机。由于只卖不租,因此,使得英国电影工作者在使用摄影器材时显得更为得心应手。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早期的导演中“布赖顿学派”(BrishtonSchool),较诸法国或美国的同行更具创造性。在布赖顿学派中,最著名的人物是肖像摄影师乔治·艾伯特·史密斯,他是电影萌芽时期最具创意的电影摄影师。正当杜布利耶前往东方之际,史密斯也开始制作自己的摄影机。在拍摄《科西嘉兄弟》时,史密斯在部分场景上,披上黑色的绒布,拍过一个镜头之后,随即将曝过光的底片倒转回头,又拍了一个镜头,让底片重复曝光,结果让黑色的画面上浮现出一个鬼影。史密斯也是第一个拍摄动作、并以倒转方式放映的电影摄影师。1898年,他拍了一组叫“幽灵之旅”(phantomride)的镜头(图1-5)。他将摄影机架设在火车头前(图1-6),在火车快速行进中拍摄,摄影机就像是一只“幽灵之眼”将车外的景物尽收眼底。这种拍摄手法,让观众获取了一种全新的视觉经验。1899年,他又将这种镜头与一对夫妇坐在车厢模型中拥吻的镜头组合在一起。当两人拥吻时,火车随即驶入隧道。这种不只由一个镜头组成的影片,是在19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史密斯的“幽灵之旅”,则是首次以组合式的镜头,表现两个“同时”发生的事件。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新的世纪伊始,电影的发展正面临一个新的转折点,我们需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电影的发展史。在电影评论界,马克?卡曾斯是一位难得的年轻新秀,他文笔犀利、剖析精辟,正是写作一本既让人信得过又挑战陈规的电影史书籍的理想人选。现在电影写作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专门化的工作,所以,看到这样一部摆好架势要讲出整个电影的故事的好书,我感到非常激动。《电影的故事》,我举双手向你推荐这本书。——戴维·汤姆森(DavidThomson)《新电影传记词典》(TheNewBiographicalDictionaryofFilm)一书的作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电影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目前关于电影历史方面,国内能够看到的电影书籍中不错的了。这是现在正规学院教师私下自备的好书啊,也是影视学院学生的必备圣经。
  •   内容很详实,虽然是一部讲述电影与形式创作发展的书,坐着还是比较有针对性的梳理不同时段对开拓电影艺术形式起到关键作用的节点进行详述,很不错。
  •   很不错哦 可惜我的还没看完 就被人拿走了
  •   非常好的一本书,适合电影知识的初学者。非常推荐。
  •   在学校图书馆看的是精装本,希望再次有精装本卖啊!
  •   今天收到《电影的故事》这本书,可是奇怪啦,为什么上面有北邮的藏书印,还有条码
  •   比预想的要好,比起精装本,感觉分量差不了多少未看
  •   比起精装版本,价格更实惠,装帧更合适,纸张排版都很赞~~
  •   对于喜欢看电影的人来说,这是一本看了头几页就会继续看下去的一本大部头书,文字精彩,图片也不错,除了拿在手里太重了些,坚持不了多少时间.看吧,看吧,看完了就知道有什么可说的了
  •   我在美国买了这本书。这是一本观点和视角非常独特的电影概论著作,并有对世界不同时期,地区,流派电影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精彩分析。值得一读的好书!
  •   很经典的著作,值得收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