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原来是这样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作者:金满楼  页数:30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历史中国:民国原来是这样》是关于中国历史上民国时代的断代历史通俗读物,通过50篇专题文章观照该段历史,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历史知识,揭开历史不为人知的细节,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书中以夹叙夹议的方式讲述1912-1949年间潮起潮落、乱相纷呈、迷雾重重的民国历史,从人性的角度深入到历史的浩渺烟尘中,以人带事,从细节中窥探全貌,勾画大观,点射历史。对于历史的评说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相在于细节的推敲,推敲即是一种思辨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即是读史乐趣的所在。作者力求提供一种清新客观的视角,摆脱意识形态、个人偏好以及利益纠葛的牵绊,还原历史真实面目,留与他人说。

作者简介

金满楼,本名金松,江西峡江人。现居上海,著名作家,新锐历史写手。近年来专注于晚清民国史的通俗写作。2007年后陆续出版《晚清帝国回忆录》《向康熙学习》《晚清的最后十年》《大清野史之谜》《女人当国》《这才是晚清》《北洋野史》等畅销历史读物。

书籍目录

一 杨度:不甘寂寞的旷世逸才
二 凤凰才子熊希龄的跌宕人生
三 张振武之死:武昌首义者的不归路
四 梁启超与夭折的民国两党制
五 蹊跷的定都之争与北京兵变
六 末代皇帝的成长与孤独
七 谁是刺杀宋教仁的幕后真凶
八 “二次革命”只是一场退潮的革命
九 陈其美和他的兄弟们
十 《二十一条》背后的屈辱外交
十一 “关门皇帝”的懊恼与败亡
十二 章太炎:才子,“疯子”,大师
十三 飞将军蔡锷
十四 张勋复辟
十五 复辟余闻笑料多:就当是一出喜剧
十六 原来冯国璋也是个复辟派
十七 黎元洪宦海沉浮终受辱
十八 曹锟贿选总统记
十九 北京政变:冯玉祥一飞冲天
二○ 土老头儿王士珍
二一 军阀“楷模”段祺瑞
二二 少年英才顾维钧的出道史
……

章节摘录

一、杨度:不甘寂寞的旷世逸才原本是租界时代万国公墓旧地的宋庆龄陵园,如今已处上海西南角的繁华区。在这个闹市中难得的寂寥之地,一块墓碑傲然拱立在一个更加寂寞的角落里,上面刻着“湘潭杨皙子先生之墓”几个大字,碑文笔锋健锐,取法隽古,系民国知名的书法家、篆刻家夏寿田的手笔。令人大惑不解的是,墓碑前还有个卧碑,上面赫然镌刻着“杨度同志”几个字的抬头,这与周围那些民国名人的墓碑显得如此的格格不入……杨度的祖父杨礼堂,原本是以耕读传家的读书人,在太平军横扫江南后,他带领自己的大儿子杨瑞生投入湘军李续宾部,后以军功升为哨长。咸丰八年(1858年),李续宾部六千人与太平军新秀陈玉成、李秀成数万人在安徽庐州三河镇展开了一场极为残酷的血战。战役结束后,主将李续宾、曾国华(曾国藩之弟)等人全部战死,主力尽没。曾国藩得到消息后,当场吐血不止,并哀叹道:“三河败后,元气尽伤;湘军精锐,覆于一旦!”命运是残酷的,杨礼堂也埋骨于当年的这场战事中。不过,杨度的大伯、父子同营的杨瑞生却在太平军的重重围杀下,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这对于满江是血、尸横遍野的三河镇之战来说,实在是个难得的幸运和异数了。应了中国那句古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杨瑞生由此步步升迁,先后做上了归德镇、朝阳镇等地的总兵。杨度的父亲杨懿生身体羸弱,不能随父兄拼杀于疆场,因而只能在家务农。在杨度六岁的时候,杨懿生不幸去世,伯父杨瑞生后来便将杨度和妹妹杨庄接到自己的驻地,直到他后来外迁关外朝阳镇,杨度和妹妹才再次回到湘潭老家。杨瑞生以军功起家,深知战争之残酷,因而他并不希望侄子走上自己的道路。在很小的时候,杨瑞生便看出杨度天分很高,因为只要是杨度看过的东西,他就基本能做到过目不忘,而且杨度从小就眉清目秀,五官端正,颇有贵人之相。因此,杨瑞生花费重金为子侄们请来了知名的塾师,以求这一代人能够金榜题名,为杨家争一口气。后来,湘中名士王闿运得知了杨度的文名,派人将杨度招至自己所办的石鼓书院,重点栽培。王闿运是一代名儒,当时的石鼓书院也是人才济济,中举人、中进士的学子比比皆是,譬如知名的学者廖平,后来在“戊戌政变”中被杀的杨锐、刘光第,画家齐白石等,都是从石鼓书院中走出去的。在王闿运的门下学习三年后,杨度顺利地考中了举人,时年十九岁。次年,杨度便与同窗好友夏寿田一起赴京会试,以博取最后的功名。据杨度的堂弟杨敞说,“兄中顺天乡试中后……高视阔步,有狂士风。”但这一次,杨度的运气似乎已经到头。发榜之后,杨度名落孙山,夏寿田却中了榜眼。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正当杨度十分沮丧之时,夏寿田却兴冲冲地把他拉到陶然亭一起游玩。陶然亭在北京城南,这里芦苇丛生、湖水清静,远远望去,还可以看到城北的黄色宫墙。考试失败的杨度心情不佳,他在亭子上题了这样两句:“西山王气但黯然,极目斜阳衰草。”刚中了榜眼的夏寿田题的两句却是:“万顷菰蒲新雨足,碧水明霞相照。”两人的心境差异,足以相映成趣。十余年后,杨度和夏寿田再次来到这里游玩,当时杨度已经是四品京堂,心情很是不错,他又在亭子上题了两句:“昨夜东风吹梦远,梦里江山更好。”夏寿田和了两句:“废苑菰蒲风又雨,作得秋声不了。”原来,夏寿田虽然也在京为官,但这些年却一直不太顺利,所以语调较当年中榜时的意气风发相去甚远了。杨度的师傅王闿运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在太平军即将被剿灭时,王闿运曾向曾国藩建言:“将军拥强兵,操重器,宜先除太平军,后整饬湘军,缀甲厉兵,伺机灭亲兵,取天下而代之。今天下多事,机不可失,此事惟将军能为,何乐而不为?”曾国藩听后,面如土色,数日后便找了借口将王闿运打发回籍。由此,王闿运空有一身的“帝王之学”却无从得以施展,只能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弟子们的身上。在所有的弟子中,杨度最受看重,王闿运曾这样告诫他:“皙子,以你之才,日后必大有可为,你须好自为之。”王闿运有三种学问,一为功名之学,二为诗文之学,三为帝王之学。所谓“功名之学”,用于科考,学问不过是敲门砖,一旦功名到手,砖石尽弃,在官场上“跟着走,慢慢来”即可;所谓“诗文之学”,乃以立言求学为本职,“览历代之得失,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至于“帝王之学”,那就是最高境界了,需要经史诗文,样样精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需要待以时机,方能干一番非常事业。杨度一度沉迷于王闿运的帝王之学,但在甲午年的会试失败后,因时局的变化,杨度的思想发生转变,他对王闿运的旧学产生了怀疑并转而对新学产生了兴趣。这时,湖南在巡抚陈宝箴的领导下推行新政,杨度也很快被卷入了这场维新的浪潮之中,并与活跃在长沙时务学堂的谭嗣同、熊希龄、唐才常、梁启超等人过往甚密。但是,维新运动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到一年,这一切便成了明日黄花,昔日的好友和同门也成了刀下之鬼。在度过了苦闷的三年后,清廷推行新政并鼓励士人留学海外。政策颁布没多久,国内便掀起了一场留学日本的热潮,杨度也在1902年瞒着王闿运自费前往日本留学,并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速成班学习新式教育。1903年,清廷依照“博学鸿词”科之例举行经济特科考试,以破格选取“学问淹通、洞达中外时务”的应时之才。这次考试不考八股文,而是代之以策论,可自由发挥,但难度较以往的会试更难且更有现实性,当时参试者如过江之鲫,号为“抡才大典”。杨度得讯后跃跃欲试,随即回国参加考试,不想差点惹出一场祸事。原来,这次经济特科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场,主考官乃文名满天下的张之洞,也是中兴名臣中硕果仅存的一位。在初试揭榜后,杨度高中一等第二名,排在他前面的则是广东三水人梁士诒。梁士诒与梁启超曾是佛山书院的同窗,两人在1889年的乡试中同榜中举,后在1894年的全国大比中,梁士诒中了进士,而梁启超落榜。中进士后,梁士诒入翰林院学习,并在散馆后供职国史馆。由于梁士诒一向喜欢研究财政、河渠等实用之学,对朝廷分配给他的这个工作不感兴趣,于是参加了1903年的经济特科考试,没想到在济济人才中勇夺第一。但在复试的时候,梁士诒与杨度被小人暗箭所伤。有人在慈禧太后面前告了他们一状,说梁士诒“梁头康尾”、人品可知(“梁头”者,梁启超也;“康尾”者,因康有为字“祖诒”之故耳。戊戌政变后,康、梁两人乃是慈禧太后最为痛恨的“逆党”,必欲除之而后快)。至于杨度,一则是戊戌年被杀的杨锐与刘光第的同门,二来被人告发在日本期间有攻击朝廷的言论。不意中遇此变故,杨度等人也只好识趣地远遁而去,免得招来横祸。受此挫折后,杨度再度远赴日本学习法政,由于他人品潇洒,智商很高,很快便在留学生中声名鹊起,并在后来被推为在日留学生总会干事长。不久,其弟、其妹、其妻也陆续来到日本留学,他们都居住在杨度租赁的房子里,一边学习日语,一边打算入专门学校学习。

后记

前人著史,后人读书,感觉就像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树只有一棵,读出来的却是万千斑驳。从清末到民国的四十年间,时间并不算太长,但其潮起潮落后的乱相纷呈,却是历史所不常有的。由于各种意识形态、偏好取向及利益纠葛的牵绊,无论是著史者或是读史者,都不免会被其中的事实真相或历史迷雾所纷扰,诸多史事也未必能被人轻易看透。正因为如此,后人看这段历史更觉得兴奋且有趣,因为其中有太多谜团、太多历史细节值得人们去探幽烛隐、剔抉爬梳。读民国史,读到心里干涛万浪。这样一本小书不足以勾画民国的历史大貌,但从细节中看历史倒也能收窥斑之效。历史的真相往往在于细节的推敲,而推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思辨,事实上,历史的万千形态,原本就不存在永世不变的“盖棺论定”之说。正因为如此,丹飞先生以“点射历史”为主题向笔者约稿时,笔者欣然从命。在此之前,笔者曾与丹飞先生有过非常愉快的合作,其才华、能力及信誉都是笔者所钦敬的,这一次能跻身大系列之中,也是笔者的荣幸。实事求是地说,这次约稿虽属通俗说史,但其难度和写作时间却大大超乎了笔者的预料。正如前面所说,细节往往是洞穿历史真相的利器,但看似不经意的一篇文章,却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以力求做到通俗易懂、客观公正。在每一篇文章完成后,笔者都战战兢兢,深感不易,在反复的斟酌与修改后,仍旧不能让自己完全满意,最后的评判也只好由读者来执行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即将完稿的时候,我家的宝宝金子贝提前预产期半个月诞生,这也使得写作时间被意外地拉长。小宝宝的降生令很多事情乱了套,但笔者感到更多的却是欣喜。由于笔者惯于夜间写作,小宝宝便成了爸爸的忠实陪伴者,每次思路遇阻的时候,小宝宝总是启发灵感的源泉。即便是小宝宝偶有啼哭而打断写作,但笔者抱着她的时候却是梳理文章构架的最佳时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子贝小宝宝对本书稿是大有贡献的。当然,最辛苦的是宝宝妈,在此,笔者要对她的付出、宽容与默默支持表示最深切的敬意。思考让世界变得更宽广,如果这本小书能给读者增长些许见识并带来一点启示的话,这就是笔者最大的欣慰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民国原来是这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5条)

 
 

  •   通过对民国知名人物的描写从而将那段我们不怎么熟悉的历史展现在我们眼前。
  •   看完本书,民国的大牛们就如在眼前。它还原了历史本来的面目。好书啊
  •   对很多民国历史,以公正的态度解说!
  •   金先生是民国史方面学者之一,有不少这方面的著述。民国史应该好好研究,它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参考,它里面很多内容是西学中用,民国是一个实践的載体,但由于人事更叠频繁,又是从封建王朝脱胎而来,因而很多实践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有些东西我们的研究者还不敢去碰,有的还研究的不够,所以民国历史的研究还大有可为。
  •   阅读中,金满楼的作品也是功力深厚,民国这段历史干真实写出来的不多。总觉得那段历史是民不聊生的,看来主流历史课本有所保留啊。还是看看金满楼和张鸣写的民国、晚清吧。
  •   其实如今对于民国的研究,呈现出一股热潮。既有专题研究者,也有通俗演绎着。能够做到历史与通俗并重,且还原历史于本来面目,此书可谓一有益探索,值得一看!!
  •   这本书最可贵的一点就是避免了历史人物的脸谱化,让我们抛开一些对历史人物的偏颇误解,能够更客观地去对历史有一个认识,比方说对袁世凯、段祺瑞、胡适等人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与原来印象完全不一样的解读,更鲜活、更客观、更人性化,尤其是对段祺瑞的解读我个人觉得非常深刻,作者的标题就是军阀楷模-段祺瑞,具体不多说了,对于对民国史感兴趣的人来说,这绝对是值得一看的一本书。
  •   了解当时的中国——民国,哈哈一笑!!!
  •   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民国。
  •   在诙谐中解读民国
  •   以人物的形式描绘民国的那些事,看到一个个英雄天才,也看到一幕幕的悲哀。
  •   最近对民国非常有兴趣,觉得这是个非常有趣的时代,文化,文人
    这本书写的和我以前看到的有些不同。
    稍微娱乐性差了点,但不影响他的可阅读性
  •   当初刚上线买的20,没想到现在更便宜。这本书还是不错的,用独特的角度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民国。
  •   这段历史挺呆喜欢看这本书
  •   可以看到历史的真面目
  •   超值的一本书,小小的一本,以历史人物的生平写历史!既有趣又深入,比在教科书上看到的干巴巴的历史好玩多了,作者的思维比较开阔,不是照搬他人的说法人云亦云,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里面!
  •   女儿要买清末民初的历史书,呵呵,没找到哦,看到了这本,她说好看。呵呵!
  •   换一个角度看历史
  •   文字不是特别难懂的那种,但是内容充实,而且能够吸引人读下去,帮助了解到那段历史书上学不到的历史。
  •   其实已经隐隐约约知道一些了。不过系统的了解还是靠这本书
  •   部分引用史料原文,很不错的书,就喜欢这种风格
  •   深入浅出,有理有据,文字详实
  •   没看,买了一系列
  •   对近代史了解
  •   看看还挺有意思的。
  •   有空来慢慢细读
  •   
  •   买来补习一下近代史,很有必要
  •   内容很丰富。好书。
  •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花时间去读。
  •   是在天涯上先看到这本书的,后来就决定买来看。作者的视角很好
  •   看罢此书才明白,有些事情要经过时间沉淀才能知晓,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决不是一言堂能代表的,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
  •   这本书很不错,值得去读读
  •   比在书店买的划算多了
  •   挺好的一本书,让我对民国又了更深一层的,不同于中共党史的了解,原来民国不是我们上小学初中时在人教社课本上学习的旧社会。
  •   阅读中,久闻金满楼的作品,第一次拜读,
    还真的是很有料,民国历史的书不少,但能写的让人有感觉的却不多。
    金满楼和张鸣写的民国、晚清应该算是个中翘楚吧。
  •   历史重在真实,作者的责任应当努力去还原它。
  •   补一下民国史是80后每个人应做的事。
  •   语言平和,思想宽容。史实较远,全当圣经。
  •   此书比较扎实,可读性还可以
  •   下订单显示有货,发货的时候又没有
  •   挺好玩的 值得看看
  •   但和有套书写的很像 不知是谁借鉴谁的
  •   不是那种专业的教科书,贴近普通读者,用讲故事的方法娓娓道来,让人容易记住。
  •   一直以来我们接触到的民国历史真象太少,这本书里的内容虽然不多,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看到一些民国人物的风采,还不错。
  •   不要抱太大的期望,就那样吧,写民国的书很多,相比较就稍显落后
  •   历史价值有待提高!
  •   总体来说还可以。只是作为历史书,史料的选取值得商量。
    如:对张志忠的评介就与史实出入较大,属于为贤者隐。张是战死疆场的抗日英雄,但这并不能遮蔽他在华北做过汉奸的事实。
    写史要有公心,尊重事实,不能感情用事。
  •   书感觉旧。有磨损
  •   可以一看,内容一般
  •     一口气买了两本,一本《北洋往事》,一本《民国原来是这样》,这本好像是北洋往事那本的后续?内容有几篇是重复的。作者不带意识形态不歌功颂德的写法很好,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民国历史确实被遮蔽太多了,希望金满楼先生能给予中国人更多的真相揭示。
  •     这本书评价的人很少,很奇怪。至少从当当、京东等网上书店的反馈来说,不错。书的题材不算最好,属于细节性写史的那种,分50个细节,可以看完一篇丢开,再次捡起来看也不影响的那种。我本人不是太喜欢这种,但这种书市场还可以,可能是现实社会节奏太快,部分读者喜欢这种快节奏的快餐式阅读吧。不过总的说来,这50篇文章除了有几篇有凑数嫌疑之外,大多还是经得住考验的。
      
      
  •      民国原来是这样》就是在夹叙夹议中,揭开民国历史鲜为人知的细节,并从人性的角度深入到历史的浩渺烟尘中,以人带事,从细节中窥探全貌,勾画大观,点射历史。
      
       出版:现代出版社 2010年版
      
       “旷世逸才”杨度一生经历跌宕起伏。诗言志,同样一座陶然亭,在杨度笔下就风貌不同,当其清末考试失败时是:“西山王气但黯然,极目斜阳衰草。”十余年后旧地重游,四品京堂杨度在亭子上题的是:“昨夜东风吹梦远,梦里江山更好。”袁世凯短命称帝失败之后,心灰意冷的杨度遁入空门。民国七年,杨度第三次来到陶然亭的江亭上,题词曰:“城郭人民今古变,不变西山残照。老憩西湖,壮游瀛海,少把潇湘钓。卅年一梦,江山人物俱老。”杨度死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向善写挽联的杨度也为自己预备了一副:“帝道真如,如今都成过去事;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这样有趣的细节在书中比比皆是,比如《军阀“楷模”段祺瑞》,比如《章太炎:才子,“疯子”,大师》《好人胡适,为什么就这么好》。
      
       历史的有趣不在宏大的叙述,而是对细节的关照。细节对于植物来说,或许只是一枝树杈的生长方向,而对于历史,却是对一个时代最好的注解。而最让人感叹的是,历史的细节原本都是当时举国轰动的大事,只是被岁月的流沙掩埋之后,显得微不足道而已。《民国原来是这样》就是在夹叙夹议中,揭开民国历史鲜为人知的细节,并从人性的角度深入到历史的浩渺烟尘中,以人带事,从细节中窥探全貌,勾画大观,点射历史。
      
       出版:现代出版社 2010年版
      
  •   这是什么内容的?
  •   支持金先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