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海防发展比较研究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军事科学出版社  作者:王士强 等编著  页数:449  

内容概要

  海防是国防的一部分,是一个历史性课题,涉及一个国家的国防建设和国家的安全。传统观念认为,海防就是海军。其实,海军是海防力量的主体,现代意义上的海防涉及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多方面的因素。21世纪是一个海洋的世纪,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岛礁,广阔的海洋国土面积,属于陆海兼备的国家。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糜振玉中将说:“面对太平洋上的万顷波涛的奔腾咆哮,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时至今日,仍有一部分人对我们中国的海洋、中国的海军、中国的海防、中国的海权还缺乏应有的关注和了解,有的甚至是漠不关心。因此,尽快唤起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海防意识和海权意识,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术问题,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现实问题。”树立现代海防观念,深刻认识中国海防的历史和现状,积极开展对中外海防发展问题的比较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作者简介

  王士强,1957年生,吉林省吉林市人,工学硕士。原沈阳炮兵学院院长,教授,全军优秀教员,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炮兵武器装备技术与应用领域的研究。主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军事学项目课题3项,主持全军“十五”规划课题4项、“十一五”规划课题一般项目5项,多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部分成果在全军推广应用;获军队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出版专著《炮兵信息化建设与作战运用》(2007)、《中国海防发展问题概览(2000-2009)》(2010)、《全球化时代太海防论》(2011)等10余部,发表文章近百篇。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外海防发展概述
 第一节 中国海防发展的演化轨迹
 第二节 部分国家海防发展的演化轨迹
 第三节 中外海防发展基本路向的差异
第二章 中外海防发展差异比较
 第一节 中外海权理论对海防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因素对海防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传统文化对海防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经济因素对海防发展的影响
 第五节 政治因素对海防发展的影响
 第六节 军事活动对海防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中外海防发展的交汇、融合与排斥
 第一节 中外海防的早期接触和碰撞
 第二节 中外海防发展中的排斥
 第三节 “海权论”影响下的中外海防发展
 第四节 民国时期中外海防理论的交汇
第四章 20世纪中外海防发展比较
 第一节 新中国海防发展战略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国家海防发展
 第三节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海防发展的新时代
第五章 21世纪世界海洋国家的海防发展
 第一节 21世纪美国的海防
 第二节 21世纪俄罗斯的海防
 第三节 21世纪日本的海防
 第四节 21世纪欧洲各国的海防
 第五节 21世纪东南亚各国的海防
 第六节 21世纪韩国的海防
 第七节 21世纪印度的海防
 第八节 21世纪加拿大的海防
 第九节 21世纪澳大利亚的海防
第六章 21世纪中国海防发展
 第一节 21世纪中国海防发展战略
 第二节 加强海防力量建设
 第三节 加强海防体制机制建设
 第四节 加强海防武器装备建设
 第五节 加强海防人才队伍建设
 第六节 加强海防基础设施建设
 第七节 加强海防法制建设
 第八节 加强岛屿开发建设
 第九节 加强海防部队军事训练
 第十节 加强海防理论研究
 第十一节 发挥海防活动的非战争功能
 第十二节 增强全民族海防意识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15世纪中叶,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率先完成地理大发现,其主要内容是哥伦布发现美洲,达·伽马开辟绕非洲到东方的新航路,一直到麦哲伦等人完成环球航行,这标志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紧随着地理大发现后,新兴资产阶级开了近代殖民掠夺的先河。整个西方世界以资本原始积累为目标,以殖民贸易为手段,以海洋航行作为主要交通要道,从欧洲走向全球,扩大了海外市场。从此,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从局部走向全面,确立了以海洋作为通道连接整个世界的意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等海洋强国先后崛起,彼此之间经过多次海上战争,最后英国夺取了制海权,取得了海上霸主地位。美国历史学家、海军军官马汉总结研究了有史以来的海上战争及其影响,对英国的强大与控制海洋的关系作了理性的分析。“马汉的海权论提出了制海权决定一个国家国运兴衰的思想,使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系统的海权论的出现,是人类海洋观产生的重要的历史机缘。”①马汉认为,海洋不仅是伟大的通道,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强国地位的更替,实际上是海权的易手;海权的最终目的就是制海,而其必要的工具就是强大的舰队。	  一、中外海防发展的早期接触  荷兰首开侵略中国古代政权的先河,中国海防经历第一次海防危机。从此,海防危机的规模一次比一次盛,中国海防与西方海防的被动接触也随之开始。然而,这种被动接触在朝廷中并没有引起当政者的觉悟,“陆主海辅”的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对海防的认识。现代意义上的海防,是在元末明初才出现的,即对外制定政策,增强军事力量,发展海军等手段取得国家政权及海洋安全的一切手段和活动。随着西方近代航海技术的东传与中国现代航海业的兴起,中国的海洋文化也进入一个新时代。有学者在比较18世纪前后的海防发展后指出:“与明代相比,清朝在18世纪的海防有以下发展和进步:其一,明代采取备海防于大陆之上的策略,这等于把海上的险要拱手资敌,自己却据守在大陆上,又缺乏强大的海上舰队,实际上使沿海诸岛成为倭夷和海盗进退出没的窟穴。清代18世纪的海防不仅是防敌于大陆,而且制敌于海岛,这是明代海防策略所不及的。其二,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起,清政府开始修建虎门要塞。清代18世纪的沿海设防逐步以炮台式要塞取代了卫所城池体系的格局。要塞式炮台的建立,大大增强了海防能力。”  (一)第一次接触  明朝第一次接触西方,是在正德九年(1504)最先抵达广东屯门岛的葡萄牙人。当时的欧洲商船都备有大炮,亦商亦军。葡人到中国南方沿海后,一方面,力图占据广东沿海屯门一带为据点,作为推行商业贸易和殖民活动的根据地;另一方面,又派使节人北京,表示与明朝建立关系,准备从政治、经济上打开中国海防的大门。正德十二年,葡驻满刺加总督派安特拉德与特使托梅·皮雷斯等人率船队驶抵广州,“放铳声如雷”,震惊全广州。因当时外国朝贡入明港口均无鸣炮行为,且葡萄牙又不属明朝规定的朝贡国家,地方官员拒绝葡人登岸。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外海防发展比较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