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松图集

出版时间:2004-1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作者:马伯乐  页数:98  

前言

  画松作为独立的画种始于唐代。虽然唐代的画松作品没有实物留存,但从文献和诗歌中可以得知,其时画松的技艺已达到了高超的水平。杜甫赞韦偃的画松曰:“绝笔长风起纤末,满堂动色嗟神妙。”《唐代名画录》记载画家张躁“惟画松特出古今,能用笔法。尝以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气傲烟霞,势凌风雨。槎蚜之形鳞皱之状,随意纵横,应手闻出。生枝则涌含春泽,枯枝则惨同秋色”。可见当时用笔用墨的技巧已突破了双勾填彩的成法,表现力大大提高了。这在笔墨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当然这不仅仅表现在画松树上。  正是由于继承了唐代画家的成果,五代、北宋才产生像董源、巨然、李成、范宽这样的山水画大家。他们均擅画松树,其画作虽然时隔千年,仍令今人为之“动色嗟神妙”了。  自宋以降,画松代有名家,流派纷呈,争奇斗胜,蔚为大观。或者可以说,几乎每一时代的绘画高手,都擅长画松。这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因此有人说画松是画家的基本功,也是不无道理的。  我画松正是由此出发,希望通过画松提高水平,借此举一反三。我们知道国画创作有其特殊性,下笔不能有半点含糊和犹豫,所以要经常训练手上功夫,做到熟能生巧。有的画家以画马为切人点,有的画家则以画驴为切人点。一点突破,满盘皆赢,这些成功经验不可忽视。所以我常以画松作为练手,几十年间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画松,一是临摹,向传统学习;二是写生,向生活学习。但是单凭这两点还不够,我戏说一句叫,“外师造化,内师传统,中得心源”。其实成与不成全在中得心源,造化也好,传统也好,都要化为自己的血肉才好。量的叠加固然需要,质的变化才更为重要。  画松树开始时往往出枝窘迫,或者重复而呆板,或者交错而零乱。毫无疑问,画松以画好枝干为最重要。画枝干要讲究姿态,有人比喻为翩翩舞蹈,有人比喻为矫矫游龙。画家要发挥想像力,画好枝干已完成了画的十之七八了。  画松针和细枝也不能马虎。画松针容易呆板重复,有人讥为打“木戳子”,打“橡皮圆章”。所以画松针要讲究粗细浓淡,轻重缓急,要注意一组一组的外形参差错落的变化。用笔一般较快,要锋芒毕露。穿插在松针末梢的细枝虽然简单,形态也是千变万化,这些细节不能草草不恭,掉以轻心,这样画作完成后才能经得起看。  《百松图》是我画松树四十年的一个小结,边想边画,历时整一年。本书尽可能表现多种的形态、品种和画法,其中既有我对传统的诠释和解析,又有对写生的感悟和探索。从写生到传统,又从传统到写生,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正是我研画松树的过程。愿自己的经验能给朋友们提供参考和交流。如果通过画松,由此入门而掌握创作国画的基本方法,那么我就感到欣慰了。

内容概要

  《百松图集》收录了著名美术家马伯乐先生的百幅松树国画作品,是作者画松树四十年的总。作品表现了松树多种的形态、品种,也展现了松树的多种画法。

作者简介

  马伯乐先生1942年生于江苏吴江,1962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擅长人物、山水,70年代入苏州国画馆(院),后曾去桂林、黄山等地写生,视野开阔,底子坚实,故笔墨遒劲潇洒,于豪放中见精微,传统中露新意。常以古代名人学士, 或唐宋诗意,历史故事入画。人物形象刻划生动,山水格调静穆高雅。  作品《画皮》、《陆游诗意图》等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风尘三侠》、《郑板桥》等作品为中国美术馆和博物馆所收 藏,1985年获日本举办的”第十八回水墨画精选展”优秀奖,1986--1987年,两度应日本拓 植大学之邀前往讲学,从80年代起先后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及香港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百松图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