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性汉语神学诠释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作者:林子淳  页数:28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汉语神学”有广狭两义。前者泛指以汉语表达基督教神学思想所做的神学研究,后者则专指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降、源自中国大陆人文学界基督教研究旨趣、并在全球华人学者中兴起的神学研究。《多元性汉语神学诠释》则是后者意义上的“汉语神学”研究成果。 《多元性汉语神学诠释》以现代神学和诠释学为主线,把西方学者,如弗莱(Han W.Frei)和科利(Paul Ricoeur)对基督教神学研究的看法有机地融入汉语神学的评析中,展示了作者对“汉语神学”的诠释和“汉语神学”的建构,透析了人文学者以及教会神学家们对基督教神学研究的多元性向度和复杂性的景观。

作者简介

  林子淳,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专研诠释学及现代神学,现职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出版主任兼研究员,并于大学及神学院兼任教席。

书籍目录

总序/王志成 陈红星序一/李秋零序二/杨熙楠自序内地版序导言与题解第一部分 汉语神学的回顾与分析对中国内地基督教学术发展的回顾与分析对《翻译与吸纳》的翻译性吸纳汉语基督神学的语言形式箩筐汉语神学在公共领域中的论述进路——对哈贝马斯思想的一种反思性挪用汉语基督教神学的类型学思考第二部分 汉语神学、圣经与基督教传统的关系《圣经》作为神学研究文本的问题意识——论汉语神学与普世基督教传统的传承与交流问题迈向一个基督中心论式实践性经文阅读——弗莱思想中的《圣经》叙事、基督徒身份和神学建构关系“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约5:39)——论《圣经》、耶稣基督与神学建构的关系《圣经》诠释与生命转化——一种利科式的解读圣灵开口说汉语——论汉语神学的社群性关注第三部分 汉语语境的神学评析什么叫神学?(Was Heiβt Theologie?)——从海德格尔的两种定义说起蒂利希有必要采纳嗣子论吗?——一个《圣经》观点的响应巴特:启示实证论者?——从朋霍费尔看巴特的启示观另一种公共神学?——评亨顿的《基督、护理及历史》

章节摘录

  导言与题解  《多元性汉语神学诠释》是笔者过往数年间一些相关的论文集成,因此在每篇以前皆附有一前言作简单介绍,以阐释它们之间的关系。本书除了是一部个人的神学思考记录外,其内容也指向着汉语学术界的一项重要里程。这里程内含的议题是错综复杂和多元的,因此本书的标题也故意含混。如副题所示,这其中至少包含了双重意思:即笔者对“汉语神学”的诠释(interpreting Sin0—Christian Theology) 以汉语来开展的“神学诠释”(Chinese theological hermeneutic)。此两者意涵当然不尽相同,但却又有互相重叠以至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有必要作一点说明。  先说前一个意思。据说,“汉语神学”有广狭两义,前者泛指一切以汉语表述基督教思想的论著,故可追溯至数百年前之久;而后者则专指自20世纪80年代以降,源起自中国内地人文学界基督教研究旨趣而激发的神学论述。又据说,后一种定义的汉语神学更出现了两位“教父”(刘小枫与何光沪),他们各自在90年代上旬提出了自己的汉语神学纲领,①并由此带来一石迭起千层浪之效应。本书第一部分所针对的,就是对此种狭义上的“汉语神学”的诠释。  第一部分的五篇文章,除了第三篇是针对刘小枫的部分提案作出评论外,其余都是对汉语神学以及与其紧密相连的国内基督教学术发展作出描述、评析与反省。当中首先尝试综合性地描述汉语神学由酝酿、奠基到发展,出版文献由翻译、吸纳到原创的过程。但毕竟没有任何描述是纯粹“客观”和“中立”的,因此当笔者在诠释汉语神学时,也自然表达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期望。  汉语神学发展时13虽然不算长久,但已展现了一定的基础和独特个性。不少人以一个消极的形容词来描述之,即非教会性(extra ecclesia);这在起始时确是事实,也是造成许多争议的原因。然而当更多具教会背景的学者参与这讨论和对话,以致结连成一个能互相认同,并且是跨地域的学术群体时,这种描述不仅消极,更是不恰当。但若以超教派性来形容汉语神学论述,除了可能与传统意义上的合一性(ecumenical)混淆外,也非许多参与者的原本意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多元性汉语神学诠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