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有树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昆仑出版社  作者:裘山山  

前言

三重镜    ——《回报者丛书》第二辑序    ◎李敬泽    一·相册    三本书,也是三个人的私人相册,但印出来让大家看,私人的就不再私人,变成了公共风景。    这有必要吗?当然没有必要,世界上已经影像充斥,我们的眼睛每天遭受五彩缤纷的风景撞击:我们看到非洲草原上狮子金色的瞳孔,看到无数人的哭泣、愤怒、羞涩、惊慌和笑容,看到肌肤上初起的皱纹,看到一滴露珠隐秘地滑动……    总之,我们其实没什么理由看这些相册,除非……除非我们有兴趣观察一个我们所熟知的人的梦境,看她在白天、在意识之外的那一重隐秘生活。    是的,我就是这样看这三本书的照片部分,我把它们视为梦境或梦境的碎片。    那些照片镶嵌在文字中,像一扇扇窗口,一个人在窗口中望着外面,她的脸是儿童的脸、少年的脸、成人的脸,她的身后和身边是房屋、树、天空、草垛和别的人;岁月的风在所有这些事物上吹过,好像它们在一瞬间被消去了颜色变得陈旧,而她却固执地长大,好像只有她是不打算停留的,好像她是由于不断的逃离才得以长大;但又好像她把自己永远留在那个地方,无助地看着另—个自己渐渐远去……    照片本来是实在的证物,但是仔细想想吧,在没有照片的时代,人也许能够更为自然地感受实在:人是一棵树,树的此时就是在的证物。但现在有了照片,照片常常让我们感到惶惑:那是我吗?生命的那一刻如果存在过,那么它已经消失了吗?如果它不曾消失,那么它存留在什么地方?一个人五人六、脑满肠肥的家伙和—个光屁股的小男孩共有一个名字,但他们是否共享一种实在?他们不是分处完全不同的世界吗?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一本相册与其说证明了我们合乎逻辑的“成长”,倒不如说证明了生命的破碎、悲凉和滑稽。    所以,一本相册无意义,但是有趣,特别是当这相册属于一个小说家、一个以虚构为生的人。当照片镶嵌在小说中时,我们会。说小说是“假”的,照片是“真”的,但照片真的是“真”吗?这些飘浮在小说世界中的影像,它们不是更像梦境吗?梦境把它变幻的阴影投在小说上。    二·小说    裘山山、徐坤、孙惠芬,三位小说家,这三本书也是她们的小说自选集,收录了她们迄今最具代表性的中短篇作品。    我无意论述她们的创作特点,但重读这些小说,我更多地感到某种动荡不宁的气氛。在裘山山那里,流畅、完满的叙述似乎透露着另一个方向上的紧张,好像她一直在驾驭着一辆飞奔的马车,但她希望自己姿态优美、气定神闲,她要理清所有偶然的、狂暴的、混乱的因素,使世界的颠簸、眩晕获得准确的形式感;而徐坤,她机敏、警觉,但是她又欢乐,前者来自怀疑,她对一切表象、一切热闹持有不抱幻想的怀疑,但她的欢乐却来自对表象、热闹的沉迷,这两方面怎样统一起来?或许她的处境中有—个冷酷的悖论:面对生活时,她知道那是小说,面对小说时,她知道那是生活。    孙惠芬的焦虑是时间性的,每一个瞬间都如同一片沼泽,她似乎在沉沦下去,但这件事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她要保存每—个瞬间。让时间占有空间,让它成为一颗饱满的果实。这种努力让我想起普鲁斯特,我认为他是最仇恨时间的人,因为仇恨,所以热爱。    ——是啊,她们都不自在,如果自在,她们就不会写小说。    三·自传    她们都站在自己的小说中间,这三本书富于戏剧性地展现了小说与作者问缭绕复杂的关系。理论家宣布:“作者死了”,但是在这里我们看见作者活着,看到作者的经验、作者在世界上的漂泊、作者的记忆和梦想、作者的书写活动;作者是一个层层叠叠的存在物,她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个完整的“个人”,而是一个“场”,一种活生生的运动:在镜子和镜子之间,在虚构和虚构之间,在自我和自我之间闪避、寻觅、游荡。    也就是说,作者和作品之间并不存在什么有机的、统一的关系,恰恰相反,作者是由于分裂、矛盾、含混和扭曲才得以成立。    我们已经有了相册,有了小说,那如同两重镜子,现在镜子有了第三重:这三本书分别收入了她们的自传。    裘山山的《一路有树》和孙惠芬的《城乡之间》有微妙的差异,裘山山是行进着的,即使回忆中也在行进,那种行进的力量甚至冲破了文本的界限,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而孙惠芬则是恋恋不舍的,一步三回头,在自传和她的小说之间她建立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相互印证的关系。    而裘山山无意建立这种关系,她干脆利落地把写作当成了生活之流中的一个因素,很重要,但不是目的,或者说是偶然达成的目的,这与孙惠芬那种坚定的必然性构成了有趣的对比。    我无从知道她们撰写自传时的隐秘考量,或许你在她们的照片中,在她们的眼神、表情以及照片的背景转换中可以寻得蛛丝马迹;当然,你还得看小说。但是,这并不是说三重镜子是统一的,恰恰相反,统一本身就是可疑,事情的有趣之处倒在追问为什么会统一,她们在什么地方做了矫正,而在被矫正的偏差中也许隐藏着关于自我和写作的真正秘密。    徐坤是一个更顽强的守秘者,  《鲁院记》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传,而更近于一部小说——这不是质疑她的叙述的真实性,而是说徐坤在处理这样一段自身在场的生活时采取了一种对象化的态度,好像她既在场内,也在场外,好像她看着别人,也看着自己,好像她知道,秘密其实不是一个坚硬的答案,而是存在于表象与表象之间,存在于自我的重重差异之间。    所以。这套书最终是关于自我的书,真正有趣的是,在每一本书里,我们都能看到令人难忘的景象: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

内容概要

《一路有树》以作家裘山山生活、情感和文学感悟,融合个人从小到大的影像,以及与文学创作相关的图片,再加上作家最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形成了一个作家“名片”式特色图书,成为广大文学青年的良师益友。

作者简介

裘山山,祖籍浙江。1976年入伍,1983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部队教员,文学刊物编辑等。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我在天堂等你》,《到处都是寂寞的心》,《春草开花》;小说集《裘山山小说精选》、《白罂粟》、《落花时节》、《一路有树》、散文集《女人心情》、《五月的树》、《一个人的远行》、《百分之百纯棉》、长篇传记文学《隆莲法师传》、《从白衣天使到女将军》、电影剧本《遥望查里拉》、《我的格桑梅朵》等。现为成都军区创作员。

书籍目录

关于回报者文丛第二辑/侯健飞 三重镜(代序)/李敬泽 第一部分:创作与生活 1958年5月:从前世到今生 1.父亲探亲 2.运动来了 3.母亲遭了大难 4.仗义执言的主任和师长 5.难产的我 1958年8月:从杭州到嵊县 6.回老家去 7.崇仁镇的日子 8.背着女儿回部队 9.怀念一个人 10.名字里的故事 1963年3月:从杭州到石家庄 11.有了记忆 12.阳光下的杨树 13.父亲讲故事 14.母亲学做家庭主妇 15.我让母亲操心的数件事 1970年5月:从石家庄到重庆 16.告别童年 17.新环境新生活 18.成了书呆子 19.母亲的教育方针 20.待业 1977年3月:从中梁山刘两路口 21.后九兵 22.军事比武 23.汤英 24.我的第一笔稿费 25.考大学 26.得了典型性肺炎 1979年9月:从重庆到成都 27.书记大姐 28.逃学旷课 29.诗集事件 30.好为人师 31.笔会风波 创作杂感 32.干干净净写作 33.霸王无法别姬 34.红烧肉与写作 35.爱爱情 36.文学以外 37.温和的魅力 38.小说是我对生活的设问 39.认真写作,糊涂生活 第二部分:中短篇小说 保卫樱桃 锁着的抽屉 等待星期六 瑞士轮椅 冷雨西安 下午茶 发生 空号 白罂粟 卡萨布兰卡的夜晚 爱情传奇 追溯 正当防卫 落花时节 靳师傅的太阳光 我讲最后一个故事 为开始,为结束(代跋)/侯健飞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3.母亲遭了大难 再说那个夏天。 8月,父亲假期一结束就按时赶回部队去了。父亲从军30多年探亲无数从没超过一天假。父亲走后不久,母亲就发现自己有了身孕,很是高兴,马上写信告诉了父亲。父亲也高兴极了,就和母亲一起,期待着第二个孩子的降临。 就是我。 但母亲的高兴很快就被一种不祥的感觉所替代,报社里的气氛越来越古怪,同事们见了她都有些回避,并在背后窃窃私语。她不明白是怎么了?本来母亲在报社是很有人缘的,这从我姐姐小时候的照片数量上就可以看出,那些记者采访回来,总会将剩余的胶卷用在我姐姐身上,咔嚓咔嚓拍个不停。可现在,大家对她的态度变了,也没人再逗姐姐玩儿了。 有时我会想,我的前世是不是一片黑云?怎么刚一露头就为母亲的命运笼罩上了阴影? 但母亲仍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个反党的右派。她是多么感激党相信党啊,她怎么会反党呢?她从一个苦孩子成长为—个省级大报的编辑,从—个没有工作没有地位的贫民女子,成长为—个知识女性,她唯恐自己不能报答党的恩情,怎么会和党作对呢?她提那些意见是为了党更好啊! 母亲依旧每天去上班,依旧忙她的社会工作。 转眼到了11月,深秋,天气已有些寒冷。那时她的妊娠反应刚过去,我在她的腹中一无所知地生长,像一棵初到这个世界上的小草,从未见识过风暴和冰雪。母亲的腹内是温暖安宁的。 这天母亲从她的住所出来去报社上班,走到小巷拐弯处时,忽闻小巷上空一只乌鸦“哇哇哇”地大叫着飞过,声音极为恐怖阴森,令人毛骨悚然,一种不祥的预感顿时笼罩在母亲心间。从来都开朗通达的母亲,到老都不信神不信鬼的母亲,惟有对这一天的记忆充满了神秘和恐怖。她说,我当时就觉得要出事。 母亲惴惴不安地走进报社大楼,在楼梯拐角处的高墙上,一张新贴出的大字报非常醒目地出现在她面前,言词极为激烈地批判母亲“挑拨党群关系”,“反党反社会主义”等等。在大字报的落款处,母亲看见了许多熟悉的同事的名字,也看见了她帮着说话的那两个内勤助手,即她同学的名字。母亲彻底绝望了。人和人的关系已经变成这样,她还往哪里躲? 母亲硬着头皮走进办公室,刚坐下,领导就把她叫了去。领导拿出一文纸向她宣读:经过这样……那样……之后,她已被定为右派,现撤消所有社会职务,并开除团籍,开除工会会籍,从行政19级降为23级。 尽管母亲有思想准备,尽管事先有种种预兆,但当母亲听到这明白无误的宣布时,依然感到五雷轰顶。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呆呆地立在那儿。当时整个报社一共划出右派17名,最大的是报社副总编,最小的就是母亲这样的年轻编辑,而且她还是其中惟一的女性。 这时腹中的我不合时宜地踢了她一脚,令她忽然惊醒,她向领导说,我已有了身孕。 领导说,这个我们清楚,你把孩子生下后,再去农场改造吧。母亲冷静下来后,将此事写信告诉了父亲,并提出了离婚。她不想牵连父亲。 4.仗义执言的主任和师长 再说我的父亲。 父亲那时尽管在部队,具体说在铁道兵三师,但依然没有逃脱这场政治运动。父亲探亲回去后,所在的部队也正在开展反右斗争。他在师工程处工作,工程处净是知识分子,自然是重点。而大学毕业的父亲,在运动之初向党提出的几条意见,自是比初中毕业的母亲要尖锐得多,他还写了一首古诗来表达他的看法,充分表现出知识分子的“臭德行”。再加上他的地主出身,所以一回去就成了师里的重点。 父亲依然天真得很,直到上面把划分右派的6条标准都提出来了,他还不满地说,为什么不早些宣布这6条标准?早宣布的话,哪会有那么多右派?毫无政治敏感。 但是,父亲的运气却比母亲好。 在师里确定右派的一次次会议上,每当父亲作为候选人被提出来时,都有好几个领导站出来帮他说话,其中包括时任反右办公室主任的某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和师长,他一次次地“逃脱”了。除了碰匕好领导外,父亲自己的表现也起了很大作用。 从1949年参军后父亲一直表现很好,光是抗美援朝的近3年时间里,他就荣立战功3次。回国后领导上考虑到他的表现,加上他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就主动提出将他的供给制工资改为薪金制工资,他竟然婉言谢绝了。他说现在国家建设正需要钱。我反正只有一个奶奶要赡养,妻子自己有工作不用我养,眼下的钱够用了,就拿供给制好了。这种态度让领导大为感动。要知道那时候,这两种工资是差异很大的。有些人还争着要呢。再有,父亲虽是知识分子,地主出身,但与工农干部的关系一直很好,人又正直厚道,工作上很能吃苦,生活上也很朴素,所以从师长到组织科长到底下的技术员,都很喜欢他。 但毕竟有许多人不满,认为他的言论实在是反动,不划成右派很难服众,不足以平民心。于是又一次把他提出来讨论。 在第三次的讨论会上,有人刚把父亲的材料递到那位主任手上,主任就不耐烦了,将父亲的材料往边上一推,说,我说过这个人不要再讨论了!师长也马上同意,并且历数父亲的种种优点,见困难就上,见待遇就让,艰苦朴素,团结同志,还有那么过硬的专业技术,等等。最后师长大声说: “这样的人会是右派吗!” 大家见师长发这么大脾气,都不再说话了。 这样,父亲终于幸免于难。 当时父亲所在的工程处的30多人中,划为右派的有4人,内定为“中右”的有3人,父亲竟然连‘‘中右”都逃脱了,实在是个奇迹。 如果那年父亲也当了右派,我能不能来到这世上,来了之后能否成活,都该是个很大的疑问。 所以在这里,我要真诚地感谢那位师长和那位主任,他们的正直,他们的善良,他们的仗义执言,让我父亲和我们全家都幸免于更大的灾难。我相信那位师长在师里一定有很高的威望,否则他替父亲说的那番话,也足以让他自己当右派: 11月中旬,。父亲接到母亲的信,得知母亲被划为右派,很有些吃惊。但想想自己经历的,也就理解了。他马上写信安慰母亲,叫母亲不要悲观,要相信党,事情迟早会弄清楚的。 父亲坚信母亲不会反党,坚信母亲是个好人,不同意离婚。 但毕竟,这是一场灾难,父亲还是背上了很重的包袱。后来他去北京出差,见到了当年参军时接收他的老首长潘田伯伯。父亲很沉重地告诉潘伯伯,妻子被划为右派了。潘伯伯沉思了一会儿对父亲说了两句话,他说,你在思想上要和她划清界限,但在生活上要比过去更多地关心她照顾她。 说得多好! 就是这两句话,令我的父亲和母亲,还有我,一辈子感激潘田伯伯。须知在那样—个时候,说出这种话来多么不易,而我的父亲又是多么需要这样的话。 潘伯伯的话使父亲坚定了与母亲共患难的决心。有丈夫共同承受厄运,母亲也就不再绝望。她咬紧牙关,在巨大的阴影中默默地抚养着大女儿,默默地孕育着腹中的我,默默地在寒冷的环境中继续工作。

后记

为开始,为结束    十年前,李敬泽为丛书第一辑作序时,题目叫《为结束,为开始》,序文高情远致,挥洒自如,初看像专指三位作家,实则剖析了绝大多数作家和作品的关系,作品和读者的关系,尤其强调了个人成长经历对一个作家的影响。当时敬泽兄还在《人民文学》杂志社供职,眨眼之间十年过去,敬泽已经成为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而《回报者文丛》一、二辑六位青年作家毕飞宇、鬼子、东西、裘山山、徐坤、孙惠芬也人到中年,硕果累累。于是我斗胆把敬泽的题目前后颠倒一下,即:为开始,为结束。    关于《回报者文丛》的编辑想法,一、二辑前言都做了交代,不再赘言。需要说明的是,这套丛书的社会反响让人始料未及。虽然近年来纯文学市场越来越惨淡,发行量很小,但仍有很多刚刚崭露头角的文学新锐坦言,这套集作家自述、影像和小说于一体的丛书深深影响了他们——这正是我们当初所希望的,不论一个作家写了多少作品,不论出版了多少集子,这本书既要成为一个作家的名片,也要成为有志于文学青年的照明灯。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丛书只做了两辑六位作家,就不得不于2005年中断。幸好十年八年并不算长,多少遗憾、如何痛苦具成往事,《回报者文丛》于2012年恢复出版,第三辑六位青年作家葛水平、魏微、鲁敏、徐则臣、罗伟章、王凯将于年底与广大读者见面。就在编辑新六家作品时,中国当代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真让人百感交集。值此良机,为了满足无缘购得一、二辑文丛的读者需要,我们决定在印刷第三辑的同时,少量加印一、二辑。原来想把前六位作家近年新的代表作增补进来,后来一想,人不能太贪心,再好的事儿也得悠着办。于是,除了增补了作家简介和这篇跋文之外,内容和封面原封未动。    最后仍然要感谢广大读者,没有你们,就没有作家和我们文学编辑的饭碗。话说回到我盗用李敬泽书记的题目,关于文学,我们无需追溯它从哪朝哪代开始,但我们应该相信,文学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直到人类消亡那天,才会真正结束。    侯健飞    2012年11月14日于北京三镜斋

编辑推荐

《一路有树》是一本创意独特、内容丰富、印制精美的书籍。作者是优秀青年作家裘山山,以作家文学自述、生活影像和最具影响力的中短篇小说融合在一起,以“回报读者,回报亲人,回报社会,回报文学馈赠”为主旨,在文学界产生很大反响。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一路有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文笔流畅,值得一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