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智慧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作者:林语堂  页数:348  字数:248000  译者:杨彩霞  
Tag标签:无  

前言

  凡事总有开始和结束的时候。林语堂先生厚重的《中国印度之智慧》的中文翻译工作终于在明媚的五月画上了句号。短短一年零八个月的译书过程,译者深切感受到,不亚于在纷杂骚动的现代生活中,重新发现了一片宁静淡泊的心灵栖息之地。这趟匆匆而又充实的中印文化之行,两个古老民族的心理积淀和文学述说无疑时时刻刻在猛烈地激荡着我的心灵。正如林先生所言,“在编撰过程中,就算是我亲身去了一趟印度欣赏也不过如此。”翻译这部宏大的著述,无异于与众多伟大智慧的头脑在交流,他们深邃的思想汇合成涓涓细流自然地流淌出来。在体验智者圣人充满睿智的语言的同时,我强烈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智慧、洒脱和自然。  在译书过程中,本人尽力遵循“忠实”和“通顺”之翻译宗旨,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加大译文的可读性。为此,我翻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尽力把原文的内容准确地传达出来。涉及的历史人物、文学家以及典故传说,都尽量找到原始出处。但因林语堂所选材料涉猎的范围着实广泛,翻译时难免挂一漏万。而且,有些资料需要逐步筛选才可以找得到,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无疑印证了翻译是“戴着脚链跳舞”和做“苦行僧”的说法。  翻译本书,困难在于文化背景的迥异和梵语意义方面。译者的翻译宗旨是,如有翻译得较好的中文本,尽量采用或参阅;如若没有,就尽量按照原文的风格进行翻译。在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把所有的内容都趣译出来了。只是《亚洲之光》部分,因涉及的内容太多,考虑到本书的篇幅,只选取了部分诗章,以飨读者。印度最古老的“吠陀书”对相当一部分中国人是极其陌生的。“吠陀”是印度最古的宗教文献和文学作品的总称,是婆罗门教、印度教最古老的经典。《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四部本集,是印度婆罗门教最古老的经典,本书选取了《梨俱吠陀》的部分诗章。这部分参阅了金克木先生的《梵竺庐集》。引用了其中部分译文。金先生的这部书涉猎了印度哲学、文学和历史的许多方面,分甲(《梵语文学史》)、乙(《天竺诗大》)、丙(《梵佛探》)三部分,是研究印度文化尤其是印度文学想象极为有价值的参考书籍。此外,《罗摩衍那》和《五卷书》的译文参照、引用了季羡林先生的译本,因为笔者认为季羡林先生是研究和翻译印度文学的权威,他的译文无疑会为读者带来极大的精神愉悦和享受。  林语堂的文学天分和中英文造诣使本书视角独到,涉猎范围宽泛。本书还有一个长处,就是雅俗共赏。这是因为,原文涉猎了印度文化中最为精髓和深刻的方面,因而可以作为研究者研读和查阅的资料;同时,本书还选取了许多有关这个古老民族的民族心理、文学想象和日常生活的材料,因而也适合普通读者在闲暇时翻阅欣赏。这其实与林语堂一贯的做人、做事和做文章的风格是一致的。为了方便普通读者阅读,在原著注释的基础之上。译者还增添了相关补注,帮助普通读者理解文中难解之处。  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本人查阅或引用了大量书籍(书目参见附录,按照在原文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在此表示感谢。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可以浏览。  由于译者才学浅疏。本书涉及宽泛,讹误之处在所难免,恳望有识之士指正。  杨彩霞  2006年5月于人大

内容概要

  《印度的智慧》全面展示了印度文学的精华,从中可窥见到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几千年来,这些思想文化精髓一直在激活和塑造着整个印度民族。只有看到印度思想的丰富性以及它的本质精神,才能真正了解印度,才能感受到这个民族自由、平等的特质,而这些正是我们试图在这个道德混乱不堪的世界中创造出来的东西。《印度的智慧》是对印度古典著述的解读。书中涉猎了印度、中国文化中最为精髓和深刻的方面,以作为研究者研读和查阅的资料;同时,该书还选取了许多有关这两个古老民族的民族心理、文学想象和日常生活的材料,因而也适合普通读者在闲暇时翻阅欣赏。另外,在原著注释的基础之上,译者还增添了相关补注,帮助普通读者理解文中难解之处。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书籍目录

中译本序言
序言
第一卷 印度信仰
 《梨俱吠陀》颂诗
  序言
  致因陀罗
  创造之歌
  普罗阇婆提
  伐楼那
  伐楼那
  毗首羯磨
  因陀罗
  人类颂歌
  慷慨
  信心
  夜
  黎明
 《奥义书》
  序言
  创世故事
  精微
  真正的大梵
  解放
  征服死亡
  独一神
  神无处不在
  神在人内
  认知神
 《神主之歌》(《薄伽梵歌》)
  序言
  薄伽梵歌
第二卷 印度传奇
 《罗摩衍那》
  序言
  第一篇 悉多的婚礼
  第二篇 流放
  第三篇 国王薨逝
  第四篇 罗摩和婆罗多会面
  第五篇 在瞿陀婆哩河岸上
  第六篇 悉多丢失
  第七篇 哩舍牟迦山

章节摘录

版权页:王后和大笑的鱼有这样一座城市,叫做乌迦伊尼,国王的名字叫毗克拉摩提亚,王后叫卡玛林娜。她出生于一个名贵家族,是国王最宠爱的妻子。有一天,国王跟她一块儿吃饭,给她一些烤鱼吃。她看着那些鱼说:”陛下!我受不了看到这些男人,更甭提碰它们了!”听到了这话,鱼放声大笑起来,声音大得全城人都听到了。国王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他就叫来懂鸟语的占星家,问他们鱼儿大笑是个什么意思。然而,这些人谁也说不出来个中原因。于是国王就叫来自己的私人祭司,他是城里婆罗门的首领。国王对他说:“如果你说不出来鱼儿听到王后的话而大笑是什么意思,那我就把你和所有的婆罗门都流放出去。”这位祭司听了国王的话,心中十分忐忑不安。他心里明白,他和其他可敬的先生们必须得离开这座城市啦,因为看起来不可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他女儿看到他心情郁闷,就说:“父亲!怎么啦?你怎么看起来那么不快乐?告诉我麻烦的起因吧。你知道,拥有智慧的人即使碰到了困难,也不应该失去自控。因为常言道,‘得意时不得意忘形,失意时毫不气馁,困难时坚强不屈,这样的人天生就是为了这个世界永远增添光彩和保佑的人。”’于是,这位婆罗门就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讲给了女儿听,并且还说了国王怎样威胁说要流放他。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人的友谊或情感可以靠得住,更甭提指靠常行背信弃义之事的国王啦。“因为常言道:‘乌鸦干净、赌棍诚实、蛇很温和、女人满足于爱、阉人有活力、醉汉讲真话,还有国王的友谊——这些事有谁听到过呢?’“而且,不要信任河流、野兽、长角的牛、带兵器的男人、女人,还有王子、国王就像穿着盔甲的士兵,行事野蛮奸诈,活像爬到你身上作恶的蛇。国王杀戮时脸上带着笑容;他可能表示尊敬,但他非常危险。大象用触觉杀人,蛇用亲吻伤人。“我这些年来一直忠实地为国王效劳,而如今他却成了我的敌人,要把我和我的婆罗门同胞流放。常言道——‘人可以为了他的村庄而做一些放弃,可以为他的祖国而放弃村庄,但他为了救自己的性命而放弃整个世界。”’婆罗门的女儿听到了这些,她说道;“父亲,这话很对。但是不会对被主人弄得随波逐流的仆人表示尊重。“因为常言道:‘一个人可能具有最高的品格,也可能非常平庸。他如果致力于为统治者效力,无沦他是什么样,他都不会从中得到什么。国王会抓住他遇到的第一个人为他效劳,无论这人是无知还是博学,应受尊敬还是不受尊重。这是因为国王、女人和爬行物一般会抓住离他们最近的东西。’此外,‘一个人可能非常博学,精力充沛,做事熟练,雄心勃勃,精通职责,但倘若得不到王子的恩宠,他便一无是处。一个人可能生于贵门,非常能干,但倘若他不向王子献殷勤,就有可能一辈子沿街乞讨或是终生悔罪。谁要是落入疾病、鳄鱼或是国王的手心里,还有不知如何摆脱困境的蠢人,将永远保持不住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因为常言道:‘与那些凭借自己的力量可以降服狮子、老虎、蛇和大象的智慧之人相比,国王就什么都不是了。但是,明智的人依靠国王的恩惠,这样可以达到显赫。檀香丛只有靠马来亚山才郁郁葱葱。’“所有级别标志——叶蚁、大象、马儿——国王都是给予他所喜爱之人。亲爱的父亲,你是国王喜爱和恩宠之人,因此别太垂头丧气。大臣的职责是不时地澄清困扰国王大脑的疑团。因此,高兴起来!我会帮你找到鱼儿大笑是何缘故。”婆罗门听到女儿这样的建议,心中感到略微宽慰了一些。他去了国王那儿,把女儿的话对国王讲述了一遍。国王听了非常高兴,立即派人去请这位姑娘。她来到之后,冲着国王行了屈膝礼,说道:“陛下!请不要那样不友好地对待婆罗门,因为这不是他们的过错。请告诉我你听到那些鱼儿发出什么样的笑声?不管怎样,我只是一位女子,不知道你是否感到羞愧,要我澄清这件事。因为——“国王可能非常卑微,但他还跟别人不一样,而是表现出一副神圣的样子。’您——毗克拉摩提亚,正如您的名字所言——是神圣权力的承担者。因为常言道,‘力量来自因陀罗,热量来自火神,愤怒来自耶摩,财富来自库维拉,而国王则是喀与毗湿奴二者的结合。’“您该责怪的恰恰就是您本人,因为您的职责就是除去疑团迷雾和重重困难。“听着,我来告诉您:“您要是还是找不到答案,就派人去叫我。不管怎么样,您不能怀疑王后的忠贞,因为她从来没有迈出过大门一步。”国王和那些明智的大臣都一点也不明白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于是,婆罗门那聪明的女儿离开了,留下他们还是一片茫然。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不是梵语学者,也不是巴利语学者,而是因智慧而永恒的书籍爱好者,目的是把对印度这个国家文学的美丽和智慧的快乐体验表达出来,与我的读者分享。在编撰过程中,就算是我的亲身去了一趟印度欣赏也不过如此。——林语堂愿我们同受庇护,愿我们同受保护,愿我们共同努力,愿我们文化辉煌。不要仇恨,永远和平、和平、和平(摘自印度文化经典《奥义书》)。——温家宝

编辑推荐

《印度的智慧》:林语堂全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印度的智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3条)

 
 

  •   本书是精装本,比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便宜了不少,两书皆为杨彩霞译,喜欢的读者可以选购这个版本...
    印度文学里展现出来的东西,可以让人们一窥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3000年来,这些内容一直在激活和塑造着这个民族,只有看到印度思想的丰富性及其本质精神,我们才能理解印度...
  •   林语堂通过印度文学的精华,从中可窥见到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
  •   想了解一下印度的文化,不知道这本书可不可以满足要求
  •   印度真是个充满智慧的国家,读过这本书后我不禁感叹
  •   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代的印度人的智慧,印度当之无愧的古代文明古国
  •   买这本书呢,起初是想了解林语堂先生,但最终看着觉得深奥了,我喜欢看书,喜欢听故事,也正慢慢读着,希望我能懂吧。
  •   这个民族的智慧何在?
  •   1969年1月9日,在台北阳明山麓林家花园的客厅里,一对喜烛点燃,林语堂夫妇悄悄庆祝结婚五十周年。林语堂把一枚金质胸针献给廖翠凤,上面铸了“金玉缘”三字,并刻了詹姆斯·惠特坎·李莱的不朽名诗《老情人》。林语堂将其译成中文五言诗:   同心相牵挂 一缕情依依   岁月如梭逝 银丝鬓已稀   幽冥倘异路 仙府应凄凄   若欲开口笑 除非相见时   林语堂认为廖翠凤属于接纳万物、造福人类的“水”,
    林语堂(12张)而自己却是凿穿万物的“金”。   林语堂认为婚姻并不是以善变的爱情为基础的,而是爱情在婚姻中滋长,男女互补所造成的幸福,是可以与日俱增的。   有人问他们半个世纪“金玉缘”的秘诀。老夫妇抢着说,只有两个字,“给”与“受”。在过去的一万八千多天里,他们相互之间,尽量多地给予对方,而不计较接受对方的多少。林语堂说:“婚姻犹如一艘雕刻的船,看你怎样去欣赏它,又怎样去驾驭它。”   1976年3月26日,林语堂逝世于香港,灵柩运回台北,埋葬于阳明山麓林家庭院后园,廖翠凤仍与他终日厮守。
  •   林语堂的书,早就想得到了
  •   书很快就收到了,还能送货的时候刷卡,很方便的,喜欢书本质量很好,值得收藏
  •   这本书我买了俩本送朋友很喜欢
  •   已出的25本精装都卖了,大师的作品一定要读,而且收藏起来
  •   内容丰富·插图精美·性价比很高的书··
  •   1、书的封面设计精美。2、书的纸质非常好。3、印刷清晰。4、价格也合适。
  •   非常不错的书,质量很好,看没看完,看完后准备把余下的也买齐
  •   大家之作 慢慢品味 有点难
  •   还不错,价格也适合,买了十几本
  •   独特的视角,受益匪浅,好好拜读
  •   老师推荐的,三年级的孩子读有点早
  •   大师作品,可读,有益
  •   正在读,觉得不错啊!
  •   做得很精致
  •   本来买了英文版本的,觉得还是要一本中文了辅助着看。
  •   装帧典雅,文就不用说了,值得收藏。
  •   遗憾,无从写起
  •   怪自己才疏学浅,不能领悟到其中的内涵,需进一步参悟了
  •   印度思想丰富。
  •   林语堂的书很不错。
  •   从林语堂的角度,让这种了解,更有趣味
  •   我给孩子买的,觉得还不错。大人也值得一看。对生活和人生还是 有所启发。
  •   有切纸的碎屑
  •   不是一目十行能所能领悟的。
    深入浅出,慢慢感悟。
  •   需要时间
  •   可以经常翻阅的书。
  •   从丑陋的中国人开始了解作者了,挺好的,这本还没认真读。书的封面痕迹太多,估计是清仓的吧
  •   为中华崛起而努力!
  •   非常喜欢林先生的书!
  •   一般吧,翻译内容占据了大部分。林语堂自己的评价等东西比较少。
  •   第一次买到翻译如此烂的书,好好的故事给翻译的干干吧吧,估计许多单词都是直译,有时想是不是用网络上的在线翻译工具就是这个效果?服了,这个出版社了,真有胆量出这种书!
  •   印度的智慧
  •   印度这面镜子
  •   大师作品,印制精美,购买收藏!
  •   因为对佛教的信仰,买了这本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