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三辑 全三册)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宋] 司马光 著,黄锦鋐 主编  译者:台湾二十七位教授  
Tag标签:无  

前言

宋治平三年(1066),北宋第五位皇帝英宗赵曙,任命龙图阁直学士侍读司马光领衔编纂历代君臣事迹。命在崇文院内设专门机构,允许司马光任意挑选官吏参加编纂,下令龙图阁三馆珍藏秘籍任由编纂者借阅,编纂所需,尽由库钱支出。治平四年(1067),刚刚即位的北宋第六位皇帝神宗赵顼,认为司马光等所编史志,记述了以往明君、良臣,记载有议论精要的话言,天人相通的分际,美恶诸事发端的征兆,权柄福泽盛衰的原因,良将的方略,循吏的教化,判断邪曲正直的标准,政事治乱的关键,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元丰七年(1084),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进资治通鉴表》,《资治通鉴》完成,历时十九年。在司马光之前,历代史书已卷帙浩繁,且均文字繁多,体裁各异,布衣尚且“读之不遍”,日有万机的人君更是无暇周览。司马光因之属意于编纂一部编年通史,意在“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世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以方便君王大臣阅览、借鉴。后遇英宗皇帝下诏令编写,得以遍选当时优秀史家柜助,因缘际会,乃成此三百余万言大著。司马光一生勤学博读,对经史尤有心得。编纂《资治通鉴》时,年已近五十,已是当时文史大家。他年仅二十即考中进士甲科,进入仕途,历任地方、朝廷官职。中国历代史家所长大多在于文、史,如司马光这样的政治家甚少;而像他以政治人物,兼具文、史,并属意于史事的就更少了;他上得君王鼎力支持,下得众史家襄助,编纂之时,正当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改革年代,也是他与王安石等变法派盘旋相抗的十数年,这种际遇,历代无两。他领导当时史家文刘放、刘恕、范祖禹等,历十九年枯坐,所编《资治通鉴》兼具历代史家之长,自不待言,其剪裁、熔铸史事之政治眼光,则是其他史家所缺乏。司马光主持编纂之《资治通鉴》,其意在于“治道”,故对史事裁选,极为明确:凡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以及才德并高、行为世范、与国休戚的人物,都叙述详明,以作为当时和后世的借鉴。而于骚客吟咏、隐士高蹈等无关政治民生的人物言行,均不予记载,故像屈原、陶渊明、李白这等隐士高才,均不见采。

内容概要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宋代名臣司马光主编,与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当时治史名家,历时19年,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以来的学者所编纂的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结古今的大编年史,是中国史学界的一大创作,与《史记》并称为古今史学大著,为学史者必读之著作。
司马光主持编纂之《资治通鉴》,其意在于“治道”,故对史事裁选,极为明确:凡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以及才德并高、行为世范、与国休戚的人物,都叙述详明,以作为当时和后世的借鉴。而于骚客吟咏、隐士高蹈等无关政治民生的人物言行,均不予记载,故像屈原、陶渊明、李白这等隐士高才,均不见采。
司马光所处时代,距今已900余年,当时文言与当下所用的白话文已相去甚远,故现代人读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弃的。有鉴于此,台湾“文化复兴委员会”委员、学人黄锦鋐先生领衔主持,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集合台湾各大学,20余名著名教授、学者,历时3年,将这部大著译成白话,深受台湾读者喜爱。
司马光是我国古代史学、文学、政治大家,识见、才能在我国历代大家中早有公论;他和当时史家一起19年枯坐,抉摘幽隐、荟萃熔铸,用功极深,而成此煌煌大著,成就之高,后人难以企及。故此,译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译文紧贴原著,逐字逐译,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作挥发,不作“馀说”,旨在让读者能读到白话文的“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以拙御巧,看为笨办法,实为巧主意。。
本书为文、白对照本,其中文言原文300余万言,白话译文500余万言,全书800余万言,图片千余幅。以朝代为别,共分7辑。分辑近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第一辑为战国、秦、西汉;第二辑为东汉、魏;第三辑为东西晋;第四辑为南北朝;第五辑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乱);第六辑为唐(安史之乱至朱温称帝);第七辑为五代十国。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人。自幼嗜学,20岁中进士甲科,踏入仕途,正直敢言,不畏权势。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退居洛阳,编修《资治通鉴》,19年而成,是与《史记》并肩的史学大著。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主持朝政,日夜劳于公事,病重也不自觉,夜半梦话,都是国家大事。次年溘然长逝,百姓闻听噩耗,都放下手中活计,购置白布祭奠,里巷一片哭声。司马光一生追求良善,近于固执,他的忠君爱民,和对史学的贡献,永远为后世怀念。
  司马光一生勤学博读,对经史尤有心得。编纂《资治通鉴》时,年已近50,他身兼政治、文史大家,上得君王鼎力支持,下得众史家襄助,编纂之时,正当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改革年代,也是他与王安石等变法派盘旋相抗的十数年,这种际遇,历代无两。他领导当时史家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历19年枯坐,所编《资治通鉴》兼具历代史家之长,自不待言,其剪裁、熔铸史事之政治眼光,则是其他史家所缺乏。后代史家所作,仅能得其一体,或为专史,或为断代,气具规模,已判然不如。

书籍目录

《资治通鉴》译序
宋神宗《资治通鉴》序
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宋神宗奖谕诏书
宋史司马光传
执行编译教授简介
卷第一 周纪一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烈王七年(前403~前369)
卷第二 周纪二 周显王元年~四十八年(前368~前321)
卷第三 周纪三 周慎靓王元年~周赧王十七年(前320~前298)
卷第四 周纪四 周赧王十八年~四十二年(前297~前273)
卷第五 周纪五 周赧王四十三年~五十九年(前272~前256)
卷第六 秦纪一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始皇帝十九年(前255~前228)
卷第七 秦纪二 秦始皇帝二十年~秦二世皇帝元年(前227~前209)
卷第八 秦纪二 秦二世皇帝二年~三年(前208~前207)
卷第九 汉纪一 汉高帝元年~二年(前206~前205)
卷第十 汉纪二 汉高帝三年~四年(前204~前203)
卷第十一 汉纪三 汉高帝五年~七年(前202~前200)
卷第十二 汉纪四 汉高帝八年~十二年(前199~前188)
卷第十三 汉纪五 汉高后元年~汉文帝前二年(前187~前178)
卷第十四 汉纪六 汉文帝前三年~前十年(前177~前170)
卷第十五 汉纪七 汉文帝前十一年~汉景帝前二年(前169~前155)
卷第十六 汉纪八 汉景帝前三年~后三年(前154~前141)
卷第十七 汉纪九 汉武帝建元元年~元光元年(前140~前134)
卷第十八 汉纪十 汉武帝元光二年~元朔四年(前133~前125)
卷第十九 汉纪十一 汉武帝元朔五年~元狩四年(前124~前119)
卷第二十 汉纪十二 汉武帝元狩五年~元封元年(前118~前110)
卷第二十一 汉纪十三 汉武帝元封二年~天汉二年(前109~前99)
卷第二十二 汉纪十四 汉武帝天汉三年~后元二年(前98~前87)
卷第二十三 汉纪十五 汉昭帝始元元年~天凤六年(前86~前75)
卷第二十四 汉纪十六 汉昭帝元平元年~汉宣帝地节二年(前74~前68)
卷第二十五 汉纪十七 汉宣帝地节三年~元康四年(前67~前62)
卷第二十六 汉纪十八 汉宣帝神爵元年~三年(前61~前59)
卷第二十七 汉纪十九 汉宣帝神爵四年~黄龙元年(前58~前49)
卷第二十八 汉纪二十 汉元帝初元元年~永光二年(前48~前42)
卷第二十九 汉纪二十一 汉元帝永光三年~竟宁元年(前41~前33)
卷第三十 汉纪二十二 汉成帝建始元年~阳朔二年(前32~前23)
卷第三十一 汉纪二十三 汉成帝阳朔三年~永始三年(前22~前14)
卷第三十二 汉纪二十四 汉成帝永始四年~绥和元年(前13~前8)
卷第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 汉成帝绥和二年~汉哀帝建平元年(前7~前6)
卷第三十四 汉纪二十六 汉哀帝建平二年~四年(前5~前3)
卷第三十五 汉纪二十七 汉哀帝元寿元年~汉平帝元始二年(前2~2)
卷第三十六 汉纪二十八 汉平帝元始三年~王莽始初元年(3~8)
卷第三十七 汉纪二十九 王莽始建国元年~天凤元年(9~14)
卷第三十八 汉纪三十 王莽天凤二年~地皇三年(15~22)
卷第三十九 汉纪三十一 汉淮阳王更始元年~二年(23~24)
卷第四十 汉纪三十二 汉光武帝建武元年~二年(25~26)
卷第四十一 汉纪三十三 汉光武帝建武三年~五年(27~29)
卷第四十二 汉纪三十四 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十一年(30~35)
卷第四十三 汉纪三十五 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二十二年(36~46)
卷第四十四 汉纪三十六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汉明帝永平三年(47~60)
卷第四十五 汉纪三十七 汉明帝永平四年~十八年(61~75)
卷第四十六 汉纪三十八 汉章帝建初元年~元和元年(76~84)
卷第四十七 汉纪三十九 汉章帝元和二年~汉和帝永元三年(85~91)
卷第四十八 汉纪四十 汉和帝永元四年~元兴元年(92~105)
卷第四十九 汉纪四十一 汉殇帝延平元年~元初二年(106~115)
卷第五十 汉纪四十二 汉安帝元初三年~延光三年(116~124)
卷第五十一 汉纪四十三 汉安帝延光四年~阳嘉二年(125~133)
卷第五十二 汉纪四十四 汉顺帝阳嘉三年~汉冲帝永嘉元年(134-145)
卷第五十三 汉纪四十五 汉质帝本初元年~汉桓帝永寿二年(146~156)
卷第五十四 汉纪四十六 汉桓帝永寿三年~延熹六年(157~163)
卷第五十五 汉纪四十七 汉桓帝延熹七年~九年(164~166)
卷第五十六 汉纪四十八 汉桓帝永康元年~汉灵帝建宁四年(167~171)
卷第五十七 汉纪四十九 汉灵帝熹平元年~光和三年(172~180)
卷第五十八 汉纪五十 汉灵帝光和四年~中平四年(181~187)
卷第五十九 汉纪五十一 汉灵帝中平五年~汉献帝初平元年(188~190)
卷第六十 汉纪五十二 汉献帝初平二年~四年(191~193)
卷第六十一 汉纪五十三 汉献帝兴平元年~二年(194~195)
卷第六十二 汉纪五十四 汉献帝建安元年~三年(196~198)
卷第六十三 汉纪五十五 汉献帝建安四年~五年(199~200)
卷第六十四 汉纪五十六 汉献帝建安六年~十年(201~205)
卷第六十五 汉纪五十七 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十三年(206~208)
卷第六十六 汉纪五十八 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十八年(209~213)
卷第六十七 汉纪五十九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二十一年(214~216)
卷第六十八 汉纪六十 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二十四年(217~219)
卷第六十九 魏纪一 魏文帝黄初元年~三年(220~222)
卷第七十 魏纪二 魏文帝黄初四年~魏明帝太和元年(223~227)
卷第七十一 魏纪三 魏明帝太和二年~四年(228~230)
卷第七十二 魏纪四 魏明帝太和五年~青龙二年(231~234)
卷第七十三 魏纪五 魏明帝青龙三年~景初元年(235~237)
卷第七十四 魏纪六 魏明帝景初二年~魏邵陵厉公正始六年(238~245)
卷第七十五 魏纪七 魏邵陵厉公正始七年~嘉平四年(246~252)
卷第七十六 魏纪八 魏邵陵厉公嘉平五年~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3~255)
卷第七十七 魏纪九 魏高贵乡公甘露元年~魂元帝景元二年(256~261)
卷第七十八 魏纪十 魏元帝景元三年~成熙元年(262~264)
……

章节摘录

插图:三年(丁亥,267)1.春,正月,丁卯日(正月无此日),立子司马衷为皇太子。诏书以为:“近代每当设立太子的时候,一定有赦免令。当今世局气运将要太平了,应当明示人民该有好恶的标准,使百姓断绝了侥幸心理。曲改法令,嘉惠小人,朕是不采用的。”于是不赦天下。2.司隶校尉上党人李憙弹劾前立进县令刘友、前尚书山涛、中山王司马睦、尚书仆射武陔各自占有公家稻田,请求免除山涛、司马睦等人官职,武陔已经死亡,请求贬黜他的谥号。下诏书说:“刘友剥夺百姓来迷惑朝中官员,一定要考查究竟,来惩戒奸邪小人。山涛等人不重犯过错,都不要再有所查问。李憙心志高亢,全在公事,在官任职,直行不讳,可以说是国中主持正理的人。光武帝曾经说‘皇亲贵戚姑且收敛些,避开鲍永、鲍恢二人。’是要告诫官吏们,各自小心自己的职务,宽贷的恩情,是不可以常常获得的。”司马睦,是宣帝弟弟的儿子。臣司马光说:政治最根本的,是在刑罚奖赏,刑罚奖赏不修明,政治怎么会有成就!晋武帝赦免山涛并且褒扬李憙,在刑罚奖赏两方面都有错失。假使李憙所说是对的,那么山涛就不可以赦免;所说是不对的,那么李熹就不能够褒扬。褒扬臣下,使他进言,进了言词,又不听信,使得和下位的人结下怨恨,在上位的入玩弄权势,怎么能这样做呢!并且四个臣子犯罪相同,刘友承受诛杀,山涛等人却不问罪,刑罚避开高官,却施行在低下的官员身上,可说是公平的政治吗!开始创建事业就不建立政治的根本,要这样的把帝业垂留后代,不是很困难的吗!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有写史,有考史,有论史,《通鉴》这三部分都完备。”《资治通鉴》兼具这三方面的成就。不仅上下千年之历史流变,“大者纲提领挈,细者缕析毫分”,写史叙事,亦有独出之处,如叙述“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安史之乱”等事件,脉络分明,生动而有条理,千古传诵。而且能“开涤灵襟”,启发渎者之史识;至于“臣光日”之评论史事,曾国藩说:“如因三家分晋而沦名分,凶曹魏移祚而论风俗,皆能穷物之理,执圣之权”,谓之“折衷至当”;而且,《考异》三十卷,首开写史兼考史之作法,考辨史料详赡,亦极具参考价值。  ——钱穆

编辑推荐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3辑)·西晋、东晋(全3册)》以流畅典雅的白话译文+完整原文,全新的分辑形式,以助巨著走出封闭,走近现代读者。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中国人也按这个规律行事。——金庸文白对照,按朝代分辑,破除阅读巨著的障碍。畅销千年,英雄豪杰纵横天下的“帝王之书”,名臣良将从政经略的“权谋之书”,芸芸众生安身立命的“生存之书”。“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清·王鸣盛)柏杨曰:“中国有两部书可以和它(《德川家康》)相比,一是《资治通鉴》,一是《三国演义》。《资治通鉴》因一直封闭在艰深的文言文中,影响不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三辑 全三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7条)

 
 

  •   当当的书就是不错,始终如一呀,此书是台湾的27位教授合译版本,不错,适合大多数人阅读。部头比较大,有注解,也有译文,还有原文,中华书局出的也不错,哪本都行就看你怎么理解从什么角度去理解了。多看看历史有好处,以古喻今吗!哈哈!
  •   相当好的一个《资治通鉴》版本,值得推介,国庆打折时入手,价格相当有爱。
  •   作为摆设绝对够气派,号称台湾文复会研究成果却不太敢恭维,如果仅作阅读在不考虑价格的情况下此版首选,如果想用来学习或者学术阅读还是建议中华书局胡三省注
  •   这套书很好,很值得收藏。但花无百日好,也有不足的地方:美中不足一,白话翻译的有点直白!只看白话的话,很容易睡着,但是先看文言,看不懂的再对照相应的白话,就好了;美中不足二,故事性不强。
  •   史学价值较高,印刷非常精美,价格也很合理,推荐。
  •   一直很喜欢这套书,正好遇到五折,坚决买下了
    包装非常不错,里面附带的很多图片让入门者更容易了解当时的形势
  •   这套书关注了好长时间了,一直没有降价。到书店里看了这套还有简装版的书,对比了一下,还是觉得这套纸质比较好一些,而且摆在书架上也很大气。昨天终于碰到搞活动了,凑够了925元,打个八折,很合算。昨天发货,今天就到了。准备两年内读完这套书。到手的时候有一处外壳有点损坏了,这么贵重的书让他们弄坏了,实在可惜。不过天本不全,也不用强求这套书了。好评了。很好,很强大。
  •   这应该是我简果的最好的一个版本了,收藏也罢,阅读也罢,都好,先后买了两套,差不多五折时买的,自己收藏一套,给好朋友送了一套!读资质通鉴,以史为鉴!
  •   这套书主要是翻译的很好,排版也很人性化,插图好看。放到床头上慢慢看吧
  •   中国人的历史,全在里面了。
  •   这套书我盯了一年了,这个版本我喜欢!
  •   书籍的版本,纸张都不错,收藏阅读均适合
  •   精装的啊 还带诠释的 蛮好的
  •   这套书不但适宜收藏,且可以随时翻看阅读,很棒
  •   物流那是神奇的慢,后来弄清楚是因为推诿,无语。
  •   非常好,不好意思,是帮老公买的,之前我用的是淘宝,这个当当都忘了开,没得及时付款,对不起了,这套书非常精致,包装非常好。
  •   挺好的书啊,看着很有气势,内容也不错!
  •   书的印刷质量和纸张质量都很好,当当网,不错的选择,还回来购书。
  •   很值得一看的书,作为家藏书。
  •   包装过精。书是看的,不是摆的。五折买的,可。
  •   这套书的质量是很好的,不过白色的书皮要好好爱惜。
  •   送人的 不错吧
  •   经典中的经典,一直在学习
  •   从单位抱回家的,手都要断了......直译得很好,本身也有古文底子,要的就是直译。就是盒子有几个坏了,不过我不是完美主义者啦~~~
  •   地方在干啥会更加和他的和早早的和
  •   装帧漂亮,很满意
  •   刚开始看,感觉很好,需要慢慢品读
  •   包装好,装订质量不错,送货快。
  •   全场图书音像满118元折上88折,最高可享折上80折优惠优惠:-¥168.00
    您已经支付了:¥672.00
  •   竟然忘记给我发货!
  •   一本难得的好书,太好了!
  •   这套是应该拥有,虽然价高点但从内在到外观都很好。
  •   包装很仔细,连纸箱都是原装的。书是每辑分别装在一个盒子里。纸张也很不错,装订也很好。精装版更值得入手。
  •   书应该不错,没来的急看那!哈哈哈!值得收藏,我很喜欢,美中不足的是第七册装订的有些乱页,可惜!可惜!装订的人当时可能睡着了吧。历史经典一定好。打折凑了一千多买的,到手后看着是心潮澎湃呀!那激动啊!美呀!像又娶了一个媳妇似的爱不释手啊!哈哈!好!书印刷的包装的都很好!
  •   书是圆领精装,很好,每本也不厚,可惜字偏小,文白对照。是直接翻译。没有注解等。可惜太贵了。807买的,40元一本了。如果能降到30块一本还是很值的。毕竟圆领精装属于高级装订。
  •   感觉挺好,台湾做国学就是精细
  •   心里很不爽,我已买下来,他就降价了
  •   送给领导的书,大家都很喜欢!
  •   书是全新的,只是没有较好保护书的盒子,在运送过程有的书被挤压了,心疼啊。。。。。
  •   司马光主持编纂之《资治通鉴》,其意在于“治道”,故对史事裁选,极为明确:凡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以及才德并高、行为世范、与国休戚的人物,都叙述详明,以作为当时和后世的借鉴。而于骚客吟咏、隐士高蹈等无关政治民生的人物言行,均不予记载,故像屈原、陶渊明、李白这等隐士高才,均不见采。
  •   资治通鉴文白对照全译、精装版 全二十一册
  •   文白对照大部分对照很好,但有些词语没作翻译,感觉部分翻译生硬。有部分是参考中华书局版的,我没看过中华书局出的,所以不好说。哪本好。
  •   这套台湾版,精装和平装,我都有,感觉还是平装版的手感好些,精装版只能是收藏放一边。
  •   文白对照翻译不是左右对照而是上下对照,而且翻译的水平很一般,只是文字直白的翻译,而没有加入译者对文字的组织。
  •   虽然是做到了直译,但有些翻译的地方不怎么恰当。翻译讲究信、达、美。本书信、达是基本到位了,美还差一点。还有就是有缺段的地方,有时翻译有的内容,找不到响应的原文,可能是排版时编漏了。这就有点差强人意了。不过总体还是不错,包装、纸质都还是不错的,文字印刷也蛮清晰的。
  •   刚刚看完,跟以前一样好,送货速度也很快
  •   已经换过一次,总是有一本缺失,有一本重复,有可能是在打包的时候弄错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