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香巴拉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陈波  页数:402  
Tag标签:无  

前言

  陈波的这本书是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完成的,这是他对拉萨郊区一个藏族村落进行长期田野调查的研究成果。他发现除了亲属制度和经济制度外,在西藏农村社区里还存在着一种历史悠久的“村落身份制度”,它把血缘网络和经济网络联结起来,从而营造出“村落的公共性”;这种“村落的公共性”还会随着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互动而出现“再生产”和“转型”。通过实地调查所得到的材料,他认为“吉毒”即是藏族村落中这样的身份制度。在书中他根据自己的亲身调查与感受,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一个藏族村落当中“吉毒”身份的构建、延续与它在村民日常生活中的功能。  如果在村落中存在一种不同于正式行政体系和血缘网络的身份制度,那么我们究竟应当如何认识这种“身份制度”?它在社会体系的演变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这是一个涉及传统社会组织的核心问题。在这个村落研究中,陈波在理论上所借鉴的是人类学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对比的分析思路,他把“吉毒”定位于民间的“小传统”,试图从这样一个视角来分析村落与政府官方制度之间的关系,理解藏族基层社区内在的认同体系,努力在民间社区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中寻找这样一个“联结”,对于我国农村牧区、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基层社会的研究来说,很有意义。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在一个中心藏区村落长达十三个月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结果。作者根据丰富的田野材料,挑战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 Redfield)提出的大小传统理论;在总结五十年来国际学界对该理论的研究成果之上,本书提出对文明的新的理解,一改我们对西藏村落乃至藏文明的诸如进化论、现代化论和全球化论等图解,从整体的和他者的视角,将文明化的藏区村落的生活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看到藏村在转型中包容整个世界的能力、胸怀和文化逻辑。

作者简介

陈波,男,1970年生,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大学藏学研究所,四川大学人类学研究所讲师,2005~2006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杜克大学做访问学者,并在北卡罗来纳大学东亚系,杜克大学人类学系授课。主要研究方向为藏文化/文明的历史人类学、宗教人类学、民族社会学。

书籍目录

导论第一章 巴村概况  一 巴村的人口概况及其来源  二 以巴村为地理中心的村落史  三 村落重组第二章 家户建筑与祭祀空间  一 建筑  二 现代巴村家户的房屋建筑史  三 建房仪式  四 祭祀空间第三章 巴村人的公共祭祀和朝圣空间  一 贡巴萨  二 巴村本部  三 茶日寺  四 拉萨的朝圣与祭祀圈  五 拉萨附近其他的朝圣圈第四章 巴村人的历书  一 气象历书  二 新历书  三 历书的传统  四 谁的历书  五 巴村人的生活与历书第五章 仪式中的大小传统  一 新房封顶仪式  二 欢送仪式  三 色拉寺的朝镢仪式  四 丧仪  五 仪式的谱系第六章 巴村的正统与异端  一 关于古代巴村的两种口述史  二 赞康  三 茶日寺和赞康的关系  四 拉萨河谷的赞康  五 动态的大小传统转换模式第七章 自治的村落社会  一 嘎厦档案中记载的乡村公会  二 田野个案:巴村的乡村公会  三 检讨第八章 城市和乡村:关系的转型  一 宇宙观的一体化关系——巴村与拉萨  二 现代“城—乡”关系第九章 “阶级”  一 现代性缓慢渗透巴村  二 现代革命第十章 新共同体的实践与瓦解  一 建构新共同体:从互助组到生产队  二 从村落中上升的基层官员  三 新共同体的瓦解第十一章 重塑村落  一 生产经营的转变和贫富差别的再现  二 塑造村落边界  三 重新区分内外  四 契约:村民遭遇外来者第十二章 巴村的传统社会网络:吉毒  一 关于“吉毒”的两种视角  二 “吉毒”的三种含义  三 藏人的人际关系分类  四 巴村吉毒网络的属性第十三章 历时格局中的“吉毒”  一 古代巴村的吉毒格局  二 革命对巴村“吉毒”网络的影响  三 “武斗”  四 吉毒脉络运作于生产队内部  五 吉毒网络的中兴第十四章 结论  一 作为叙事空缺的村落社区  二 村落在文明中  三 叙述策略一:小传统的自我技术  四 叙述策略二:大小传统的紧张与互动  五 叙述策略三:传统间域  六 文明之藏族形式附录  一 表嘎厦时期人头税额(拉萨市西城区区委年的调查)   二 表嘎厦时期房租额(年的调查)   三 苦乐的谚语  四 租车合同  五 马车运输建筑材料公里计算表(以拉萨市为中心)缩 写引用档案目录参考文献  一 汉文部分  二 英文部分  三 藏文部分后记一后记二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巴村概况  一 巴村的人口概况及其来源  在巴村人的观念中,茶日寺下面的聚落形成一个自然村落(gron9—rde),而赞康附近形成另外一个自然村落,两个自然村落之间既互相抗衡,又互相联系。当我们说巴村的时候,是忽略这种历史形成的、嵌刻在人们头脑中的地理和人文分类,而指一个村落。村民们只有在巴村内部才区分彼此,一旦离开巴村,再没有人去寻找这种分别。  巴尔赞康是拉萨四大政府谿卡之首的哲布林谿卡的差巴。①不过,根据《铁虎清册》的记载,铁虎年(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哲布林豁卡的差民中并没有巴尔赞康。当时巴村地区的  差民有两户:东巴尔(属扎西籍卡)、巴日(属色拉寺)(格桑卓嘎等,1991)。今天,巴村人的习惯说法是:原来这里有五大差巴户,即,东巴尔(属扎西豁卡)、中巴尔、西巴尔、半康奴玛和巴尔赞康。实际上,20世纪40年代以后,中巴尔已经无法交差,把差地和财产交给茶日寺拉章(bla.bran9,原意为大活佛居室,这里是指负责对大活佛所属寺院、所辖赂卡进行管理的机构)后,成为拉章的仆人。到20世纪50年代,西巴尔、东巴尔也无法完成交差的重任,纷纷把自己的差地和财产都上交给拉章,成为拉章的仆人,只有半康奴玛和巴尔赞康两户还支持着。实际上.半康奴玛也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只有巴尔赞康的处境还比较好。人口繁盛。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生活在香巴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这本书让我们从新的角度看藏族人的社会,让人耳目一新
  •   老师要求买的课本!!!!!!!!!??!!!
  •   还没到,怎么评价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