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出版时间:2011-1-9  出版社:Gold Wall Press  作者:lv si mian  页数:551  

前言

我很想做一部《新史钞》,把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情,钞出来给大家看看。其原因如下:中国历史是很繁的。要想博览,很不容易。专看其一部分,则知识偏而不全。前人因求简要钞出的书,亦都偏于一方面(如《通鉴》专记“理乱兴衰”,《通考》专详“典章经制”等),且其去取的眼光,多和现在不同。近来所出的书,简是很简的了。但又有两种毛病:(1)其所谓简,是在全部历史里头,随意摘取几条,并不是真有研究,知道所摘出的事情,都是有关紧要的。(2)措词的时候,随意下笔,不但把自己主观掺入,失掉古代事实的真相;甚至错误到全不可据。因有这种原因,所以我想做部书,把中国的历史,就个人眼光所及,认认真真的,将他紧要之处摘出来;而又用极谨严的法子,都把原文钞录(有删节而无改易),自己的意见,只注明于后。但是这种书已经不大容易做了。就做成了,也不大容易刻。这一部书,是我历年在学校里教授所预备的一点稿子,联缀起来的。虽然和《新史钞》的体例相去尚远。然而其中也不无可取之处。给现在的学生看了,或者可以做研究国史的“门径之门径,阶梯之阶梯”。我这一部书,和以前出版的书,重要的异点如下:(一)颇有用新方法整理旧国故的精神。其中上古史一篇,似乎以前出版的书,都没有用这种研究法的。此外特别的考据,特别的议论,也还有数十百条。即如中国的各种民族(特如南族近人所通称为高地族的),似乎自此以前,也没有像我这么分析得清婪的。(二)读书自然不重在呆记事实,而重在得一种方法。我这部书,除掉出于愚见的考据议论外,所引他人的考据议论,也都足以开示门径;可称是研究史学的人必要的一种常识。(三)这一部书,卷帙虽然不多;然关于参考的书,我都切实指出(且多指明篇名卷第);若能一一翻检,则这部书虽不过六十多万言,而读者已不啻得到二、三百万言的参考书。且不啻替要想读书的人,亲切指示门径。(四)现在读史,自然和从前眼光不同;总得在社会进化方面着想。但是随意摘取几条事实(甚且是在不可据的书上摘的),毫无条理系统,再加上些凭虚臆度之词;硬说是社会进化的现象。却实在不敢赞成。我这部书,似乎也没这种毛病。以上的话,并不是要自行表扬;只是希望读者诸君,在这方面注意一点。至于这部书的体制,我还有几条要说,如下:(一)本书全用白话,取其与现在人的思想较为接近。但遇(1)文言不能翻成白话处,(2)虽能翻而要减少其精神,(3)考据必须照录原文处,仍用文言。(二)全书区区六十余万言,于历史上的重要事实,自然不能完具。但其详略之间,颇有斟酌。大抵众所共知之事从略,不甚经见之事较详,有关特别考证之处最详。(三)中国的历史,和东南洋中西亚各国,各民族,关系极多。要彻底明白中国史,必须于这诸国诸族的历史,也大略叙述。但为篇幅所限,只得想个断制之法。其民族遂入于中国,变为中国之一民族者详之。其余便只能述其与中国关系的事情。我于这一部分,也略有研究。将来若有机会,当再另做一部书,以飨读者。(四)引据的书,和举出的参考书,都注明篇名卷第。唯当然可知其在何篇何卷的,不再加注,以避繁琐。如某君时代某人之事,当然在正史某帝纪某人传中,某朝的赋税兵刑制度,当然在某史的食货刑法志内之类。(五)纪年都据民国纪元逆推。但若必须知其为某朝某君时之事,或须知其为西元何时之事,则或附注于下,或竟从变例。(六)地名除与现今相同者外,均注明其为今何地。唯区域太大者,其势无从注起(如郡只能注其治今何地,势难尽注其所辖之地),请自用读史地图等参考。人地名有参照西史的,都于其下附注原文。(七)双行夹注,为吾国书中最善之款式(可使首尾完全,而眉目仍清醒),故本书仍多用之。本书用双行夹注处,与用夹句号处不同,并请注意。(八)凡引用成文处,除提行另写外,两头皆施“”号。删节处用……号。其(1)名词,(2)成语,(3)特别提出的名词或语句,(4)引用他人之言而不尽照原文钞录处,均用‘’号。1920年十二月十六日著者自识

内容概要

  吕思勉先生本着“把中国的历史,就个人眼光所及,认认真真的,将他紧要之处摘出来;而又用极严谨的法子,都把原文钞录,有删节而无改易。自己的意见,只注明于后”的原则撰写了这本书。  《中国通史(双色图文·双行注解)》是吕思勉先生在历年教学讲稿和史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约60万字。内容框架由绪论和五编构成,在每一编里又分若干章,详细地记叙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民国十一年期间的中国历史,既有政治史事,又有社会经济、文化现象,而且还叙述了东南亚、中西亚各国、各民族与中国的关系,具有世界史的眼光。  《中国通史(双色图文·双行注解)》按照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变化分为六个不同的时期,即:上古(秦以前);中古(秦汉至唐朝全盛);近古(唐朝安史之乱至南宋);近世(元朝至清朝中期);最近世(西力东渐至清朝灭亡);现代(辛亥革命以后)。这种按照社会进化的观点划分历史阶段的做法明显区别于以往的史书,对时人和以后的史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生于常州一个“世代仕宦”的书香之家的他,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作为中国20世纪的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对中国史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严耕望先生把吕思勉与钱穆、陈寅恪、陈垣相提并论,称为“史学四大家”。他是我国学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不标榜任何一派,而是别具一格的一家。在吕思勉先生众多的学术著作中,这本《中国通史》是他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曾长期被用做大学教材和青年“自修适用”读物,对中国史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书籍目录

序列绪论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第二章 中国的历史第三章 现在研究史学的方法第四章 本书的分期第一篇 上古史第一章 汉族的由来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统第三章 三皇五帝第一节 三皇五帝时代社会进化的状况第二节 黄帝和蚩尤的战争第三节 尧舜的禅让第四节 禹的治水第四章 三王时代第一节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第二节 夏殷的兴亡第三节 商朝的事实.第四节 商周的兴亡第五节 西周的事迹第五章 春秋战国第一节 春秋第二节 战国第六章 汉族以外的诸族第一节 獯鬻第二节 东胡第三节 貉第四节 氐羌第五节 粤第六节 濮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疆域第八章 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第二节 封建第三节 官制第四节 教育和选举第五节 兵制第六节 法律第九章 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第一节 农业第二节 工商业和货币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的变迁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第一节 古代的哲学和宗教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和变迁第三节 东周以后的学派第二篇 中古史(上)第一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第二章 封建政体的反动第一节 豪杰亡秦第二节 项羽的分封和楚汉的兴亡第三节 汉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斗争第三章 汉初的休养生息第四章 汉朝的武功第一节 匈奴第二节 西域第三节 朝鲜第四节 闽粤南越和西南夷第五章 前汉的衰亡第一节 汉武帝的内政第二节 霍光废立和前汉的外戚第六章 社会革命第七章 后汉的兴亡第一节 光武的中兴第二节 后汉的武功第三节 后汉的外戚和宦官第八章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文化第一节 官制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第三节 赋税第四节 兵制第五节 法律第六节 学术第二篇 中古史(中)第一章 后汉的灭亡和三国第一节 后汉的乱源第二节 汉末的割据和三国的兴亡第二章 两晋和五胡第一节 晋初异族的形势第二节 八王之乱第三节 西晋的灭亡第四节 胡羯的兴亡第五节 鲜卑的侵入第六节 东晋内外的相持第七节 苻秦的盛强第八节 淝水之战和北方分裂第九节 拓跋氏的兴起第十节 宋篡东晋和魏并北方第三章 南北朝第一节 宋齐的治乱第二节 北魏的盛衰第三节 东西魏的纷争和侯景乱梁第四节 周齐的兴亡和隋的统一第四章 军阀和异族第二篇 中古史(下)第一章 隋朝的内政外交第一节 隋文帝的内治第二节 回族的起源和分布第三节 高车和柔然叭第四节 突厥的起源第五节 突厥的盛强和隋朝与突厥的交涉第六节 朝鲜半岛三国和中国的关系第七节 隋唐的兴亡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第一节 唐太宗灭突厥第二节 藏族的兴起第三节 印度阿利安人入藏第四节 唐朝和朝鲜、日本的关系第五节 从魏晋到唐中国和南洋的关系第六节 武韦之乱和开元之治第三章 从魏晋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情形第一节 官制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第三节 兵制第四节 刑制第五节 赋税制度和民生第六节 学术和宗教第七节 门阀的兴废第三篇 近古史(上)第一章 近古史和中古史的异点第二章 唐朝的分裂和灭亡第一节 安史之乱第二节 唐中叶后的外患第三节 肃代到穆宗时候的藩镇第四节 宦官的专横第五节 黄巢之乱和唐朝的灭亡第三章 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第一节 梁唐晋的争夺第二节 契丹的兴起和侵入中国第三节 周世宗的强盛和宋朝的统一第四章 北宋的积弱第一节 宋初和辽夏的交涉第二节 宋初的政策和后来腐败的情形第三节 王荆公的变法第四节 神宗的武功第五节 元祜绍圣的纷更和徽宗的衰侈第五章 北宋辽金的兴亡第一节 女真和金室的起源第二节 辽朝的灭亡第三节 北宋的灭亡第三篇 近古史(下)第一章 南宋和金朝的和战第一节 南宋初期的战事第二节 和议的成就和军阀的翦除第三节 海陵的南侵和韩健胄的北伐第二章 南宋金元的兴亡第一节 蒙古的由来第二节 蒙古征服漠南北第三节 金朝的灭亡第四节 南宋的灭亡第三章 蒙古的武功第一节 大食盛强以后西域的形势第二节 蒙古的西征第三节 蒙古和朝鲜、日本第四节 蒙古和南方诸国第四章 元朝的衰亡第一节 汗位继承的纷争第二节 元朝的政治第三节 元朝的灭亡第五章 宋辽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会第一节 官制第二节 学校选举第三节 兵制第四节 刑制第五节 租税制度(上)第六节 租税制度(下)第七节 钞法第八节 学术风俗第四篇 近世史(上)第一章 明朝的对外第一节 明朝的武功第二节 瓦剌的强盛第三节 蒙古的再兴第四节 倭寇和丰臣秀吉第二章 明朝的内治第一节 宦官的专权第二节 权臣和党祸第三章 清朝的兴起第一节 清朝的先世第二节 建州女直的盛衰第三节 海西女直的南迁第四节 清太祖的兴起第五节 辽东西的战争第四章 明朝的灭亡第一节 流寇和北都陷落第二节 福唐桂三王的灭亡第三节 郑氏和三藩第五章 清朝的盛世第一节 满洲内部特殊势力的消灭第二节 清朝对待汉人的政策第三节 顺康雍乾四朝的政治第六章 近代的蒙回藏第一节 种族和宗教的变化第二节 黄教的盛行和天山南路的回教第三节 卫拉特的盛强和清朝征服蒙古第四节 清朝平定西藏第五节 清朝平定卫拉特第六节 清朝平定回部第七节 清朝征服廓尔喀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诸族第一节 湘黔的苗族第二节 滇黔的濮族和金川第三节 两广的粤族第八章 近代的后印度半岛第一节 平缅麓川的灭亡和缅甸建国第二节 清朝和缅甸的交涉第三节 黎莫新旧阮的纷争和清朝讨伐新阮第四节 暹罗的建国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第一节 乾隆时的衰机第二节 嘉庆时的内乱第四篇 近世史(下)第一章 中西交涉的初期第一节 西人的东来第二节 基督教初入中国的情形第三节 中俄初期的交涉第四节 西南最初对待外人的情形第五节 五口通商第六节 英法兵攻破京城和东北的割地第二章 成同时的大内乱第一节 太平军第二节 捻军第三节 回事第三章 藩属的丧失第一节 英俄的亚洲侵略和伊犁交涉第二节 安南和缅甸、暹罗的丧失第三节 中日甲午之战和朝鲜的丧失第四节 教士保护权的变迁和德据胶州第四章 清朝覆亡和民国的兴起第一节 革新的原动力第二节 咸同光三朝的朝局第三节 戊戌政变和庚子之乱第四节 满蒙藏的危机(上)第五节 满蒙藏的危机(下)第六节 清朝的末运第五章 明清两代的政治和社会第一节 官制第二节 学校选举第三节 兵制第四节 法律第五节 赋税制度(上)第六节 赋税制度(下)第七节 币制的变迁第八节 学术思想的变迁第五篇 现代史第一章 从武昌起义到正式政府成立第一节 武昌起义和各省光复第二节 临时政府的成立和北迁第三节 大借款宋案和赣宁之役第四节 正式总统的举出和国会解散第二章 俄蒙英藏的交涉第一节 俄蒙交涉第二节 英藏交涉第三章 五月九日的国耻第一节 五口通商以来外交上形势的回顾第二节 日占青岛和二十一条的要求第四章 帝制复辟和护法第一节 帝制运动第二节 对德宣战和复辟第三节 护法战争和南北议和第五章 南北分裂后的变故第一节 皖直战争第二节 军政府的绝续和北方下统一令第三节 赣豫陕的战事和川湘鄂之争第四节 直奉战争第五节 北方黎徐的更迭和南方广州之变第六节 各省的纷扰第七节 裁兵废督和自治的潮流第六章 最近的蒙藏第一节 蒙古的取消独立和再陷第二节 年后的英藏交涉第七章 最近的交涉第一节 巴黎和会的失败第二节 华府会议的参与第三节 鲁案的解决第四节 共同出兵和中东路第五节 松黑航权和尼港事件第六节 中俄的新交涉第七节 中国和德奥的新交涉第八节 日本在东北的形势第八章 最近的财政第一节 民国时代的财政情形第二节 中国的内外债第三节 新银行团的复活第四节 最近的关税问题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第一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秦代以前的世界,是个封建之世;秦汉以后的世界,是个郡县之世;其情形是迥然不同的:中国成一个统一的大国,实在是从秦朝起的。所以秦朝和中国,关系很大。郡县之治,咱们现在看惯了,以为当然的。然而在当时,实在是个创局。咱们现在,且看秦始皇的措置如何。他的措置:第一件,便是自称皇帝,除去谥法。这件事,便在他初并天下这一年。他下了一个令,叫丞相御史等议帝号。他们议上去的,是“臣等谨与博士议日: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日‘朕”。他又叫他们去掉一个泰字,留了一个皇字,再加上一个帝字,就成了“皇帝”二字;其余便都照博士所议。不多时,又下了一道制道:“朕闻太古有号无溢;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亡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第二件,便是废封建,置郡县。这时候,天下初统一,人情习惯于封建,六国虽灭,自然有主张新封的。所以初并天下这一年,就有丞相绾姓王等奏请:“六国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无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独有廷尉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也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于是把天下分做三十六郡,置“守”、“尉”、“监”,中国郡县的制度,到此才算确立。第三件,便是收天下的兵器,把他都聚到咸阳销毁了,铸做“钟”、“镣”和十二个铜人,每个有一千石重。第四件,是统一天下的“度”、“量”、“衡”和行车的轨与文字。第五件,是把天下的富豪迁徙到咸阳来,一共有十二万户。这都是初并天下这一年的事,后来又有“焚书”、“坑儒”两件事。“焚书”这件事,在公元前213年。他的原因,是因为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有一个仆射周青臣,恭维始皇行郡县制度的好处,又有个博士淳于越,说他面谀,而且说郡县制度,不及封建制度。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便把淳于越驳斥一番,因而说:“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又说:“他们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人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因而就拟了一个“禁之”的办法:是“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许了他,烧书的事情,就实行起来了。“坑儒”的事情,在焚书的明年,是方士引出来的。当时讲神仙的方士颇有势力,秦始皇也被他惑了,便派什么齐人徐市,发童男女人海求三神山;又派什么燕人卢生,去求羡门、高誓,炼“不死之药。”这些事情的无效,自然是无待于言的。偏是这一年,卢生又和什么侯生私下谈论始皇:说他“乐以刑杀为威”,“贪于权势”,“未可为求仙药”。因而逃去。始皇听得,大怒,说:我烧书之后,召“文学”、“方术”之士甚多。召文学之士,要想他们“兴太平”;召方术之士,要想靠他们“求奇药”;很尊重赏赐他们。如今不但毫无效验,而且做了许多“奸利”的事情,还要“诽谤”我。因而想到,说诸生在咸阳的,有“惑乱黔首”的事情。就派个御史去按问。诸生就互相告发,互相牵引,给他坑杀了四百六十多人。这几件事情,其中第二、第四两件,自然是时代所要求。第三件,后人都笑他的愚,然而这事也不过和现在“禁止军火人口”、“不准私藏军械”一样,无甚可笑。第五件似乎暴虐些,然而这时候,各地方旧有的贵族、新生的富者阶级,势力很大,要是怕乱,所怕的就是这一班人(后来纷纷而起的,毕竟是六国的王族和将家占其多数;否则就是地方上的豪杰。并非真是“瓮牖绳枢之子虻隶之人;迁徙之徒”,可见地方上的特殊势力,原是应当铲除的)。汉高祖生平,是并不学秦朝的政策的。然而一定天下,也就“徙齐、楚大族于关中”,可见这也是时势所要求,还没甚可议之处。最专制的,便是第一件和“焚书”、“坑儒”,两件事。为什么呢?“皇帝”是个空名,凭他去称“皇”,称“帝”,称“王”,称“皇帝”,似乎没甚相干。然而古人说:“天子者,爵也。”又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可见天子虽尊,还不过是各阶级中之一;并不和其余的人截然相离。到秦始皇,便无论“命”、“令”、“自称”,都要定出一个特别名词来,天子之尊,真是“殊绝于人”了。“太古有号无谥”,自是当时风气质朴,并不是天子有种权利,不许人家议论。到始皇,除去溢法,不许“子议父,臣议君”,才真是绝对的专制。焚书这件事,不但剥夺人家议论的权利,并且要剥夺人家议论的智识。——始皇和李斯,所做的事,大概是“变古”的,独有这件事,是“复古”的。他们脑筋里,还全是西周以前“学术官守,合而为一”的旧思想,务求做到那“政学一致”的地步。人人都要议论,而且都有学问去发议论,实在是看不惯的。“坑儒”的事情,虽然是方士引起来,然而他坐诸生的罪名,是“惑乱黔首”,正和“焚书”是一样的思想。这两件事,都是“无道”到极点的。以上所述的是秦始皇对内的政策;他的对外,还有两件事情。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通史的写作,到迄今为止,出版的书虽已不少,但很少能够达到理想的地步,本来以一个人的力量来写通史,是最困难的事业,而中国史上须待考证研究的地方又太多,故所有的通史,多属千篇一律,彼此抄袭。其中较近理想的,有吕思勉的这本书。    ——(著名史学家)顾颉刚    父亲是在广泛研究社会科学基础上治史的,以治史的人而论,眼光就比较宽。眼界宽,看事情容易融会贯通。以横的角度来说,就能着眼于事情的变化发展;从纵的角度来说,也有利于比较研究。父亲所以能在通史方面作出较大的贡献,说不定和他治学方法有关。父亲早年就认为历史的基础是社会科学,在研究历史之前,对各种社会科学应当多少懂一点。    ——(吕思勉先生的女儿)吕翼仁

编辑推荐

《中国通史(双色图文双行注解)》融入了用新方法整理旧国故的精神,是中国第一本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中国通史(双色图文双行注解)》是吕思勉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为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一经出版,畅销数十年,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物。《中国通史(双色图文双行注解)》不仅对想了解中国历史大事的读者有用,而且对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知识有很大的好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通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在书店看过实物才决定在网上买的,印刷不错,看的很舒服.
  •   前几天就发起了退货申请!!至今还没快递上门来收??这本书,至少现在这个印刷版本的不要购买。全书中,没有印刷到的页面至少有30页以上!!!印刷质量也很差,印刷出来的字体边界模糊得很!某些页还有很大一个色块。纸张质量也实在不敢恭维!!
  •   系统了解中国历史必看的一本好书!!老书新出,整理的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