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错觉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查尔斯·麦基  页数:346  译者:冯松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举国疯狂的炒股狂潮,导致股票历史上的第一次崩盘,引发了举世闻名的“法国大革命”,促成了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
  普通的郁金香,竟然价值——八只肥牛、四头公牛、两吨奶油、一千镑乳酪、一个银制杯子、一包衣服、一张带有床垫的床外加一条船。
  “为宇宙立法”的伟大科学家牛顿,未能抵御“南海股市狂潮”的引诱,净赔了自己十年的工资——两万英镑。
  “2012世界毁灭”之类的预言,在历史上已经出现过无数次,虽然至今为止地球仍然安稳地运行,可每次“末日预言”都会引起一阵大范围恐慌……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查尔斯·麦基 (Charles Mackay) 译者:冯松查尔斯·麦基(Charles Mackay,1814—1889),苏格兰诗人、记者,以文笔幽默著称于世。其主要著作有《歌与诗》、《伦敦史》、《苏格兰低地词典》以及《可怕的错觉》等。他在歌曲方面也颇有声誉,其所写的《欢呼吧,孩子们》曾风靡一时。此外,在美国国内战争期间,麦基曾做过《时代》的通讯记者,对一些热点问题做了深刻揭露。1889年12月,麦基在伦敦与世长辞。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金钱疯狂——密西西比计划始末
第二章 南海泡沫
第三章 狂热的郁金香
第四章 圣物崇拜
第五章 近代预言家秘史
第六章 悍匪的赞歌
第七章 决斗与神裁
第八章 宗教旗帜下的侵略性远征——十字军东征
第九章 “女巫"奇冤
第十章 炼金术士
第十一章 占卜术
第十二章 催眠术士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金钱疯狂——密西西比计划始末1719年到1720年,在法国发生了一件被后人称为“密西西比大疯狂”的历史事件,无数的法国民众被卷入这场购买股票的狂潮中。在开始的时候,他们中的很多人凭借股票一夜暴富,但随后,更多的人收获的是破产的结局,国家也一度陷入动荡之中。说起这个事件,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密西西比大疯狂”的始作俑者——约翰·劳。由于约翰·劳倡导的“密西西比计划”的严重后果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因此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他不是骗子就是疯子。但是,后世的历史学家发现,如此对待他是不公平的。众所周知,约翰·劳既不是骗子,也不是疯子。与其说他骗人,不如说他是受骗;与其说他是罪犯,不如说他是受害者。他是那个时代的金融专家,他对信用的原理和原则了如指掌;他所建立的系统虽然最终轰然崩溃,但这并不主要是他的过失,而是因为他建立这个系统的基础——法国民众——出了问题。他做梦也没有料到整个国家贪婪的狂潮成就了他的计划,也最终毁灭了他的系统;他也不知道,自信,像怀疑一样无限制地增长;并且,希望,也可以像恐惧一样四处泛滥。他怎么会预见到法国人会像寓言中的那样,在他们发疯般的渴望中,杀掉给他们下了那么多金蛋的鹅呢?约翰·劳,他一生的命运就像第一个从伊利湖向安大略湖漂流的水手一样。他出发时,河面上波澜不兴,视野开阔。河水载着春风得意的他迅疾愉快地前行,此时来看,没有人能阻挡住他前航的轻舟。可是……天哪!眼前就是大瀑布。当他明白过来时,已经太迟了。刚才还载着他快乐前行的水流如今竟成了把他推向深渊的死神之手。湍急的水流让他试图调头返回的一切努力都成为徒劳,此刻,他再拼命地划水,也根本不足以对抗水流的强大力道,水流逐渐将他推向那势如雷霆的瀑布。最终,他与水流一起飞越嶙峋的岩石,连人带船一道落入谷底,撞个粉碎;这个猛烈的冲击使水面溅起了一些水花,但也只是翻滚了几下,冒出几个泡沫就平静下来,像往常一样,继续向前流去。约翰·劳和法国人就是这样。劳是水手,法国人是河水。1671年,约翰·劳生于爱丁堡。他的父亲老约翰生于法夫郡的一个古老家庭,其职业是金匠和银行家。老约翰做买卖积攒了一大笔财富,他用这笔钱在罗西安西部和中部交界的佛斯福斯买下了劳里斯顿和兰德尔斯顿两处地产,因此,他被称为劳里斯顿的劳——在自己的名字前能拥有一个领地的称号,这不仅是老约翰的一个愿望,也是他那个时代所有人的梦想。约翰·劳是他的大儿子,刚满14岁的时候就被带到会计室中艰苦工作了三年,因为老约翰想让儿子早早理解苏格兰这个地方的银行操作原则,以便日后接替自己的事业。约翰·劳没有让父亲失望,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在算术上显示了超乎同龄人的才能,并对数字充满了热情。17岁时,约翰·劳长得又高又壮,身材健美。虽然他的脸上因出天花而疤痕累累,却非常讨人喜欢,一看就是个充满聪明智慧的青年。这时,他开始变得不务正业,自负虚夸,一味痴迷于奢华的服饰。在女人丛中,约翰·劳是个宠儿,女人们都叫他“漂亮的劳”。而男人们却十分鄙夷他这个纨绔子弟,把他称作“浪荡的约翰”。他的父亲在1688年去世,他也乐得没有烦琐事务缠身以及父亲的约束,带着继承来的劳里斯顿地产的收入,来到伦敦闯荡世界。他当时非常年轻帅气,性格桀骜不驯,加上又刚继承了一大笔财产,因此,可以想象,他刚到伦敦的时候出手相当大方。很快,他就成了赌场的常客。他把数学天赋用在了赌桌上,靠着对输赢几率精心的计算,他竟然屡屡赢钱,俨然成了赌场里的常胜将军。每个赌徒都对他的好运十分嫉妒,更多的人则是对他崇敬得无以复加,赌徒们每天目不转睛地看他赌钱,看他压在什么位置,大家也纷纷跟着压,以图沾点光。在讨女人欢心方面,他也同样是个行家里手。伦敦上流社会的太太小姐们都亲切地、微笑着看待这位潇洒英俊的苏格兰男子——这个年轻、富裕、聪明又富有魄力的小伙子。可是所有这些成功却为他未来的不幸命运埋下了伏笔。放荡地生活了九年之后,他最终成了一名无可救药的赌棍。他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地下注,而是疯狂地追逐大笔押注带来的刺激,他的赌注越押越大。终于,有一天,他在一场豪赌中失败,输掉了很大一笔钱,他不得不抵押了他的地产才脱了干系。祸不单行,偏偏在这时候,他与一位名叫维莉尔丝的女士的暖昧关系败露了——这招致了该女子的丈夫威尔逊先生的仇恨,后者要求与他进行一场殊死决斗。他接受了挑战,并当场把对手射死。这使他锒铛入狱,并被判处谋杀罪名,应处以死刑。但由于是过失杀人,判决最后被减成罚款。但死者的兄弟不服,提出了上诉。他被押到最高法院受审,可是他后来不知道用什么办法逃脱了法网,并逃到了欧洲大陆。事后,法官们还在《加威特报》上刊登了通缉令,悬赏捉拿劳。在通缉文告中,他被描绘成“约翰·劳上尉,苏格兰人,26岁。个子高大,肤色黑,瘦削身材。体型适中,大约有六英尺高,大麻坑脸,大鼻子,嗓音响亮”。但这并没有阻碍他的成功逃亡,他到达欧洲大陆后,在那里旅行了三年。这三年来,他一边周游各国,一边详细地钻研各国的货币和金融事务,还身体力行地从事了一些金融生意,比如他在阿姆斯特丹呆了几个月,就做了几笔金融投机买卖,这让他赚到一些钱。他每天早上研究金融和贸易的规律,傍晚则沉溺于赌场之中,赚到的钱也在赌场中被挥霍得所剩无几。大约在1700年,风头过去以后,他返回爱丁堡。就在这个城市,他出版了一本名叫《建立一个贸易委员会的提议和理由》的小册子,不过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不久以后,他又提出了一个关于建立所谓的“土地银行”的主张。他主张,“土地银行”发行的纸币,按一般利率,永远不得大于或等于该国所有土地的价值。谁拥有此种钞票,谁在特定时间内就拥有对该土地的使用权。这个宏伟计划一经提出,就引起了苏格兰议会的极大兴趣,议员们对这个主张进行了长久的讨论。一个中立党派还提出动议要求建立这样一个银行。不过,议会最后通过决议认为,这种通过强迫的方式建立的任何纸币的信用,会使整个国家陷入风险之中。因此否决了这个计划。劳的计划失败了,同时,他提出的对误杀威尔逊一案的赦免请求也被法院驳回。无奈,他只好再度流亡欧洲大陆,重操赌博旧业。他继续在佛兰德斯、荷兰、德国、匈牙利、意大利和法国游荡了十四年。流亡期间,他所到一国,便研究该国的贸易和资源,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没有纸币,国家的经济也不会繁荣。在这十四年中,他成了赌博专家,凭借精心的计算和对下注时机的把握,从赌场中套取了大量的财富,也因此成为赌场经营者的噩梦。据《世界传记》(Biographie Universelle)记载,他首先被逐出威尼斯,又被热那亚封杀,因为当地的法官都认为他的到来给当地的年轻人带了个坏头。在居留巴黎期间,连警察总长达让松都勒令他卷铺盖走人。但幸好约翰·劳与巴黎的旺多姆公爵、孔蒂王子和奥尔良公爵等诸多社会名流私交不错,尤其是奥尔良公爵,十分赞赏约翰·劳的潇洒从容和翩然风度,他放出话来要做劳的保护者。有了这些名人的力挺,劳也自然能心安理得地在巴黎居住下来了。劳深知奥尔良公爵与皇帝十分亲近,并且深深地感受到,公爵今后注定将成为法国政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因此劳很注意和公爵保持良好关系,他们经常互访,劳则趁机向公爵灌输他的金融主张。在这期间,劳曾向法国的审计长德斯马莱提出了一个财政计划。据说当这个计划上报给当时的法国皇帝路易十四的时候,皇帝得知计划的提出者——劳不是天主教徒,就拒绝与劳进行任何接触。就这样,劳又一次吃了闭门羹。劳对自己的财政计划不死心,他来到意大利拜谒萨伏伊公爵维克多·阿马迪斯,请求他在自己的领地建立土地银行。公爵的婉拒让劳的希望再一次破灭,但是公爵建议他再回到法国国王那里试试看,因为他对法国人的性格很了解,法国人肯定会对这样一个新颖而又动听的计划热烈赞同。而且,最关键的一点,原来否决他的计划的法国皇帝路易十四刚刚去世了,年仅7岁的继承人登上了王位,前文提到的奥尔良公爵摇身一变成了摄政王,总揽朝政——劳的机会来了! 摄政王奥尔良公爵是他的朋友,对他的理论和假设十分熟悉,劳面前的道路再无障碍。更重要的是,由于前任皇帝路易十四漫长执政期间的奢侈腐化,法国的财政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而劳和他的计划,恰恰也让摄政王奥尔良公爵看到了希望。当时,摄政王奥尔良公爵接手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烂摊子—全国的对外债务高达30亿里弗赫,而每年的税收总共才有14.5亿里弗赫,政府支出花去14.2亿里弗赫。也就是说,每年只有300万里弗赫来支付30亿外债的利息,整个经济秩序一片混乱。经济上的混乱引发了社会的动荡,路易十四刚刚死去,国民的积怨终于爆发了,愤怒的群众走上街头,用石块砸坏他的塑像,撕毁他的肖像,他的名字已成了“自私”和“压迫”的同义词,人们的记忆中只留下了他的倒行逆施、奢侈和残暴。为了迅速平息国民的怨恨,维护政权的稳定,摄政王专门召集了一个会议来商讨解决方案。会上,圣西蒙公爵建议摄政王召开议会,宣布整个国家的破产,尽管这个方案非常冒险,一旦成功,将有效地把国家从暴乱的危险中挽救出来。而处事圆滑的诺阿耶公爵担心此举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则运用自己全部的影响反对圣西蒙的提议,辩称这个冒险的举动既会降低法国的诚信度,又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摄政王同意了后者的意见,于是,这个孤注一掷的计划被终止了。摄政王最终采纳了后者的计划,尽管打着维护国家诚信度的旗号,许诺要公正无私,结果出台的第一个措施就是一个不诚实的措施:国家下令重铸货币,但货币的重量比原来减少五分之一;那些拿1000个金币或银币到造币厂的人领回了面值相同的货币,可金属的重量只有原来的五分之四。这样一来,通过空手套白狼,国库凭空就获得了7200万里弗赫的收入。可结果却使国家的整个商业运行变得一团糟。政府又轻微地减少了税赋,此举果然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民众愤怒的呼声,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人们忘记了未来会出现巨大的不幸。计划的另一个方面是,成立了一个专门的裁决委员会,审查那些贷款承包商和赋税承包人的不法行为。这个裁决委员会是由议会的各个议长、各委员会援助和咨询法庭的法官们以及审计委员会的诸位官员组成,其主席是财政大臣,具有相当大的权力。他们鼓励民众对税收员的不法行为进行告密揭发,并许诺:告密者可以拿到罚金和没收款项的五分之一作为报酬。另外,谁要能协助找到犯罪者隐匿的款项,那么款项的十分之一将作为赏金。在那个时代,税收员在任何国家的名声都不太好,但在法国尤为严重,因为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的税收员广收苛捐杂税,民愤极大。因此,当这些赋税承包巨头以及手下的各级承包人受到法办,全国民众一片欢腾。委员会一成立,法国顿时出现了告密狂潮。犯罪或有嫌疑的人纷纷锒铛入狱,上到巴士底监狱,下至边远县城的小监狱统统人满为患。委员会还下令:凡是帮助犯罪嫌疑人逃跑的人都将被处以很重的罚款。这场裁决风暴使得大量贷款承包商和赋税承包人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有的人被罚戴枷示众,有的人被罚做苦役,罪行较轻的人则被处以罚款和监禁。只有一个名叫赛缪尔·贝尔纳的人被处死了,他是一个偏远省份的银行家和赋税承包人。这个号称当地一霸的家伙非法收入如此之巨——竟提出愿意拿出600万里弗赫,即25万英镑买条生路。不过裁决委员会拒绝了他的贿赂——他被立即处死。不过,在这场运动中仍然有不少漏网之鱼。一些贷款承包商和赋税承包人比赛缪尔·贝尔纳狡猾得多,他们把财产都藏在隐秘之处,政府即使抄了他们全家也所得无几。无奈,政府做出了妥协——改以罚款的方式代替刑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各个行政部门贪污腐败,大部分罚款反倒被朝臣以及他们的妻子、情人们据为已有,国家并没得到更多实惠。当时有这样一件事:一个承包人依照法令本应被罚款1200万里弗赫。一位在政府中很有影响力的伯爵告诉他如果给自己10万克朗的话,他的罚款就可以免除。“朋友,你来得太晚了,”这位承包人说,“我已和你的妻子讨价还价过了,她只要5万。”这次反贪风暴持续了几个月,罪行严重的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由于告密有利可图,一些正直的商人也受到诬告,被牵涉进来,为洗刷清白,他们不得不公开其经营状况。社会各界怨声载道。一年之后,政府觉得该收手了,于是解散了裁决委员会,同时宣布对那些蒙冤的人实行大赦。就这样,在这场运动中,政府最终征收到了1.8亿里弗赫的收入,其中的8000万被用来还外债,余下的钱被大臣们贪污了。曼特侬女士撰文回忆说:“那时候摄政王出手很大方,经常给手下巨额赏赐,其实这些钱都是罚没的公款。人民对这种假公济私的行为十分不满,议论纷纷。”人们这时候才明白,税收员其实是小角色,大臣、官员们才是巨贪首恶!这造成了“劫夺一群骗子的财产去中饱另一群恶棍的私囊”的结局,真正两手空空的还是国家和人民。其实,造成今天的结局,摄政王难辞其咎。尽管他胸有大志,却缺乏做事的干劲。他不愿过问国事,不加细察就签发官方文件,还经常把自己分内的事让别人去办。一句话,他是个空有强国愿望,却不愿意劳心劳力、办点实事的人。所以,劳的“强国速成计划”正对了摄政王脾胃。劳向摄政王提交了两份备忘录,在备忘录中他提出:当前欧洲诸国中,最不景气的货币就数法国货币了。他说,金属货币已经远不能满足一个商业国家的要求,必须有纸币的辅助,英国和荷兰在这方面就是榜样。他建议成立一个银行,这个银行掌管国家的税收,并以税收和不动产为基础发行纸币。并提议该银行名义上归国王管理,但实际上由议会指定的委员会掌控。为了扩大影响,劳还把自己撰写的关于金融和贸易的文章译成法文,在法国传播,倾力打造自己“财经学家”的形象。很快,他的名字传遍了法国的每一个角落,同时,摄政王的心腹大臣们也在各种公众场合对他宣传吹捧。这下子,举国上下都在关注着他,盼望在这位拉斯先生(Monsieur Lass)身上出现一个了不起的奇迹。1716年5月5日,劳与他的兄弟得到授权,一起建立一个名为“劳氏公司”(Lawand Comlmny)的银行,它发行的纸币可以用来缴税。该银行的资本为600万里弗赫,每500里弗赫一股,共1,2万股。其中四分之一可以用金属货币购买,其余的可以用国库券的形式购买。约翰·劳对金融事务三十年的研究经验终于在此时派上了巨大用场。“劳氏公司”发行的纸币可以随意购买或兑换,并且发行后价值不变。这立即使他的纸币变得比金银还值钱。因为金银经常会受到政府的干预而贬值。比如1000里弗赫的银币,今天还与它们的面值相符,第二天就会缩水六分之一,而劳氏银行发行的纸币的价值始终坚挺。另外,劳还说服摄政王下令,银行家在发行纸币时必须有足够的基金来支持,否则应该被判死罪。结果,“劳氏公司”发行的纸币在公众中的口碑越来越好,有调查显示,其受欢迎度比金属货币高1%。不久,其效果显现出来了,法国萎缩的商业开始复苏,民众的纳税积极性提高了,抱怨的声音也减弱了,人们逐渐建立起对纸币的信心。一年之中,劳发行的纸币升值了15%,而相比之下,政府发行的来偿还奢侈的路易十四所欠债务的国库券,其价值则下滑了21.5%。相比之下,形势对劳简直太有利了,目前整个国家的注意力都聚焦到了他身上,劳的信誉也如日中天。几乎在同时,劳的银行分行也遍地开花,出现在里昂、罗谢尔、图尔、亚眠和奥尔良这些重要城市。

编辑推荐

《可怕的错觉:人人都会犯的致命错误》中有影响人类历史的12个大众癫狂的事件,一件件不可思议的事,一桩桩世人迷乱的癫狂,一幕幕似曾相识的悲剧,它们竟然都发生了……欺骗,欺骗,都是欺骗!但是,为什么千万人都信以为真、倾其所有?幻象,幻想,还是幻象!然而无数人宁愿梦中掘宝、水底捞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可怕的错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2条)

 
 

  •   这本书内容还不错
  •   这本书的标题确实很吸引人,但是看了里面的大概6篇文章,都觉得文不对题。什么是可怕的错觉?错觉就是让人去投机倒把么?标题太具欺骗性!整本书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狂热,哪里有什么错觉?
  •   此书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单纯的标题党不建议购买
  •   整体文章结构不好,感觉各章主题与题目有差距
  •   世界性集体精神病
  •   文字组织能力极差,史实不充分,故事性弱,建议大家不要买这本书了
  •   比较空洞。。。全是数据。。。。。。。没意思
  •   介绍的都是19世纪,18世纪欧洲的事。。。。。实在是提不起兴趣来看
  •   这本书内容还不错,领导推荐买的
  •   内容自然不必说,但从印刷质量上说吧,是那种密度比较小的纸张,书挺厚的,还可以吧!就是送来的时候,书脊有一点磕了,可能是在书库的时候就这样了吧!比较满意!
  •   书名很吸引人但是内容非常拖沓、陈述故事一点都不简练,而分析内容则非常少真是遗憾。枉费了一个好标题
  •   看标题还以为是科普读物,谁知道是个无耻的标题党!!谁TM看炒股啊,真的很无耻!!!赚钱也不是这么无耻的赚法吧?!!真想退货!!尽管还没有收到!!
  •   刚拿到这书觉得很开心,就马上看了,感觉真的很不错,内容很有趣~向我的爱书的朋友们都推荐了~~
  •   书的内容挺好,就是和书的名字不太搭调,要是在不知道内容的情况下看到如此弱智的书名我可不一定会买。事先在图书馆看过内容,觉得挺有价值的。至少可以了解欧洲的黑历史。疯狂的投机倒把啦,荒唐的哄抬郁金香啦,残忍的所谓女巫迫害,最莫名其妙的十字军东征啦——尤其是十字军东征,多达十次,每次都是血流成河白骨累累,实话说,东方人很难理解基督徒的宗教狂热,能煽动起那么多人参与这... 阅读更多
  •   出了三个版本了,这个比第一版本的强,但是还是金融出版社那个最权威最好吴敬琏写序的那个还是最好
  •     1 股份公司的“罪恶史”。。。
      59 郁金香投机交易 与 赌博性合同 不守法律保护规则。。。
      62 纪念物、遗物、圣物
      96 决斗 的 产生、使用情形
      97 神裁法
      102 代位继承的合法性 用 决斗 来判决。。。
      105 雅克那克的攻击
      106 道德法庭 与 决斗。。。
      228 人对命运的不满 与 天性。。。
      
  •      之前周末上MBA,同桌把这书的电子档打印了出来,一张张,课堂上偷偷拿出来看,来打发无聊的时间。相比之下,这本书,好像是节译本,许多章节没有了。三大金融泡沫、谣言、迷信、十字军东征,就只收录了这些篇章。
       就像所有金融书籍,一提到人性的疯狂,都会提到密西西比泡沫、南海泡沫和郁金香泡沫。正是因为人们的贪婪与恐惧,造成了股市的牛熊更替。当一个泡泡开始吹大的时候,赚钱效应吸引了大众的眼球,热钱不断涌入,价格不断的攀升。当有人站出来说这是一个泡沫,可市场并不领情,价格还在进一步地提高。指出泡沫的人被大众嘲笑,直到没有人再敢说真话。甚至很多人开始找各种各样理由,来说明这次不一样,不同于以往的那些泡沫。可终究泡沫还是会破裂的,等到潮水退去,一地鸡毛的时候,大家才承认,历史总是在重演。牛顿在南海泡沫血本无归之后也不禁感慨,他能计算天体的运行轨迹,却算不了人性的疯狂。
       不光金融史,千百年来,各种迷信、谣言、世界末日说也贯穿着人类历史的长河,或源于无知,或源于盲目狂热。不要笑古人,我们也时常陷入其中,不知大家记得很小的时候大江南北广为流传的一则谣言么,说是国家强制要给每一个小孩打计划生育针,很多体质不好的小孩会因此丧命。不光小孩听了害怕,不敢上学,大人们也议论纷纷。什么隔壁县市某某学校又死了多少人,传的有鼻有眼。信息闭塞的当年,很少能有人能理性分析,或是打个电话问下隔壁县市来求证让真相大白。
       在一次次的事件中,人们受到历史的局限,人性的使然,或是群体的感染、互相影响,缺乏独立思考,盲目狂热,很容易被造成可笑的结果,甚至被人利用,导致严重后果。当下,很多人,小的时候,大家被教科书洗脑,可长大又被网络上的公知再洗一次脑。所谓矫枉过正,以为中国什么都是错的,外国什么都是好的。什么都能和体制扯上关系,骂这骂那,反这反那,自以为站在正义的一边,仿佛革命才能救中国,不过是被人驱使的乌合之众罢了。
  •     因为拥有理性,所以我们是人类。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曾经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借着文艺复兴时期经典作家们的口,传遍整个世界。
      
      然而,当智慧刚刚醒来时,愚蠢已吃完早餐。
      
      现代社会赋予人类以极大的能量,这就为人类的愚蠢创造了一个更宏大的舞台。只有查尔斯•麦基有这样的勇气,他敢于直面群众性癫狂:从郁金香狂潮,到虚假的“密西西比计划”,从“南海泡沫”,到十字军东征,从女巫,到迷信,从罗宾汉的神话,到炼金术士的疯狂……看完本书,恐怕每个人都会追问一句:人,真的是理性动物吗?
      
      是的,我们拥有理性能力,但绝非时时刻刻在理性生存,总有一种激情推动我们走向癫狂,去犯下可怕的罪行,可如果没有回首,没有反思,那么,那一切便似乎不存在,而当过去被忘掉时,我们注定重蹈覆辙。从这个意义上看,查尔斯•麦基有着远超于时代的沉重感与批判精神,只可惜,他生活在19世纪,没能看到20世纪更多荒唐的故事,否则,他将有怎样的无奈呢?而这本被《金融时报》评选为史上最佳10部金融作品之一的巨著,会不会更添几分凄凉?
      
      相信读过《乌合之众》的人会明白,人群是危险的,人人有责即人人无责,当大家都不再承担责任时,集体行动必然走向盲目,而明智者也将被裹挟在其中。如果说,勒庞的写作更趋于思辨,那么,查尔斯•麦基则为他添上了历史教训的注脚。
      
      为什么人类如此愚蠢?因为我们都有梦想,都想逃离现实的冰冷,不论在世俗中怎样沉浮、伪装,我们心灵深处,都有一个彼岸,它不理性,却很诱人。
      
      以明天的名义,我们扼杀当下,以公平的名义,我们否定秩序,以自由的名义,我们推倒道德……概念世界是纯粹的,因而是美的,可现实无限复杂,每个人工设计出来的乌托邦,最终都会因破坏而倾颓,可有多少人有这样的自觉,能主动背离诱惑?能坚决地拒绝梦想的僭越?
      
      癫狂的可怕,在于它植根于我们的内心。早晚有一天,我们还会遭遇癫狂,还会在癫狂中付出惨痛代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独立人格与独立判断,需要尊重异己,需要宽容不同的声音,需要更多元化的社会。
      
      因为,我们绝不能忘记:我们是人,我们愚蠢。
      
  •     类似于郁金香热的各种投资泡沫
      根本原因在于,绝大部分人都知道事情不是那么靠谱,但是看到身边有人什么也不用做就大发横财,谁也抵挡不了不劳而获的诱惑:谁知道价格到底应该是多少,乘着这股热潮赚一把,我应该不是最后一个!
      
      历史上各种世界末日
      绝大部分人都易于轻信,缺乏独立思考。一是因为他们知识不够渊博,而是因为懒惰,因为独立思考是件费脑筋的事。
      
      炼金术,长生不老,算命,女巫,驱魔,磁疗
      完全是因为人类早期的愚昧无知
      
      十字军东征
      这种疯狂愚昧的事情其实并不遥远,最近的就像纳粹屠杀犹太人和中国的文革
      当大众的思想进入偏执癫狂的时候,什么可怕的事情都可能发生
      大众的思想如何进入偏执癫狂呢?政府的思想专制,不能有自由思想,不能怀疑,然后就是人为的制造矛盾,制造敌人,让人时刻在斗争运动之中,没有时间独立思考
  •     作为常人,常常对所谓历史又人民群众创造的观点深感困惑,唯物主义者们绞尽脑汁的宣称尽管事件是由英雄所创造的,但历史由事件构成,而英雄也是人民中的一份子,因此说人民创造历史并没有错,对于这样的狡辩,头脑清晰的人根本不屑置喙,倘若那些专家教授们能够好好的读一读这本查尔斯 麦基所著的《财富大癫狂》,定会恼羞成怒的发现自己的所有脑细胞都是白费,历史由人民群众创造乃是实情,置换纯属自扇耳光。其实,即便没有这本书,看看不久前革命闹的如火如荼的利比亚,卡扎菲宣布全国戒严时底里波利的群众涌上街头纷纷宣誓永远效忠于卡扎菲,等到反政府武装攻破首都时,还是底里波利的群众,再次涌上街头齐齐展手欢呼革命军给他们带来了和平与发展的希望,鉴于此,不少慧眼识珠的人呼吁今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表演奖的殊荣非底里波利群众莫属,这戏演得简直连表演大师都叹为观止。古今中外,哪一桩事例都明白无误的昭告,人民不仅推动历史的发展,而是跟本就在决定历史的走向。
      麦基的这本书著于百余年前,打开扉页欧美大陆一个世纪以前的群众的嬉笑怒骂家长里短却跃然纸上,得益于这位大师不偏不倚的中正记述,他毫不为群众破产的可怜相而暗生令人作呕不值一钱的那种怜悯,揭示出造成这种悲剧命运的实乃群众自己,而非看不见的造物主,不管是发生在法国的“密西西比计划”还是英格兰的“南海泡沫”都不能把罪责完全推卸给所谓的当事人——路易十五的摄政王和盟友,也就是计划的策划人约翰 劳,从今天来看,约翰仍然是当之无愧的伟大经济学先驱,然而他最后能丧失理智,一手毁灭掉有他自己亲自缔造的纸币体系背后的狂热煽动者正是民众,上流阶层的贵妇、贫民窟中的底层都不能推卸干净自己的罪责,花样百出的接近手段实乃在民众最为穷形尽相的揭露。同一时间内同一条小巷街头和结尾的同一证券报价竟能相差百分之十,贞观之治的明主恐怕也不会想到他一千年前的豪言壮语竟然活生生的在遥远的另一块大陆上得以验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不过如水的民众是通过经济手段而非政治暴动几乎颠覆了一个国家的证券,最令人发指的是:民众似乎缺乏智慧,同样的时间能后此起彼伏连绵不绝的发生在同一块地域,如果得了热病的灾区一样扩散蔓延,病态的传送着一夜暴富的神话。
      郁金香狂潮已经成为今世经济学家们调侃“疯狂投机”的一种谑称,郁金香是我最喜欢的花,我同时还很惊讶的发现《黑郁金香》正是脱胎于当时的这股狂潮,一次几乎使国家破产的炒卖狂潮如今回想起来仅是成就了一步奇情之作和为现代经济学贡献了一点笑料,不知长眠在郁金香下的那些参与者们是不是连腐烂的颧骨都要泛红,其实,现在的我们对于当年发生的事情知之甚少,就连麦基距离当时也已有200年(郁金香狂潮发生于1637年,而麦基的作品写就于1841年),互联网连接整个世界的我们想要掌握那时的准确资料,可真是难于跨越的惊情四百年,也只得从麦基的小说性大于历史性的零星记录中窥见泡沫之父的影子了。
      合上这本书,不由叹口气,杜牧说亦是后人复哀后人也大概就是这种状况,群众创造历史,群众改写历史,群众颠覆历史,麦基长眠于墓中,若是能爬起来撰写一部墓中回忆录,不定就会狠狠讽刺群众一百多年了还是死性不改的犯低级错误配上身家性命,罗伯斯庇尔的墓碑上写:罗伯斯庇尔长眠于此,过往的行人别为他悲伤,他要不躺在这你们谁也活不了。按照这格式,你觉得,我们该在麦基的墓碑上写点啥,这真是个有趣的题~
      
      大好的一本书,尤其要感谢译者的讲解
  •     阅读这本书,需结全另一本大众心理学《乌合之众》,《乌合之众》的作者古斯塔夫・勒庞在他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也是对一些基础性泛观念的研究,而这本《财富大癫狂》则具体到某一点上,着重挑选出自古而今人们对财富的一些集体表演的闹剧。如同编年史,清晰明白交待事情是如何一步一步发生恶化而不可收拾的。
      
      本书中着重讲述了四个触目惊心的人为财狂的故事:国家的贪婪---密西西比计划、股民的幻觉----南海泡沫、人为花狂---郁金香狂潮以及愚昧的恐慌----未世预言与迷信。书中附有大量的数据表格,那些幕后不为人知的真相,真是看得让人惊悚。虽然有话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比如誓称要改变世界的乔布斯,但是当群体都开始偏执起来时,就太可怕了。杀死下金蛋的鹅,大量印钞票,狂卖国债,空壳公司,国家破产。。。在对金钱的不理性驱使下,愚昧无知或者盲目的轻信,终是成为历史长河里一个个恶心的斑点。
      
      历史总是相似的,又总是在不同程度上重演。2008年的金融危机,美联储推出量化宽松QE2挽救金融体系,事实上这个QE早在300年前法国密西西比事件就已出现。南海事件,容易钱来得太容易,包装之后债权转让,混乱的债权关系,打包提价,这和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华尔街智囊团的主意以及迪拜的国家破产,又多么相似。至于人为花狂,中国也有千金求一兰的狂潮。这些种下的恶果,究竟要谴责最初出主意的人呢?还是无知的跟随着?或者是那些中途推波助澜的聪明人?或者谴责这经济体系?那更是各打五十大板的平均主义,不治根本。根本是什么,人之为财的欲念。
      
      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运动,无不是群体运动的结果。为什么中国人总说,富不过三代,穷也不过三代?政坛上,开创基业的帝王励精图治,第二代还算勤勤恳恳,第三代便开始穷侈极俗,走上下坡路。而在金融财经领域,因为人性盲目跟风及受贪婪驱使而疯狂的结果则更是手段隐蔽,私欲丑恶膨胀和掩不住本质残忍欺骗。
      
      古文《扁鹊见蔡桓公》中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若说《财富大癫狂》是事实真相的表述记录,是皮肤;那么《乌合之众》则是分析归纳与总结,是经骨。财富一书并没有给出治病的方子,而乌合却能助人看清真相。真理有时候确实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而冷静面对这种集体性的疯狂,便是从不贪开始。
      
      仔细看看,《财富大癫狂》的查尔斯•麦基(Charles Mackay,1814—1889)比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1841-1931) 出生还要早,想必古斯塔夫・勒庞写作《乌合之众》时也参考过查尔斯•麦基的这本集体癫狂行为的记录大全。
  •   鉴于此,不少慧眼识珠的人呼吁今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表演奖的殊荣非底里波利群众莫属,这戏演得简直连表演大师都叹为观止。 。。。。
    哈哈 楼主太搞了吧 =。=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