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中国言实  作者:腾讯网 编  页数:30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正处在变革和转型的关键时刻,有很多严峻的问题急需回答,如何推进民主和法治?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和经济风险?如何全面增进国民的福祉?如何让每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活得更有尊严”?……  本书汇集“燕山大讲堂”中各界名流的智慧和见解,可视为对上述问题严肃而郑重的回答。这些观点并非都是济世良药,但必将有助于我们拨云见日,去伪存真。

书籍目录

法律精神 江  平  中国60年法治进程再思考 李  强  行政体制改革的政治学解读 何  兵  中国百年司法建设的经验总结 黄源盛  历史视野下的“六法全书” 常  凯  劳动法治30年变迁、现状与未来 陈忠林、张千帆等  司法改革:  “职业化”抑或“民主化” 马怀德行政法治30年天下大势 沈洪博  越南经济危机和亚洲新兴经济体的潜在风险 陈志武  百姓收入为何赶不上GDP增长 沈明高  改革开放与未来经济30年 周其仁经济大势的转变公民社会 党国英  中国改革30年的逻辑 蔡定剑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30年 吕日周  领导干部要带头推动法洽进程 贾西津  汶川震灾中的民间力量 张  鸣  民国的三个面相 周孝正  中国如何走向公民社会 孙立平  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思维编后记:我们为什么创办燕山大讲堂

章节摘录

  江平:中国60年法治进程再思考  改革开放30年,无非就是两个主轴,一个是市场,一个是法治。以人民的、革命的、国家的名义,都可以将个人权力作为凌架于法律之上的挡箭牌。我们为什么要回顾这段历史?是因为今天仍然有人认为假借人民的名义,就可以站在最正确的立场上。  “马英九学法律,法制观念太强,司法性格太重,守经有余,权变不足”,这几句话我们应该很好地思考。要弘扬法治精神,无非是民主和自由这两个基因。我想,民主有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人民有一个选择更好的国家管理人员的权利。  李强:行政体制改革的政治学解读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构建现代国家,廓清现代国家的职能。此过程中,一方面是“强化”,即要构建现代国家所应具有的功能,例如公共服务功能;另一方面是“弱化”,即要从那些未来不该国家管的领域退出来。如果没有这样的视野,那么,即便把这个庞大的权力交由民主化的程序来处理,也没有办法产生比较健全的、良好的政治制度。  马怀德:行政法治30年  30年行政法治建设一直围绕着规范、控制行政权力,保障公民权利这样的主题展开。我提出了一个“法治GDP”的概念,因为现在的行政官员、公务人员们搞经济有动力、搞安全生产有压力,唯独搞法治既没有动力也没有压力。我建议各地的党政部门,要把执行、实施法律作为政绩考核标准中最重要的指标。如果你以牺牲、破坏法治的方式,即使取得了经济的发展也不应该得到赞许和肯定。“法治GDP”比经济GDP更重要,因为政府的职能、政府的作用就是实施法律、执行法律,保护老百姓的权利,维持社会的公共利益。  陈志武:百姓收入为何赶不上GDP增长  中国的GDP如果只按照8%、9%的速度增长,那么中国老百姓能够感受到增长的好处会非常少,重要的原因是中国财富主要在政府手里,没多少在民间。  当初想通过国有制来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实现更好的福利分配,其实并没有在现实中体现出来,从数据中看不到。有人呼吁在中国增加税收,理由是要通过国有制和税收让中国在更广大范围内实现转移支付,但是,如果没有对权力的制约、对财政预算制约问责的制度架构,这些二次分配和转移支付,只是良好的愿望。  国家为何喜欢在重工业“一投再投”?官员如果把钱花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教育、医疗上面,百姓可以感受到,但是别人看不见,上级领导看不见。如果这样做,对于官员自己下一步的升官没有好处。所以,官员们追求的目标往往是看得见的“形象工程”。  在目前的国有制安排下,还有在目前的征税权力架构下,中国GDP增速很快,但是老百姓的腰包里感受不到和GDP增速相对应的好处。所以,我觉得最好的办法通过制度设计把财产还给中国老百姓,让国有资产的产权真正由“全民所有”。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得到财产性收入,才能从经济增长中分享到资产升值的好处。  周其仁:经济大势的转变  巨量的货币是理解这场危机的根源。全世界怎么有这么多钱,而且是发展中国家,比美国穷的国家,大手把钱借给美国?这是很新的现象。中国哪来这么多钱呢?是靠制造业造成了顺差。这个数据涨得是离谱的。基础货币放出去,美元收进来就变成国家的外汇储备,国家拿着美元能干什么?买美元资产、在全球买境外的资产。这个挑战是惊人的。  一个国家跟家庭一样,有钱没有投资能力,还不如没有钱。没钱的时候,永远没有投资损失。像我们父母那辈从来没有遇到过投资损失,孩子们吃饱、穿暖就行了。但现在的家庭有余钱了就要投资。国家也是一个道理,为什么买两万亿美元美国国债?因为相比而言,美国国债是最可靠的。可是美国国债拿美元结算债务,当美元走软的时候,我们持有的美元资产实际上都被贬值。  即便把4万亿修成了基础设施,修成了路,决定未来成败的是路上要有车跑。如果修了路没有车来跑,这不叫经济增长。那我们还需要靠什么呢?靠体制性政策,国家政策要调,要用相对价格告诉产业界,引导产业界做反应。即便对付通货膨胀也不应该用价格管制。对于通货膨胀应该抽点货币,这是釜底抽薪,而不是价格管制。增值税改成投资型,我觉得这远远不够,应该把整个的税率往下调,茅于轼老师说个税起征点提高到8000块,我同意。  党国英:中国改革30年的逻辑  传统社会,一个稳定的社区里,“民主”反而是个麻烦;现代社会,社区联盟之间,不能用军事原则解决一切问题。  我们改革的任务是什么?无非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讨论过渡问题,我们要考虑两件事情。第一件,农业社会转移出来大量人口能不能被其他产业部门所吸收;第二,我们不能用军事逻辑、战争逻辑来解决公共安全以外的问题。在这样两个问题上,我们都要比西方人困难。在困难大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降低过渡风险的办法。我们的转型将来会有什么问题?究竟快一点儿的改革好还是渐进式的改革好?从我们国家历史包袱比西欧人更重的情况下,我们恐怕只能选择渐进性的改革道路。  蔡定剑:中国政治体制改革30年  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阻力有两点,一是思想的禁锢,二是既得利益。一是不能教条化地理解“稳定压倒一切”,二是更不能以“国情特殊”论为幌子。稳定压倒一切,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我们不能把它绝对化。什么是好政府?好政府有两个职能,一个职能就是进步,第二个职能就是秩序。一个好的政府应该是推动进步的政府,而不应该仅仅是维护秩序的政府。  改革的动力在哪里?由于市场经济改革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个人财产的增加、个人的自主和自由、利益和权利意识的增长,来自社会基层公众参与的力量日益兴起,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政治改革的冲动。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草根NGO的生长,以业主为基础的城市社区自治的要求,各种利益受害者的维权行动,利益团体的游说,公共知识分子的出现,媒体监督者角色突显,律师作为自主的维护法治的社会力量,还有来自地方和基层党政机关的自主进行的创新改革等等,都成为新的推动政治改革的动力。而政治领导人顺应这种要求,是中国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我们从十七大报告看到希望:胡锦涛总书记说,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媒体关注与评论

  改革开放30年,无非就是两个主轴,一个是市场,一个是法治。以人民的、革命的、国家的名义,都可以将个人权力作为凌架于法律之上的挡箭牌。我们为什么要回顾这段历史?是因为今天仍然有人认为假借人民的名义.就可以站在最正确的立场上。  “马英九学法律,法制观念太强.司法性格太重,守经有余,权变不足”,这几句话我们应该很好地思考,要弘扬法治精神,无非是民主和自由这两个基因。我想,民主有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人民有一个选择更奸的剧家管理人员的权利。  ——江平:《中国60年法治进往再思考》  现在的行政官员、公务人员们搞经济有动力、搞安全生产有压力,唯独搞法治既没有动力也没自压力。“法治GDF”比经济GDP更重要,因为政府的职能、政府的作用就是实施法律、执行法律,保护老百姓的杈利,维持利会的公共利益。  ——马怀德:《行政法治30年》  中国的GDP如果只按照8%、9%的速度增长,那么中国老百姓能够感受到增长的好处会非常少,重要的原因足中国财富主要在政府手里,没多少在民间。我觉得最好的办法通过制度设计把财产还给中国老百百姓,让国有资产的产权真正由“全民所有”。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得到财产性收入,才能从经济增长中分享到资产升值的奸处。  ——陈志武:《百姓收入为何赶不上GDP增长?》  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阻力有两点,一是思想的禁锢,二是既得利益。一是不能教条化地理解“稳定压倒一切”,二是更不能以“国情特殊”论为幌子。稳定压倒一切,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我们不能把它绝对化。什么是好政府?好政府有两个职能,一个职能就是进步,第二个职能就是秩序。一个好的政府应该是推动进步的政府,而不应该仅仅是维护秩序的政府。  ——蔡定剑:《中国政治体制改革30年》  我们中国人多为草民、暴民、农民、愚民,顶多是市民、居民、农民,最缺的是公民。对于社会公正的内心追求,对于美好人生的情感寄托,这是中国最关键的问题。30年B寸间我们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同时需要慢慢培养人们的公民意识。我们要进行公民教育,给每个国民平等的国民待遇。建立一个公民社会,社会学认为最起码要30年。、  ——周孝正:《中国如何走向公民社会》  一个好的带制度和一个坏的制度的区别,不在于是有没有矛盾或者是冲突,而是第一,制度和社会能不能容纳冲突,容纳冲突的能力有多强?第二,有没有剃度化的办法去解决冲突。解决问题的方式,不筑坝而是修渠。这个“渠”是什么?就是规则和程序。平时缺乏制度化的方式,到了关键点上,又用机会主义解决这个问题,结果是进一步破坏制度。整个社会要有一个正常的心态、有一种自信、有一个舒展的灵魂,用制度化的方式面对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用制度化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这是真正的出路。  ——孙立平:《解决社会矛屑的新思维》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思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书。主要回答以下重大问题:中国的民主化问题?中国社会的溃败?司法腐败?社会正义?经济风险?等。  本书内容来自中国第一大网站腾讯网“燕山大讲堂”。“燕山大讲堂”是中国政法大学主办、腾讯网评论频道承办的公众论坛,创办于2008年5月,每周邀请著名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或其他领域公众人物就当下中国的热点话题发表演讲并与听众互动交流。燕山大讲堂秉持建设性、开放性、独立性、学术性,旨在培育国民的理性精神,推进中国公民社会建设。(请访问:http://view.news.qq.com/ysdjt.htm)  本书汇集各界名流对上述问题严肃而郑重的回答。这些观点立意高远,视域宏阔,立场鲜明,发人深省,是娱乐致死时代的清醒剂和济世良药。  本书思想深刻,触及诸多“重大而敏感的问题”,审稿历时一年有余,几经挫折,才终于得以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理解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因为经常去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听现场的讲座,一得知出书,就立马下单。
    现场过于仓促,有些问题来不及回味,还是更习惯读印刷品,实在,持久。

    最喜欢陈志武,蔡定剑,周孝正,孙立平等的文章,深刻,但通俗,大道至简,道明了中国社会的顽疾其实不用绕着圈子来“过度阐释”,只要放在阳光下,用常识来衡量一下便知。所谓“理解中国”,并非“被动理解”中国的病疾,更非给“特殊国情”论找借口,而是相反,而是要通过对中国不合理制度和社会结构的深刻洞明和全面“理解”,明察社会文化和体制结构之祸害,之流毒,之罪恶,并依此探寻祛病的良方。

    中国社会之病太深广,一本书是无法穷尽的,我觉得本书的不足就是尚不过瘾,很多问题不能完全展开,也许跟出版审查有关吧。难怪有些学者在现场老说:“此话到此为止。”到哪里为止?我为此感到困惑和伤感,我们几时能畅所欲言啊?

    要对严肃思考中国出路的学者致敬,希望大家保持清醒,严格自省,身体力行,先学会做一个真正的人,再当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而不是“人民”,或没有身份,只有身份证,面容模糊的人……
  •   讲座性质的书,不错。
  •   书内容挺好的,就是价钱太高,而且书有些旧。
  •   《理解中国》,名头很大,可谓当时的热点与焦点,却没能深入剖析,依然未能让人理解;况且于今而言,有些已不是热点了,不值一读,我以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