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全四册)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岳麓书社  作者:司马光  页数:全四册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所记历史,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开始,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止,共记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是我们国编年史书记述时间最长的一部极有价值的巨著。它的作者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    《通鉴》写成后二年,即元祜元年(1086)十月初四日,在杭州镂板,是书成后的第一次刻板,世称元祜本,或杭州本,这就是《通鉴》祖本。其后,覆刻者不止一家,如果不论其支派,只论其单传,则第一传即为结兴二年(1132)七月初一日绍兴府馀姚县刊板、绍兴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毕工进呈之本。此本是按元祜本翻刻,世称绍兴重刊本。今祖本已不可得,此绍兴重刊本实已为《通鉴》现存最早板本。

作者简介

  司马光: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进士出身,历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身后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

书籍目录

资治通鉴(1)  卷第一  周纪一  卷第二  周纪二  卷第三  周纪三  卷第四  周纪四  卷第五  周纪五  卷第六  秦纪一  卷第七  秦纪二  卷第八  秦纪三  卷第九  汉纪一  卷第十  汉纪二  卷第十一  汉纪三  卷第十二  汉纪四  卷第十三  汉纪五  卷第十四  汉纪六  卷第十五  汉纪七  卷第十六  汉纪八  卷第十七  汉纪九  卷第十八  汉纪十  卷第十九  汉纪十一  卷第二十  汉纪十二  卷第二十一  汉纪十三  卷第二十二  汉纪十四  卷第二十三  汉纪十五  卷第二十四  汉纪十六  卷第二十五  汉纪十七  卷第二十六  汉纪十八  卷第二十七  汉纪十九  卷第二十八  汉纪二十  卷第二十九  汉纪二十一  卷第三十  汉纪二十二  卷第三十一  汉纪二十三  卷第三十二  汉纪二十四  卷第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  卷第三十四  汉纪二十六  卷第三十五  汉纪二十七  卷第三十六  汉纪二十八  卷第三十七  汉纪二十九  卷第三十八  汉纪三十  卷第三十九  汉纪三十一  卷第四十  汉纪三十二  卷第三十  汉纪三十三  ……资治通鉴(2)资治通鉴(3)资治通鉴(4)

章节摘录

  赧 王 下  四十三年 楚以左徒黄歇侍太子完为质于秦。  秦置南阳郡。  秦、魏、楚共伐燕。  燕惠王薨,子武成王立。  四十四年 赵蔺相如伐齐,至平邑。  赵田部吏赵奢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赵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之。赵奢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使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四十五年 秦伐赵,围阏与。  赵王召廉颇、乐乘而问之曰:“可救否?”。皆曰:“道远险狭,难救。”问赵奢,赵奢对曰:“道远险狭,譬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兵救之。去邯郸三十里而止,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师军武安西,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赵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人赵军,赵奢善食而遗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间,卷甲而趋,二日一夜而至,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师闻之,悉甲而往。赵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进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陈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教广许历请刑,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师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秦师,秦师大败,解阏与而还。赵王封奢为马服君,与廉、蔺同位;以许历为国尉。  穰侯言客卿灶于秦王,使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  初,魏人范雎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齐襄王闻其辩口,私赐之金及牛、酒。须贾以为雎以国阴事告齐也,归而告其相魏齐。魏齐怒,笞击范雎,折胁、摺齿。雎佯死,卷以箦,置厕中,使客醉者更溺之,以惩后,令无妄言者。范雎谓守者曰:“能出我,我必有厚谢。”守者乃请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雎得出。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遂操范雎亡匿,更名姓曰张禄。秦谒者王稽使于魏,范雎夜见王稽。稽潜载与俱归,荐之于王,王见之于离宫。雎佯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来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雎谬曰:“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侯耳!”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对曰:“唯唯。”如是者三。王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睢曰:“非敢然也!臣,羇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入骨肉之间,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臣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今者寡人得见先生,是天以寡人涠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庙也。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拜,王亦拜。范雎曰:“以秦国之大,士卒之勇,以治诸侯,譬若走韩卢而博蹇兔也。而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亦有所失也。”王跽曰:“寡人愿闻失计!”然左右多窃听者,范雎未敢言内,先言外事,以观王之俯仰。因进曰:“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齐滑王南攻楚,破军杀将,再辟地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敝,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附则韩、魏因可虏也。”王曰:“善。”乃以范雎为客卿,与谋兵事。  四十六年 秦中更胡伤攻赵阏与,不拔。  四十七年 秦王用范雎之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  四十八年 秦悼太子质于魏而卒。  四十九年 秦拔魏刑丘。范雎日益亲,用事,因承间说王曰:“臣居山东时,闻齐之有孟尝君,不闻有王;闻秦有太后、穰侯,不闻有王。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谓  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下,乃所谓无王也。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决制于诸侯,剖符于天下,征敌伐国,莫敢不听;战胜攻取则利归于陶,战败则结怨于百姓而祸归于社稷。臣又闻之,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淖齿管齐,射王股,擢王筋,悬之于庙梁,宿昔而死。李兑管赵,囚主父于沙丘,百日而饿死。今臣观四贵之用事,此亦淖齿、李兑之类也。夫三代之所以亡国者,君专授政于臣,纵酒弋猎。其所授者妒贤疾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不为主计,而主不觉悟,故失其国。今自有秩以上至诸大吏,下及王左右,无非相国之人者,见王独立于朝,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厂王以为然。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以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  魏王使须贾聘于秦,应侯敝衣间步而往见之。须贾惊曰:“范叔固无恙乎!”留坐饮食,取一绨袍赠之。遂为须贾御而至相府,曰:“我为君先人通于相君。”须贾怪其久不出,问于门下,门下曰:“无范叔。乡者吾相张君也。”须贾知见欺,乃膝行人谢罪。应侯坐,责让之,且曰:“尔所以得不死者,以绨袍恋恋尚有故人之意耳!”乃大供具,请诸侯宾客;坐须于堂下,置垄、豆其前而马食之,使归告魏王曰:“速斩魏齐头来!不然,且屠大梁!”须贾还,以告魏齐。魏齐奔赵,匿于平原君家。  赵惠文王薨,子孝成王丹立;以平原君为相。  五十年 秦宣太后薨。九月,穰侯出之陶。  臣光曰:穰侯援立昭王,除其灾害,荐白起为将,南取鄢、郢,东属地于齐,使天下诸侯稽首而事秦。秦益强大者,穰侯之功也。虽其专恣骄贪足以贾祸,亦未至尽如范雎之言。若雎者,亦非能为秦忠谋,直欲得穰侯之处,故扼其吭而夺之耳。遂使秦王绝母子之义,失舅甥之恩。要之,雎真倾危之士哉!  秦王以子安国君为太子。  秦伐赵,取三城。赵王新立,太后用事,求救于齐。齐人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可。齐师不出,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曰:“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人。左师公徐趋而坐,自谢曰:“老臣病足,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体之有所苦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食得毋衰乎?”曰:“恃粥耳。”太后不和之色稍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怜爱之。愿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宫,昧死以闻!”太后曰:“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泣,念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则祝之曰:‘必勿使反!’岂非为之计长久,为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王之子孙为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侯  则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哉?”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师乃出,秦师退。  齐安平君田单将赵师以伐燕,取中阳;又伐韩,取注人。  齐襄王薨,子建立。建年少,国事皆决于君王后。  五十一年 秦武安君伐韩,拔九城,斩首五万。  田单为赵相。    汉孝冲皇帝  永嘉元年 春,正月,戊戌,帝崩于玉堂前殿。梁太后以扬、徐盗贼方盛,欲须所徵诸王侯到乃发丧。太尉李固曰:“帝虽幼少,犹天下之父。今日崩亡,入神感动,岂有人子反共掩匿乎!昔秦皇沙丘之谋及近日北乡之事,皆秘不发丧,此天下大忌,不可之甚者也!”太后从之,即暮发丧。徵清河王蒜及渤海孝王鸿之子缵皆至京师。蒜父日清河恭王延平;延平及鸿皆乐安夷王宠之子,千乘贞王伉之孙也。清河王为人严重,动止有法度,公卿皆归心焉。李固谓大将军冀曰:“今当立帝,宜择长年,高明有德,任亲政事者,愿将军审详大计,察周、霍之立文、宣,戒邓、阎之利幼弱!”冀不从,与太后定策禁中。丙辰,冀持节以王青盖车迎缵人南宫。丁巳,封为建平侯。其日,即皇帝位,年八岁。蒜罢归国。  将卜山陵,李固曰:“今处处寇贼,军兴费广,新创宪陵,赋发非一。帝尚幼小,可起陵于宪陵茔内,依康陵制度。”太后从之。己未,葬孝冲皇帝于怀陵。  太后委政宰辅,李固所言,太后多从之,黄门宦官为恶者一皆斥遣,天下咸望治平。而梁冀深忌疾之。初,顺帝时所除官多不以次;及固在事,奏免百馀人。此等既怨,又希望冀旨,遂共作飞章诬奏固曰:“太尉李固,因公假私,依正行邪,离间近戚,自隆支党。大行在殡,路人掩涕,固独胡粉饰貌,搔头弄姿,架旋偃仰,从容治步,曾无惨怛伤悴之心。山陵未成,违矫旧政,善则称己,过则归君;斥逐近臣,不得侍送。作威作福,莫固之甚矣!夫子罪莫大于累父,臣恶莫深于毁君,固之过衅,事合诛辟。”书奏,冀以白太后,使下其书;太后不听。  广陵贼张婴复聚众数千人反,据广陵。  二月,乙酉,赦天下。  西羌叛乱积年,费用八十馀亿。诸将多断盗牢禀,私自润人,皆以珍宝货赂左右。上下放纵,不恤军事,士卒不得其死者,白骨相望于野。左冯翊梁并以恩信招诱叛羌;离涌、狐奴等  五万馀户皆诣并降,陇右复平。  太后以徐、扬盗贼益炽,博求将帅。三公举涿令北海滕抚有文武才;诏拜抚九江都尉,与中郎将赵序助冯绲,合州郡兵数万人共讨之。又广开赏募,钱、邑各有差。又议遣太尉李固,未及行。三月,抚等进击众贼,大破之,斩马勉、范容、周生等千五百级。徐凤以馀众烧东城县。夏,五月,下邳人谢安应募,率其宗亲设伏击凤,斩之。封安为平乡侯。拜滕抚中郎将,督扬、徐一州事。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言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所记历史,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开始,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止,共记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是我国编年史书记述时间最长的一部极有价值的巨著。它的作者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仁宗时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至哲宗即位,作了几个月的宰相,元枯元年(1086)卒,年六十八岁,赠太师温国公,后人称他为司马温公。他的事迹见《宋史》卷336。  他不但是政治家、史学家,而且他在经济上、哲学上、文学上都有重要的主张和实践活动。他的文章朴实无华,被后人列为唐宋的大家之一。他最初是编写了从战国到秦的八卷编年史,进呈给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四月,英宗让他继续写下去,并为他在秘阁设置了书局,协助修书。这是他撰写《通鉴》的开始。当时尚无书名。两年后神宗即位(1068),神宗名其书为  《资治通鉴》,并为此书做了序文。后来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便离开朝廷,带着书局,住到洛阳著书。到元丰七年(1084)即司马光六十六岁时,全书写成。修书时间前后共用了十九年。  司马光编写《通鉴》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他自选助手数人,都是当时第一流的史学家,但总持大纲、笔削取舍、核实材料、修润文字,都是他亲自主持,自己动手。此书的史事撰述有源有本,清楚明晰,史迹有根有据,文字优美,写战争则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写人物则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把一千三百多年纷错烦杂、分合难治的史事,按年、按月、按日,一丝不苟、一年不乱的记述下来,这部著作如果没有深厚的史学功底是不能写成的,因此司马光在《进通鉴表》中所说的“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当是实情。  《通鉴》写成后二年,即元祜元年(1086)十月初四日,在杭州镂板,是书成后的第一次刻板,世称元祜本,或杭州本,这就是《通鉴》的祖本。其后,覆刻者不止一家,如果不论其支  派,只论其单传,则第一传即为绍兴二年(1132)七月初一日绍兴府馀姚县刊板、绍兴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毕工进呈之本。此本是按元祐本翻刻,世称绍兴重刊本。今祖本已不可得,此绍兴重刊本实已为《通鉴》现存最早板本。1919年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辑印《四部丛刊》时,《通鉴》被收入其初编,就是用绍兴重刊本影印。《丛刊》初编共收辑典籍323种,其中用宋本影印者仅有39种,《通鉴》就是39种之一。影印分装订为80册,精美异常,书中有清朝著名藏书家卢文昭和汪士鐘印章,更增添这一板本的价值。  司马光编《通鉴》的目的,就是要“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是要通过叙述历史上的国家盛衰、生民休戚,以总结统治经验,为“当今”借鉴,因此得到宋神宗的赏识,认为可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名之为《资治通鉴》。其实过去的史事,在今天也仍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毛主席就曾将《通鉴》读过十七遍,“这部书几乎陪伴了毛泽东的一生,他的床头总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贴住。他读《通鉴》真是入了迷,一读就是半天,他说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是一部难得的好书。”(见郭金荣《读破了的一部》——毛泽东最后一名护士孟锦云回忆毛泽东)  今岳麓书社将此书原文出版,用简体字横排,使用新式标点,不加胡三省注释,比加印胡注和考异,份量可大大减缩,极便阅读和插架。何况又用目前留存的最好板本做为底本,实为有识之举,特为之序。  刘乃和  1990年4月写于北京师大

编辑推荐

  本书既采用了丰富的史料,将千余年的历史融会贯通,集于一书,涵盖正史19部,又将其中盘根错节的无数事件加以耙梳,年经事纬,条分缕析取其精华,这就使它非常便于我们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宋之前的千年文明史有个系统全面的充分了解。  (本商品封面图片为单册,套装图片请以实物为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资治通鉴(全四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文革时金镛在香港办报纸,预测时事每每中的,众人询问原因,则说“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中国人的事,大抵如此。”此书真有如此神奇?我怀着好奇心,硬着头皮,历时一年半,终于把它看完,也终于明白,金大侠所言不虚,中国人的事,确实是大抵如此。历史现象虽然不会简单重复,但历史的规律则总是不断重演。看完此书,令人的认知水平有被拔高一筹的感觉。
  •   书已收到,是精装,总体来讲不错。但也有瑕疵:1;纸张质量一般,很薄,能看见背面的字;2:字印的较小,看起来稍嫌费力;3:没有地图。不过个人感觉岳麓书社的书还是瑕不掩瑜的,相对于中华书局动辄几百元的价格来说,这本书确实对得起它的价格。
  •   另外一种历史的阐述方式,媲美《史记》者寥寥
  •   学史、治史者之经典大作!但是,送书时,不太注意,收到时,好几处破损,建议送书时应注意包装。
  •   今天终于收到货了,书是很好,就是在运输过程中被积压变形了,有点遗憾!
  •   岳麓出版社的,尽管不能与中华书局比,但还是不错!
  •   看起来真累,但还是准备看下去,初步打算4年内完成。
  •   适合古文水平较高者,读起来费点劲。
  •   这本书的装订不是那么好,不过,这本书真的不错,很值得一读!
  •   非常喜欢,虽然读起来有点累!!
  •   书昨天已经收到,不过书的质量一般,后面连封底的那页均已撕开。而且由于运输过程的原因有些书被破坏。建议你们今后把包装箱中的书用绳子绑到,并在书的周围塞些泡沫或报纸,一面书损坏。
  •   这版书最好的地方就是实惠。几乎没有错字,但装帧比较脆弱,很容易就散架。给它打80分。
  •   如果文言文功底不深厚的人,可能会像我一样,看不了多少我一直在看,但就是看的超级慢。我下次去买个白话文的,或者带有解释的。
  •   手感太差了,甚至可以看见北面的字。
  •   书中错字太多!!装订质量也差!!岳麓的怎会变成这样了,可惜可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