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概论

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樊巧玲 编  页数:455  

内容概要

  随着近年来高等中医药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许多院校相继设置了部分非医药类专业。为了体现中医药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在非医药类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中医学课程已较为普遍,但是迄今为止尚缺少适应其培养目标并体现中医学理论概貌及其基本内容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本教材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全国19所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希望能够为高等中医药院校所开设的非中医类专业提供一部简明易学的中医学入门教材,同时也可供中药学、护理学、临床医学等专业,以及西学中人员和其他中医爱好者使用。

书籍目录

绪论上篇 基础理论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二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第一节 藏象  第二节 气血津液  第三节 经络  第四节 体质 第三章 中医学的病理观  第一节 病因  第二节 发病  第三节 病机 第四章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  第一节 诊法  第二节 辨证 第五章 中医学的防治原则  第一节 预防  第二节 治则中篇 临床治疗基础知识 第六章 中药基本知识  第一节 中药的品质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第三节 中药的用法  第四节 常用中药 第七章 方剂基本知识  第一节 方剂的组成  第二节 方剂的用法  第三节 常用方剂 第八章 针灸基本知识  第一节 腧穴  第二节 刺灸方法  第三节 针灸治疗下篇 辨证论治 第九章 寒证  第一节 表寒证  第二节 里寒证 第十章 热证  第一节 表热证  第二节 里热证 第十一章 虚证  第一节 气虚证  第二节 血虚证  第三节 阴虚证  第四节 阳虚证 第十二章 实证  第一节 气滞证  第二节 血瘀证  第三节 水湿证  第四节 痰证  第五节 饮证  第六节 食积证附录 一、常用中成药简表 二、常用腧穴简表 三、中药名笔画索引 四、方剂名笔画索引

章节摘录

插图:中医学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下形成的,是专门研究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及养生与康复的知识体系;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而成的经验总结,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诊疗手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多学科交互渗透的医学科学。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医药知识的逐步积累,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是在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变革,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各种学术思想也随之日趋活跃。在这种文化及学术氛围下,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该书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养生、预防等方面的内容,确立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是中医理论原则确立的标志。书中首先运用了“解剖”的方法,提出了解剖的概念,并将这一技术运用于医学研究,成为中医学理论形成的主要条件之一;最早发现人体的血液是在心脏的主导作用下,沿着脉道在体内“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这一认识较英国哈维氏发现血液循环要早1000多年;书中记载的人体骨骼、血脉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基本上符合人体的实际情况,例如食道与肠管的长度之比为1:35,现代解剖为1:37,两者十分接近。《难经》的解剖学较《黄帝内经》又有了发展并获得了巨大成就,其对人体脏腑器官解剖形态的认识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由于这些认识是来自人的尸体解剖实践,所记载的五脏、六腑等器官的形态结构与现代人体解剖基本一致。这些认识虽然局限于宏观的表层的认识,但为藏象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形态学方面的科学基础。如果没有古代的人体解剖知识,完全不了解脏腑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与联系,而试图确定脏腑器官的名称,推论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以及病理变化规律是完全不可能的。

编辑推荐

《中医学概论》是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医学概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中医信奉的有很多,批评更是不少,那么到底它是好还是不好,对还是不对,可行还是不可行,这个问题太大,我没法回答,本书也不能回答。
    但是我想我们可以了解,从什么了解?那么首选的是规范的教材,试想经过系统训练的,有完整的严密的逻辑体系的科班出身都不能弄清楚中医是什么,都不能用中医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小病,那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中医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呢?即便是,也只是遗失的美好吧。
    所以做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购买了此书。令我欣慰的是,该书没有让我失望。它抛开了玄乎其玄的偏方、案例或者是去套用或者迎合现代医学的理论来阐述中医。它以客观而详实的描述,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临床治疗基本知识和辨识论治。该书内容广而不深,浅而不俗,专供非中医专业的学生使用,这适合我这样的读者。
    阅读该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如果是对中医的那种骨子里的偏执,填鸭式的接受那么再完美的东西也会变成糟粕,更何况这世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东西。而对所谓科学的现代医学的信奉,以及对西医的偏见也容易使我们难以借鉴精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无道理。那么我们就应该客观公正的去看待中医去学习中医,一切从实践出发而不带主观色彩,我想中医不是仅仅看几本教科书就能成为再世华佗的,医学是治病的学问,是治人的学问,凡事和人混在一起的科学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当然也是需要一代代人继承弘扬的科学。
  •   一个爱好中医的朋友托买的,不愧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通俗易懂,想自学就要看这些国家级规划教材,否则众家之言,不知如何是好。
  •   同学最近疯狂的迷恋中医,看了当当的这本评分还可以,就买了,希望对她有帮助吧
  •   统编教材,没有什么好说的。
  •   送货包装次了点
  •   不错!发货速度快!
  •   书的质量不错,值得这个价,内容也具体,适合入门的人看
  •   书内容还不错,适合初学者使用,但是印刷的问题吧,书里有股味道,没有书香,而是有点臭气!
  •   不过缺了气运学那章
  •   当天中午下的订单,第二天中午就到了,没有任何损坏,而且快递服务态度特别好~~~赞一个!!
  •   这本书是针对非中医专业而编写的,对专业中医学者作用不大,但对于只是想大概了解一下中医学的非专业人士作为业余阅览一下还是有益的。
  •   这个商品一般,买中医基础理论就行了,不需要再买这本了。
  •   内容简单不全面!感觉还不如我父亲在七十年代买的中医学概论好!主要是不能事先预览一下书的类容,否则我就不会买它了!
  •   我是中医爱好者,并不是学者,看了之后,不得不感叹当今中医的发展,学者也有责任哦
  •   神奇的书~这是我们下学期教材之一,神奇多~
  •   很久才来评论 都忘记放到哪里去了 正品 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