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消费.生态-云南新平傣族的个案研究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赵文娟  页数:297  字数:310000  

前言

  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急剧变迁的时代。  当代地球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恶化,原因众所周知,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缺失必需的伦理、法规和保障机制:即缺失全民高度尊崇、严格自我约束的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缺失公民和族群所具有的生态和资源权益不受侵犯的有效法规,缺失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必不可少的高度民主、公开、透明、科学的评估及决策机制,缺失健全、有效和权威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二是人类狂妄愚昧劣性的膨胀:如以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行事,对大自然为所欲为;坚持文化中心主义,否定文化多样性,不尊重地方性知识和不同民族的传统知识;经济、物质至上,为追求利益而不惜破坏生态环境;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片面追求发展,制造生态灾难;盛行高能、高耗、高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严重破坏、污染生态环境;迷信科学技术,盲目采用不安全的新技术和化学物质,酿成环境灾难等。  近30年来,对工业社会的生态环境观及其盲目开发发展行为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已成潮流,主要反映在三个层次: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二是文化多样性价值和意义的再认识,三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传统生态知识的发掘、整理和利用。三个层次的反思、讨论和探索,刺激了学术的创新,促进了某些学科的发展。例如最近20年来,重新审视历史和自然,重新认识社会历史变迁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将古今生态环境演变的规律一并纳入视野的整合性的名之为“环境史”的研究,便成为了史学界的一个新的分野。与此相对应,作为横向的尚未被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完全吞没的各地域、各民族的活生生的生态智慧、经验和知识,也逐渐获得了社会的认同,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而在众多的学科中,不遗余力的进行各民族、各地域传统生态知识的调查、研究、宣传、抢救、发掘、传承和利用的学科,不是别的,就是生态人类学。  我国生态人类学的研究,始于1980年代,迄至今日,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生态人类学的研究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西部的研究远胜于东部的研究。原因不难明白,东部开发早,市场经济发达,现代化速度快,全球化影响大,传统文化、包括生态文化急速变迁、大量消亡了;西部是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富集区域,开发较晚,市场经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影响相对较弱,传统生态文化虽然也有不少变异、流失,然而尚有丰富的遗存和踪迹可寻。二是研究对象十分复杂。国外早先的经典的生态人类学著作,研究对象多为与世隔绝的封闭社会和族群,而当我们开始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时候,我们面对的国内的许多对象,虽然依然保持着传统,然而均已成为国家主导下的社会,在社会主义改造、政治运动冲击、移民开发干扰、扶贫发展促进、市场经济进入、城市化蔓延等因素的不断的综合的影响之下,原有的比较单一的文化变成了复杂的复合文化。面对这样的事像,一方面得厘清、剥离外来文化成分,还原传统文化的面目,阐释其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又必须正视各种外来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以考察文化的变迁及其发展的趋势。国外生态人类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从封闭社会的生态人类学研究到复杂社会的环境人类学研究两个阶段,而我们的研究从一开始面对的便是复杂环境中复合文化,国外的两个研究阶段被融为了一体。三是具有较强的应用倾向。面对激烈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并与生存、公平、权益、发展、政治、安定、和谐等各种问题相互渗透和纠结,涉足其间,难免产生共鸣和关怀。因此,正视现实问题,服务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倡导建设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理念,已成为我国生态人类学者的自觉追求。  上述三个特点,在我们组编的这套生态人类学丛书中有很好的体现。首先,丛书的作者们大都关注我国西部,研究对象集中于最富文化和生态特色、最具生态人类学研究内涵的两个地域:西南山地和北方草原。其次,丛书的研究依然承袭学术传统,一方面重在传统生态知识的发掘、整理和阐释,尤其重在对于无文献记载、而且长期不被正确认识的传统和地方性知识的发掘和研究,另一方面则着力探索在全球化、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如何传承、活用传统知识并重建有效适应当代生态和社会环境的生态文化。第三,部分丛书的选题超越了传统生态人类学的研究范畴,敏锐地将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和热点生态环境问题纳入研究的视野,例如大坝、灾害、绿洲、水污染等研究即属此类,具有较高的学术及应用价值。  近年来,人类学的丛书不少,而作为生态人类学的丛书,这还是较成规模的第一套。无论从作者的层次和准备来看,还是从作品的题选和水平来看,本丛书均属难得,值得期待。至于缺憾,在所难免,祈望学界批评。在今后的学术跋涉中,作者们自当不急不躁,笃实前行,为生态人类学的发展,再书华章。  编者2012年深春识于昆明

内容概要

  文化适应是生态人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迄今为止,已有研究主要致力于发掘和整理作为人类适应的知识和行为体系,强调传统文化对生存环境的积极适应作用,却对可能存在的不适应因素缺乏关注,忽略了文化的不适应同样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引发生态蜕变乃至灾变。有鉴于此,本书以一个环境退化严重而仪式消费突出的傣族社区为个案,在对当地仪式生活和消费模式进行“深描”的基础上,揭示仪式消费行为的社会文化内涵,解析不同时期仪式行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关互动,探寻加速当地生态蜕变的深层文化内因,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藉此扩展和丰富适应概念在现代化语境下的内涵,进而探求实现生态和文化和谐发展的可能途径。

作者简介

  赵文娟,白族,1975年12月生,云南大理人。民族生态学博士,现为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地理、民族生态、区域发展与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资源科学》、《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书籍目录

导言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相关研究回顾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框架
第一章 磨刀村的社区背景
第一节 区位与历史沿革
第二节 自然环境概况
第三节 族群身份
第四节 聚落格局与交往
第五节 宗教信仰与仪式生活
第二章 宗教仪式及其消费
第一节 仪式的类别
第二节 繁复的宗教仪式
第三节 宗教仪式消费与生态
第三章 人生礼仪、岁时节 庆及其消费
第一节 人生礼仪及其消费
第二节 岁时节 庆及其消费
第四章 仪式消费与人文生态
第一节 仪式消费与灵魂崇拜
第二节 仪式消费与关系网络
第三节 仪式消费与文化传承
第五章 仪式消费与自然生态
第一节 传统生计与仪式消费
第二节 生计变迁与仪式消费的嬗变
第三节 过度仪式消费与自然环境的加速退化
结语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米尔顿(Kay Milton)曾经指出的:“生态学研究能够确定什么样的人类实践对环境有利,什么有害,而人类学的分析则足以揭示是些什么样的世界观支持良性的或有害的做法,而且又转而为后者所支持。所以人类学有助于我们理解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所需要的是什么,不仅弄清楚应该怎样对待环境,而且弄清楚什么样的价值观、信仰、亲属结构、政治意识形态以及仪式传统会支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行为。”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仪式.消费.生态-云南新平傣族的个案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