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状元

出版时间:2003-2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李嘉球  页数:34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苏州风物清嘉,人杰地灵,素有“人间天堂”之美称。正是这块肥沃的土地,培育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今天,苏州经济建设在发展速度在全国连年名列前茅,经济的繁荣,得益于发达的文化;而未来苏州经济的更大发展,更离不开文化与教育,更需要各类杰出专业人才。  《苏州状元》是宣传苏州的好材料,也时教育青少年热爱家乡、振兴家乡的好教材。

作者简介

李嘉球,男,1954年生,江苏吴县人。曾任吴县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地方志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吴县市政协委员。现任《苏州日报》市部副主任、苏州市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理事。已出版《苏州状元》、《苏州梨园》、《洞庭西山》、《苏州名伶》等八部专著。

书籍目录

序一    钱仲联序二    管  正诗二首    周  秦  徐丈魁姑苏文盛 出状元——兼谈苏州状元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天下状元第一家“自放状元”陆扆穹窿石移黄由来归潮至唯亭出卫泾抗金名将周虎文武全才刘必成菊存居士阮登炳少年英才数施架温雅和厚的吴宽刚正直谏的毛澄恭谨雅泊朱希周救时良相顾鼎臣抗倭英雄沈坤太平宰相申时行刚方贞介文震孟义不欺君卖弟的孙承恩“佳状元”徐元文宦情澹泊的缪彤“艺林楷则”韩菼《全唐诗》总裁彭定求“真讲官”归允肃品学俱优陆肯堂“只办十年官”的汪绎风度恬雅王世琛学问醇实徐陶璋“琴堂一点红”汪应铨香山老人彭启丰乾隆名儒重臣毕沅知县状元张书勋风流才子陈初哲连中“三元”的钱棨清廉谨正石韫玉四朝元老潘世恩勤于理政吴廷琛内介外和吴信中少年才子吴钟骏金石学家陆增祥两朝帝师翁同癫痫状元翁曾源外交官史学家洪钧末代皇帝师傅陆润庠附一:榜眼传略附二:探花传略附三:状元名录后记主要参考文献书目再版后记    ……

章节摘录

书摘    从前,苏州市区南星桥西有处高大的第宅,古朴而幽深。第宅前有座高大的牌坊,坊中央镌刻着南宋左丞相留梦炎(状元出身)书写的“状元坊”三个大字。此坊是平江知府陈均为咸淳元年(1265年)乙丑科状元阮登炳而立。    阮登炳(生卒年不详),字显之,号菊存居士。宋代平江府长洲县人。《江苏通志》作“昆山人”,误。    阮氏先世由福建迁徙来吴,落籍长洲。阮氏为书香之家,祖传几代研究经学,并以世习《礼记》闻名于世。阮登炳从小聪明,在祖辈的教育熏陶下,通读经典,博览群书,写得一手好文章;所填写的诗词清丽而不失豪气。    淳佑六年(1246年)。阮登炳经人推荐来到京城临安(今杭州市),任秘书之类的文职。由于他精明,文才又好,很受器重,得以参与政务,曾提出过许多好的主张和建议,被采纳的不少。从此,阮登炳的名声与日俱增,并与刘克庄、留梦炎等达官名人交游。不久,担任了王太子赵祺(即宋度宗)的老师。咸淳元年(1265年),阮登炳免上南宫,考中会元;秋七月癸亥,“以谅阴,命宰执类试”,赐阮登炳状元及第(《宋史》卷四十六,本纪第四十六),恩例授承事郎。后历任绍兴府签判、福王府教导官,旋改任承议郎、秘书省正字。    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贾似道当权时,因所谓“国计困于造楮(纸币),富民困于和籴”,推行“公田法”,即按晶规定占田限额。两浙、江东西等地官户超过限数的田地,从中抽三分之一,由官府买回,作为公田出租,如买田得1000万亩,每年可收600—700万石租米作军粮。据说实行公田法,“可免和籴,可以饷军,可以住造(停造)楮币,可平物价,可安富室,一事行而五利兴”。先在浙西实行。地价按租米折算,租米一石,给价200贯。占田在200亩以下者免买。此法实行到翌年,南宋共买公田约1000万亩,收租米600多万石,储存临安咸淳仓。田法实行的结果,使“浙中大扰”,“破家失业者甚众”(《宋史·贾似道传》)。阮登炳看到了“公田法”的弊病,在任秘书省正字时,上疏抗言停止推行此法。但因它对朝廷有好处,而被斥责贬官。阮登炳心里十分气愤,便归隐乡里,仿效晋朝陶渊明栽花种菊,取号“菊存居士”,以表自己高洁傲霜之志(民国《吴县志》卷六十七)。    两年后,阮登炳被朝廷重新召到京城。不久出任福建路建宁府(今福建建州)添差通判,后又入朝为秘书省校书郎、秘书监丞权少监,迁为秘书监,官至朝请郎。    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年),元军攻取并占领了南宋首都临安。阮登炳与大批宋臣被俘,“随例人燕”(今北京)。他坚贞不屈,不为利诱,誓不做贰臣。后因生病而被释放,回到家乡。卒年82岁,后人将他人祀乡贤祠。    说起昆山“顾大麻子”,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明代弘治乙丑科状元顾鼎臣,相传他因小时候出天花,脸上留下了18点麻子。他官至宰相,嘉靖皇帝出巡时,他还代朝三月呢,后人称他是“救时良相”。    顾鼎臣知名度高的原因,主要是被文艺家戏曲化了,将他这个历史人物创作塑造成一个舞台艺术的人物形象,并以他的名字作为戏目和书目。如光绪丙申(1896年)上海文艺书店出版的石印本《绘图秘本弹词顾鼎臣一餐饭双玉块》、石印本宣卷《玉块》;地方戏有越剧、婺剧的《合连杯》,滩簧、常锡文戏有《顾鼎臣》(又名《一餐饭》、《林子文》);由著名评弹艺术家张鉴庭创作加工的长篇评弹《顾鼎臣》,更是名闻江、浙、沪。解放后,有关顾鼎臣的戏与书,在越剧、沪剧、锡剧、评弹等舞台上,作为传统保留节目,盛演不衰。    那么,历史上的顾鼎臣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    顾鼎臣(1473—1540年),字九和,号未斋。明代苏州府昆山县玉山镇雍里村人。    古代状元大多出身于豪绅达官之家,或是书香门第、名门望族,而顾鼎臣则出身贫寒家庭,从小又饱尝弃孤之痛苦。据有关志乘笔记记载,其父顾恂是一个买卖针线的小商人,在玉山镇上开设一爿小店铺。顾恂的妻子是个凶悍、好嫉妒的女人。顾家有个“青衣”婢女生得很秀气,顾恂妻对婢女防备严密,禁止顾恂与她接触往来,平时顾恂对婢女不敢正面看一眼。一天,婢女去送饭,刚到店铺即下起大雷雨,婢女不能回去,顾恂便邀她同宿,后来怀孕生下了一个男孩,即顾鼎臣。是年,顾恂57岁。顾恂妻子得知此事后十分恼怒,曾多次搜索男孩要杀死他,顾恂无可奈何,只得将孩儿掷到隔壁磨房,想让拉磨的驴子踏死,幸亏磨房主人发现,将男孩救出并收养了起来。    养父家境十分贫困,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顾鼎臣则时常受饥挨饿。有一天,顾鼎臣与一群讨饭的流浪儿一起打死了一条狗,一时找不到可烧的柴,便跑进一座破庙搬出罗汉佛像当柴;狗烧熟后,顾鼎臣“即与群(乞)儿环坐,擘而大嚼,为之一饱。其贫而不羁如此”(明于慎行《谷山笔尘·杂闻》,下同)。    顾鼎臣“长而聪慧不羁,丰神回绝”。后来,通过“童试”中秀才。然而,顾恂妻子则不以为然,仍然像奴隶般虐待其生母,甚至在顾鼎臣中状元后,依然如故,“使之蓬跣执爨”,干脏活累活。不允许她见儿子。后来,顾鼎臣衣锦还乡,坚决要求见生母,说道:“即使能见一面,死也无恨!”最后在亲友的帮助下,生母才“自爨下出,衣服褴缕”,母子抱头痛哭,在场的人无不流泪。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弘治皇帝任命太常寺卿兼翰林院学士张文祯、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杨廷和为乙丑科考试官司,会试时第一名会元是董圮。廷试时,弘治皇帝对顾鼎臣的试卷文章十分赏识,于是将他拔为一甲一名状元,董圮为一甲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是谢丕。是年,顾鼎臣33岁,授翰林院修撰。正德(1506---1521年)间,任左谕德。嘉靖后,历任直经筵讲、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掌詹事府、礼部尚书。嘉靖十七年(1538年)八月,以礼部尚书兼任文渊阁大学士,人参机务。不久加少保、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翌年正月,嘉靖皇帝出巡,特命顾鼎臣留守京师,辅太子监国,赐他一颗用象牙刻的留守大印。民间有“代朝三月”的传说,即指此事。嘉靖十九年(1540年)十月,顾鼎臣病死任上,终年68岁。死后,赠太保衔,谥号“文康”。    顾鼎臣文才卓著,尤擅长“青词”。嘉靖皇帝迷信神仙,爱好长生术,在宫内设斋醮,豢养了一批道士,经常设坛打醮求仙。按道教惯例,举行斋醮仪式时,要诵念焚化给“天神”的奏章表文,一般为骈体文,需用朱笔抄写于青藤纸上,故名“青词”。上有所好,下必有效,朝中词臣争以“青词”取宠。顾鼎臣曾撰写“青词”《步虚词》七章,受到嘉靖皇帝的“优诏褒答”。其他词臣也纷纷仿效,因而史书说:“词臣以青词结主知,由鼎臣倡也”(《明史》卷一百九十三)。    顾鼎臣一生著作较多,有《未斋集》二十二卷,《文康公集》二十四卷,《文康奏议》一卷,曾辑有《明状元图考》五卷。他善散曲,作品收录于《南北官词记》中。又工书法,楷书字迹秀媚,酷似赵孟俯,明王世贞《国朝名贤遗墨》中录其书迹。他对医学亦颇有研究,尤其对眼科病有独到的见解,著有《医眼方论》一卷,《经验方》一卷。    顾鼎臣性格柔和淳厚。《明史》载:“夏言当国专甚,鼎臣素柔媚,不能有为,充位而已”。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十分确切,顾鼎臣为官时做过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嘉靖十年(1531年),京师大地淫雨连绵,四方多水灾,顾鼎臣特地作《悯雨》诗,反映北地水患,又上疏“宜修人事格天心,纾民困以消隐祸,极论伤夷困苦之状”(《顾公墓志铭》)。官居吏部左侍郎时,他曾“悯东南赋役失均,屡陈其弊”,最后嘉靖皇帝饬命巡抚欧阳铎裁减田赋,使繁重的江南赋役一度有所改轻。他在临终前还奏疏:“一、复盐法以备边计;二、兴两京、山东、河南水利,开稻田以省漕运;三、经理宣府、大同、蓟州、辽东、山西边备,以保障京师;四、复河套,经理甘肃,以保全陕;五、经松、潘,以保全蜀”(《顾文康公文集》),竭力主张整顿盐赋制度,根治黄河水患,兴修水利,开垦新田,不失为一位能关心百姓困苦、朝政大事的好官吏。翟銮称道:“公两司相馆,数典文衡,崇雅黜浮,为国储材”;“即人拜,益明慎恭肃,尽心辅治;公以经学立身,文章德业卓建于时,……论道经邦,启沃君心,操治平之大本者,公得之矣。语嘉靖中兴相业者,当有所归也;留守居重,伊、周而下,莫之再见”(《顾公墓志铭》)。其评价还是较公允的。    民间有“顾鼎臣筑昆山城”的说法。据旧方志记载,昆山县城最早是“列竹木为栅”,至宋代仍旧如此。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始筑土城,“周一十二里,二百七十八步,高一丈八尺,濠深五尺,广六尺”,设有六座城门(清张大纯《姑苏采风类记》三十)。明弘治四年(1491·年)昆山知县杨子仑曾在城门上建造城楼,东门名“宾曦”,西门名“留晖”,南门名“朝阳”,西南门名“丽泽”,北门名“拱”(后名拱辰),东南门名“迎薰”,后人便称东门、北门、朝阳门、东南门、大西门、小西门。但由于上百年的风吹雨打,土城大多倾圮。嘉靖五年(1526年),邑人都御史周伦曾疏请筑砖城,无结果。而此时东南沿海已有倭寇骚扰。嘉靖十七年(1538年),顾鼎臣人阁后,想到家乡滨临大海,土城倾圮,将来必遭后患,于是他转言巡抚欧阳铎、巡按陈蕙、知府王仪,疏请沿海无城墙的州县次第修筑砖石城墙;并亲自撰写《代工部复筑造城垣疏》。经奏准,昆山首先筑砖石城墙。翌年二月开始动工,嘉靖十九年(1540年)五月竣工,新城墙“周一十二里,计长二千三百八十七丈,高二丈八尺,垛四千五百八十七;城濠如旧”(同上)。此后,昆山人民凭借与仰仗这坚固的城墙,多次击退倭寇的骚扰。为纪念顾鼎臣上疏筑城之功德,嘉靖三十九年(1559年)巡抚都御史张景贤具奏于昆山马鞍山阳慧聚寺法华堂故址修建“崇功祠”,至今留有碑记。因此,后人评论他是“泽被东南,功存桑梓,救时良相,名炳青史”(《吴郡名贤图像赞》)。    据旧方志记载,顾鼎臣住宅在玉山镇鳌峰桥东;又一宅在城隍庙,内有“霖雨堂”,少傅宰相夏言书额。后毁于火灾。清朝张潜曾为此赋词,以表惋惜,词云:“君不见,相里桥,霖雨堂废溪沼沼。君不见,鳌峰桥,状元厅倒风萧萧,龙虎榜头看及第,丝纶阁下呼元老。遗居屈指三百年,莫惜摧颓今尚早。”玉山镇亭林公园内原有“顾鼎臣祠”,清归庄《访顾大鸿于顾文康公祠,见壁间之文肃公题诗,依韵和之》诗云:“山光明净晚秋时,访友因瞻相国祠。堂上衣冠天下仰,壁间名姓路人知。百年气运看衰旺,二老勋名孰等差!莫漫婆娑丛桂下,相期折取最高枝!”祠旁立有石碑,颂扬顾鼎臣筑城功绩。清咸丰时毁,后又重建。马鞍山东南麓有其旧业“武陵源”,山前有相传为顾鼎臣手植的“状元松”。在乡间,还有专为顾鼎臣修的“起凤坊”、“宫谕坊”及“宰相坊”等名胜古迹。    吴地顾氏均源出吴县光福,因此顾鼎臣称吴县光福是他的“第二故乡”,邓尉山里有许多有关他的古迹。光福镇上街有顾鼎臣建的“然松园”,内有“绩断厅”。相传顾鼎臣曾被磨房主人(养父)带到邓尉,拜光福镇上一位才学渊博、通晓古今的徐姓老先生为师。在徐老夫子的熏陶教育下,顾鼎臣学业大进,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中状元后,他回到光福谢师,不料徐老夫子已逝世,师母生活贫困。师母为他煮茶,但水将开时突然灶前断了柴,师母便将一把麻丝塞进灶堂,终于烧开了水。顾鼎臣见状,百感交集,便拿出300两银子,以酬师恩。而师母决意不收,婉言谢绝。顾鼎臣到京里,伏案疾书上奏,正德皇帝得知详情后,也感叹不已,特准定俸予薪,以慰徐氏夫人暮年之忧。顾鼎臣则出资建造一座“然松园”,亲自为园和“绩断厅”题词,以表示不忘老师一家之恩。他还在太湖边上的潭山建造了一座“七十二峰阁”,濒湖极胜,成为眺望太湖风光的好去处,明清两代诗人曾在此写下许多诗篇。顾鼎臣生前还立下遗言,将来墓就葬在潭山。其墓规模甚大,据李根源《吴郡西山访古记》载,墓广百余亩,有墓标、翁仲、石兽,并建丰碑四通,气势十分雄伟。可惜“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殆尽。其墓碑现保存在吴中区文管会。    顾鼎臣儿子顾履方,字仲立,嘉靖七年(1528年)戊子科举人。为人诚实谦虚,“当父柄用日,谦抑如寒士”(同治《苏州府志》卷九十二)。卒后,赠尚宝司丞。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一状元之称奚防乎?自李唐进士之科始。唐选举之制,科目繁多,《新唐书·选举志》谓:“大抵众科之目,进士为尤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方其取以辞章,类若浮文而少实;及其临事设施,奋其事业,隐然为国名臣者,不可胜数。遂使时君笃意,以为莫此之尚。”雁塔题名,长安看花,及第者其春风得意也可知。得中进士及第之第一人者,世谓之状元,盖唐制谓应举之人赴京就礼部试者应投状,因称及第第一人为状头或状元。宋开宝八年以后,定礼部复试之制,始以廷试首名称状元,以后称殿试第一名为状元,明清因之。自进士之制行而魏晋以来世族豪门垄断之九品官人制废,寒门庶族士子有缘进身仕途,以至贵为宰相。此为六代以后一大变局,可谓盛矣。    继唐而后,宋元明清,进士之科踵行,人才辈出。宋马永卿《懒真子录》之言曰:“本朝取士之路多矣,得人之盛,无如进士,盖有一榜有宰相数人者,古无有也。……其余名臣,不可胜数。此进士得人之明效大验也。或曰:不然,以本朝崇尚进士,故天下英才,皆人此科,若云非此科不得人,则失之矣。唐开元以前,未尝尚进士科,故天下名士,杂出他途。开元以后,始尊崇之,故当时名士中此科者十常七八。以此卜之,可以见矣。”清黄宗羲为《明夷待访录》,其《取士篇》之言曰:“古之取士也宽,其用士也严。今之取士也严,其用士也宽。古者乡举里选,士之有贤能者,不患于不知。降而唐宋,其科目不一,士不得与于此,尚可转而从事于彼,是其取之宽也。……宽于取则无遗才,严于用则无幸进。……流俗之人,徒贝二百年以来之功名气节,一二出于其中,遂以为科法已善,不必他求,不知科第之内,既聚此十百万人,不应功名气节之士,独不得人,则是功名气节之士之得科第,非科第之能得功名气节之士也。假使探筹较其长短而取之,行之数百年,则功名气节之士,亦自有出于探筹之中者,宁可谓探筹取士之善法耶?”我于是有感矣,科目取士之法,溯其朔,帝王之心,固利其私于己也。王定保《摭言》之盲曰:“文皇帝修文偃武,天赞神授。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太宗之快意为何如也!而入其彀中者,其乐意又何如也!就历史之进程言之,科目选举之制,在当时不失为进步。然吾读马、黄二氏之书,又未尝不为之三叹。此千数百年中得中式之士子,度不足应举者之十之一也。而其中之状元,则又不足千万之一也。状元又未必皆杰异,爱国英雄,我民族精神所寄,在天为日星,在地为河岳,如文天样者。斯诚足为状元生色,然不过数百状元中之一二耳。其余状元为名宰相,如宋之吕蒙正、王旦、宋庠辈者,明清时固多有之,然如明末奸相、周延儒,亦状元也。就状元之多数言之,则政治家、通儒、文学家、艺术家、良亦代不乏人。汇而论之,亦人才得失之林也。    李君嘉球,广征文史,成《苏州状元》一书,洋洋二十余万言,所记虽我吴一郡,而可以见天下之大。夫一郡之地,自唐迄清一千三百年间,状元乃有五十人之众;就清代论,占全国状元总数四分之一弱,举国无有也。一郡之中,状元之显名者亦多有之,如文武兼资之刘必成,大书法家吴宽,太平宰相申时行,东林魁杰文震孟,文学家韩荚、彭定求、汪应铨、汪绎、石韫玉等皆是也。就其中吾邑常熟一隅言之,清代状元即有六人,占全郡清状元二十六人之四分之一弱,举国无有也。而其中吾舅祖松禅相国,同治、光绪两朝帝师,戊戌变法运动觥觥维新之魁,历史进步人物也,集政治家、书法家|诗人、古物鉴赏家于一身,今常熟且为之特立纪念馆矣,举国罕有有也。此外,郡治之外交家、西北地理专家洪钧,由《孽海花》说部为之渲染,而盛名久著,举国罕有也。以状元为逊清末代帝师之陆润庠,亦谈助者所乐道也。    李君是书,网罗广博,抉择有法,传世无疑。今将梓行,问序于余,乃泛论状元之始末,有涉于征文考献得失之林者复之。    癸酉初秋于苏州大学中国近代文哲研究所

编辑推荐

苏州风物清嘉,人杰地灵,素有"人间天堂"之美称。正是这块肥沃的土地,培育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苏州文盛出状元,这个名副其实的"状元之乡",其状元之多,雄踞全国之首,令他乡望尘莫及。但是历史上苏州到底出了多少状元,众说纷纭。本书的首要目的就是回答这个困扰人们很久的问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苏州状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苏州文盛出状元”此话不假。尽管有不少是寄籍苏州,但毕竟是苏州的水土养育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