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百年图史

出版时间:2003-12  出版社:西泠印社  作者:西泠印社 编  页数:36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五千年文明古国,史志之属,形之以文字者,可谓卷帙浩繁,不可胜数;录之以图像者,则鲜有见也。西泠印社创于摄影传入中国之后,故一百年间留存之照片图像亦颇可观,近由社内外同志竭诚合作,广征博览,辑成《西泠印社百年图史》集,以被志稿之不足,其于充备印社史实、光扬印社传统、拓展印社学术,功莫大焉。    我西泠印社历百年沧桑,名扬域中,誉播海外。学术之发展自是题中之义,社史之编撰实乃当务之急。然欲撰社史,必先详史料,欲详史料,必求其真实。今存印社志稿三种,颇有异同,各家记忆所及,亦难一致。唯此摄影图像,足可置信,故尤见其珍贵耳。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摄影录像亦甚普及,以此手段记录印社事实,续写印社历史,使社内外同人知我西泠印社由来宗旨,致力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推动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是亦编印此《图史》之微旨也。

书籍目录

序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有关部委领导访问西泠印社西泠印社社史研究综论  西泠印社百年回眸 专论  西泠印社创立的历史背景刍议  西泠印社“印长现象”研究  西泠印社重大学术活动概要  文物征集背后的历史情结  关于西泠印社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发展西泠印社百年史图述  第一阶段(1904——1949)    景观旧踪    首任社长吴昌硕对印社贡献    西泠印社的早期艺术活动    记西泠印社珍藏汉《三老碑》    第二任社长马衡先生  第二阶段(1949——1979)    张宗祥社长与西泠印社六十周年大庆    六十周年大庆    印社名流    记西泠印社文物收藏  第三阶段(1979——2003)    沙孟海社长关于西泠印社发展的学术主张    七十五周年大庆    八十周年大庆    八十五周年大庆    西泠印社与海外交流    赵朴初社长与发展中的西泠印社    九十周年大庆    九十五周年大庆    启功社长与西泠印社西泠印社重大活动西泠印社胜景印社出版物与印学博物馆附录 西泠印社百年大事记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清末之世,国运多乖。甲午海战,庚子赔款……这等人祸天灾,瞬间即会在举国引起极大震荡。然这时在艺术领域里有着一桩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它却是波澜不惊,甚至默默无闻。然而,有生命力者,随着岁月的更移,其影响、其作用必然会年甚一年、与日俱增地显露出来。    西冷印社——被海内外誉为中华第一名社——在国内乃至国际艺坛有着广泛影响和魅力的她,正是悄悄地诞生于一百年前的清末乱世。其时为光绪甲辰,其地在杭州孤山,其创始人则为“叶子铭、吴子隐、丁子仁、于子寿祺”①。而这一切的发生都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的。    水长有源,山高有根。西泠印社在名城杭州的创立,正是一种历史和人文的延续与积淀的必然。一言而蔽之,这里有着印林养育的肥土沃壤。    谈到西泠印社创立的背景,我们不妨将历史向前多翻上几页。在明末流派印章勃兴之始,杭州即是一处重镇,陆惠、丁良卯都称得上是一时的骁将。至乾隆之世,杭州出现了新派即西冷印派的开山鼻祖丁敬。丁敬以其峭古而博大的清新印风,确立了印坛盟主的地位,征服了整个印坛,这也自然推动了杭州本地印坛的兴盛。我们今天艳称的“西冷八家”,可是大别于其时的“扬州八怪”的。其一,印人皆是杭州籍人;其二,非一时短暂的群雄集聚。自丁敬而下,蒋山堂、黄易、奚冈、陈秋堂、陈鸿寿、赵次闲而后又出现了钱松,其印脉世代迭现,大致可列为前后五代。这决不同于“扬州八怪”的灵光一现,而是跨度达一百五十年之久,其问承前启后,发扬光大所产生的艺术引力是极为广袤而强大的。    印艺的普及与发展,在闭塞的封建社会里除了师徒间的面教手授,印谱则是十二分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学习和提高的范本。事实上,聪颖而开窍的习印者往往只要有一本好印谱的滋养也是可成一家的。因此,我们还不编辑制作了《切荠集古印存》、《汉铜印丛》、《汉铜印原》、《袖珍印赏》、《秋审印剩》等28种印谱,亦为个人辑谱之冠。在这些印谱中,《飞鸿堂印谱》为皇皇巨帙,《袖珍印赏》则小到可以置于掌问。他是集财力、毅力、想象力于一身的杰出印学推广者。住杭言杭,他对于长盛不衰的杭郡印艺是有持续性贡献的一人。    总之,自丁敬、汪启淑出,杭州即印风猎猎,从者如云。刻印凤盛,赏印钤谱风盛,藏印藏石风盛,采石玩印及越楮、印泥制作凤盛,民间好印之风鼎盛。这门有亲和力的平民艺术似乎成了杭州社稷文化生活中很自然、很需要、很酷好的一个组成部分。“爱印入骨髓”当是一,种近乎真实的写照。因此,笔者从有清一代都市篆刻史的角度比勘,称杭州为“中国印城”似乎也是很恰当的。    我们不妨再把表述从杭州推向全国。在19世纪后叶,也即是西泠印社创立前的那一个阶段里,全国的印坛也显得精彩纷呈。我想,封建末世,人们,尤其是文人对世道的厌恶,对仕途的淡漠,以及勇于对自身价值的挑战与确立,使其中的部分智慧者弃仕途、拒富贵而流连于印学。这些有才、有胆、有见地的印人,清醒地走出了一味师承某家某派的误区,而趋向于自立门户,张扬个性。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胡匀邻、吴昌硕、黄牧甫即是最具典型意义的人物。在这被尊为“晚清六大家”的印坛大师里,以籍贯论,其中徐三庚、赵之谦、胡勾邻、吴昌硕四大家都是星聚于以杭州为中心的浙江籍人。其人其艺对故里艺术的辐射效应是不言而喻的。    印坛的空前繁荣,决不会是一种单独现象,印人与赏家历来是飞翔之鸟的双翼,互为鼓励,互为表里,互助双赢。在19世纪末,全国各地的藏印之风、辑谱之风也是空前繁荣。如在西泠印社创立前的30年里,我们所能读到的印谱就有230部②。而这一数字,远远要高于宋、元、明三代近七百年的印谱数量的总和。而在这230部印谱里,辑谱者为浙江籍,尤其是杭州籍的赏家,就占着一个相当的比重。且杭籍赏家的辑谱,其构思之巧、为学之专、编辑之精、手段之多,都可见其“谱不惊人死不休”的执著与匠心。总之,杭人玩印,玩得情有独钟,深入骨髓,那份独有的专注、精妙、得意之状,似乎令今人都还可以羡慕地触摸到、感受到。    小印章里自有大天地。除了赏家辑印为谱,彼时藏印之风日炽。藏印家中享有时誉的有陈介祺、吴式芬、吴云、高庆龄、何昆玉、郭裕之、周銮诒、吴大激、王懿荣、王泰、魏稼孙、傅拭、丁丙、丁仁、王提、俞人萃、葛书徵、胡佐卿、高时显等。而藏印又分周秦两汉古铜玺印及明清流派印章两类。有趣的是,上述名单中王懿荣而上的古玺印藏家中,极少有浙人与杭人,而王泰、魏稼孙、傅拭而下的藏家中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杭人或寓杭者。古玺印藏家,重在地下出土;而流派印藏家重在故家收罗,重点与旨趣是有别的。从人文关怀及走向剖析:藏古玺印者,落实到朝代,侧重在上古,有着浓重恋古的回头看情结;藏流派印者,落实在人物,侧重于近今,客观上多了求新风、向前看的倾向。彼时的杭城及杭人,藏流派印甲天下,好印之风甲天下,这些特征,都与一个前所未有的印社创立有着必然的发展脉络。    事实上印艺的发展,更离不开学术的支撑。在这晚清时期,我们很有必要谈到一位杭州籍的关键人物魏稼孙。魏氏是文人,做过官,对印有奇癖,自命“印奴”。魏稼孙精于印学,与赵之谦极稔熟,我们虽未见其捉刀治印之力作,但他却是一位于印学有着真知灼见,且执着于推广印学的明白人。他与赵之谦坦诚切磋,有益于赵氏之印艺;尝撰《论印诗二十四首并序》精当肯綮,嘉惠印林;研创拓款妙法,毫无保留地传授于印坛;高瞻远瞩,奔南走北,广结印缘,交流印学,有功印苑。特别是他专赴泰州晤吴熙载,成为彼时主动打通皖浙印界,促成并升华印学交流和发展的第一人。魏氏虔诚研求、交流、播种印学印艺的作为及其能量,对全同,尤其是对杭州乃至对其甥丁仁都产生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杭州是印史上绕不开的城市。尤其自乾隆至清末,刻印、赏印、藏印、论印、玩印之风源远流长,真可谓是“风景这边独好”。毋庸讳言,杭州的确是一座领衔全国的“印学之城”。    史载,在西冷印社创立之前,杭城有印癖者已经不满足于闭居孤赏,而是开明地纷纷走出书斋,有了聚于一堂,同赏共析的雅兴与雅集。诚如《西冷印社志稿》中称“清光绪间,杭郡文学诸长老,探讨六书,研求篆刻,辄会于数峰阁”,并称“是数峰阁实为印社发创之地”。……插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西泠印社百年图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