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卫底线

出版时间:2007-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孙立平  页数:29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为了重建改革的共识与动力,应当对改革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改革进程进行建设性的反思,但这种反思不应当在过强的意识形态化氛围中进行,而应当将这种反思建立在建设性、负责任和理性的基础上。因为意识形态的僵硬对立,会妨碍我们对一些要害问题的准确判断,并缩小选择的弹性空间。而守护甚至重建社会生活的底线,无疑是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简介

孙立平,男,辽宁省绥中县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现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反省与探索》、《传统与变迁》、《断裂》、《转型与断裂》、《失衡》等。他运用“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等概念分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近年来,他提出的“断裂社会”、“过程一事件分析”以及“实践社会学”等理论观点,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他关于社会转型的一系列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较高评价,使其成为国内该研究领域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书籍目录

使事情进入可治理状态 使事情进入可治理状态 反腐原来很简单 调节贫富差距的基础是规范财富分配 隐名匿姓社会的个人信用改革的反思与争论 破解改革反思的意识形态迷雾 改革反思的几种主要观点 在反思改革的基础上推进改革论新改革观 论新改革观 改革:反思基础上的再出发 改革:削特权还是减福利? 以参与保障分享式改革内需与发展的新动力 扩大内需还是满足内需? 蹊跷的内需不足 内需不足与社会结构 东北:营造持久发展的动力 低工资模式与竭泽而渔 发展:超越简单的线性思维利益关系视野中的国有企业改革 利益关系视野中的国有企业改革 “冰棍现象”与非常态国企 且看“电力亏损”如何演变失衡社会中的居住与房地产 居住分区与社会分层 失衡的社会与畸形的房地产市场 家庭结构与房价飞涨官煤政治 官煤政治之一:矿难中的治理方式 官煤政治之二:“扭曲的改革”与利益最大化 官煤政治之三:另一种秩序 官煤政治之四:“真假矿主”与治理基础 官煤勾结 尚未完结2005:利益博弈的一年 2005:利益博弈的一年其他 警惕系统性不公正的蔓延 怪胎出租车业 黑车与反制度式抗争 来场“真话运动” 如何解读社情民意? 探寻实践中的逻辑与机制 有关《无极》的林林总总 弄巧成拙的谬赏主义

章节摘录

  隐名匿姓社会的个人信用  在社会的基础秩序中,个人信用及其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在不同的时代,为形成个人信用所需的基础和所做的安排也是不同的。  现在还流传着这样一些关于晋商的故事:有一家商号欠了另一家商号白银6万两,到后来实在还不出了,借入方的老板就到借出方的老板那里磕了个头,说明困境,借出方的老板就挥一挥手,算了事了。一个店欠了另一个店千元现洋,还不出,就让它象征性地还了一把斧头、一个箩筐,哈哈一笑也算了事。有人说,这是借出店为了照顾借入店的自尊心,以此来说明民风的淳厚和诚信的商业道德。但我在当地所听说的版本却很不相同:这是一种商业的规矩,而且磕头送斧头绝非一件嘻嘻哈哈的事,而是一件相当严重的事情。磕了头或送了斧头,后几代人都很难抬得起头来。正因为如此,这才成为一种有约束力的商业规则,也就是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基础秩序中的一个环节。  上述的商业规则所体现的,实际上就是个人信用管理。  如果稍微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种个人信用管理深深地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结构之中。传统社会是一个安土重迁的社会,是一个流动性较低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甚至是祖祖辈辈如此.正是在这样一种结构之中,人们会把个人的名誉与信用看得重之又重。因为这种名誉与信用,不仅影响到自己这一代的生存环境,甚至会影响到子孙后代,因为子孙后代还要在这里继续生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当时是个流动性很高的社会,今天在这里种地,明天说不定到北京收废品,后天到广州贩服装,个人的信用就很难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即使勉强以此为基础,其约束力也要大打折扣。  现代社会的特点是什么?就这里讨论的问题而言,是其隐名匿姓的性质。隐名匿姓,这个特征是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沃斯(Louis Wirth)提出来的。在《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urbanism)》-文中,他将城市当作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来看待,其中的特征包括人口数量大、密度高、社会异质性强、流动频繁等。而隐名匿姓也是其中的特征之一。隐名匿姓是相对于“熟人社会”而言的。在传统社会中,一个人可能在多少天里见到的都是熟人,而碰不到陌生人。相反,在现代城市中,一个人只要出了家门,碰到的大量是陌生人而不是熟人。实际上,隐名匿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  但这同时,也就对个人信用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熟人社会”中,每个人对每个人都是“道德警察”,“口碑”就是不成文字的信用记录。但在隐名匿姓的现代社会中,这一切几乎都失去了效力。那么,隐名匿姓社会中的信用管理将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守卫底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8条)

 
 

  •   孙立平教授“社会转型三部曲”之守卫底线、重建社会。不知还有一部是什么。
  •   孙立平教授在转型社会领域的研究向来有着独到的见解,其关于社会断裂、权力资本、结构秩序的论述亦是诸多当代社会学文著中精彩的亮点。
  •   基本论述了中国一些比较现实的问题,建议《守卫底线》和《重建社会》和在一起看,没有很多社会学晦涩的理论术语,语言通俗易懂,值得拜读。
  •   让问题进入可治理状态,是孙先生以一贯制的指导思想,也是孙先生的社会治理观的基础。作者是在用三维的眼光,解二维的问题,观点非常有高度,我们国家多一些这样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是中华之幸。前些年我读过孙立平先生的《断裂》,当时孙先生的思想还不成体系,只提出了问题,却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去年培训的时候,有幸听了孙先生的课,感觉孙先生已经成为人物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孙先生的一个基本认识就是我们的社会缺乏基本的制度建设,比如有效地现金管理制度等,结果反腐败等工作成了小概率事件,抽烟能够抽出腐败来,小偷能够透出腐败来,情妇能够举报出腐败来,但是我们的监察机关却很难查出腐败来。回来后就买了孙先生的书回来读,这次搞的登记,立刻就想到了孙先生的观点,没有有效地核查手段,天天登记也是形式主义
  •   常被忽略甚至鄙视的文科也分好多种,社会学的地位至少在实践中是被极大地低估了的,而因其研究的问题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很多人都觉得连自己没接受过专业训练的都能谈得头头是道,所以专业性与技术性又被红果果地忽略了~~~
    从书中可以看到,社会学大家是如何从学科的角度看待我们这个社会~ 而且“转型社会”的研究和探讨,是很多问题的前提和结论所在~ 在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上也非常有意义~~
  •   社会已经越来越没有底线了,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应该站出来
  •   守卫底线,可底线在哪儿?腐败有没有底线?
  •   当代社会,应读的当代好书,反思周遭,进化心灵
  •   孙立平教授所提出的规范财富分配、隐名匿姓社会的个人信用等措施都非常有新意
  •   孙立平的书我都非常的喜欢,这本也不例外,论述精辟,给了我们一个很独特的分析、看待社会的视角,很值得一看哦!!
  •   作为知名的社会学家,孙立平教授的的书通俗易懂,且其中渗透中深厚的经济学功底。真正能解决现实问题。
  •   很喜欢孙教授的书,这本书结合了很多实例,阐述了一些社会现象,让我们看清了现象背后的东西,有些概念诠释的挺好,很好!
  •   孙立平老师的这本书是人民大学的推荐书目,读罢,深感孙老师思想之深刻,见解之独到,给人很多启发!物流比较快!好赞。
  •   真希望 中国有更多的像孙立平这样的学者
  •   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书
  •   教授的 书有见解
  •   教授的书不错,有深度,建议阅读
  •   听过孙老师的讲座,感觉是一位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他的书以前也买过,这本还没来得及读完,翻了一些,感觉挺好,有思想有深度。
  •   绝对的好书,分析很透彻,强烈推荐!
  •   很多东西受用匪浅,与所学专业相关密切
  •   这次的网购我很满意,卖家服务很到位,物流也很给力。
  •   我把这本书作为一篇读书笔记来写,其实内容通俗易懂,很适合刚开始学社会学的同学来读
  •   跟书比起来,价格贵了,这些还没死的学者的东西就是贵
  •   很可惜现在很难买到孙老师的三部曲了
  •   需要慢慢读……
  •   这本书其实我很早就看到了,现在买回来看觉得还是很不错的。
  •   不可多得的好书,支持
  •   买这本书,是因为看了孙老师的一篇文章。书没来得及看。
  •   剖析深刻
  •   老师推荐的书,还在阅读当中。
  •   我喜歡
    當當值得信任
  •   这本书是上研究生时导师推荐的阅读材料,由于工作、学业繁忙,加上自己的惰性,一直没购买,也没有阅读,最近购买了看看,感觉立意较高,写的也很平实,很有借鉴价值。
  •   书品很好,发货及时,价格适中,很好。
  •   从政者应该多看看啊
  •   非常好的一本书,很好看,很有说服力!
  •   帮助你看清真相
  •   孙老师的书很好啊,为草根说话。
  •   网上有一个帖子,名字有点耸人听闻,叫做:“中国最惨的职业——皇帝,平均寿命只有三十九岁”,内容来自张宏杰的《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

    帖子中描述到:
    “在中国社会中,皇帝的平均寿命最短,健康状态最差。有人做过一个统计,历代皇帝有确切生卒年月可考者共有二百零九人。这二百零九人,平均寿命仅为三十九岁多。……人口学家推算,中国古代人口的平均寿命可达五十七岁。众所周知,生下来就死掉的人不可能成为皇帝。因此,五十七减去三十九,中国皇帝的平均寿命比普通人要低十八岁。宋明两代政治秩序较好,皇帝大都是善终,然而平均寿命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两宋十八位皇帝,平均寿命四十四岁多。明代十六位皇帝,平均年龄四十二岁多。”

    “皇帝群体中非正常死亡比率高。中国历代王朝,包括江山一统的大王朝和偏安一隅的小王朝,一共有帝王六百一十一人,其中,正常死亡的,也就是死于疾病或者衰老的三百三十九人;不得善终的,也就是非正常死亡的二百七十二人。非正常死亡率为百分之四十四,远高于其他社会群体。”

    这听起来可能与一般所想象的很不同。这其实是想引出一个观点,就是为什么有些底线是不能逾越的,或者说,为什么我们应该坚守底线?

    其实很简单,因为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中是没有人也没有哪家哪姓能独自快活的,哪怕他是皇帝。

    在三聚氰胺事件没有被媒体曝光的时候,无论穷人还是富人,有权有势者还是弱势群体,大家都是受害者;当地沟油没有被曝光的时候,富人和有权人,其实反而是更大的受害者,因为他们饭局多;当油价、房价等等存在价格强制的时候,所有人的利益都在受损,更别说通货膨胀了……

    在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一个人一生最登峰造极的成功,无非就是做皇帝。所谓做大做强,行业里数一数二,换种说法,不也是一种“帝王”心态吗?

    什么叫“帝王”心态?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其实就是吃独食。吃独食的结果是什么,就是连吃饭都怕人家下药,连自己的至亲骨肉都不能相信。

    前段时间,很多人纪念改革30周年,发表了很多文章,也有很多对中国未来的展望。当然有不少“歌功颂德派”,也有很多“忧国忧民派”。但有一个观点其实大家都是默认的,就是中国经济面临一个不可持续的问题。

    依我看,未来20-3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即便在外需大量减少的情况下。

    大家应该注意到最近几年提到的“国进民退”的现象,其实这只是目前中国经济社会环境的一个信号,背后还暗藏着一股巨大的潜流。这股潜流是什么?就是孙教授所讲的,上层的寡头化。从经济层面来说,中国经济未来30年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从“自由”竞争直接向垄断竞争过渡。这里面涉及到各行各业,在外需市场缩小,而内需市场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唯一的生存出路,就是“大吃小”,兼并中小企业,抢夺本来就有限的市场空间。实际上,近些年这个过程已经在很多地方很多行业开始显现,比如说,一些外资企业开始瞄准和布局中国农村市场,央企进入地产行业,包括许多大型地产商布局中小城市地产市场等等。中国经济格局将从“春秋”时代进入更为惨烈的“战国”时代。一些行业内的大型企业,将携资金、规模、知名度的优势,攻中小企业的城略中小企业的地,大吞小、强吃弱的现象将进一步加剧。应该说,在没有大的改革举措实施的时候,这是最符合逻辑也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

    而这种社会经济大格局一旦形成,中国将彻底失去改革的机会。实际上,很多有钱人之所以选择移民,背后真正的原因正在于此。不是不想玩了,而是玩不动了。比如说,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当大的地产商进入的时候,很多当地的中小型开发商,无论在资金实力、政府关系、经营管理能力、人才储备上,都无力与之抗衡,很多被迫转行,但转到哪里去呢?转到哪里不被人围追堵截呢?所以就选择出去了,或者炒楼炒股去了。在大城市不也是如此吗?各个行业都存在一些龙头老大,虎视眈眈。

    在这样的情况下,问题其实不在于进一步的开放,引入外力促进企业升级,而进一步开放的结果很可能是继续助长了大吞小、强吃弱的经济格局,而非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这才是今天很多既*得*利益者并不像很多学者那么担心中国经济,有恃无恐的真实原因,也是他们心照不宣的平安计。

    中国社会,经济上不反垄断,政治上不反官僚家族化的话,可以断定未来30年,基本的走向肯定就是我刚才说的那样。底线将会更进一步的失守!波及到更多还留在国内的中小企业主。

    可能有人会说,优胜劣汰是正常的市场规律呀,有什么好奇怪的!而我们的问题恰恰在于是优不胜劣不汰,是弱肉强食,是孙教授所说的“赢者通吃”。弱肉强食比的是实力,而非效率!

    而这其实也是郎咸平所说的,企业营商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是对在中国占绝大多数也是吸纳就业最多的中小企业而言。
  •   喜欢孙立平老师的风格,这本书很有警示作用,让我们看社会看得更清楚
  •   孙老师一如既往直指问题要害。
  •   文章不错,分析有深度
  •   我认为这本书很不错,都是孙老师多年来讲课中的精华。
  •   一直在关注作者在经济观察报的连载文章,感觉他坚持站在劳苦大众的一边说话.
  •   为什么评3星呢?是因为如果我评2星的话,系统就会问我,是不是对书质量不满意啊?是不是对我们的服务不满意啊?都不是。这次买了5本书,就纸质印刷和服务质量,没有质疑的。但是对这本书,有点话要说说。
    提前声明,无意冒犯作者先生,只是就事论事罢了。作为一个中文系出身的政治学教授,原期盼在跨界背景下也能做出以散文式写作看社会的独特视角。而我只能说,这是一本以记叙文看社会的平庸之作。社会问题已然很多,不必以罗列来充字数。我们要看的是通过阅读纸上文字,来分享作者对问题的独特看法。人云亦云的浮夸之词,就不必拿来出书了吧?
    另外,强烈质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出书水平。作者有写作的自由,没人可以冒犯。但是拿来与众读者分享的事情,出版人是要把关的吧?原对科学文献出版社抱有没来由的好感。这次购书一试,失望之极。以后恐怕是不会再买此社的书了。
    肺腑之言,别无他意。如有冒犯,多多谅解。
  •   一本合集,重复的内容太多,而且,全书缺乏系统性.没有明确的写作目的,书名也只是本书前一小半内容的概括.虽然有上述问题,但作者本人的水平还是不容置易的.
  •   书不错。针砭时弊。
  •   书的内容不错,不过装订质量比较差,参差不齐的,感觉不像正版的。
  •   书的内容很好,但书脊严重断裂。希望下次注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