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抵抗现实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昆仑出版社  作者:敬文东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新锐批评家文丛:用文字抵抗现实》是“中国新锐批评家文丛”之一。《中国新锐批评家文丛:用文字抵抗现实》围绕诗歌、小说和知识分子等话题展开一系列论述,有强烈的现场感,提供了当下中国文学和知识生态的鲜活样本。作者敬文东行文轻快,文字富有弹性,让读者在识见其精辟观点的同时,也享受到文字的美感。

作者简介

敬文东,1968年出生于四川省剑阁县,文学博士,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有学术著作《流氓世界的诞生》、《指引与注视》、《失败的偶像》、《被委以重任的方言》、《诗歌在解构的日子里》、《灵魂在下边》、《随“贝格尔号出游”》、《事情总会起变化》、《牲人盈天下》等,另有随笔集《写在学术边上》、《颓废主义者的春天》,小说集《网上别墅》,诗集《房间内的生活》。

书籍目录

序言谭五昌 《后天》双年奖获奖感言(代自序) 第一辑批评实验 颂歌:一种用于抵抗的工具 “已有无数的桥,可供我节节败退……” 诗歌剪影 格非小词典或桃源变形记 小说、理性、逻辑及其他 色块的长征 第二辑访谈与演讲 五四杂想 我们需要历史,乃是为了给今天作证 只要还有中国人,张枣就会被记住 丰益桥的夏天 重审中国的智慧和文化 第三辑丰益桥笔记 小评注 颓废主义者的春夫 我喜欢的…… 起于偶然的回忆 伪箴言或真经验 强迫症患者和保守疗法 细小的纪念 人生公式 真理,又是真理 知识分子是干什么的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朦胧诗修改了一代人的美学趣味,更新了一代人的价值观念,并在被压迫中奇迹般地打垮了它的压迫者。这都是值得讴歌的事情,能理所当然地成为今天的诗歌神祗们骄傲和怀念的光荣历史。但朦胧诗的先天不足,却是根本无法更改的事实。朦胧诗人“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以革命话语为核心的国家主义美学是他们最主要的生存环境,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能有限度地突破它、反叛它,却无法不先天地打上它的烙印。国家主义美学所要求的音质、构词法、句式以及情绪,无一不成为朦胧诗人的梦魇,无一不是朦胧诗人的诗歌遗传密码。在朦胧诗人从前门将那些玩意踢出去之后,那些被抛弃者却满脸坏笑地从后门大张旗鼓地进入到朦胧诗中,以至于让北岛二十多年后竟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们这一辈诗人的最大任务之一就是要清除革命话语带来的影响。北岛的清醒和可贵正在这里:他一定在多年后读出了《回答》中暗含的在党旗面前宣誓的那种语调、情绪、音质和神态。北岛的清醒是不是一个诗歌神祗的清醒?不清楚。但朦胧诗和朦胧诗人的命运无疑向我们显示了一条很隐秘的真理:在更多的时候,所谓脱胎换骨、再造金身不过是一个无法抵达也无从抵达的乌托邦;也向我们再一次展示了吴承恩的精辟洞见:善变如孙悟空者,也有一条无法被遮掩的尾巴,而这条尾巴遭遇到的尴尬,并不仅仅出于吴承恩在叙事学上的考虑。 在80年代,文学中国因朦胧诗和在野诗歌美学的胜利修改了整整一代人美学头脑,也为更激进的诗人——即所谓第三代诗人——提供了打击的对象。更年轻的一代人很快找到了朦胧诗的七寸,他们因此有理由脱离长兄的阴影,去开拓自己的领地。是第三代诗歌而不是朦胧诗构成了80年代诗歌精神的命脉:朦胧诗有武昌首义之功,第三代诗歌却建立了一个病象环生的民国,只是诗歌总统的位置有人觊觎却无人能够真正端坐其上。二十多年后,当我们抛开第三代诗人的自以为是和诗歌表演的成分,更为自由、活泼的诗歌意志,更强调诗之为诗的态度,更加疏远国家主义诗歌美学的决绝姿态,恰好是第三代诗歌构成80年代诗歌精神核心的主要标志。就这样,艨胧诗和第三代诗人在表面的相互对立中,共同为80年代的中国诗歌提供了鲜活的血液;他们在相互敌视中,令人欣慰地提升了80年代中国文学的整体水平。毫无疑问。80年代是一个年轻的时代。诗歌年轻,诗人年轻,连诗歌空间中的柳树都不愿独自老去。当我们回顾80年代的诗歌精神时,年轻是一个必须要加以重视和考量的东西。年轻意味着不成熟,意味着幼稚,当然也意味着尚处于未来的发展状态。今天的人没有任何理由过高估计80年代的诗歌精神和诗歌成就,尽管它确实已经被人过高地估计了。

编辑推荐

《中国新锐批评家文丛:用文字抵抗现实》以近一二十年来的文艺创作(具体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影视、绘画、海外文学等),文化现象与问题,以及当下文艺批评状况等为探讨对象和研究范围,所谈论与探讨的学术话题极为广泛,几乎涉及当下文艺及文化批评的各个层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文字抵抗现实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推荐图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